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晶科能源(688223)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0 21:39:3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晶科能源(68822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行业发展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呈现“中国主导、新兴市场崛起”的格局。根据彭博最新的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直流侧装机预计达695GW,同比增长16%。2025年1-6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中国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源于136号文政策的窗口期刺激,3-4月"430"、"531"抢装节点亦推动光伏组件签单量激增。6月SNEC展会前后市场进入观望期,反映出政策驱动后市场的波动性特征。海外市场方面,菲律宾、哥伦比亚和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光伏需求增长显著,而欧洲、巴西和日本等成熟市场光伏需求出现下滑趋势。

    同时,供给侧面临历史性结构调整。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仅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便达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超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在供需错配的背景下,国内政策聚焦高质量发展转型。2025年7月,工信部组织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要求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中下旬,产业链价格出现企稳回升。

    虽然短期光伏行业面临挑战,但中长期的市场空间依旧广阔。根据国际能源署2025年的报告,预计2025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电力需求将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长,2025年至2027年期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95%,预计到2027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约一半由光伏发电供应。此外,世界主要经济体光伏渗透率不断提升,特别是近五年增速较快,2024年世界平均光伏发电渗透率约为6.57%。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新兴市场的不断崛起,光伏发电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中政策引导方面,中国出台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对于数据中心绿电消费占比需达80%以上的要求、《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中明确民企可参股投资“沙戈荒”大基地等重大项目等规定,均对中长期光伏需求构成了有力支撑。世界范围内,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多国也有利好分布式光储系统的政策出炉。

    2.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晶科能源作为一家全球知名、极具创新力的太阳能科技企业,秉承“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的使命,战略性布局光伏产业链核心环节,聚焦光伏产品一体化研发制造和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销量领跑全球主流光伏市场。公司产品服务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客户。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组件出货量累计约350GW。综合InfolinkConsulting等多家第三方机构统计的数据,公司2025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继续位列行业第一。公司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垂直一体化产能,并持续推进产能技术升级。公司依托自身在光伏行业的生产和渠道优势布局储能领域,积极打造光储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公司生产环节的终端产品,也是公司面向市场的主要产品,客户群体为全球范围内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销商。公司光伏产品目前主要为N型单晶组件,结合全球范围内多场景的市场需求,公司应用N型TOPCon、双面(含双玻和透明背板技术)、半片、叠焊、多主栅、大尺寸等电池及组件工艺技术,差异化地开发并推出了多个系列光伏组件产品。公司的TigerNeo系列高端组件产品兼具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率,更优的可靠性等特点,实现了更低的LCOE,产品为客户提供了价值最大化,当前已成为公司出货的主力产品。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在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和高效管理为核心战略,持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我们在技术驱动产品升级、全球市场深耕拓展和精益运营降本增效等方面不断发力,以积极应对报告期内行业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低迷、各项政策变化带来的需求波动、和由此产生的经营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31亿元,同比减少32.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09亿元,同比减少342.3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191.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94.04亿元,资产负债率较上期末上升2.08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公司N型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得以延续和加强。截至报告发布日,公司N型TigerNeo系列高效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约200GW,成为史上最畅销组件系列,公司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经过技术升级改造的高效先进产能。与此同时,公司实现全球主流光伏市场的出货领先,2025年上半年共实现光伏组件出货41.84GW。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组件出货预期为20-23GW。报告期内公司在以下几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一)技术突破,产品加速迭代助力“反内卷”近期,公司自主研发的N型TOPCon高效光伏组件,经第三方权威机构TüV南德测试认证,最高转化效率达到了25.58%,再次刷新了全球同类组件效率新的纪录。同时,公司182N型高效单晶硅电池(TOPCon)转换效率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第三方测试认证,全面积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7.02%,创造了大面积N型单晶钝化接触(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新的纪录。在国家积极倡导行业“反内卷”的背景下,公司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推动产能提质升级,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已具备高功率产能超20GW,预计2025年底将有40%-50%的现有产能实现主流版型功率640w以上技术升级,2026年部分主流版型功率达到650-670w水平。

    基于N型TOPCon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现有产能升级,投入相对可控,不涉及新增产能,且凭借为客户带来的更好发电收益预计可产生0.5-1美分的单瓦溢价,有利于进一步加速行业产能出清,助力行业“反内卷”,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二)市场为王,全球市场纵深拓展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持续高速发展,但国内市场供需错配导致的激烈竞争成为痛点。公司凭借前瞻性的全球布局战略,不仅深耕海外传统光伏市场,更敏锐捕捉海外高增长市场,实现2025年上半年逾6成的海外出货。公司在日本光伏组件市场多年保持出货冠军,在沙特地区的市场份额大幅高于同业,在中东、东南亚,拉美区域的多个光伏新兴市场实现市占率领跑。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巴基斯坦的组件出货量便已达到2024年全年的出货水平。

    (三)数智融合,升级管理动能

    公司在山西大基地创新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在行业中率先建立了从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实现一体化贯通生产时间由22天降至7天,满产后运营成本降低25%,实现制造过程快捷、柔性、可追溯。围绕山西大基地打造的灯塔工厂项目,深度融合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各生产环境,为海外先进制造基地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助力全球产能布局的高端化与智能化升级。公司在沙特的高效电池及组件合作项目,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技术、经验、体系和人才,搭建数智化平台能力,支撑本地供应链生态构建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在中东市场的竞争力。

    深化产供销数字化协同平台推广应用,统筹考虑全价值链资源匹配和交付能力,健全跨地域产供销协同机制,提升客户自助下单比例,通过客户订单智能分配、区域备货策略智能优化,实现全球库存持续下降;同时通过供应链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提升供应链协同和透明化管理,支撑集采优化,节约采购成本。同时加强光伏数字化研发集成平台建设,初步实现研发全流程在线。

    上半年完成AI转型规划整体设计,发布了晶科AI战略白皮书,整体上以AI驱动的范式变革为中心,通过强化全球资源配置、打造敏捷一体化交付能力、升级内部管理效能三大主线,细分十大关键业务领域,实现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的价值闭环,并依托组织、平台、机制和文化四大保障体系,驱动企业向智能化、全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目前已经搭建AI团队,并在企业内部署主流大模型,构建起从AI人才培养、AI场景挖掘到AI落地的系统化能力,正在加快推动首批近百个场景落地。

    (四)光储一体,赋能电力市场变革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精耕储能业务,聚焦工商业及大型储能电站等主力场景,通过自研技术突破驱动储能产品性能与竞争力提升。上半年,SunTera大储系统&SunGiga工商业产品实现多项目交付及产品线迭代升级,全栈自研一体化架构平台实现端-域-云协同控制,赋能储能系统智能化管理。2025年上半年,光储协同优势见效明显,储能签单与出货的增速超预期,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与市场表现,公司连续多个季度荣登BNEFTier1一级储能厂商名录,获得客户与市场的广泛认可。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为全年6GWh的出货目标努力,同步推进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全球化部署,为能源转型提供规模化技术支撑。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引领光伏行业技术革新与全球化战略布局。

    截至2025年6月,公司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其中高效产品量产效率已达27.1%,高功率先进产能持续导入创新提效技术工艺,通过现有产能持续升级助力行业“反内卷”,预计2025年底前形成行业领先的640W以上高效产能规模,以及行业领先的先进产能占比,以保证公司产品技术的持续竞争力。

    公司连续十一年斩获PVEL光伏组件可靠性记分卡“表现最佳”荣誉,连续六年斩获RETC“组件全面最佳表现”大奖,五度蝉联BNEFTier1榜单,连续两年获MSCIESG评级BBB级,累计申请专利数超5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75%,持续强化技术壁垒。公司在沙特、美国等海外市场的产能布局动态调整,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

    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的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完善的专利布局、领先的全球品牌、不断提升的ESG水准、创新的产能模式、精进的品质管理,完善的公司治理等,内容详见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核心竞争力分析”部分。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低氧N型单晶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完成直拉单晶数值模拟、同心圆机理模型建立及同心圆缺陷对应控氧技术储备,大尺寸硅棒氧含量水平大幅下降,显著降低电池同心圆比例并提升电池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N型硅片薄片化切片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开发薄片化切片工艺技术,同步匹配细径化技术,改善切片品质,提升单位出片数,匹配电池、组件适配技术开发,确保电池效率、组件功率、组件产品隐裂、可靠性、良率的综合优化,薄片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N型HOT3.0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开发先进金属化增强技术、能量粒子体钝化技术、高效陷光钝化接触技术以及半片优化技术等多项适用于大尺寸的先进技术,结合新技术应用,电池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可达27%以上,电池量产批次最高转换效率可达26.8%以上。

    (4)N型BC钝化接触全背电极电池技术

    开发低复合金属化技术,匹配TOPCon电池钝化接触技术、电池背面图案化技术,形成全钝化接触BC电池成套工艺,同步开展研发级别的中试验证和差异化提效技术开发。经第三方检测认证,N型BC电池最高转换效率达27.2%。

    (5)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技术

    基于自主开发的高效TOPCon钝化接触底电池技术,开展新型中间复合层材料技术、钙钛矿界面缺陷复合钝化材料技术和体相缺陷钝化材料技术开发,形成高效、高稳定性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成套工艺。经第三方检测认证,叠层电池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达34.22%。

    (6)TigerNeo组件量产技术研究

    开发基于大尺寸硅片电池的TigerNeo组件量产技术,采用20BB、半片、新型焊带、高效玻璃、高反膜带等技术,全面增强组件功率、能量密度和可靠性,输出功率最高可达650W(210R-66双玻)。

    (7)储能应用与电力系统调节技术开发

    围绕提高能源利用率、极致安全保障、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通过对系统集成技术、储能多级安全技术、超静音设计、大容量长循环电芯、PCS、BMS电池管理系统、智慧能源管理技术、浸没式液冷技术等研究创新,设计开发大储蓝鲸Suntera、工商业海豚SunGiga等系列产品,进一步为多场景下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方面获得的奖项、资质

    1)“面向极端环境应用的超高耐候TigerNeo光伏组件”荣获第二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沙漠场景海外大型光伏电站工程能效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2025年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报告期内新增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2)核心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公司研发人员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了解行业一流研究动向,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讨会,与全球学术专家共探光伏技术发展,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积极交流对话。组织IECTC82WG8光伏电池国际会议,参加的光伏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太阳能光伏论坛(SNEC)、第二十届中国(济南)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CSTM团体标准春季会议等。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