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富临精工(30043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均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要业务情况公司主要业务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二)主要产品及用途
1、汽车零部件
(1)汽车发动机及变速箱精密零部件产品
以挺柱、摇臂、喷嘴、张紧器及缸内直喷高压油泵泵壳为主的精密液压零部件,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以VVT(电动EVVT、液压HVVT)、VVL、油泵电磁阀为主的电磁驱动精密零部件,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磁阀系列产品,应用于自动变速箱和混动变速箱的电液控制系统。
(2)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产品
以电子水泵、电子油泵、智能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电控执行器为主的电子驱动系列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传统汽车的热管理及动力系统;车载减速器总成、高精度齿轴及壳体等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可变阻尼减震器电磁阀系列产品应用于智能悬架系统。
2、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产品
主要产品为高压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
(三)经营模式
1、汽车零部件
(1)采购模式
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所需的主要坯料/成品、原辅材料、外购标准件及其他物资采购,由采购部向供应商统一负责开发与采购。按照采购类型不同,分为成熟产品采购、新品开发采购、大宗物资采购和零星采购。每月中旬公司计划物流部依据与主机厂签订的月度订单结合库存情况,编制次月生产计划,并组织安排事业部生成及采购完成交付。
(2)生产模式
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采取专业生产与外协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热处理、精密加工、产品装配、检测等是保证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关键,这些关键工序制造由公司完成。公司仅向外协供应商采购坯料和外协加工服务,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由于公司产品为主机厂配套的发动机机型各有不同,因而公司产品生产具有多品种、中小批量、定制(非标准件)生产的特点。公司的生产模式为“核心零部件自制和总装(检测)”,采用“预测+订单拉动”的方式组织生产。事业部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积极运用精益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精益改善缩短生产节拍、缩短换线周期,以实现快速响应、缩短交付周期、降低库存水平以提升公司经营绩效。
(3)销售模式
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主机厂配套销售,少部分产品通过外贸公司或跨国公司等渠道销往国内外市场。境内主机市场,公司通常在当年年末或下年年初与主机厂签订下年度采购合同,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相关物流协议。国内售后市场,实行议价销售。境外主机市场,对已在中国合资配套的境外主机厂商,外延业务至其外方市场;对还未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境外客户,公司直接与境外客户进行业务合作。境外售后市场,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即直接同客户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和与专业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合作。
2、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
(1)采购模式
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实行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供应商开发程序主要用于选择、评估、认可及管理满足公司原材料采购需求的供应商,通过初步筛选、现场考察、试加工与试采购等环节,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能力、服务能力、价格进行综合考量。供应商通过考核后被确定为合格供应商。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严格遵循采购流程,建立了《采购及供方管理程序》、《采购及付款流程》、《生产计划控制程序》、《合同协议评审制度》等完善的采购制度,以及包括供应商开发程序、物料采购程序、不合格供应商淘汰程序、不合格品处理程序等在内的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流程,能够依照制度对物资采购环节进行管控。
(2)生产模式
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采取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按需生产方式,即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由销售部统一接受订单后,编制需求计划输出给计划物流部,计划物流部根据实际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编制采购计划输出给采购部,采购部按计划采购,计划物流部编制生产计划输出给生产部,生产部按计划组织生产,工程设备部对机器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品质部对原料、制造过程、成品出入库进行检验和监督。整个正极材料生产流程中,耗时最长、工艺要求最高、最能影响产能规模的是窑炉烧结环节。因此,通常以窑炉作为生产线的标识,一个窑炉对应一条生产线。
(3)销售模式
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全部采取直销方式。公司销售部门与锂电池制造商初步确定合作意向后,即向客户送样;客户经过样品检测、实验验证以及相关阶段考察合格后,将公司认定为合格供应商,然后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公司根据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或订单安排生产和出货计划。
(四)公司主要业务所处行业发展状况
1、汽车零部件行业
(1)发展状况
1)整体发展情况
汽车行业在带动工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及全球经济产值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配件整体的各个单元及用于汽车配件加工的产品,同时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产业链调整、供应链趋稳、制造商生产逐步常态化,全球汽车整体呈现回暖趋势,新能源汽车依然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中国汽车制造业是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在政策利好、供给丰富、价格降低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作为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吸引众多国际汽车知名企业本地化生产,给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服务品质逐步打入国际整车厂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进入国际品牌整车厂全球采购体系,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在政策支持和降本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在进入“深度国产替代”阶段,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机会。
2)行业政策情况
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可申请报废更新补贴的旧车范围,完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规范全国汽车置换更新最高补贴限额。
3)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国补”政策退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完成由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呈现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性发展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成为主导力量是大势所趋,尽管燃油车面临环保政策压力、新能车崛起、技术瓶颈以及转型成本压力等,但要实现燃油车的完全替代仍需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和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汽车产业的完全新能源化仍需经历较长的过渡时期。结合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共存共赢的发展局面将长期持续,这对汽车零部件研发和制造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持续挑战和发展空间。
(2)发展趋势
1)整体趋势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与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受益于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替代成为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方向。新能源汽车产品综合性价比以及补贴退坡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挑战,加速区域性本地化进程,推出符合市场偏好的车型,具有增强安全功能和更高自动化水平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推出正在改变汽车市场的趋势,同时通过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打造智能生态,完善新能源汽车用户智能出行体验,从而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
国内零部件企业凭借传统细分领域、前沿领域开拓以及成本优势,加快深度国产替代步伐,逐渐打破国际厂商垄断的主导地位。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加速车企淘汰的进程中,产业生态型企业竞争优势尤为明显,依托核心技术、品牌效应、成本优势、产业链掌控更大的市场份额。
2)增量零部件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方向转型,关键核心零部件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新洗牌。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被消费者认可并快速放量,吉利、长城、长安等多家主机厂迅速跟进,高效发动机的EVVT、电子主水泵、变排量机油泵电磁阀、摇臂液压挺杆等,以及DHT(DMI)总成及其零部件(电子油泵、电磁阀、齿轴、差速器等)开发制造能力的新能源智能电控系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至202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8万亿元。
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关键部件电驱动系统集成化趋势较为明显,多合一驱动系统较由单一部件组装成的驱动系统具有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综合性能更强等优势,减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是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重要技术环节,对精密减速器技术升级及产品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需求持续增加,国内人形机器人国产替代趋势不断增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未来几年机器人安装量的增长将受到五大趋势的推动:人工智能、人形设计、可持续制造、新兴商业模式以及应对劳动力短缺。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技术的前沿突破,也为机器人在工业、服务和公共环境中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公司作为国内汽车精密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要业务正在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主要产品正在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的应用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零部件及混合动力系统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转型。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转动关节的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和机器人减速器在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工艺和精密齿轴等相关设备方面具有转化通用的基础条件,公司将持续提升机器人电关节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智能关节的专线产能,推动公司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智能关节的研发制造水平,同时介入人形机器人应用与服务领域,以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将持续聚焦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2、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1)发展状况
电池产业是国家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性产业,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是赢得国家能源转型的战略先机。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是国内动力电池两大主流路线,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电池(LFP)是一种使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因其在安全性、成本效益、环保性以及技术适应性方面的优势,在储能和动力应用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磷酸铁锂电池行业前景广阔。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LFP)材料(含磷酸锰铁锂材料)出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例77%,GGII预计全年占比有望超过80%。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增长的原因主要为:
1)储能领域,受关税过渡期加快出货影响,海外市场储能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二季度国内储锂电池企业排产均处于高位;
2)动力领域,磷酸铁锂电池持续替代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快充及续航里程方面的短板逐渐弥补,加之海外车企加速切换磷酸铁锂电池带动其出货增长。GGII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总装机量比例已达81.4%,再创新高。在动力与储能强劲需求增长带动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电池总出货超650GWh。GGII预计2025年中国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超340万吨,同比增长40%以上。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瓶颈缓解、储能领域需求激增、欧美车企加速磷酸铁锂车型规模化上市等原因,国内高性能、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快速提升,磷酸铁锂材料在正极材料中占比将进一步扩大。
(2)发展趋势
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路线和发展优势。随着行业内技术工艺的不断成熟,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要求的提升,传统磷酸铁锂材料逐渐面临技术瓶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品质、低成本”,磷酸铁锂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应运而生,下游企业更青睐优质产品,高端产品应用持续加速。高压密磷酸铁锂的核心在于通过提高材料的压实密度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近年伴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和技术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的推动以及储能市场对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增加下,出货量快速增长。在产能快速投建释放、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碳酸锂阶段性价格波动,行业在经历新一轮洗牌后正在重塑。拥有工艺技术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供应链支撑优势以及与头部电池企业及终端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和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
高压密磷酸铁锂市场需求广阔,市场供给面临一定挑战,行业内能够大规模生产高压密磷酸铁锂的企业相对较少。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用固相法+草酸亚铁工艺路线,该技术以二价铁源为原料,与其他采用三价铁源的路线比较,草酸亚铁工艺仅为一次烧结,不需要进行碳热还原反应,材料碳包覆均匀,制成工艺简单,能耗相对更低,生产设备占用相对更少。江西升华凭借产品技术性能具有高压实密度,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等优势,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保持较高的市场价值,受到高端动力市场青睐。
(五)公司主要业务的市场地位
1、汽车零部件业务
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主机市场为主、售后市场为辅,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快速突破的格局。公司现有主机市场客户60余家,其中国内市场客户涵盖了上汽、广汽、比亚迪、华为、联合电子、吉利、长城、长安、赛力斯以及“造车新势力”代表理想、蔚来、小鹏等国内自主品牌主机厂;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等国内合资品牌主机厂。境外主机市场客户包括思达耐、雷诺、PSA、北美通用、奥迪、大众印度等主机客户;公司境外售后市场客户包括盖茨、辉门、墨西哥KUO、科勒及富兰克等全球主流品牌。
(1)汽车发动机零部件
公司长期深耕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与各主机厂保持着密切的同步研发,为主机厂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确保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公司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与市场开拓,已成为国内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其主要产品精密液压零部件和电磁驱动零部件首先实现国产替代。
(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公司依托精密制造优势,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包括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减速器、智能减震系统等,主要代表产品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车载减速器总成和可变阻尼减震器电磁阀(CDC)系列产品、智能刹车电机等。公司在电动VVT以及智能电控零部件的技术储备、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有先发优势,在高门槛的技术条件下,更具市场竞争力。公司与比亚迪、上汽、通用、大众、理想、蔚来、小鹏、博世、联合电子等下游客户的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的产品合作研发关系,以快速响应整车厂或主机厂的技术需求和产品需求。
(3)机器人电关节模组部件
机器人产业是公司汽车精密制造零部件产品应用领域的延伸,公司正在积极拓展并把握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将持续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与行业头部客户技术创新升级趋势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拓宽公司机器人电关节模组产业布局,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推动公司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电关节模组的研发和制造水平,不断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
2、锂电正极材料业务
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是一家在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草酸亚铁技术路线的开创者,具备独特的技术工艺路线以及行业领先的技术性能指标。江西升华紧抓新能源汽车技术革新、产业政策引导等行业发展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变化,对内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品技术升级。公司磷酸锰铁锂产品开发及客户验证进展顺利,公司依托现有的技术体系支撑可满足客户和市场对磷酸锰铁锂和高性能快充电池磷酸铁锂的多元化需求。
(六)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稳步提升
根据中汽协统计,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6.8%;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占乘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50.4%;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21.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直接传导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产能释放,公司前期加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投入、产能布局以及深化新能源、新势力车企客户合作关系,公司新能源增量零部件业务稳健增长,智能电控产业的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业务凭借技术的先进性和质量的可靠性,获取多家国产自主品牌及主流新势力车企爆款项目新定点,相关新产品批量交付,成本优势及规模化放量趋势凸显,并逐步贡献业绩。公司积极把握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细分赛道,对高端摩托车、国际主机及国际国内后装市场的相关产品进行市场边界拓展,加快相关项目获取,提升单品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稳步增长。
随着公司新能源汽车增量智控部件的电驱动减速系统和智能热管理系统业务快速放量,经营结构不断突破,新能源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是公司目前收入增长、利润实现比较快的板块,也是公司将来业绩新增支撑的重要板块。
2、终端市场新能源汽车持续扩张,公司磷酸铁锂中高端产品产销量快速提升
2025年上半年,随着终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特别是快充高性能磷酸铁锂需求带动差异化磷酸铁锂材料放量,高压实与高倍率型磷酸铁锂行业应用加快,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第四代磷酸铁锂)在提升电池快充性能时兼顾高能量密度,在正极材料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扩大。
公司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具有高压实密度,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等技术性能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公司加快布局超级快充市场,高压密磷酸铁锂4C超充产品凭借性能优势进入高端乘用车市场,伴随市场和客户对高压实磷酸铁锂的需求持续增长,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整体产能、产量及装车量将大幅提升,在产能利用率和产销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公司进一步加快供应链的升级和推进降本工作,持续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盈利能力,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持续提升,磷酸铁锂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在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磷酸铁锂行业已经进入技术性能与成本兼顾并重的发展阶段,产品升级加速格局分化,以快充为主要需求的高压实密度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市场供需端调整,公司一方面加快进行客户多元化拓展,进一步提升现有产能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建产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投产的原则调整产能节奏,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产能;同时,公司基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积极响应核心客户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满足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客户需求,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及精细化管理,在坚持技术革新与成本节降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持续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经营业绩。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清晰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布局
公司将牢牢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主赛道,以现有核心技术为依托,加快新能源智能电控产业布局,加快智能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经营规模化,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同步持续推进正极材料技术迭代、产品升级和降本增效,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赛道的稳健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提升机器人电关节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推动公司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智能关节的研发制造水平和产业化。公司将持续聚焦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创新驱动
公司是从事汽车精密零部件及锂电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汽车精密电磁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多项研发创新平台。公司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汽车零部件业务领域已取得授权专利334项,授权发明专利91项,软件著作权23项,建立企业标准600余项。公司作为第一、第二起草单位,共起草制订国家工信部行业标准4项。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涉及材料、机械设计、精密加工、模拟仿真等多个专业领域,具备从产品概念设计到样件生产和过程实验验证能力,公司拥有CNAS认可的实验室资质,公司通过了VDA-TISAX信息安全体系、GB/T29490知识产权体系、A-SPICE软件开发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与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上汽、广汽、长城、通用、大众、理想、蔚来、小鹏、博世联电等下游客户的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长期的产品合作研发关系,以快速响应整车厂或主机厂的技术需求和产品需求。公司一直与各主机厂保持着密切的同步研发,并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与主机厂共享产品的设计及加工中的工艺和技术,为主机厂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持。与主机厂同步研发及为主机厂提供研发服务,确保了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研发创新,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已形成相对领先的生产技术。同时,随着公司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制备流程的持续改进,公司在生产环节积累了独有的特殊工艺技术,能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产量、一致性的基础之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前端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完善的研发体系保证了公司磷酸盐体系正极材料研发技术和产品性能的领先性。完善领先的生产技术与特有的生产工艺,构建了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赢得了重要客户的认可。
(三)沉淀多年的体系化精密智造优势
公司已经具备了深长盲孔精密加工、激光自动焊接、高精密零部件制造、新能源动力总成精密齿轴、自动化装配及综合测试等技术。公司已拥有高端精密的生产设备、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成熟稳定的技术工艺、高效严格的现场管理等生产要素,拥有各类精密零部件产品的开发、成型、加工、装配及检测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一致性的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确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精密制造技术优势。公司在多年的精密制造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深耕研发,已掌握了微特电机技术、电控及软件技术,把握住了行业的市场机遇,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主要产品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的应用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零部件及混合动力系统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转型。同时,公司精密智造的经验和优势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产能建设、产线布局及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和发挥。
(四)以成本管控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精益管理优势
公司精益管理主要体现在成本管控和质量管理。公司通过精益产品设计、持续改进和革新工艺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实施平台化生产、优化生产线模式、深入供应链管理、推行全员质量成本控制和精益生产等方式,确保对成本的精确管控,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具有一定的成本领先优势。确保公司核心产品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成本领先优势。公司通过了IATF16949:2016体系认证、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具有国际认可的实验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提案改善,确保质量管控体系有效运行,得到国内外主流优质客户的认可。
公司对产品成本的精确管控,确保了公司的主导产品在与外资企业竞争时具有价格优势,特别是针对主机厂的中小批量产品时,公司相对于外资零部件厂商具有更强的成本优势。在保持产品成本优势的同时,公司产品品质得到了业内客户的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多次荣获国内外主机厂颁发的“优秀供应商”等荣誉称号。
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在压实密度、比容量、电压平台、热稳定性、循环性能、一致性等方面均表现优异,产品综合性能高,能较好的保持各性能属性的均衡状态,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精益管理优势和产品的性能、品质赢得了核心客户及一线主机厂的高度认可。
(五)丰富的客户资源与生态协同
经过多年的业务扩展,公司已同国内外众多主机厂建立了长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产品质量、价格、交付能力、同步研发能力、生产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客户认可,公司在客户主机开发的早期参与客户的同步研发并了解客户的配套需求。同时,公司依托主机厂客户合作关系,跟随传统燃油车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切入,继续与主机厂客户进行合作研发、同步研发。公司依托目前联合电子(UAES)、华为、新势力车企等客户的合作关系及需求,在新能源车载电驱动减速器项目持续爬坡增量的情况下,继续导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及关键部件业务,形成系统集成优势。
在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公司已经与宁德时代等国内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良好稳定的客户关系有助于公司巩固市场份额,最大程度降低锂电行业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得到了一线主机厂的认可,与核心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建立了稳定持续的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公司凭借精细化管理和排产,坚持以质量为先原则、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交付为目的,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质量和工艺改进,为客户提供了稳定、可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获得一汽大众、吉利汽车等优质客户的认可,收到“理想&淅减数字化对标活动”等多份客户感谢信,对公司技术攻关速度、质量管理水平、交付能力给予肯定。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福特全球体系Q1认证”、理想汽车“最佳供应奖”、广汽集团“优秀供应商”、奇瑞汽车“卓越质量表现奖”、青山QTS认证颁奖、通用五菱“奋斗进取奖”、子公司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宁德时代“年度优秀供应商奖”。公司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形成了交互生态和产业链协同,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市场影响力,提升公司行业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主营业务分析
(一)概述
2025年上半年,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快落实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下,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对汽车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出口量仍保持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迅速;中国品牌销量占比保持高位。新能源汽车产销延续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成为公司新能源及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业务增长的主要外部因素。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成熟产业、新产业均存在市场内卷加剧的情况,公司仍然面临产品成本、产品交付等压力,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承压,稳定运行依然面临调整。根据中汽协统计,2025年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产量增速较1-5月收窄0.2%,销量增速扩大0.5%。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2025年上半年,随着终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特别是快充高性能磷酸铁锂需求带动差异化磷酸铁锂材料放量,高压实与高倍率型磷酸铁锂行业应用加快,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第四代磷酸铁锂)在提升电池快充性能时兼顾高能量密度,在正极材料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扩大。
公司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具有高压实密度,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等技术性能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公司加快布局超级快充市场,高压密磷酸铁锂4C超充产品凭借性能优势进入高端乘用车市场,伴随市场和客户对高压实磷酸铁锂的需求持续增长,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整体产能、产量及装车量将大幅提升,在产能利用率和产销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公司进一步加快供应链的升级和推进降本工作,持续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盈利能力,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持续提升,磷酸铁锂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在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磷酸铁锂行业已经进入技术性能与成本兼顾并重的发展阶段,产品升级加速格局分化,以快充为主要需求的高压实密度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市场供需端调整,公司一方面加快进行客户多元化拓展,进一步提升现有产能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建产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投产的原则调整产能节奏,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产能公司加快布局快充市场。
公司持续围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及工艺创新,以技术的先进性、质量的可靠性以及成本优势获取市场,新能源增量零部件业务稳健增长,智能电控产业的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业务凭借技术的先进性和质量的可靠性,获取多家国产自主品牌及主流新势力车企爆款项目新定点,相关新产品批量交付,成本优势及规模化放量趋势凸显,并逐步贡献业绩。随着公司新能源汽车增量智控部件的电驱动减速系统和智能热管理系统业务快速放量,经营结构不断突破,新能源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是公司目前收入增长、利润实现比较快的板块,也是公司将来业绩新增支撑的重要板块。公司2025年1-6月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1,308.3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45.8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2,136.1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6%。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158,572.52万元,较年初增长19.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43,688.66万元,较年初增长5.23%。按照业务类别,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主营业务收入为18.37亿元,同比上升13.34%;锂电正极材料主营业务收入为38.37亿元,同比上升96.83%。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管理层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把握产业趋势,持续提升经营业绩
(1)汽车零部件业务
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和国内汽车出口保持增长,自主品牌市占率稳步攀升,合资品牌份额急剧萎缩,竞争格局加剧,公司也面临新能源汽车产品持续迭代、技术指标、成本极致诉求带来的不确定性。公司经营管理层展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同步调整产业布局、生产计划。积极把握混动汽车高速增长的机会,布局主流新势力和智能汽车解决商等项目定点。积极争取国内主流自主品牌的海外出口传统业务,维持传统产业板块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
(2)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业务
报告期内,在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磷酸铁锂行业已经进入技术性能与成本兼顾并重的发展阶段,产品升级加速格局分化,以快充为主要需求的高压实密度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市场供需端调整,公司一方面加快进行客户多元化拓展,进一步提升现有产能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建产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投产的原则调整产能节奏,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产能公司加快布局快充市场。
公司基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积极响应核心客户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满足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客户需求,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及精细化管理,在坚持技术革新与成本节降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持续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经营业绩。
2、加快项目获取,优化产能结构
(1)项目获取情况
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和变速箱板块:1)VVT/EVVT类,获得比亚迪平台混动发动机项目、广汽新平台混动发动机项目、大众全新平台混动发动机项目定点;新势力主流平台混动发动机项目实现投产交付;2)电磁阀类,东安配套新势力发动机油泵电磁阀项目获取定点;湘泵、圣龙、孚祯动力等配套吉利DHT、奇瑞8AT、比亚迪DMI变速箱电磁阀项目获取成功;以及比亚迪、广汽等电驱电磁阀获取定点;奇瑞DHT混动变速箱电磁阀、赛力斯平台油泵电磁阀已正式量产,实现营收;3)摇臂挺柱类,获取上汽平台混动项目正式定点;4)喷嘴类,比亚迪、赛克/五菱及新势力主流平台项目获取定点;大众、广汽平台喷嘴已实现量产收入;5)油泵挺柱类,大众、吉利、新势力主流平台产品实现量产收入;6)精密零部件类,联合电子500bar平台高压燃油泵零部件项目获取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控板块:1)齿轴产业,方正、联电、威睿、巨一等配套奇瑞、广汽、大众、主流增程式新势力和吉利/极氪畅销车型齿轴类项目获取定点;蔚来、奇瑞、大众ID3平台轴类产品已实现量产收入;2)减速器产品,格雷博配套吉利爆款车型产品实现量产收入;3)差速器产品,获取大众平台焊接差速器爆款项目定点;4)智能悬架系统产品,获取比亚迪平台减振器电磁阀新项目定点,淅减配套奇瑞混动车型减振器电磁阀项目定点,长城精工平台减振器电磁阀项目定点;交付比亚迪多个项目实现量产收入,且广汽、长安等项目进入量产,实现收入;长城精工平台底盘刚度阀项目成功获取;比亚迪平台刚度阀项目获取定点。5)600W、400W、450W、200W电子水泵系列,获取奇瑞混动机型项目定点;配套广汽、赛克、东风及主流新势力项目顺利批产,实现收入;6)电子油泵类,获取奇瑞、长城、东风等新项目定点;且配套主流新势力项目已顺利达成批产,实现收入。
(2)现有产能情况
1)汽车零部件产能
公司新能源汽车增量零部件领域,车载电驱动减速器产线年产能已形成50万台,电驱动三合一动力总成线具备年24万台产能,差速器具备93万台套年产能,已经全部形成。同时,已形成了变速箱电磁阀年1,000万只,GDI泵壳年400万只、减速器齿轴年170万套、减速器壳体年18万套的产能;CDC电磁阀年300万支产能。
公司控股子公司芯智热控从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代表产品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和热管理模块,目前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模块及零部件集成化已达到量产状态、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等智能电控产线均进行了新增和技改扩能,已形成电子主水泵年400万台、电子油泵年110万台,电子执行器年60万台,热管理集成模块年24万套的产能。
公司全资子公司常州富临精密传动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减速器齿轴、三合一电驱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该公司高端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正在加速量产,搭建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高速减速器齿轴生产平台,配套国内造车新势力品牌汽车主机厂,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构建成熟工艺生产体系,协同长三角创新战略伙伴开展深度合作,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为公司立足长三角长效发展踏出坚实的一步。
2)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产能
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现有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30万吨,公司依托现有的产品及技术体系支撑可满足客户和市场对高压实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的多元化需求。2025年6月,江西升华与宁德时代签订《业务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宁德时代向江西升华支付5亿元预付款支持江西基地(16万吨/年产能),四川三期(20万吨/年产能)建设。江西升华及其相关公司磷酸铁锂产线优先用于生产宁德时代所需要磷酸铁锂材料并用于宁德时代订单交付;江西升华承诺江西B区于2025年6月30日前达成符合甲方生产要求的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四川三期加快推进建成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江西升华将充分利用现有的30万吨高实密磷酸铁锂年产能,后续公司将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情况,丰富产线产品类型,最大限度发挥生产效益。公司根据项目建设情况,要素、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原材料采购和相关生产及交付工作,最大限度的提升产能利用率。
3、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活力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追求降本增效、打造高质量产品”取得较大进步。汽车零部件产业板块,不断丰富新能源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线控悬架系统中减震器电磁阀系列产品转入量产,空气悬架电磁阀研发获得重要客户量产项目定点,主动悬架高压油泵研发加紧推进,新启动研发空气泵电机;线控制动系统中电机项目转量产和客户拓展,EMB电机及减速机构研发按计划推进;线控转向系统中,启动了转向电机的预研;电驱动系统中新研发行星排同轴减速器,齿轴有序推进工艺优化降本;热管理系统中重点推动混动集成模块的产业化和客户拓展,电子水泵及电子油泵技术迭代升级,工艺优化降本增效;动力总成系统零部件中主导产品VVT、变速箱电磁阀、喷嘴、气门挺柱及摇臂等全面推进工艺优化,提质增效。机器人零部件产业板块,基本完成了研发实验中心和中试中心建设,具备了行业先进的研发能力,研发了行星关节模组、谐波关节模组系列产品,并获得行业头部的多家客户的多个项目机会,正在有序组织小批量中试生产,同时投入了新类型及技术路线产品研发;基于公司技术向新产业领域拓展应用,启动了工业母机领域成套设备的预研,用于超高精度机床的双恒液压系统首样机已通过验收并交付。
4、引入战略投资,深化资本合作
为进一步发挥各自在产业内的禀赋优势,合作各方基于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江西升华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各方将在磷酸铁锂材料产品研发、产能投建、国际化拓展、供应链及资本等方面开展长期可持续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在汽车及智能机器人等创新领域增量零部件及关节的合作机会。
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西升华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宁德时代。宁德时代以人民币40,000万元认购江西升华新增注册资本33,898万元,并取得江西升华本次交易交割完成后基于完全摊薄基础上18.7387%的股权。江西升华的现有股东就本次增资事项放弃优先认购权。宁德时代已完成其认购江西升华新增的注册资本人民币33,898万元的增资交割,江西升华的注册资本由147,000万元增加至180,898万元,并取得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5、拓展供应链端,推进降本增效
优化锂电材料产业产能布局,深化产业投资合作,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公司与上游锂源、铁源企业积极拓展战略合作,加快上游原材料研发自制和产线建设。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西升华与四川赣锋锂业有限公司在达州市宣汉县共同投资设立四川锋富锂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吨硫酸锂制造磷酸二氢锂项目,该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
公司持续加强供应链体系风险管控能力,积极布局建立多元化的碳酸锂保供体系,以充足的技术储备、成本优势、客户资源迎接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降低锂电正极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公司与四川发展龙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开展股权与资本合作,并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新建新型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与前驱体项目。公司通过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产业赛道的高质量发展。
6、推动产业链延伸,打造重要增长极
公司积极把握智能机器人发展及与机器人有关的精密机械零部件、机器人电关节、减速器等关键组件的产业机遇,加快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及零部件布局,公司依托体系化精密智造优势,成本质量精益管理优势、客户资源与生态协同优势,基于公司机电一体化的研发、制造能力,公司前期已进行相应技术人员储备和研发投入,在机器人关键硬件智能电关节上已预研布局产业,即整合减速器、智能控制及电机技术,拓展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两个平台的电关节产品。相关产品已进行小批量生产,并积极拓展适配多家主流机器人客户,为打造智能机器人关节产业新增长极在产品技术、市场拓展和生态合作做了扎实准备。
为进一步发挥各自在产业领域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深化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投资合作,公司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方签署《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各方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实施人形机器人项目。智元机器人作为行业头部知名企业,提供人形机器人平台、应用开发与平台接口的技术支持,公司作为机器人关键部件供应商,提供机器人关键硬件精密减速器、智能电关节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共同开发人形机器人市场应用,共同拓展智能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场景。目前合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公司通过与智元的深度合作将更加理解终端客户和应用场景、更好的去适配大场景客户需求,从而实现智能机器人产业相关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为满足公司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机器人关键硬件智能电关节的开发与产业化,公司与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投资建设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金额11,000万元,目前智能关节产线已投产并开始交付客户。
7、重视价值推广、积极回报股东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牢树股东回报意识,积极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公司内在价值传递工作,通过接听投资者来电、回复投资者邮件、回答互动易提问、召开业绩说明会、线上线下路演、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等形式,与各类投资者保持良好互动。公司积极回报股东,实施完成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0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约1.22亿元;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合计转增488,502,926股。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