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云图控股(00253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复合肥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沿着复合肥氮、磷产业链进行深度开发和市场拓展,通过多年持续的资源整合、产能建设和市场拓展,现已形成从上游盐矿、磷矿资源到下游氮、磷完整产业链。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复合肥、磷肥(磷酸一铵)、纯碱(联碱法副产氯化铵)、黄磷、磷酸铁等。其中,复合肥主要用于农业种植生产,磷酸一铵和氯化铵主要用于复合肥的生产,并在满足公司复合肥生产的基础上对外销售;纯碱主要用于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生产;黄磷主要用于草甘膦和热法磷酸生产;磷酸铁主要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
1、上游情况
复合肥行业的上游主要为氮肥、磷肥、钾肥等基础化肥,原材料成本占复合肥总成本的80%以上,对复合肥产品成本及销售价格影响较大。其中,氮肥主要包括尿素、氯化铵和硝酸铵等,价格主要受煤炭等能源价格波动影响;磷肥主要是磷酸一铵,价格主要受磷矿石、硫磺等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钾肥主要包括氯化钾、硫酸钾等,进口依存度较高,价格受国内外钾肥市场供需波动影响较大;复合肥的价格与尿素、磷酸一铵和氯化钾的相关性趋强。对此,公司一方面不断向上游原料端延伸,完善氮、磷产业链,保障尿素、氯化铵、硝酸铵、磷酸一铵等主要原料自给自足和稳定供应;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氮、磷、钾等化肥原料贸易业务,进一步降低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2、下游情况
复合肥行业的下游直接对接农业生产,主要面向经销商、农资流通企业和大型农户等,终端消费群体为广大种植户,因此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施肥习惯的改变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等农业发展状况对复合肥需求量有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下,国家不断出台强化耕地保护、粮食稳产增产以及化肥保供稳价等政策支持,复合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刚性属性进一步凸显。伴随国家化肥控量增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带动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求正从“基础保障”向“高效优质”加速转型,绿色、高效复合肥产品的需求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单质肥。同时,市场对复合肥的肥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效肥、特肥等新型复合肥需求潜力加速释放。农业作为我国重点扶持与大力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将带动化肥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状况和主要业务情况
1、磷复肥行业
磷复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公司磷复肥业务涵盖复合肥和磷肥(磷酸一铵)业务,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的“鼓励类石化化工优质钾肥及新型肥料的生产”。
(1)复合肥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粮食稳产需求与农业现代化趋势,为复合肥行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①粮食安全战略领航,支撑复合肥刚性需求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方针,国家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强化耕地保护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同比增产221.78亿斤,创历史新高;2024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9亿亩,同比增长525.8万亩,单产水平提升至394.7公斤/亩,同比增产5.1公斤/亩,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
2025年,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进一步加码,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更将“稳面积、提单产”列为主攻方向。作为粮食的“粮食”,复合肥相较传统单质肥料,在增产增效、营养均衡、改善土壤等方面更具优势,对提高粮食单产及总产具有关键作用。综上,随着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入推进,复合肥的刚性需求有望稳定增长,成为支撑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保障。
②农业现代化提速,复合肥发展前景向好
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学施肥增效理念深入田间,复合肥获得越来越多种植户的青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2023年我国复合肥施用折纯量从1204万吨增至2401万吨,化肥复合化率从25.97%提升至47.81%,过去20年复合肥的施用量翻倍增长,近年增速维持在稳定水平。对比农业发达国家,我国当前的化肥复合化率和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仍有显著的提升空间。同时,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持续加快,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崛起,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全国有近400万个家庭农场、近22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10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而这类群体更加注重科学施肥和种植效益,对高效复合肥的接受度和需求显著高于传统农户,为复合肥市场注入强劲新动能。长期来看,伴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科学施肥技术的创新以及种植规模化发展,复合肥的使用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然趋势,发展前景广阔向好。
2)低效产能加速出清,产能集中度持续提升
当前,随着国家“双碳”行动、“三磷”专项整治等环保政策推进,叠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两重两新”等产业政策落地,复合肥行业的能耗标准、环保排放以及技术创新要求显著提高,倒逼落后的中小企业产能加速退出市场。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发生转变,对农资产品和农业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高效化趋势,复合肥企业围绕成本控制、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服务质量的全方位角逐已成常态。近年来,头部企业纷纷加快布局,从上游资源掌控到产业链完善,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升级,从品牌引领到市场拓展,从渠道精耕到终端服务,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开展测土配方肥服务、建立示范试验田以及农技指导线下+线上服务等,以应对多元化竞争格局。未来,复合肥行业洗牌和整合仍将持续,头部企业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布局、领先的环保治理水平、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完整的渠道服务体系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由单纯的产品供应商转变为综合服务提供者,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3)新型复合肥加速渗透,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农产品消费升级、种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下,复合肥产品正加速向绿色化、功能化、定制化方向转变,新型复合肥聚焦全面营养、提质增效、绿色环保、精准解决作物及土壤问题,成为复合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向。
近年我国油料、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增长趋势,这类高附加值作物对肥料品质和服务要求更高,但对肥料价格的敏感性偏低,带动增效肥、特肥等高效化、精准化、功能化的新型肥料需求增长。2025年4月,国务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明确支持油料、糖料、薯类等特色作物发展,稳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预期,为新型肥料提供持续需求支撑。同时,国务院《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2030年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2035年覆盖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目标,这将直接带动现代化种植区域扩大,规模化种植比例提升,进一步推动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在大田作物的应用,为新型肥料需求增长提供市场空间。
新型复合肥的加速渗透,将促使复合肥企业加大增效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而复合肥头部企业在新型肥料技术研发、营销推广和技术服务配套方面更具实力,有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磷酸一铵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供给端结构调整,行业迈向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在“三磷”专项整治、能耗双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推动下,国家严格限制磷铵新增产能,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加速低效落后产能出清,推动行业向新能源领域、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新型高效磷肥方向转型,竞争格局显著改善。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磷酸一铵实物产量1754.2万吨,同比增长14.6%;其中,肥料级磷酸一铵产量1450.6万吨,同比增长10.8%;工业级磷酸一铵产量303.6万吨,同比增长37.1%。新能源行业发展带动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扩张,2024年部分磷肥企业新能源配套项目投产,磷酸一铵的市场供应有小幅提升。在政策引导和行业整合作用下,未来磷酸一铵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市场竞争将从规模竞争转向资源保障、技术壁垒和产业链协同的综合较量,拥有磷矿资源、一体化产业链以及绿色生产优势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2)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水溶性磷酸一铵和工业磷酸一铵快速增长
磷酸一铵市场需求广阔,主要来自农业和工业领域:
①农业需求刚性稳健。磷酸一铵是复合肥生产的重要原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背景下,其需求具有明显刚性,有望随着复合肥市场稳步增长而增长。其中水溶性磷酸一铵主要用于高端水溶肥的生产或者作为水溶肥直接施用,在国家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的政策推动下,水溶肥在复合肥市场中的占比快速提升,尤其是我国新疆等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成熟地区,水溶性磷铵在农业领域的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②工业需求动能强劲。磷酸一铵可用作磷酸铁锂电池前驱体磷酸铁的重要原料,近几年磷酸铁锂新能源电池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量明显。同时,磷酸一铵可用作干粉灭火剂的关键成分,受益于全球对安全生产和消防标准的提升,其在消防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
2025年上半年,磷酸一铵在下游多领域需求支撑下,叠加硫磺、硫酸、磷矿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价格保持坚挺。
(3)公司磷复肥业务所处行业地位
磷复肥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依托自有的矿产资源和领先的磷酸分级利用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氮、磷产业链,并打造出业内领先的产能规模,释放出强大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成本优势,构筑起“产业链+资源”竞争壁垒,奠定了公司在复合肥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1)产能位居行业前列。本着“靠近资源,靠近市场”原则,公司在湖北应城、湖北荆州、湖北宜城、广西贵港(在建中)、四川眉山、河南宁陵、山东平原、新疆昌吉、新疆阿克苏(在建中)、辽宁铁岭、黑龙江佳木斯和肇东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全国产能布局完善,是中国磷复肥行业生产基地最多的供应商之一,规模优势显著。同时,公司以东南亚为起点深度布局海外市场,在马来西亚建设生产基地,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自建营销网络,本地化自主运营自有品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是磷复肥行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拥有复合肥年产能755万吨,产品线覆盖水溶肥、液体肥、增效肥、缓释肥、高塔尿基、高塔硝基、喷浆硫基、喷浆硝硫基、高浓度氯基、高浓度硫基、中低浓度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菌肥等全线产品,满足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以及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求。
2)综合实力领跑行业。公司在绿色高效肥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上一直走在行业前端,先后参与起草了多项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旗下“嘉施利”“桂湖”“土博士”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影响力广泛。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和优良表现,公司阔步成长为磷复肥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在资源、成本、研发、环保、渠道等方面优势显著,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化肥企业100强”“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四川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等称号,并位列“2024中国制造企业500强”“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得到了行业肯定和市场认证。
(4)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
当下磷复肥行业正处于变革及洗牌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重点从以下方面积极应对:
1)产业链布局方面:依托自有磷矿、盐矿资源,不断完善氮、磷产业链,向上提高原料自给能力,向下有序扩张产能,完善全国基地布局,夯实资源自有、产业协同和规模优势,为磷复肥持续发展筑牢根基。2)技术和产品方面:紧跟国家政策,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合作,推出更多优质、高效、绿色产品,满足各类作物减肥增效、提质增产的需求,不断完善产品矩阵,构筑差异化竞争壁垒。
3)营销方面:在品牌建设、渠道精耕、传播推广、销售模式等方面做深做透,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步推行数智化项目落地,提高营销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巩固公司领先地位。4)国际发展方面:依托马来生产基地产能优势,深度布局东南亚市场,不断完善自有营销网络,加强自有品牌推广,进一步开拓空白国家市场,扩大国际版图,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2、纯碱行业
(1)发展状况及趋势
纯碱(化学式碳酸钠Na2CO3)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品,犹如工业的“粮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主要下游行业为平板玻璃、光伏玻璃、日用玻璃、锂电正极材料(碳酸锂)、无机盐、洗涤剂、漂染、环保、有色金属冶炼等,其中玻璃行业对纯碱需求占比50%以上。按照密度不同纯碱可分为轻质纯碱(简称轻碱)和重质纯碱(简称重碱),其中日用玻璃是轻碱下游最大的消费领域,平板玻璃、光伏玻璃等则主要选用重碱。受工业需求影响,纯碱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2025年上半年,纯碱市场供应维持在高位,叠加需求增速放缓,价格低位运行,波动幅度收窄。1)供给端,自2023年下半年起纯碱行业产能不断扩张,市场供应宽松格局未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我国纯碱产量2006.4万吨,同比增长4.78%。虽然上半年上游原盐、煤炭等原料成本下滑,同时部分企业提前检修对冲压力,但对供应端压力的缓解作用有限。2)需求端,2025年上半年纯碱下游需求分化明显:重碱方面,受房地产景气度下行和光伏行业需求增速放缓影响,浮法玻璃、光伏玻璃日熔量同比下滑,重碱消费量显著降低;轻碱方面,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高速发展,碳酸锂产量扩张,带动轻碱需求增加,成为轻碱消费主要增量来源,而日用玻璃、小苏打等行业用碱量维持刚性。外需方面,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6月我国出口纯碱达99.26万吨,同比增长121.38%,国内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出口市场需求有望延续增长,缓解国内供给压力。2025年7月以来,随着国家“反内卷”政策密集出台,纯碱行业供给侧改革有望加速推进,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竞争格局有望改善。
(2)公司联碱业务所处行业地位
联碱业务是公司氮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公司“盐—碱—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公司采用联碱法生产工艺,以氯化钠、合成氨为原料,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产品,生产基地位于湖北应城。公司自有井盐资源,可为联碱产品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时,氯化铵产品可为复合肥生产提供低成本的氮肥资源,通过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最优配置,达到成本最优控制的目标。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拥有纯碱、氯化铵年产能60万双吨,硝酸钠和亚硝酸钠10万吨,旗下盐矿资源储量约2.5亿吨。
公司作为纯碱行业重要参与者,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联碱生产主体应城化工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纯碱交割厂库”,绿色环保优势显著,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
(3)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
公司依托盐矿资源和产业链优势,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变化,合理安排联碱产品自用和外售比例,并调节轻碱和重碱的生产比例,迅速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反应,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公司联碱业务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码绿色低碳管理和工艺升级,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公司加快推进“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转型及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项目”,采用业内先进工艺技术,扩大“盐—碱—肥”产业链规模,进一步降低各项能耗和综合成本,增强公司在业内的技术、规模和成本竞争优势,推动联碱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3、黄磷行业
(1)发展状况及趋势
黄磷处于磷化工产业链中游,是磷酸(盐)、农药、新能源等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热法磷酸、草甘膦、三氯化磷、新能源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地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和湖北等磷矿资源和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其中湖北以自用配套为主,市场供应主要靠云南、四川、贵州。近年来“三磷”整治、能耗管控、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等政策频出,黄磷产能、能耗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市场呈震荡趋势。
2025年上半年,部分黄磷产能检修、水电供应波动及下游需求分化,推动黄磷市场价格频繁波动,整体呈现先涨后跌趋势。供给端,1-3月受春节假期、枯水期限电等影响,部分黄磷装置检修或减产,短期内黄磷市场供需紧平衡,5月西南地区逐步进入丰水期电价下调,检修装置复产提速,行业开工率提升,黄磷供应量呈递增趋势。下游市场需求则呈结构性分化,草甘膦下游需求好转,行业开工率稳定,对黄磷需求形成有力支撑;湿法磷酸成本高企背景下,热法磷酸保持较高开工率,尤其是进入平水期后对黄磷需求进一步释放;三氯化磷行业随液氯价格波动,对黄磷消耗量起伏明显,成为黄磷供需关系频繁调整的主要扰动因素之一。
(2)公司磷化工业务所处行业地位
磷化工业务是公司复合肥上游“磷矿—黄磷—热法磷酸—磷酸盐”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公司磷化工生产基地设在四川雷波,以磷矿石、硅矿石和焦炭为原料,采用电热法生产黄磷产品。公司依托雷波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水电资源以及毗邻金沙江的水运便利,打造了以黄磷为主的磷化工产业链,并配套建设矿山、化工和水运码头等,黄磷的成本优势、运输优势明显。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拥有黄磷年产能6万吨、磷酸盐年产能5万吨、活性石灰年产能30万吨及炉渣微粉年产能30万吨;旗下磷矿石资源储量合计约5.49亿吨、磷矿采矿设计(在建)产能690万吨/年,砂岩矿资源储量约1957.7万吨。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我国黄磷行业主要供应商之一,也是全国商品黄磷实际产量最大的单体企业之一,市场竞争力处于全国前列。未来雷波磷矿采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公司磷矿石原料自给自足,黄磷成本进一步降低,市场竞争力将有效提升。
(3)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
随着磷化工行业发展、国家安全环保标准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司将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在安全环保节能升级、上游矿产资源开发、下游产业链条延伸、副产物综合利用、绿色建材和新能源产业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环保水平高、产业聚集全、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热法磷资源开发集中区,推动公司磷化工业务向精细化、高端化、高值化方向发展。
4、磷酸铁行业
(1)发展状况及趋势
磷酸铁处于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的上游,是新能源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在全球“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动力、储能等领域的需求快速提升,磷酸铁锂电池因其低成本、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显著优势,在动力电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磷酸铁前驱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院,2025年1-6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77%,较2024年增速进一步加快,表明市场对磷酸铁锂材料的需求仍在扩张期。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6月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机量244GWh,占动力电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市场份额稳步增长,主流电池的地位稳固;出口方面,受关税政策扰动、外需增强等因素影响,磷酸铁锂出口韧性延续强势水平,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6月我国磷酸铁锂出口量7309.74吨,同比增长855.16%,已超过2024年全年出口量。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叠加海外出口市场的支撑,磷酸铁市场需求向好。
当前磷酸铁行业仍处于产能调整的阵痛期,市场竞争加剧,报告期受上游原料成本阶段性支撑和新增产能影响,磷酸铁产品价格先涨后跌,延续小幅震荡走势。随着下游磷酸铁锂技术创新升级,倒逼磷酸铁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或寻求横向技术合作,市场竞争逐步转向产品性能、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角逐,加速磷酸铁行业洗牌与整合,具备先进工艺技术、成本控制优势、产能规模优势以及客户资源稳定的磷化工企业有望进一步拉开距离。
(2)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所处行业地位
新能源材料业务是公司复合肥上游“磷矿—湿法磷酸—精制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磷酸铁/磷复肥”磷酸分级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公司在磷化工行业沉淀多年,能够为磷酸铁项目提供完善的资源配套和生产、管理保障,公司选用铁法工艺通过铁和精制磷酸反应制备磷酸铁,生产基地设在湖北荆州。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磷酸铁年产能5万吨,配套上游磷酸产能(15万吨精制磷酸、30万吨折纯湿法磷酸),精制磷酸满足自用的基础上对外销售,构筑了磷酸铁成本护城河。目前,公司磷酸铁工艺指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合格率和一致性良好,客户认可度高,在安全环保、产品品质、技术积累和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磷酸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3)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对磷酸铁市场的激烈竞争,公司依托磷酸分级利用优势,不断推进技术和产品迭代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夯实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不断加强磷酸铁的市场调研和开拓力度,巩固现有优质客户,持续开发头部企业,在成本、技术、研发和市场方面深度绑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5、公司主要业务和产业链间的关联情况
公司立足复合肥主业,重点围绕氮、磷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战略布局,向上游布局优质矿产资源,并向下游产业纵深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现已形成磷复肥、磷化工、联碱和新能源材料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持续提升产业链一体化能力,为公司做大做强复合肥主业提供支撑。
(1)氮产业链
公司已基本完成主要氮肥原料氯化铵、硝酸铵的产能布局,正在建设尿素产能,强化氮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并延伸出工业盐、纯碱和(亚)硝酸钠等产品,具体如下:
1)氯化铵:依托自有盐矿资源,公司打造了“盐—碱—肥”产业链,利用联碱法生产纯碱和氯化铵,氯化铵可直接作为复合肥原料,形成“盐—氯化铵—氯基复合肥”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将纯碱产品深度加工,产出附加值更高的硝酸钠(熔盐级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等产品;
2)硝酸铵:公司通过合成氨氧化生产硝酸,并与氨反应生产硝酸铵料浆,用于硝基复合肥生产,打造了“合成氨—硝酸—硝酸铵—硝基复合肥”的完整产业链;
3)尿素:依托湖北应城70万吨合成氨项目,公司将打通“合成氨—尿素—尿基复合肥”的完整产业链,补齐氮肥原料短板。
(2)磷产业链
依托磷矿资源储备和磷酸分级利用技术,公司已建成湿法磷酸和热法磷酸两条产线,完成复合肥上游磷酸、磷肥(磷酸一铵)等原料布局,目前正在推进磷矿石项目建设,强化资源端的保障,推动全产业链原料自给,并拓展出工业级磷酸一铵、黄磷等精细化、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具体如下:
1)湿法磷酸:公司打造了“磷矿—湿法磷酸—精制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磷酸铁/磷复肥”的磷酸分级利用产业链。一方面,公司生产的磷酸可直接作为磷复肥原料,形成“磷矿—湿法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磷复肥”的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经浓缩、萃取净化生产85%精制磷酸,用于生产磷酸铁或直接外售,同时副产的低浓度磷酸及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渣酸用于生产更有利于土壤调节和作物生长的磷复肥,形成“磷矿—湿法磷酸—精制磷酸—磷酸铁/磷复肥”产业链,实现磷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
2)热法磷酸:公司拓展和延伸了“磷矿—黄磷—热法磷酸—磷酸盐”磷化工产业链,并正在推进雷波磷矿采选项目。未来雷波磷矿开采后,可以就近满足黄磷的生产需求,并通过水路运输保障湖北荆州、宜城等基地生产所需的磷矿石供应,降低生产成本。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主要产品及用途、工艺流程变动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主要产品及用途、工艺流程无重大变动,具体内容请参见公司刊登在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上的《2024年年度报告》。
(三)报告期内公司经营进展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围绕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有序推进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提升主业盈利能力和经营韧性,同时着力发展新动能,激发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加快推动氮、磷产业链关键项目稳妥落地,力争项目如期建设完成,另一方面围绕人才梯队建设、数智化、组织提升等深化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管理效能。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实现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0021.51万元,同比增长3.59%;营业成本1003299.30万元,同比增长1.91%;期间费用76329.58万元,同比增长17.53%,其中研发投入17319.13万元,同比增长5.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087.21万元,同比增长12.6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5877.19万元,同比下降1.11%。报告期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和亮点工作如下:
1、项目加速,完善氮、磷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氮、磷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建设提速,为产业链闭环和未来增长蓄能。
(1)合成氨项目蓄势待发,氮产业链延伸升级
公司湖北应城70万吨合成氨项目稳步推进,主体结构建设和设备采购工作完成,土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多个核心设备正在进行安装,项目整体进展顺利,预计能够按公司既定时间节点顺利建成。
(2)磷矿项目进展顺利,磷产业链日趋完善
公司积极推进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力争资源效能加快释放,其中阿居洛呷磷矿290万吨采选工程已于2025年3月动工,正式进入矿山建设期,目前井下基建工程(含胶带斜井、辅助斜坡道、排水系统、进回风系统等)稳步推进,地表选矿工程边坡治理及支挡工程已进场施工,项目按计划推进中;公司稳步实施牛牛寨东段磷矿400万吨采矿工程的优化设计工作,当前已初步形成优化方案,后续准备工作和实施程序有序推进中,为公司进一步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和项目效益提供支撑。
未来,公司应城合成氨、雷波磷矿石等产能陆续释放,氮、磷产业链实现闭环,磷复肥原料自给率提高,公司产品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深耕主业,推进各项业务稳中提质
(1)磷复肥业务
公司凭借资源自有、产业链一体化和磷酸分级利用优势,深耕渠道营销、品牌升级以及产品自主创新,报告期磷复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2176.10万元,同比增长21.55%,销量保持稳定增长。
1)产能+产品双轮驱动,战略落地提速
公司按照“靠近资源、靠近市场”原则,报告期布局了广西贵港、新疆阿克苏两大战略基地,解决区域产能空白的痛点,进一步扩大服务半径,提升市场覆盖面和区域竞争力。同时,公司依托“资源+产业链”优势,推动磷复肥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优化,充分释放产能价值。
①水溶性磷铵产品领跑市场。依托磷酸分级利用技术、成本领先和稳定供应优势,公司磷肥(磷酸一铵)业务持续发力,特别是工业级、水溶性磷铵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保持高位,公司磷铵产品销量同比有所增长,毛利率同比明显提升。公司凭借高品质工业磷铵的核心竞争力,成功拓展万润新能、天赐材料、友山新材、中核钛白、万国化学、盈达锂电等新能源客户,优化客户结构,为磷铵业务注入增量动能。
②新型肥料增量明显。持续推进增效肥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产品矩阵,报告期公司聚焦“特肥”“增效肥”“作物专用肥”三大方向,推出全水溶钙镁中量元素肥、小分子寡肽全水溶高塔复合肥、水稻孕穗肥等多款创新产品,精准匹配不同种植场景需求,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明星单品、增效品、特肥等战略产品广受好评,其中升级品、特肥产品销量同比均有较大提升。
2)营销模式创新,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①渠道精耕成效显著。公司深入推进渠道精耕,高频开展“一田三会”终端动销活动,报告期累计举办超5000场,有效激活终端销售活力;推进“万亩一分销”网络布局,报告期新增经销商超800家,渠道网络进一步下沉;经销商赋能升级,增强对终端的掌控能力,活跃度明显提升。多举措协同发力下,部分重点区域市场销量大幅提升,市场渗透力显著增强。
②海外稳健增长。品牌建设上,报告期开展“中国工厂溯源活动”,邀请海外马来西亚、泰国近百位客户实地考察,强化信任、增强粘性;市场拓展上,深耕东南亚核心市场,开拓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市场,同时国际贸易布局进一步扩大,推动海外销量保持稳健增长,全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
3)品牌战略升级,市场影响力全面进阶
报告期内,公司强化“嘉施利”“桂湖”等核心品牌定位,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终端渗透力。其中,“桂湖”品牌联合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开展“全国耕地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目前已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份落地实施,借助权威背书,夯实“土壤调养领导者”定位;“嘉施利”品牌通过协办全国服务商大会等业内权威活动,强化“增效专家”形象,提升市场影响力;持续打造“桂湖养土三十年”“嘉施利种植争霸赛”等特色IP活动,同步升级终端形象,实现线上线下全域营销覆盖,有效拉动终端销售转化。
(2)联碱业务
报告期内,纯碱行业持续低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产品价格维持低位震荡。公司以“稳效益、强韧性”为目标,充分发挥“盐—碱—肥”产业链协同优势,对内加强精益化管理,提升生产效能、严控能耗,确保长周期稳定运行;对外动态跟踪市场变化,灵活调控纯碱重质化率和产销节奏,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益。通过上述举措,2025年1-6月公司纯碱实现销售收入32324.78万元,毛利率12.32%,在行业承压情况下保持经营韧性。公司正在推进合成氨、盐硝及熔盐等项目建设,筑牢未来联碱业务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升。
(3)黄磷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安全环保与高效运行并重,科学组织生产经营,黄磷产能充分释放,并通过优化黄磷工艺酸度值、开展高硅石磷矿应用研究、加大黄磷回收力度等措施,持续推动节能降耗、挖潜增效和绿色发展。公司密切关注黄磷市场动态,加强市场行情研判和分析,精准把握市场节奏,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强化产销衔接,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2025年1-6月,公司黄磷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1955.93万元,毛利率19.87%,同比上升6.3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4)磷酸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磷酸铁业务依托成本、产品和技术优势,实现满产满销。紧跟行业收严金属颗粒等指标趋势,加强质量管控,确保各项指标稳定,夯实产品优势;推进掺钛产品及第四代高压实产品的研发验证,强化领先优势;与当升科技、泰丰先行、蜂巢能源以及中创新航等头部客户保持稳定合作,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3、精益管理,深化提质增效进程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数智化建设为抓手,以人才体系强化与机制优化为支撑,全面推动组织提升、业务提质和管理提效。
(1)数智升级拓展深度广度
公司持续深化业务板块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智云图”战略落地。数字化运营方面,财务共享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WMS)全面上线,财务管控效能显著提升;供应商管理系统(SRM)、客户管理系统(CRM)完成升级并即将启动运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新TMS系统)等项目加速建设,为供应链高效管理与客户服务数字化赋能;AI智能驱动方面,已实现AI辅助营销品制作应用,业务效能大幅提升。
(2)人才体系强化战略支撑
公司深化人才战略,提高“人”的效能。强化履职能力方面,推动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聚焦业务运营、流程机制等方面展开终极追问、提出问题,通过精密逻辑推演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公司已终结超过400个问题,有效推动业务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推进“百人高校优才计划”,重点引进985、211高校优质人才,截至目前计划完成率达115%,同时常态化开展“师带徒”“授课拉练”等工作,加强能人的引进和内部培养,夯实公司战略执行的人才储备。
(3)长效化机制夯实治理基础
公司深化组织提升相关工作,各中心、基地管理委员会常态化开展“终极追问、精密逻辑推演、科学前瞻、反思”,着力提升团队能力和水平,提高决策科学性与执行效率;报告期完成70余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和优化,并推动制度由“建起来”向“用起来”转变,组织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链优势
多年来,公司秉承“资源+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沿着复合肥上游氮、磷产业链发展,拓展上游资源端保障原料稳定供应的同时,向下游纵深优化产品结构,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氮、磷产业链,并构建氮、磷养分低成本及稳定供应的核心竞争优势。氮产业链方面,公司已建成“盐—碱—肥”完整产业链,掌控复合肥上游氯化铵、硝酸铵等氮元素,依托正在建设的合成氨项目,补齐尿素短板,基本实现氮肥原料的自给自足;磷产业链方面,公司已建成“磷矿—湿法磷酸—精制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磷酸铁/磷复肥”湿法磷酸产业链、“磷矿—黄磷—热法磷酸—磷酸盐”热法磷酸产业链,掌控上游湿法磷酸、磷酸一铵、净化磷酸等磷元素,依托正在建设的雷波磷矿采矿项目,有望加速实现磷矿石自给,从源头降低生产成本,为公司磷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同时,公司持续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建有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建材、包材、热电联产等相关产线,通过余热发电、蒸汽回收等实现能源循环利用,同步推进“三废”回收再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实现降本增效。综上,公司通过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实现了生产效率、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全面提升,构建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资源规模优势
公司旗下拥有丰富优质的磷矿、盐矿等资源,是未来氮、磷原料充分自给和稳定供应的重要基础,更是公司巩固产业链优势、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1、磷矿方面,公司全资子公司雷波凯瑞公司拥有四川省雷波县牛牛寨北磷矿区东段采矿权、西段探矿权和雷波县阿居洛呷磷矿采矿权,磷矿资源储量合计约5.49亿吨。其中,阿居洛呷磷矿资源储量约1.39亿吨,已取得290万吨/年的采矿证,现阶段正在推进井巷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牛牛寨东段磷矿资源储量约1.81亿吨,已取得400万吨/年的采矿证,完成部分井巷建设、设备运输系统搭建及供电系统配套,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现阶段已初步完成东段磷矿400万吨采选方案的优化设计,后续准备工作和实施程序有序推进中,为提升公司磷矿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打下良好基础。牛牛寨西段磷矿资源储量约2.29亿吨,正在办理“探转采”的相关手续。随着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公司磷矿石原料充分自给,加速磷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动公司产品结构升级和综合盈利能力提升。此外,雷波凯瑞公司还拥有沙沱砂岩矿采矿权,查明储量1957.7万吨,已取得50万吨/年采矿证,未来投产后主要满足黄磷生产所需的硅矿石。
2、盐矿方面,公司控股子公司孝感广盐华源拥有北纬30度“盐海膏都”自主盐矿,井盐储量达2.5亿吨,为公司联碱及复合肥产品赋予了较强的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
(三)磷酸分级利用优势
公司依托湿法磷酸的萃取和净化技术,打通了“磷矿—湿法磷酸—精制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磷酸铁/磷复肥”全产业链,可以将不同浓度的磷酸进行分级利用,生产精制磷酸、工业级/水溶性磷酸一铵及粉产品、磷酸铁以及复合肥,实现磷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公司主要选用半水法的磷酸工艺,既能直接获得高浓度磷酸,减少浓缩成本,又有利于磷石膏的处理再利用,环保和成本优势兼具,同时支持磷酸浓度梯级调控,为磷酸及后续产品的多样化奠定基础。凭借磷酸分级利用技术,公司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动态调整产线和产品结构,最大程度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硝基复合肥及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拥有实力雄厚、高层次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建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多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与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及国外农业科技公司和专业组织保持密切交流,致力于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目前,公司已掌握硝基复合肥、水溶性肥料、农用硝酸铵钾、肥料级聚磷酸铵等新型肥料的核心技术,参与起草了肥料相关的1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项在研)、3项行业标准、12项团体标准(2项在研),参与执行了“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中,以公司主导起草的《水溶性肥料》(标准号:HG/T4365-2012)为基础,修订的《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国际标准已在全球正式实施,对全球水溶肥行业产品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公司主导或参与起草各项标准的顺利发布,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引导行业有序竞争具有积极意义,充分体现了公司在新型肥料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以及业内对公司产品和技术的高度认可。公司目前已取得5项国家级技术成果、近500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连续多年入榜“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百强企业”“四川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百强企业”,奠定了公司在新型肥料研发上的领先地位。
(五)复合肥品牌和渠道优势
1、品牌优势
公司立足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构建差异化品牌矩阵——聚焦养土的“桂湖”品牌、聚焦增效的“嘉施利(GARSONI)”品牌、聚焦品质的“SOUPRO(施朴乐)”品牌,从品牌定位、受众群体、市场需求及销售渠道上形成互补协同,全力打造各细分市场领导品牌。公司与中国邮政携手合作,塑造“土博士”惠农品牌,全面覆盖终端市场需求,并联合大体量战略客户推出“禾芮”“惠耘”等共建品牌,带动更大的品牌增量和溢价空间。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复合肥品牌实力获得权威认可,奠定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桂湖”“施朴乐”等入选“央视强农品牌计划”,“桂湖”“嘉施利”“土博士”获评“中国驰名商标”,“桂湖”“嘉施利”荣获“AAAAA级农资行业知名品牌”,“施朴乐”获评“农民心目中的好品牌”等荣誉,复合肥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2、渠道优势
公司深耕农村市场30年,“传统+新型+专业”渠道并存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近6000家一级经销商、10万余个镇村级零售终端的营销网络,渠道建设覆盖广、渗透深、执行力强、专业度高。公司按照类消费品模式对复合肥进行市场营销和渠道整合,通过密集分销、渠道帮扶、品牌共建、倍增计划等措施,持续完善渠道布局、优化渠道结构,并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向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推动渠道的整体升级和销量的快速增长,稳居国内复合肥行业领先地位。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东南亚为起点,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建立本地化营销网络,运营自有品牌,并加快拓展新加坡、菲律宾、缅甸等市场,取得了持续性的进展和成果。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