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科润智控(83406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经过多年经营积累,公司已形成结合企业发展及行业特点的经营模式。目前,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经营模式,在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在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创造价值。
公司的经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下: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营业务明确,形成由变压器、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户外成套设备、电气元件及铜材所组成的主营业务产品体系,产品结构合理,能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销售收入和较好的经营性现金活力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34.47%,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37.97%。
公司拥有资信优良且稳定的客户群体,持续开拓以国家电网及大型央企为代表的高质量客户,并着力布局新能源领域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公司在变压器“做优、做强、做精”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动态,不断将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户外成套设备朝着“智能化、小型化、高可靠性”方向改良,并开发适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新型箱式变电站、预制舱式移动变电站、智能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货周期等方式,在上述产品领域上实现了良好的销售规模。因此,合理的产品收入结构和持续上升的销售规模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2、采购模式
公司对外采购的材料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铜材、硅钢片等大宗金属原材料,第二类是以断路器、互感器、电容器为代表的各类电气元件,第三类为柜体等其他材料。由于提前采购大宗原材料将占用流动资金,因此公司对外采购主要采用了“以产定采”的采购模式。对于铜材、硅钢片此类价格具有一定波动性的原材料,公司对其价格走势进行分析预测并根据订单安全库存情况提前备货;各类电气元件则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采购。
公司的采购业务由供应部统一负责,并在物资采购、供应商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该采购模式符合公司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
(1)物资采购
公司制定了物资采购制度,规定了从采购计划到原材料入库的完整流程。公司的物资采购方式主要采用“根据订单类的采购为主、根据库存类生产的采购为辅”的原则。
在订单类物资采购上,生产运营部根据销售订单、库存需求及各事业部的生产能力下达专用物料的需求计划以及编制相关的生产计划;设计部根据生产计划在ERP系统编制生成物料清单(BOM);各事业部仓库根据下达的生产计划和仓库库存情况,确定生产计划单,根据生产计划单确定物资采购需求,并提交供应部;供应部根据设计部审核的物料清单(BOM)及各事业部提供的物资采购需求,生成采购计划,评估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交货周期,从合格供应商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议价,确定最终供应商,并经公司审核批准后签订采购合同;公司原材料入库前须经过供应部与质量管理部的联合质量检查,产品质量合格方可入库。
在库存类物资采购上,结合市场行情和库存情况,各事业部制定计划表,设计部审核后形成物料清单(BOM),经各事业部负责人审批后确定采购任务,由供应部采购。
(2)供应商管理
公司建立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供应部会协同技术中心、质量管理部、商务部、生产事业部、售后服务部、财务部等部门,在对质量保证能力、供货能力、供货价格水平、付款结算方式、售后情况、历史合作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定合格供应商。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主要物料固定两家以上合格供应商。
为保证铜材、硅钢片等采购占比较大的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公司与产品质量可靠、供应能力充足的重要供应商形成了长久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双赢互惠的原则订立合同。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将在供应商筛选、合作模式等方面持续加强,为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3)成本管控
公司一方面通过供应商日常管理、供需信息动态交互、采购及付款准时化等方式增强比价、议价能力,管控采购成本。对于铜材、硅钢片等大宗金属原材料,公司在通过各种方式充分收集市场、行业价格信息的基础上,获取最优价格;对于各类电气元件,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综合考虑品牌、质量、服务、供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通过比价、议价方式确定最终的采购价格。
3、生产模式
公司通过生产制造中心,下设有生产运营部、变压器事业部、成套事业部、元件事业部、钣金事业部等部门,各事业部根据职责区分负责不同产品或半成品的生产安排及实施、设备管理等。公司各子公司在总公司的统筹下完成生产制造。同时,公司建立了以ERP软件和MES生产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生产体系。
公司为满足客户需求,主要采用了“以销定产为主,备库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两种生产模式的结合,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客户个性化定制与高品质管控的有机结合。
针对定制化变压器、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户外成套设备等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所定制的非标准化产品,公司采取了“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
客户订单通过信息系统同时传达至生产运营部及设计部,设计部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产品规格、使用环境等因素设计产品,形成设计图纸及物料清单(BOM),生产运营部根据销售合同的具体需求及时安排生产计划;各事业部通过设计图纸、物料清单(BOM)及生产计划等信息领取各类原材料,并组织排产;各部分的生产进度通过信息系统被监控管理;生产完成后,质量管理部会在每个关键节点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产品方可验收进入成品库。
对于常规通用变压器等标准化产品,公司采取了“备库定产”的生产方式。公司在满足客户订单需求和销售计划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中标数量和原材料库存量的预测值制定生产计划。各事业部通过设计图纸、物料清单(BOM)及生产计划等信息领取原材料,进行批量生产、成品检验、提前备库。
报告期内,公司外协加工的情形很少,并不涉及公司产品生产的核心工序。外协加工主要是涉及镀银、镀锡、镀锌、铜排塑形等非核心生产工序。
4、销售模式
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涵盖了国网及其下属相关公司、电力施工企业、各类工业企业、终端商业用户等。同时,公司不断拓展各级电力公司、电厂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及海外电网公司的营销渠道。
(1)销售体系
公司销售体系分为销售部、电网营销部、国际贸易部、商务部和物流部五大部分。销售部是公司销售体系的核心部门,负责市场开拓与客户对接。根据区域分布和客户类型形成矩阵式销售网络,销售部、电网营销部及国际贸易部收集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客户开发,推进业务合作,维护客户关系;商务部在配合销售部收集信息、项目跟踪的基础上,负责售前商务支持(招标文件相关文件的制作、申请、报价等)和技术支持(了解客户技术要求及确定技术方案);物流部根据销售发货通知单按时发货。
(2)销售方式
1)自有品牌模式
自有品牌模式指公司负责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产成品以公司自有商标品牌对外销售。根据订单获取方式的不同,自有品牌模式分为招投标模式和非招投标模式。
在招投标模式下,公司通过公开招标平台、客户邀标等途径获取信息源后,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投标项目明确后,在供应部、技术部、财务部、法务部等部门的配合下,商务部按时完成投标文件制作,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标。公司中标后,公司按投标书承诺及中标通知书与客户进行合同谈判,并签订合同,最终的销售价格根据公司的中标价格而确定。
公司的招投标模式的主要对象为国网及其下属相关公司、电力施工企业、各类工业企业、终端商业用户及海外电网公司等客户。
在非招投标模式下,公司通过销售人员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对接推进,进行商务谈判,获取订单,并在交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与客户签订合同。公司针对商务谈判的产品制定销售指导价,并根据原材料的波动而不断调整。公司非招投标模式的主要对象为电力施工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等。
2)OEM模式
OEM模式为公司根据客户提出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设计图纸,自主采购原材料并组织生产。
产成品销售给客户后,客户以其自身品牌对外销售。在整个过程中,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加工、产品质量控制、产品包装和运输等环节全部由公司自主完成。
5、研发模式
公司采用了“自主研发模式为主、合作研发模式为辅”的模式,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
在自主研发模式下,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对研发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负责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改进、提升工作的落实。公司根据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市场的调研、销售部门的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针对可研项目建立项目组上报公司管理层。公司批准立项研发后,研发人员开始进行研发工作。
在合作研发模式下,为更好地把握行业及市场发展方向,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公司注重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报告期内,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衢州学院等高校展开合作研发,积极推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和新产业融合。
公司在多年的业务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商业模式未发生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5年上半年,公司紧跟国家“双碳”战略带来的新能源市场机遇,不断拓展业务版图,扩大生产规模,并对公司现有产品加大营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实现更广泛应用和更大规模销售,努力实现订单和销售稳步增长。同时,公司持续贯彻质量管理方针,提升产品质量,布局、部署和实施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保障研发投入,为公司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产品保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2062753063.85元,增幅为5.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747568740.27元,增幅为4.44%。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1309826.00元,增幅为34.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28653.97元,增幅为13.16%。报告期内,公司协调各方资源,全面保障建设项目正常施工,持续推进了新项目智慧新能源电网装备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产能建设。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收购创业德力剩余部分股权,进一步完善公司业务及全产业链布局,满足客户产能配套需求,拓展公司的中西部市场,提高公司的订单获取能力,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助力。综上所述,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管理持续稳定进行,业绩表现稳健,为公司进一步持续稳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行业情况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接受、分配和控制电能,保障用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并将电能输送到用户。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下游应用广泛,涵盖各类源网荷储应用场景。
1、国内市场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投资建设,同时伴随着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1)社会电力用户领域发展情况
对于用电环节,根据社会用户类型不同,终端用户可分为工业用电、商业用电、居民用电等。工业用电包括重工业企业用电及其他工业用电,其中,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等重工业企业的用电,由于其具有大规模的用电需求,通常以高压输电方式由专用线路接入高压电网,并通过自有变电站和配电房在企业内部分配与使用电能,因此工业用户的用电量占比最高。此外,商业用电覆盖面积较大,且用电增长平稳,居民用电包括城市居民用电和农村居民用电,居民用电负荷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征。
社会电力用户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息息相关,如城市轨道交通、医疗学校、居民小区和商业楼盘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生产线的新建和更新改造都需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进行投资,变压器及成套设备等电力设施建设需求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稳定增长。此外,工业企业在生产设施的新建投资与产业升级过程中,通常需要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进行配套投资与升级改造,因此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需要采购变压器、成套设备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
综上所述,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及工业用电需求不断扩张等因素的推动下,用电端需求不断上升,带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投资需求不断增长。
(2)电网建设领域发展情况
对于输配电环节,由于前期长期存在的缺电情况,我国侧重于电源建设,电网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电网安全可靠的重视,电力投资结构有所变化,以特高压为代表的输电通道建设兴起,建设重点从电源端向电源、电网并重转移。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直接影响电网的建设、安全与可靠运行,电网建设投资规模的增长,为其提供持续的市场需求。2013年-2024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从3894亿元上升至60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14%。
输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主要网络,将大量电能从发电厂输送至用电地区,也可在不同电网之间互送电能;配电网是在用电区域将电能分配至用户的网络,直接为电力用户服务。相对输电网而言,配电网的安全风险因素相对较多,例如电压等级多、网络结构复杂、设备类型多样、作业点多面广、安全环境相对较差等。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入、居民电力消费发展,电网负荷波动增加,我国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智慧升级。
(3)电源建设领域发展情况
对于发电环节,我国供电系统仍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传统集中式供电方式为主,大型电站完成发电并接入高压输电网进行远距离运输并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
①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规模稳定增长
相较于传统集中式供电方式,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具备发电方式灵活、输配电损耗低、调峰性能好、系统操作简便等优势。分布式新能源通常在中压配电网侧接入电网,站内供电线路的控制保护、升压接网等环节均需要使用变压器及成套设备等。
为鼓励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国家引导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并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2021年10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实现翻倍。
风力发电方面,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较快,风电装机在经历2020、2021年“抢装潮”后新增量有所下降,但装机容量仍保持良好增长趋势。截至2024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21GW,较上年同比增长17.98%。
光伏发电方面,近年来,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技术持续升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并网及特高压跨区输送,光伏发电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光伏发电累计及新增并网规模近年来上升较快。截至2024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规模达8.9亿千瓦,2024年光伏新增并网规模达277.17GW,较上年同比增长27.80%。
综上所述,随着下游风电、光伏发电等应用领域的持续发展,对应用在新能源领域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需求持续提高,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②新型储能技术应用由商业化向规模化发展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传统电力工业“即发即用”的模式,能够平滑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成为未来能源结构转变和电力生产消费方式变革的战略性支撑。储能技术可以高效地调剂全系统设备间电能的分配、优化全系统设备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全系统设备的运行效率、保障全系统设备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实现全系统的能量管理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接纳。
根据《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新型储能能够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等作用,积极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布局。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等模式合理布局电源侧新型储能,加速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4.98%。
其中,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模块、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设备(包含变压器、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户外成套设备等)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可应用于电力系统全环节。电化学储能具备电池成本低、环境污染少、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随着储能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化学储能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应用,带动配套设备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型储能技术应用规模化发展,配套储能领域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市场需求不断提升。
2、海外市场
近年来,中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出口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赋能的高质量转型,凭借特高压技术领先优势与智能电网成套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持续扩大高端市场份额,成为国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的关键力量。
2024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主要产品类别均实现显著提升。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变压器全年出口金额达4770355万元,同比增长28.00%,成为出口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高压开关及控制装置全年出口金额为2923220万元,同比增长25.70%,体现出我国在该领域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低压开关及控制装置出口金额达到23554833万元,同比增长6.40%,虽然增长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基数较大,绝对增量依然可观。整体数据表明全球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保持持续增长。
2025年上半年,我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出口延续稳健增长趋势,变压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据统计,2025年1-6月变压器累计出口额达2816000万元,同比增长37.60%,增速较2024年同期进一步扩大。仅6月单月,变压器出口额就达到564592万元,环比增长20.54%,同比大幅增长47.90%。同期,高压开关及控制装置累计出口金额为1808558万元,同比增长32.00%;低压开关及控制装置累计出口金额达12630228万元,同比增长12.20%。各项数据表明,中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出口呈现全面向好的发展局面,不仅变压器出口表现亮眼,整个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也正在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全球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为我国输配电设备产业提供了广阔机遇,整个产业链的国际市场地位正在全面、快速地提升,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