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思看科技(688583)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0 13:11: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思看科技(68858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软硬件系统能力,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三维视觉数字化产品是集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软硬件结合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其复杂性要求软硬件之间的高度协同与优势互补,以确保设备在各种复杂现场测量环境下均能达到优异的性能状态。公司深耕三维视觉数字化软硬件专业领域多年,在关键光学部件、核心3D视觉算法、高性能硬件结构设计、3D扫描及分析对比功能软件等主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能力,并基于此搭建了较为完善的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平台,持续开发适应领域广泛、通用性强的创新产品。

    硬件技术优势方面,三维视觉数字化产品作为精密仪器,对精度要求极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材料性能、结构设计、电路设计与调试、核心器件性能的选择及兼容性、生产组装工艺、光学对焦与标定、设备校准与检测等。公司通过掌握光学、硬件和结构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关键原材料图纸设计、代码撰写、特定参数确定及标准化器件选型定型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通过品控工装及软件把控基础硬件的性能及质量,确保了硬件设备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软件与算法技术优势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编写产品软件算法的核心源代码,掌握公司产品软件算法的全部实现原理和体系框架,可凭借对于行业发展和产品进化的深度理解,灵活针对各类型创新产品改造并迭代核心算法。

    基于公司在软、硬件领域的持续探索和高强度研发,公司不断探索行业前沿方向,引领3D扫描领域技术发展。

    在技术储备方面,公司自成立至今深耕三维视觉数字化领域,已形成包括三维识别重建技术、三维立体延伸技术和立体视觉标定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技术集群,已掌握并突破了18项关键技术,包括快速高精度边缘计算技术、跟踪范围扩展技术、多线激光技术、孔测量技术、自动化三维扫描技术、内置摄影测量复合扫描技术和多波段扫描技术等。

    2、完善的跨学科人才团队,以十年创业精神持续奋斗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动力的培育,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通过整合光学、结构、软件、算法和工艺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公司已构建了“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综合研究能力,并具备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研发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涵盖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类、仪器类、电力电子、电气与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等多个领域,与公司研发项目业务高度匹配。

    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人才建设投入,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团队的规模和素质均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显著增长,团队成员包括毕业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的优秀人才。研发人员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学历背景与公司主要产品的技术创新升级高度契合。此外,研发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公司已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为研发团队注入了更多活力和潜力。

    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完善知识积累和技术迭代,形成了独立且可持续的研发能力。通过稳定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建设,公司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在三维视觉字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3、广泛的下游应用领域,3D数字资产前景广阔

    3D视觉数字化产品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展现出显著的产业优势,尤其体现在其极为广泛的下游应用领域。无论是工业制造、文化创意,还是医疗健康、教育科研,3D视觉数字化技术都能为其提供精准、高效且创新的解决方案。其应用范围之广,覆盖了从传统制造业的零部件检测与建模,到新兴科技领域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开发,涵盖行业众多。

    这种广泛的下游应用不仅为3D视觉数字化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推动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使其成为现代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3D视觉数字化产品的市场前景愈发广阔,有望在未来为更多行业赋能,助力全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十年深耕3D数字化领域,双品牌战略踏入新征程

    公司有关高精度测量等技术相继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等奖项,相关产品被省级认定为国内首台(套)成套装备,并作为行业代表企业,参与起草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及2项团体标准。公司为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度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023年度浙江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23年度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余杭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测量仪器类),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并服务中国空间站、国产C919客机等国家重大航空航天项目或单位,属于《“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产业政策重点鼓励、支持的对象。

    公司启动双品牌战略,构建以“SCANOLOGY”为核心驱动的高端工业级品牌,与面向万物数字化的专业级品牌“3DeVOK”并驾齐驱,形成完整的“双品牌驱动”战略新格局。公司已累计服务终端客户数千家,经销商及销售与技术支持团队遍布主要国家和地区,为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商飞、比亚迪、一汽大众、宁德时代、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特斯拉、中联重科、徐工集团、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研究机构院所提供前沿技术方案;产品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考古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广西梧州市博物馆、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文博艺术机构提供前沿的数字化技术方案。其中,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开展合作,相关产品应用于“中国空间站”在轨实验,产品应用于中埃联合考古的“沙卡拉遗址数字化项目”,与中国商飞旗下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公司相关产品已应用于“C919大飞机”项目,均获得客户高度评价。

    5、质量管理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支撑公司长期发展

    公司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公司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持续推进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目前,公司已成功构建了涵盖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ISO17025CNAS校准实验室管理体系、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GB/T33000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先进管理体系。这些体系贯穿公司各职能领域与业务流程,实现全方位、深层次覆盖,为客户提供品质稳定性和制造效率的可靠保障。

    在技术支持方面,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华北、中部、西部等制造业及3D视觉数字化业务集中区域,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技术支持。在境外,公司先后在德国、美国设立子公司,并在东南亚、东亚、南美等地搭建本地化服务中心,组建专业的销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团队,深入了解并满足当地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未来,公司将继续在各新兴市场建立本地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和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研发技术

    自创立以来,公司始终深耕三维测量领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技术迭代,公司成功构建了自主核心技术体系。这种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使得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并为客户提供先进的三维测量解决方案。

    公司核心产品—激光3D扫描设备,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高效率和高便携性而著称。这些核心性能的实现,得益于公司基于“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研发技术的深度应用。具体而言:1)光学系统:采用高精度光学传感系统和系列化的高亮大景深激光器设计,确保在各种光照条件下都能获得清晰、准确的图像数据。2)机械结构:通过精密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保证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3)电子系统:采用高性能电子元件和精密电路设计,确保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高效性。4)计算能力:利用先进的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5)软件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实现对设备的全面控制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研发技术,实现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与优势互补,确保设备在各种复杂现场测量环境下均能保持卓越性能。

    在构建自主核心技术储备的过程中,公司形成了包括三维识别重建技术、三维立体延伸技术和立体视觉标定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技术集群。公司已掌握并突破了18项关键技术,包括快速高精度边缘计算技术、跟踪范围扩展技术、多线激光技术、孔测量技术和自动化三维扫描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还显著扩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

    在算法和软件研发方面,公司具备完全自主的研发能力。公司已成功推出多款三维数字化领域的软件产品,如DefinSight全场景三维数字化软件平台、3DeVOKStudio扫描软件、ScanViewer便携式三维扫描软件和TViewer跟踪式三维扫描软件,并持续进行迭代升级。通过不断拓展自研软件和相关算法,公司能够根据实际扫描和测量需求,实现多型号设备的软硬件适配,对扫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完成预扫、精扫、闪测、手动创建特征、比对分析、设备状态与扫描过程诊断等多种复杂功能。

    2025年,公司持续优化全场景三维数字化软件DefinSight,在拓展下游应用模块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在适配国产操作系统、内嵌自研工业测量软件模块等方面进展良好。3DeVOKStudio扫描软件则通过其直观的用户界面和强大的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三维扫描解决方案。ScanViewer便携式三维扫描软件和TViewer跟踪式三维扫描软件则分别针对便携性和跟踪式应用进行了优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通过这些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与优化,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且精准的三维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在各自领域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2)三大核心技术集群

    公司已经形成三维识别重建技术、三维立体延伸技术、立体视觉标定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技术集群,主要介绍如下:

    1)三维识别重建技术

    三维识别重建技术集群基于三维扫描基础原理延伸出的一系列创新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便携式3D扫描仪和跟踪式3D视觉数字化产品。

    ①快速高精度边缘计算技术

    传统跟踪式三维扫描仪直接将传感器的原始图像数据通过线缆传输至图形工作站,工作站将对上述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得到三维模型。该方式受限于USB/网络数据传输带宽和工作站的CPU/GPU计算能力,为避免影响三维重建的效率,通常采用中低分辨率摄像头(不超过500万像素)获取原始图像数据,使得其最高传输处理速度只能达到64FPS左右。另外,由于跟踪装置所获得的原始图像像素限制,其跟踪范围目前普遍在数十立方米以内,最终影响扫描范围、扫描速度以及扫描效果。快速高精度边缘计算技术通过将传统三维扫描仪技术中电脑端特征提取及三维重建等计算过程前置到数据获取端,即在扫描装置(和/或跟踪装置)内置FPGA及SoC模块,使得在数据获取端应用高分辨率相机成为可能。

    ②多波段扫描技术

    不同波长的光线在透镜中折射率不同,传播方向上会发生不同的偏折,即不同波长光线在相同像距下会对应不同的物距。通过利用此特性,可实现在不变换相机镜头状态的情况下,仅通过切换不同的光源便可在不同距离获得清晰图像。

    2)三维立体延伸技术

    作为公司核心技术集群之一,三维立体延伸技术集群通过基于三维扫描的多种应用场景,延伸创新出一系列应用于三维扫描计量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孔测量技术、自动化三维扫描技术、动静标记点结合扫描大工件技术、扫描装置的资源均衡方法、实时精度监测技术以及高速拼接技术等。该集群项下核心技术应用于公司便携式3D扫描仪、跟踪式3D视觉数字化产品、彩色3D扫描仪、工业级自动化3D视觉检测系统等产品。

    ①跟踪范围扩展技术

    现有传统的跟踪式三维扫描仪在实现较大尺寸物体的三维扫描与测量时,往往会面临跟踪死角问题。如果跟踪器位置固定不动,则其视野范围有限,在部分区域出现跟踪死角,导致跟踪器难以定位到三维扫描仪,会存在跟踪器盲区。此时通过公司自研的跟踪扫描过渡技术,可使得三维传感器持续捕捉标记点和待扫描物体的三维轮廓点云,并将捕捉到的标记点与标记点库进行匹配,获得当前的传感器坐标系和跟踪器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将三维轮廓点云根据当前的传感器坐标系和跟踪器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进行坐标转换,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下的不同位置的三维轮廓点云进行拼接,并在拼接后重建得到所述待扫描物体的三维模型。该技术通过识别第三标记点并与标记点库中的标记点进行匹配,从而实现过渡的功能。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形成跟踪式扫描仪与激光跟踪仪联合测量方法,利用跟踪适配器获取联合变换关系,解决了大型工件测量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高精度、快速的测量效果。

    ②自动化三维扫描技术

    自动化三维扫描技术集群为公司近两年积极探索并加快布局的核心技术群方向。该技术突破性地实现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测量方案与流程,配合软件功能实现柔性化自动化精准检测。使用自动化三维扫描技术,对客户而言既能显著增加测量效率,增加数据产出,同时可进一步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减少对产线工人人数的要求,甚至实现无人化操作。自动化的三维扫描系统使用机械臂夹持扫描仪,以实时获取待测物件(或工件)的相关数据。因为要适配大小、形状不一的物件,承载物件的转台相对机械臂的位置将会持续发生变化,这将需要对机械臂和扫描仪的运动路径(扫描路径)进行相应调整。

    3)立体视觉标定技术

    ①多波段扫描标定技术

    多波段扫描标定技术匹配于多波段扫描技术,该技术克服了在使用多波段技术扫描前需要通过不断手动切换各波段激光来标定多波段扫描仪外参的技术难题。公司三维扫描仪包含多个激光模块,例如所示的五个激光模块,分别发射不同波段和/或不同角度的激光线,通过接收多波段扫描仪轮询拍摄标定板获得的多个标定板图像,并对应确定拍摄各标定板图像时多波段扫描仪使用的扫描激光的波段,进而获取标记点的三维信息和与各扫描激光的波段对应的多波段扫描仪的摄像头内参;根据与各扫描激光的波段对应的多波段扫描仪的摄像头内参、与各扫描激光的波段对应的标定板图像和标记点的三维信息,确定与各扫描激光的波段对应的多波段扫描仪的外参,简化了标定多波段扫描仪外参时的繁琐流程,真正实现了快速标定多波段扫描仪在各扫描激光对应波段下的外参,提升产品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②自动标定技术

    标定是激光三维扫描仪在执行扫描的前置步骤,在进行自动化三维检测前,通常先进行标定。传统自动化三维检测系统中的标定过程往往需要人工干预,将影响标定效率,另外,人工参与标定过程受制于使用人员的经验,还会存在标定失败的风险。该自动标定技术匹配于自动化检测应用场景,将待标定的设备安装在机械臂上,目标件固定设置在设备的视野范围内,控制机械臂将待标定设备移动到各预设位置,构建设备坐标系与机械臂坐标系第一位姿转换关系;同时,确定目标件坐标系与机械臂坐标系的第二位姿转换关系;基于预设标定位姿,结合第一位姿转换关系和第二位姿转换关系,规划机械臂的标定路径,实现自动规划标定路径并完成自动标定。自动标定技术实现了整个扫描检测及定时标定过程的完全自动化,大幅降低了自动化检测过程中的人工介入,显著提高了自动化扫描检测效率。

    四、风险因素

    (一)经营风险

    公司盈利能力受到自身产品销售结构、产品及下游客户需求特点、市场销售策略、所处发展阶段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公司不同产品的销售毛利率存在差异。如果公司未来的产品销售结构中,毛利率较低的产品的销售占比明显上升,则公司销售毛利率将受到不利影响;如果未来终端客户需求拓展不及预期,则公司销售规模将受到不利影响;公司结合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主要凭借产品技术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如果公司未来产品技术优势减弱或消除,与竞争对手的优势不明显,则公司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行业风险

    公司产品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工程机械、交通运输、3C电子等工业应用领域,以及教学科研、3D打印、艺术文博、医疗健康、公安司法、虚拟世界等万物数字化应用领域。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如果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在内下游重要应用领域市场需求萎缩,则可能导致公司收入下降,甚至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公司为三维视觉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三维视觉数字化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于产品技术特点及优势,公司产品目前主要面向大尺寸、复杂造型被测物体、便携高效的现场测量以及全面高效三维建模等目标市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差异化优势资源。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市场需求的变动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公司需结合下游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对公司的现有技术和产品进行持续迭代和升级以保持核心竞争力,考虑到未来客户应用需求变化及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司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方向也可能存在偏离的风险,从而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业绩面临压力。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684.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0%,公司持续聚焦核心业务,不断拓展海内外市场,品牌影响力增加,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思看科技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