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信达地产(60065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公司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以代建服务、物业服务、商业运营等为支持,持续完善产品体系与城市布局,努力提高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公司重点关注经济强市和人口导入城市,围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进入了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山东、湖北、四川、陕西、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省市近三十个城市,形成了核心城市、深耕城市和辐射城市兼顾的业务布局。公司开发产品以住宅为主,重点关注改善型需求和刚性需求,同时适度开发写字楼和综合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逐步探索长租公寓、产业园区、养老地产等新业态。公司秉承“专业特色的不动产资源整合商”的企业愿景,践行“专业创造、共赢未来”的企业使命,坚持“理解客户需要,开发宜居产品,建设美好家园”的品牌价值观,在住宅领域形成了蓝系列、郡系列、东方系列产品线,在办公领域形成了国际系列产品线,并努力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和商业运营能力。
公司依托中国信达系统资源和协同合力,发挥专业开发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努力成为专业特色的不动产资源整合商,逐步提高行业竞争力。公司将持续创新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发展困境不动产投资、轻资产、资产盘活等业务,构建轻重并举的业务组合,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二)行业情况
我国房地产行业规模大、链条长,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具有周期性、政策性、地域性、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整合型等特征,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环境对房地产行业具有深远影响,居民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影响购房行为。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深远,其中土地政策、融资政策、税收政策、预售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各区域城市由于经济活力、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因素千差万别,导致各地市场严重分化。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我国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积极盘活存量。我国众多金融机构涉房业务较为广泛,需要加强投后管理和回收处置,对于不动产专业服务有较大的需求。房地产行业专业分工不断细化,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服务商等细分领域的专业门槛持续提高,要求房企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较低。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的过程,需要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下降5.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5.2%。2025年6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60。
市场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房企销售竞争的压力。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5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显示:2025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18364.1亿元,同比下降11.8%。2025年上半年,各阵营房企销售额均有下降。其中,TOP1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893.8亿元,较上年下降13.2%;TOP11-3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227.3亿元,较上年下降12.4%;TOP31-50房企销售均值为111.3亿元,较上年下降2.2%;TOP51-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53.1亿元,同比下降13.5%。行业将告别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三高”模式,加快向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转变,追求高质量发展、高产品能力、高运营效率已经成为共识。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克服国际形势变化、外部压力加大带来的困难,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经济总体运行保持平稳,但经济增速仍面临一定压力,其中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降幅较1-5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新开工、竣工有所减少。1-6月份,房屋施工面积6333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房屋新开工面积30364万平方米,下降20.0%;房屋竣工面积22567万平方米,下降14.8%。
2025年1-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同比持续下降,不过在房地产“止跌回稳”政策的推动下,降幅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15.5个百分点;销售额44241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19.5个百分点。
在销售总体下滑的影响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有所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0202亿元,同比下降6.2%。其中,国内贷款8245亿元,增长0.6%;自筹资金17544亿元,下降7.2%;定金及预收款14781亿元,下降7.5%;个人按揭贷款6847亿元,下降11.4%。逐月来看,2025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较1-5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行业资金链仍然有待改善。
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城市市场分化明显,总体上一、二线城市市场好于三、四线城市。报告期内,公司进入的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长三角的杭州、宁波、合肥等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的经济活跃度较高,房地产市场的韧性较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其中改善性住房需求较为旺盛。
上半年,各级政府持续放松房地产政策,出台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举措。202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2025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提出,进一步优化现有政策,提升政策实施的系统性有效性,多管齐下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上半年各地降低房贷利率,优化公积金贷款,加大购房补贴等多措并举,有效带动了一部分的购房需求,但房地产市场整体的去库存压力依然存在,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4%;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3.0%;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4.6%。
展望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总体上相关房地产政策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推动市场止跌回稳。2025年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展望2025年下半年,预计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政策有望进一步优化调整,各地消化库存、城市更新相关举措将加快落实,随着各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将有利于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促进市场止跌回稳。
(二)公司主要经营工作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公司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稳健经营策略,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重点围绕“拓宽业务来源、加快资金回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组织效率”,扎实开展经营管理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拓宽业务来源。依托中国信达资源,强化集团协同联动,通过协同拓展、操盘代建、联合建设、受托管理、项目监管等多种方式获取项目。加强客户群生态圈建设,提高面向金融机构涉房业务的专业服务能力。深入探索城市更新、楼宇改造中的业务机会,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各类客户拜访活动,广泛对接潜在投资项目信息,完善困境不动产投资业务流程和指标体系,推动困境不动产投资业务有序开展。
二是加快资金回收。加强政策市场监测,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加快销售回款,加大现房、商办、车位等存量去化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倡导全员营销理念,健全自销体系,适度开展外部渠道合作,拓宽客户来源,提高去化速度。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中国信达系统资源,结合春节、五一、半年等重要销售节点,精心组织“百盘联动”营销整合活动和“新春开门红”“年中会战”等营销节点活动,提高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丰富业务场景,加强对困境不动产投资、轻资产、资产盘活等业务类型的研究,优化综合解决方案,充分挖掘公司的发展潜力。加强与非住宅领域的产业投资人的合作,强化外部资源整合,提高综合解题能力。提高项目定位和产品设计水平,全面提高产品力。报告期内,公司推进投前标准化体系建设,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市场定位与策略制定、定价管理等核心环节,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重大项目高效运作。
四是提高组织效率。树牢“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有为有位”用人导向,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动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加大青年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发挥青年学习研究小组作用,打造学习型组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权责体系,提高业务流程效率。报告期内,公司优化总部部门职能,压缩所属公司管理层级,打造集约化组织,公司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8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90亿元。本期发生亏损主要原因为:房地产开发项目集中交付规模减少,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同比下降;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对外财务性投资存在减值迹象,公司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760.90亿元,较年初764.34亿元减少3.44亿元;负债总额522.72亿元,较年初504.98亿元增加17.7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201.49亿元,较年初238.39亿元减少36.9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70%,较上年度末66.07%增加2.63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8.04万平方米(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销售面积9.59万平方米,代建项目销售面积5.83万平方米);公司共计实现销售金额53.26亿元(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销售金额16.93亿元,代建项目销售金额11.89亿元);回款金额56.23亿元(其中合作项目权益回款金额16.42亿元,代建项目回款金额13.73亿元)。报告期内,新开工面积26.25万平方米(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面积2.35万平方米,代建项目面积15.01万平方米);公司竣工面积53.86万平方米(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面积31.88万平方米,代建项目面积14.81万平方米)。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取项目计容规划建筑面积45.81万平方米(其中代建项目面积45.81万平方米)。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储备项目计容规划建筑面积279.89万平方米(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面积19.31万平方米,代建项目面积123.58万平方米),公司在建面积476.86万平方米(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面积92.81万平方米,代建项目面积224.95万平方米)。公司房地产出租累计实现合同租金约0.8亿元。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重点在定位差异化、模式轻型化、团队专业化、运营数智化、机制市场化五个方面不断培育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定位差异化
公司依托中国信达系统资源,加强集团协同,发挥公司专业开发优势,通过协同拓展、行业并购、项目投资、操盘代建、联合建设、受托管理、项目监管等多种方式获取项目,业务来源更加多元。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有待盘活优化和更新改造的存量资产规模庞大,需要纾困救助和修复价值的项目资源增多,广大金融机构涉房业务对于不动产专业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报告期内,公司加强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围绕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协同中国信达助力房企纾困,深入挖掘操盘代建、联合建设等业务机会,集团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
(二)模式轻型化
未来房地产行业并购重组、纾困代建、城市更新、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机会将不断增多,模式轻型化的业务场景会更加丰富。我国房地产业将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在此形势下,公司将逐步提高轻资产业务规模,形成“轻重并举”的业务组合。在业务模式方面,公司转变传统重资产的拿地开发模式,正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向困境不动产投资、轻资产等领域拓展,模式轻型化的特征逐步显现。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对困境不动产投资的研究,努力通过较少的自有资金投入参与项目,同时积极拓展操盘代建、项目监管等轻资产业务,增强了公司持续发展能力。
(三)团队专业化
公司具有专业、透明、高效的董事会和团结、务实、创新的经营层。多数所属公司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员工忠诚度较高,公司凝聚力较强。公司不断推进产品标准化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形成蓝系列、郡系列、东方系列住宅产品线及国际系列写字楼产品线。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客户需求,落实“好房子”设计要求,推进“好房子”研发建设,在户型设计、智能化、健康住宅等方面逐步落地,进一步提高产品力。近年来,公司积极协同中国信达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参与复杂纾困项目的解题能力持续增强,得到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好评。报告期内,公司总结开发管理经验,形成投前、投后阶段的重点管控清单,推进投前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投后开发管理管控,取得良好成效。
(四)运营数智化
公司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努力提升公司业务质效。公司建立了数字化大运营体系,完成储、建、供、销、存、融、回等运营指标及财务指标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计划管理与执行的线上化、报表分析、计划监控等核心功能,运营数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房地产行业存量资产纾困盘活基金、项目运营管理等业务场景,发挥技术赋能作用,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提升了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报告期内,公司充分依托中国信达的信息技术后盾,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联动,积极融入集团生态,进一步提高了公司信息科技水平。
(五)机制市场化
公司通过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推进人才市场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多种方式,持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以业务为导向,坚持人才资源向前台业务部门、基层一线倾斜,打破公司总部和区域限制,突出业务实践和项目历练,提升公司人力资源效能。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转型发展,强化顶层设计,通过优化总部部门职能,提高了总部统筹管理能力和公司管理效率;通过压缩所属公司管理层级,打造集约化组织,全面提升了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业务转型发展,加大市场化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充分挖掘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设计、营销及破产重整等专业领域人才,有利于优化人才队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