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汇得科技(603192)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9 19:44: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汇得科技(60319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是聚氨酯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聚氨酯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性能范围广、适应性强、耐磨性能好、粘接性能好、耐老化、弹性及复原性优良等诸多优良特性,被誉为“第五大塑料”,应用领域十分广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与消费国。

    主要产品:公司主要产品有革用聚氨酯树脂、聚氨酯组合料及原液、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胶黏剂及灌封材料、生态环保型的无溶剂聚氨酯和水性聚氨酯、新能源汽车电池用聚氨酯发泡制件以及聚氨酯的主要原材料聚酯多元醇等。可广泛应用于鞋服箱包、汽车、新能源、电子电器、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生活家居、体育休闲、建筑等生产领域。

    经营模式:公司经营模式为自主开发,直接采购,自行生产,直接销售模式。现有上海金山、福建福鼎和浙江平湖3个研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覆盖国内外,国内主要通过公路车运、船运方式实现销售,国外主要通过港口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全球经济延续震荡复苏态势,国内经济仍面临内需疲弱、外贸承压和结构性调整等多重挑战。聚氨酯行业作为典型的材料应用型产业,在上游原料价格波动和下游终端需求分化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运行承压,呈现“前高后低、震荡调整”的特征。在产业发展趋势方面,聚氨酯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环保法规趋严及终端消费结构升级,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可持续材料、产品功能化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构建。尽管行业面临利润压缩、库存高企等短期困难,但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冷链物流和功能性消费品等领域仍将为聚氨酯材料带来新的增量空间。企业唯有在产品创新、成本控制、产能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震荡周期中稳步前行。

    报告期内,聚氨酯产业链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整体震荡偏弱,产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DMF和己二酸市场表现低迷,价格震荡运行,不断下移,国内消费未达去年同期水平,竞争激烈,整体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弱势格局;纯MDI市场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一季度在原料纯苯价格下行和集中检修影响下,供应趋紧推动价格上行,但二季度随着装置复产及进口量增加,终端需求疲软压制了市场信心,产业链利润分布不均,下游企业承压显著;TDI市场整体延续“供需错配、震荡下行”的格局,随着国内TDI装置高负荷稳定运行,市场供应量充裕,而下游海绵、固化剂等终端需求恢复缓慢,致使社会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在博弈中维持低位震荡;BDO市场表现持续低迷,由于下游需求不足,加之供应端新产能投放节奏加快,市场整体处于明显下行通道,虽部分时段出现短期反弹,但支撑力度有限,价格反复承压,行业内开工率维持高位,去库缓慢,市场整体氛围偏弱,利润水平长期处于负值区间;聚醚多元醇市场价格与利润双双探底,受产能集中释放和市场高度竞争影响,报告期内市场价、利均创下五年新低,整体盈利水平仍较脆弱。行业部分中游材料如聚酯多元醇、鞋底原液处于盈亏边缘或亏损状态。

    报告期,聚氨酯主要产品市场整体呈现供需双弱、价格承压的态势。尤其是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在功能性和出口市场方面依旧具备一定韧性:合成革用聚氨酯树脂市场表现较为疲弱,终端内需收缩明显,叠加出口市场受关税及替代材料冲击,导致订单、开工率、价格持续走低,整行业徘徊于盈亏线附近;中低端产品盈利能力减弱,部分头部企业转向环保水性浆料和高性能合成革材料以对冲传统业务下滑。聚氨酯鞋底原液市场延续供需双弱态势,价格中枢不断下移,下游多以消化库存为主,补货意愿低迷;终端定制化原液仅维持基本生产,主力工厂交付以长协订单为主,库存压力下采取控产措施;原料端成本下降未能形成有效提振,行业利润率由盈转亏,虽报告期末出口市场有所改善,但短期内对整体市场拉动有限,行业短期内仍以“去库存、稳价”作为主要经营策略。TPU市场价格震荡下行,年初受春节备货及成本带动价格短暂上扬,进入二季度后,供需面双弱,现货市场低价频现,6月价格跌至低谷;行业开工率维持在50-60%,库存压力逐步显现,主力企业维持“以销定产”,终端订单释放缓慢;部分高端薄膜料尚可维持盈利,中低端鞋材TPU利润受压明显;随着下半年新装置投产,预计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聚酯多元醇市场承压运行,延续“价、利双跌”态势;上游原材料BDO、己二酸价格震荡偏弱,成本端对市场支撑有限;整体市场供过于求,尤其在软泡、弹性体等领域价格跌幅明显,软泡聚酯甚至出现阶段性倒挂;行业企业普遍面临毛利率持续收缩问题,出口虽同比有所增长,但国内市场恢复缓慢,主力企业通过结构优化、开发环保型多元醇产品来争取高附加值订单。报告期内,聚氨酯产品下游应用市场虽面临阶段性库存压力和消费力不足的挑战,但企业普遍加快了去库存和订单消化节奏,市场逐步形成“低采低销、刚需为主”的运行状态,行业信心处于谨慎修复之中,且继续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传统家电、建筑、鞋材等板块需求低位运行,出口成为支撑行业运行的主要动力;而新能源汽车、功能性消费品、新型绿色建筑等新兴应用领域则保持相对活跃。传统应用鞋服箱包领域延续“内需低迷、出口承压”的格局。软体家具领域因国内房地产政策尚未完全企稳,整体订单释放较弱,但受益于海外需求逐步回暖,沙发、床垫等出口订单维持在较高水平,企业多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材料功能性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汽车领域延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带动高性能聚氨酯材料需求稳定扩容,座椅泡棉、NVH部件、TPU保护膜等应用增长迅速,且出口持续增长,成为行业稳定的中高端需求来源。冰箱冷柜及冷链行业受益于新能源冷藏车与智能冷库建设推进,聚氨酯硬泡材料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尤其在高保温性能要求下,高密度硬泡产品市场空间持续拓展。

    展望下半年,随着传统“金九银十”旺季的临近,终端市场或将迎来季节性回暖,但在内需不足与外部风险交织背景下,行业运行仍需谨慎乐观。聚氨酯企业唯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效率为核心,方可在复杂周期中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机遇。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聚氨酯行业整体处于“底部磨合、结构调整”周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终端需求恢复缓慢、出口不确定性增加,致使市场信心受挫,企业经营难度加大。行业盈利能力整体承压,部分中小企业被迫降负或暂缓开工,头部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产品结构调整、绿色技术投入等手段积极应对挑战。

    公司在行业低位震荡、企业经营难度加剧的市场中,秉承“用科技革新美好生活”使命,坚持专注聚氨酯行业:以革用聚氨酯树脂为基础、多产品多领域应用新材料开发的发展定位。经营管理层继续通过对内优化生产管理,改进工艺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对外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高毛利、高附加值的产品销量实现增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产能,稳定并提升市场规模,以产品市场份额为核心,产销平衡为重点,新产品新应用拓展为抓手,确保公司持续发展的稳定;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拓展聚氨酯应用领域;重点开拓生态环保和低碳再生材料,进一步巩固公司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探索应用相关性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2025年上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708.97万元,同比下降10.2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15596.75万元,同比下降5.84%;主营业务毛利率15.84%,同比增长3.61个百分点;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1.22万元,同比增长14.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824.73万元,同比增长19.36%。

    报告期内,公司三大类主要聚氨酯产品产量达到10.97万吨,较去年同期10.50万吨同比增长4.48%;销售量合计11.08万吨,较去年同期10.45万吨同比增长6.03%。公司上海、福建两个聚氨酯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产品较好的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客户需求,基本实现产品产销平衡,市场份额稳中略升。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工作重点

    1、市场销售与研发协同,提升产品销量

    经营上,坚持延续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贯彻执行“市场销售与研发协同”战略方针,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实现了核心业务的稳健增长。通过差异化产品推广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主营产品革用聚氨酯和聚酯多元醇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27%和9.48%,受市场景气度及竞争加剧影响,弹性体及原液、新能源制件产品销量同比略有下降。在革用聚氨酯细分市场,传统服装、鞋材、箱包等受关税及贸易战影响较大,汽车用PU革产品较往年有所增长,环保型PU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涵盖家居软包、服装、箱包、鞋革等,水性产品同比转型往高端品牌应用推进;特殊型TPU在汽车新能源,风电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拓展新兴市场奠定了基础;聚氨酯鞋底原液聚焦核心产品和客户,在高性能运动休闲鞋、特殊功能劳保鞋等领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聚酯多元醇产品销量实现稳健增长,同时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与精细化管理,在环保增塑剂、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结晶型聚酯切片料等关键战略产品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通过聚焦差异化需求、深耕高端应用,盈利能力也得以提升,充分体现了公司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成本管控效率;国际业务市场通过积极引入多名外籍优秀业务人才,加快公司海外业务布局,实现外贸业务量利齐升、稳健发展。

    生产上,金山、福鼎两个化工材料生产基地装置运行稳定,继续维持高开工率的生产状态,并通过工艺优化等方式实现单位制造成本同比下降;浙江汇得新能源制件产品生产稳步有序,确保订单及时足额的交付。

    2、优化经营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管理上,董事会根据公司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报告期内,优化了公司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深入贯彻集团管控下“1+N”多工厂有序运行、多专业协同高效的矩阵制管控模式,更加及时、高效的支持各产品事业部的业务拓展工作;CRM/SRM等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并持续升级优化,致力实现公司各系统数据的关联贯通,提升公司运行与管理效率,生产上强化对各工厂生产运行、精益管理和持续改善方面的专业管控与支持;安环上统筹集团安环标准化体系建设,监督法律法规标准执行;物流上探索搭建市场化运作架构与体系,全面统筹承运商全周期管理及标准化运营;管理上对总经办职能进行拆分与重组,进一步理清与界定公司流程、系统、审计、质量管理职能,以全面满足集团数智化转型升级及职能工厂建设需要。建立并实行预算管理体系,以终为始,定期总结回顾,确保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同步筹划实施各类业务及生产激励方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为根本”的经营理念,搭建规范公司全业务管理流程及内控体系架构,并持续建立健全,实现业务、研发、生产、职能等各部门的高效协同与运行。

    3、持续研发投入,开拓新领域

    技术研发上,公司秉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开发理念,持续引进研发类高端技术人才,并设计实施“研发人员”考核激励方案,以项目经费制激励形式驱动研发人员积极创新,提升研发效率,加快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启动公司CNAS资质认证,增强公司自测技术数据的市场认可度。在无溶剂树脂和热熔胶方面:实现箱包、包装用无溶剂树脂的量产,汽车革用面层树脂、无溶剂树脂达到汽车革使用要求;水性聚氨酯方面:优化水性汽车革性能,提升其耐热,耐光及耐化学品性能,部分绿色合成工艺得到客户初步认可;持续开发水性高固汽车革用聚氨酯,优化汽车内饰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传统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方面:客户定制化的生物基汽车革用树脂、水减量超纤革用树脂和适用于硅片、砷化镓、碳化硅等芯片材料抛光的阻尼布用聚氨酯树脂,均已开始小批量生产。根据客户需求,专项开发出的特种专用水坝智能控制相配套的聚氨酯材料进入客户试用阶段。公司研发部门持续关注、跟踪聚氨酯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机器人等前端高科技领域的各种运用,新开设了多个用于汽车、各类型新型动力电池、电子、电器等行业使用的密封、隔垫、隔热防撞一体化成型、防噪减震等前沿功效的聚氨酯材料课题研究项目。报告期内,申请4项发明专利;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4项;荣获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

    4、注重安全环保、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安全环保方面,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领导带队开展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积极配合和响应国家相关安全、绿色的生产经营方针、政策。报告期内,公司各项环保设施均稳定运转,开展多次专项应急救援演练和一次全员应急救援演练,较好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并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报告期内,金山工厂聚酯多元醇产品成功通过ISCCPLUS(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认证;该认证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基和循环材料可持续性标准,标志着公司在原材料溯源、生产过程可持续性管理以及质量平衡体系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展能源结构优化降碳排工作,报告期内公司金山工厂使用绿色电力(绿电)的使用比例达到40%,有效降低了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依托ISCCPLUS认证和绿电应用,主动加速开发涉及生物基原料和可回收材料等绿色产品系列,这些产品不仅符合全球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更精准契合了欧洲等中高端市场对低碳、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现实需求。

    5、推进项目建设,配套启动再融资

    江苏汇得“年产60万吨聚氨酯新材料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中,该项目聚焦高端聚氨酯、生物基多元醇等新材料,投产后将形成“基础原料-改性材料-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招拍挂及环评审批,其他行政审批仍在报批中。为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公司启动了再融资计划,截止目前,公司再融资申请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未来尚需经上交所审核通过,并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决定。公司将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再融资审批,确保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年度目标开展工作:以提升销量、优化产品结构和降本增效、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为核心目标;继续拓展深化业务市场,持续构建海外业务布局,夯实海外业务拓展基础;国内通过技术创新、差异化服务等保障产品市场占有率。管理方面,继续优化矩阵制模式下各部门职责与工作模式,加快各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数据贯联互通,着力提升运营效率;深入挖潜降本增效潜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方面,继续加强绿色环保、低碳产品开发,重点开展新能源和汽车相关材料的研发及市场应用突破;项目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江苏汇得“年产60万吨聚氨酯新材料项目”进度;持续引入高质量专业化技术人才,并于2025年通过系统制订并落地试行“经费预算制”研发激励奖金方案,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储备人才打好基础。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信“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基于创业团队近三十年的发展与积累,在技术研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产品及产业布局、行业品牌及影响力、安全环保治理等方面持续得到加强,形成了汇得科技的综合优势,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优势是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能力。1、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汇得科技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创新和诚信。这样的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坚持“客户至上、质量为本”的价值观,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忠诚。

    2、技术研发

    公司持续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作为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上海市专家工作站;持续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丰富产品结构,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还在产品、市场和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公司采用前瞻性研发和市场应用性研发相结合的模式:前瞻性研发引导市场需求,而市场应用性研发则解决生产工艺和产品应用的具体问题。报告期内,申请4项发明专利;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4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66项有效授权发明专利、20项已申请在审发明专利;21项有效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申请在审实用新型专利;4项有效授权软件著作权。

    3、市场与商务拓展

    积极的市场拓展策略:公司以合成革用聚氨酯业务为核心,并在研发力量的支持下,积极拓展聚氨酯其他业务领域,通过持续提供高性能、稳定品质的产品,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市场口碑。公司已建立覆盖国内外主要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不仅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占据重要市场份额,同时在东南亚、南亚、中东、美洲等海外市场也稳步增长。

    稳固的业务和客户渠道:公司高度重视客户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公司与众多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确保了业务的持续增长。

    专业化服务团队:销售团队专业化,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及时反馈市场动态,确保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

    4、管理系统与成本控制

    信息管理系统:公司利用SAP-ERP、OA、MES、BATCH、HRM和RDM等管理系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报告期内新增CRM、SRM系统。这些系统帮助公司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提高仓储转运效率、增强生产过程控制、实现产品品质全程追溯;并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技术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平台支撑作用,进而提升组织整体运营效能。数字化与智能化:以打造智能化工厂为目标,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围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展全面业务数据化和指令电子化的建设。工业自动化在生产现场得到广泛推广。成本控制: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的可控性,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措施,公司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产品性能和品质的稳定,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奠定了基础。

    5、安全环保及绿色生产

    公司现有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产业布局、装置规模与工艺、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安全生产及环保治理上持续投入,提升安全环保的智能化水平,完善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和国家第五批绿色工厂,树立安全绿色意识、推进绿色生产、推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汇得科技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