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苏州高新(60073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产业园区运营
在全球经济深度整合、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载体,迎来多重机遇与考验。历经四十年演进,我国产业园区已从早期零星的试点探索,逐步壮大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发展逻辑亦从依赖土地资源的规模扩张,转向存量市场中的精细化运营与生态化协同。
当前,产业园区面临供给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多数园区在产业定位、招商策略及服务功能上缺乏差异化,难以构建可持续竞争力。企业需求亦持续升级——除基础设施外,更强调园区的创新生态、专业化服务及数字化能力,推动运营重心从“空间供给”转向“价值共创”。未来,在国家“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主战场,正通过“建链补链强链”的方式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绿色低碳产业投资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投资》显示,尽管全球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经济前景不确定等不利因素,导致部分投资者对新能源项目持观望态度,但现有项目支出并未受到明显影响。2025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预计增至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约2.2万亿美元将集中投向可再生能源、核能、电网和电气化等领域,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将达到约1.1万亿美元。同时,从2015年到2025年,在全球能源投资领域,中国投资已经占到四分之一以上。
从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的主要目标来看,供应保障能力方面,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36亿千瓦以上,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10.6万亿千瓦时;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新进展。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发展质量效益方面,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保持合理水平,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三)医疗器械产业投资
1、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概况及展望
需求增长、国家支持政策驱动下,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快速发展、发展空间较大,但行业集中度较低且高端市场仍由外资主导,预计未来国产替代、价格下行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主旋律,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业绩分化将加速。受益于创新支持政策、国产招投标采购、集采等政策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与国际龙头企业的差距快速缩小、国产渗透率不断提高,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65个。截至2024年底,国家药监局共批准315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覆盖手术机器人、心肺支持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2025年1-4月,国内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已达34个。
2、医疗设备行业概况及展望
医疗设备行业为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子行业,2024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6553亿元,其中医用医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分别占比约63%、37%。医用医疗设备终端主要为医院,主要可分为医学诊断设备类、治疗设备类和辅助设备类等,外资在中高端产品、大中型医院中占据主导地位,医疗设备整体国产替代空间仍较大。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发布,以及财政贴息、财政资金支持等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预计2025年医用医疗设备行业或回暖,国产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家用医疗设备兼具日常消费属性,受集采等医保控费政策影响较小。在健康意识提高、人口老龄化提升、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迭代的推动下,家用医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相对较快,增速高于医疗器械行业。国内家用设备市场以血压计、按摩器具及健身康复器材为主,其他仍未普及;其中血压仪和按摩器具在家用医疗器械中占比分别为29%、16%左右。
3、耗材行业概况及展望
根据《医疗器械蓝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高值医用耗材产业市场规模达1561亿元,五年复合增速约10.42%,其中心血管介入、骨科植入为高值医用耗材最大的两个细分领域。受集采及国内技术水平影响,高值医用耗材不同细分领域国产份额差异较大。目前心脏瓣膜、球囊、冠脉支架、封堵器、创伤类骨科等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高值医用耗材行业整体国产替代空间仍较大,预计未来国产替代继续加速。
我国低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2023年为1280亿元,占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的12.4%,五年复合增速为14.83%。注射穿刺类产品占比最大,其次为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产品,两类产品合计占比超过50%。我国低值医用耗材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在高端低值耗材领域,海外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在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国外品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集采的推进,预计未来低值耗材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低值耗材产品利润继续承压,行业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高。
4、IVD行业概况及展望
2024年新冠疫情影响逐步出清,IVD行业恢复常态化发展;预计2025年分子诊断、生化诊断等细分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继续承压,化学发光、POCT等细分行业国产替代加速、龙头企业或受益。随着新冠疫情红利消退,2023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1185亿元,同比略有下滑,2024年IVD恢复常态增长。免疫诊断、生化诊断、POCT以及分子诊断为IVD主要细分领域。其中,免疫诊断为IVD第一大细分领域,化学发光为免疫诊断的主流趋势,占免疫诊断市场份额超80%。相较于其他医疗企业细分领域,IVD行业技术迭代更新较快,对企业研发能力要求较高,且一般都是采用仪器与试剂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外资品牌在IVD流水线仪器以及高端IVD试剂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不同的IVD细分领域竞争格局有所差异。随着集采的推进、国产技术的提升,目前生化诊断、分子诊断、酶联免疫等细分领域国产份额占比较高,化学发光、POCT等细分领域试剂的国产份额不断提高但替代空间仍较大。
(四)房地产行业
2025年上半年,地产行业继续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房地产销售基本平稳,新房销售面积同比、金额同比保持稳定;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待售面积连续三个月减少。得益于供给侧的有力调整,2025年土地交易量持续低位,加之拟收储宅地的快速推进,预计将推动行业去库存超过3.5亿平方米,供求关系正在持续加速修复。
全国房地产市场情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下降5.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5.2%。
土地市场方面,根据中指数据,2025年上半年,300城住宅用地推出规划建筑面积为2.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4%,成交1.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5%,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26.7个百分点。出让金方面,2025年上半年,住宅用地出让金0.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5%。
苏州房地产市场整体情况:
新房供应及成交方面,2025年上半年苏州新房住宅供应1.80万套,同比去年下降5%;新房住宅网签成交2.03万套,同比去年下降18%,平均成交价格2270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0.6%。截至2025年6月底,新房住宅市场可售货量8.7万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去化周期25.74个月。土地市场方面,2025年上半年苏州共成交涉宅地块35宗,同比去年提升75%;11宗产生溢价,平均溢价15.03%。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苏州高新区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主阵地,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苏州高新作为高新区国有上市公司,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目标,深化“新兴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定位,通过“园区运营+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产业园区能级提升、培优育强;产业投资协同并进、精准赋能;产城开发融合增效、提升城市活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83.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3.28亿元;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5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亿元。
一、产业园运营
公司围绕产业园区运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序开展产业招商、载体建设、精细服务等工作,驱动绿色低碳与医疗器械产业聚链成势。
1、绿色低碳产业园
招商引资成效显现。绿色低碳公司围绕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重点方向加速布局,持续做大“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助推区域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型。上半年成功招引企业超20家,推动绿田能源、百良中弦、保碧新能源等多家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同时,绿色低碳公司积极响应行业发展趋势,加速拓展ESG及双碳服务新赛道。年内成功引进了初碳科技、苏州和清等一批专业化服务机构,深化与BSI(英国标准协会)、SGS(通标标准)、晓数绿景等国内外头部认证及技术服务机构的战略业务合作,为全区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开辟全新增长极。
载体集聚效应提升。依托现有12万平方米产业载体,GLCPark累计注册及租赁公司近100家、总注册资本超31亿元,致力打造高显示度、强牵引力的绿色能源产业新地标。其中GLCPark一期已全部满租,二期招商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2、医疗器械产业园
产业引育量质并举。报告期内,医疗器械产业园深化“以企引企”“以商招商”联动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年内成功引进项目超120个,重点项目海豪医疗、比格威等正式开业,为产业发展储备后生力量。园内企业获评多项荣誉,其中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碧利医疗入选《中国高品质医疗器械出海遴选指南(2025)》,荣获首届全球眼科大会“2025全球眼科产业服务奖”;国科康成参与制定的中国首个可穿戴脑机接口产品标准正式发布。
上半年,医疗器械产业园获评年度医疗健康领袖产业园区(全国仅6家)、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园区运营服务机构(江苏唯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和在建载体共有6个,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当前已投入运营的载体为产业园1-4期与产业园6期,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在建载体为产业园5期,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年内交付。
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设立分区化运营服务管理中心,打造高效服务“直通车”,实现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助力全球首个远程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组织高新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对接会、苏州市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等各类产业交流及主题培训,精准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
二、新兴产业运营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培育、运营,拓展产业增长新空间。
1、绿色低碳产业
光储业务量质齐升。上半年签约光储项目23.65兆瓦/兆瓦时,同比增长118%。绿色低碳公司已累计并网及在建光伏储能项目56个,装机容量超75兆瓦/兆瓦时,上半年发电量1668.90万度,同比增长64%。
示范场景加速拓展。成功签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循环光伏项目(全市首个资源循环化利用+光泵一体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苏州高新区全区排水泵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华东地区首个分布式风+光+泵+监测四位一体智能微网水务枢纽项目),中标苏州科技城医院光伏项目(全区首批商业化光伏医院项目),绿色应用实践不断深化。
绿电交易规模提升。上半年完成电量签约及续约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绿电绿证交易量突破1亿千瓦时,已超去年全年总额,同比增长120%;带动区内企业减少碳排放、履行可再生能源配额义务,合计减少碳排放7.5万吨。
2、高端装备制造
东菱振动依托技术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领先优势并驱动成果转化。同时,积极提升服务能力与拓展市场范围,核心业务协同并进。上半年,东菱振动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签约合同订单2.56亿元。
技术创新巩固优势。东菱振动持续加强新品研发力度,在研新品超20项;依托全球首创100吨振动试验系统优势,开拓超大推力设备市场;新品项目加速台车的核心控制系统完成全面升级改造,推动相关领域产品国产替代。
产学研融合驱动转化。东菱振动持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成功挂牌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首个科技服务站,拓宽应用领域,促进成果转化;100吨推力振动台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装备制造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截至报告期末,东菱振动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36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
服务能力与市场拓展齐进。长菱测试实验室顺利通过CNAS扩项评审,新增东菱振动自主研制的100吨振动试验系统、弹射拦阻试验系统、加速台车、起落架冲击加载系统、摇摆台、离心机、冲击响应谱、冲击台等多种新型高精尖试验设备,进一步提升了试验服务能力;成都实验室完成CNAS能力审核及电力扩容,显著扩大测试服务辐射范围;强化售后服务团队专业水平,积极抢占售后市场,重点推进西南、华北区域,上半年售后服务签约业务同比增长64%。
三、产业投资
公司深化“园区运营+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战略,聚焦医疗器械、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方向实施投资布局。期末存量项目累计出资超55亿元,投资规模稳中有进。
1、战略投资
公司持续加强战略型项目挖掘和投资,为长期发展带来稳定的利润贡献。报告期内完成江苏国信项目股权收购,将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及产业协作;通过权益法核算取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其中杭州银行18148.90万元、江苏国信8578.04万元、东方创业514.80万元、苏高新创投666.78万元;减持金埔园林部分股权,回笼资金1607.48万元,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年内取得杭州银行、中新集团、江苏国信、融联基金、东方创业、华泰柏瑞基金、金埔园林分红款合计8187.89万元,稳定增厚公司现金流。
2、产业投资
目前,公司自营基金5只,总规模10.98亿元;参股基金12只,认缴出资12.28亿元;共计撬动基金总规模超116亿元。一级股权投资方面,上半年参与投资了苏新晟能;定增项目方面,完成昊华科技、佰维存储定增投资,出资金额2000万元;完成了川能动力、景嘉微项目的部分退出,回笼资金4025万元,收益率近15%。
3、融资租赁
高新福瑞不断优化区域项目布局、精准把握客户资金需求及发展规划,严控项目风险,获评苏州市级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年度优秀项目奖。报告期内,高新福瑞新增项目投放10亿元,实现营收7931.78万元,净利润3004.58万元。
四、产城综合开发
报告期内,公司产业地产稳健拓展、文旅商贸活力赋能、环保水务效能提升,积极构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典范。
1、产业地产
商品房销售方面,上半年合同销售面积6.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销售金额15.10亿元,同比增长19.56%;商品房建设方面,年内施工面积26.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79万平方米。
商业地产运营方面,区内标杆写字楼天都大厦累计出租面积5.78万平方米,取得租金收入2079万元。
2、文旅商贸
报告期内文旅板块持续深化“线上宣销+线下互动”的模式,围绕营销节点搭建宣传矩阵、打造缤纷活动提升游乐人气,累计接待游客218.88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营业收入19238.71万元。
宣传营销方面,通过公众号、抖音、美团、小红书等多平台宣传,构建全域传播矩阵持续输出热点内容,为品牌活动宣传造势,增加品牌的曝光率和影响力。活动策划方面,两大乐园结合全年节点活动打造新春灯会、漫樂星球、花样春游记、超级国漫玩乐季等多个主题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深化NPC品牌符号,以高频次、高创意度的限定造型为核心,创新打造互动式、沉浸式游乐体验,提升游园热度,增强差异化竞争力。
商贸板块持续发挥“虹桥品汇苏州港”的品牌价值,发力大额贸易、企业团购、定向销售,积极拓展牛肉、海鲜、红酒、数码3C等多产品销售渠道,丰富产品线,贸易规模及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3、环保水务
污水处理方面,完成枫桥水质净化厂原位扩容和提升改造,公司旗下五座净水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天;报告期内累计处理污水量5534万吨,同比增长4.42%,治水效能稳中有升。
管网运维方面,排水公司优化管理体系、强化管理效能,2025年上半年共计养护污水管道611.95公里,养护雨水管道1323.65公里,并完成203个小区内部管网养护;有序推进排水管网检测85.50公里,其中污水管道25.98公里,雨水管道59.52公里,保障排水通畅,有效避免突发性事故发生。
污泥处置方面,不断提升污泥处置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污泥处置干化循环风机的相关发明专利,有序推进污泥提升改造项目,上半年完成污泥处置量41674吨。
五、内部管控
财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公司AAA主体信用评级优势,上半年发行直融产品12单,发行金额超5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综合融资成本2.90%,较年初下降26个BP。
运营管控方面,结合各板块经营特点加强预算编制,深挖发展潜力;从严从细扎实推进绩效考核工作,激发全员干劲;强化成本管控与流程优化,推动降本增效。
人才引育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岗位轮换、项目实践、定期考核等方式激发人才主动成长的内驱力;持续健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