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万邦达(300055)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作为从事新材料生产销售和综合环保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新材料的生产与销售、危固废处理、水务工程及运营等。公司一方面充分发挥华南地区资源组合优势,深耕化工新材料领域;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工程总承包、投资、运营和技术咨询等方式为用户提供环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已逐步形成南材料、北固废、西水务的产业格局。
1.新材料的生产与销售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惠州伊斯科开展碳五系列石油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致力于裂解乙烯的副产物碳五分离和综合利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持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材料。惠州伊斯科主要产品为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双环戊二烯、碳五石油树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弹性体、热熔胶、路标漆、轮胎、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等终端应用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广东伊斯科建设的揭阳碳四碳五项目已逐步由建设期转入生产准备阶段,该项目投入生产后,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影响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危固废处理业务
公司以子公司吉林固废、吉林万邦达和黑龙江京盛华为主体开展危固废处理业务,在吉林投资建设处置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在吉林化工园区投资建设吉林丙烯腈项目,处理丙烯腈含氰废液及园区污水,助力当地“无废城市”建设,在黑龙江投资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与资源化再生利用中心,对废物进行收集、储存、焚烧处置、安全填埋、综合利用及技术开发。
3.水务工程及运营业务
公司通过EPC、EP、PC等方式承接煤化工、石油化工、化肥等行业的污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即按照合同约定,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类型和业主要求,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公司同时为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大型工业水处理系统提供托管运营服务,主要项目类型包括BOT模式的水务运营项目、EPCO水务运营项目、传统托管运营项目以及劳务型托管运营项目。作为水务工程和运营业务的配套补充,公司同时向下游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环保产品、技术、以及工艺包等。
4.新能源综合利用业务
公司主要通过子公司晋纬环保开展新能源综合利用业务,主要从事盐湖提锂相关技术的开发。在盐湖提锂领域,公司开发出高性能吸附剂,并结合公司在工业废水,特别是高盐水处理方面的经验及技术优势,攻克了高镁锂比、低品位卤水中提取锂资源的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涉足的行业主要包括化工新材料和环保行业。化工新材料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支撑,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2019年全球化工新材料产值达3700亿美元,2023年为47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美元。2019-2025年,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4.40%,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双碳”目标依然是塑造所有工业领域,特别是高耗能的石化行业发展的核心宏观政策主线,国家层面的政策持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生产方式倾斜。2024年底,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指出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要求,要以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体系安全化发展。根据《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将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在产业结构方面,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
环保行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环保产业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投入将持续增加,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家高度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印发,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生态环境部召开2025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要科学谋划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工作,如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一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建成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系统、积极破解大宗固体废物消纳难题、加快谋划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举措等。同时,对2025年工作做出部署,强化“一废一库一重”环境风险防范,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等。环保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引擎,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化工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业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以做强做大化工新材料业务为核心,以拓展化工高端水固处理业务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危废业务提质增效,着力强化技术创新、强化开源节流、强化集团化专业管控,进一步增强发展韧性、提高发展质量、激发发展活力,各业务板块基本实现稳步发展。
公司持续以提升石化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管理水平为重要主线,大力推进揭阳碳四碳五项目建设进度,截至报告披露日,部分装置已进入试生产准备阶段。惠州伊斯科密切跟踪市场和行业动态,加强产销联动,不断优化生产加工方案,增强市场控价能力,为保持公司营收的稳健提供了可持续性保障。同时,公司积极推进中高端化工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多条化工新产品线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业务的同时,保证现有水务运营项目在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基础上,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争取运营合同续签与增补,同时立足内部管理抓节流,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实现提产降耗的经营目标。公司在危固废业务方面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积极开拓市场,毛利率虽因市场竞争加剧和产废企业减停产影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收储收入同比有所增加。与业务发展双轨并行,公司着力优化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强化回款周期管控效能,严控各项成本,加强激励和考核,管理效果逐步显现。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布局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形成多区域间的协同联动及多产业间横向融合纵向延伸的格局。
化工新材料板块下辖的惠州伊斯科通过其具有的优越区位和交通优势,为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原料供应;随着揭阳碳四碳五项目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惠州伊斯科和广东伊斯科通过多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公司在化工市场前沿的联合战略布局,不断提高公司在华南地区化工新材料业务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公司多条化工新产品生产线的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对化工新材料的延链应用实现了较大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规模的增长并巩固竞争发展优势。
(二)技术研发优势
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尤其加大力度围绕功能树脂新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产品应用等方向进行前沿性技术攻关。与此同时,继续在工业污水处理领域、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保持技术开发优势,形成了系列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技术,主要包括:(1)功能树脂产品,在原有碳五树脂基础上开发了MAC系列改性树脂;(2)热塑性弹性体(TPE)产品,如苯乙烯-异戊二烯热塑性弹性体SIS等;(3)SER弹性体合成革产品。除此之外,公司根据新材料业务板块的整体发展需求及其战略布局,逐步提高新材料领域技术储备,针对性地开发下游市场高性能产品并开拓新的产品应用领域,如碳五加氢工艺及装置改造,溶聚丁苯橡胶及液体橡胶等,不断拓宽公司发展空间。
同时,公司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模式,与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合成油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及企业继续保持产学研合作和战略合作同盟关系。重点合作开发项目包括“共轭二烯烃与苯乙烯加氢共聚物应用研究”、“高性能溶聚丁苯橡胶开发”、“长服役期道路用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产业化技术开发”等,通过产学研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共同促进公司新材料产品、技术、工艺的迭代更新。
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公司以解决集团实际生产运行难题及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完善强化北京房山新材料多功能实验中心作用同时,积极推进在揭阳碳四碳五项目现场试验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搭建多条实验室小试实验装置,结合现场差异化(中试)装置及弹性体生产装置,实现从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的全流程研发体系,具备了对新材料的工艺开发、改性优化、加工试制、性能检测及应用验证等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包括PP改性、人造冰、弹性体合成革、SBS改性沥青、SIS产品、改性树脂新牌号及产品应用等技术开发、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测试。公司将现有的新材料多功能实验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各项目现场实验平台相结合,共同形成了科技创新平台新体系,为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完善的设施保障及应用技术开发平台。
在成果应用落地方面,公司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了技术共享及成果高效转化。新开发的各项高性能产品、工艺方案成果,如MAC牌号系列改性树脂生产技术、SIS热塑性弹性体差异化产品工艺技术、丙烯腈含氰废水整体处理方案等均已在工程现场通过了实用性、稳定性等验证,并在公司惠州碳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揭阳碳四碳五项目、吉林丙烯腈项目等工程建设中逐步投入生产实施,实现了从“技术攻关”到“应用落地验证”及“商业价值”产学研用的完整闭环,为新技术突破新领域行业壁垒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实现了企业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目前,公司拥有专利96项,内容覆盖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各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授权专利1项;新申请化工新材料领域专利1项。随着新材料研发项目的不断立项及成果产出,该领域知识产权体系及无形资产保护将持续加强。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