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绿地控股(60060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的跨国经营企业,同时也是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多年来,公司始终牢记“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的初心与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目前,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金融、能源、消费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经营格局。
(一)房地产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具有国家住建部批准的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长期以来,房地产是公司的核心主导产业。公司房地产业的开发规模、产品类型、品质品牌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住宅、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新城、特色小镇、会展中心、现代产业园等领域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遍及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60余座城市。与此同时,公司还成功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进行项目开发运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海外经营经验。
公司房地产项目业态多元,主要包括住宅和商办两大类。住宅项目开发完成后基本用于出售;商办项目除大部分出售外,也有部分保留用于出租及商业、酒店运营。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房地产合同销售金额339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住宅占比31%,商办占比69%;实现房地产合同销售面积3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6%。其中住宅占比32%,商办占比68%。
2.行业情况
上半年,国家以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并明确“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的政策发力方向。在需求端,持续出台放松限购限贷、下调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在供给端,大力推进存量未开发土地和未销售商品住宅回购,改善供求关系。同时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全面推进“好房子”建设,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动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但整体来看,市场复苏还需要时间。
市场销售降幅收窄。上半年,房地产行业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同比降幅收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商品房共实现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降幅收窄15.5个百分点;共实现销售金额44241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收窄19.5个百分点。但二季度市场走势弱于一季度,低能级城市弱于高能级城市,行业复苏不均衡、不稳固。
开发投资继续走弱。上半年,房企投资意愿依旧低迷,新开工、竣工双双走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降幅扩大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333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303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房屋竣工面积225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8%。
到位资金仍在下滑。上半年,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继续下滑,融资规模仍在下降通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0202亿元,同比下降6.2%,同比收窄16.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8245亿元,增长0.6%;自筹资金17544亿元,下降7.2%;定金及预收款14781亿元,下降7.5%;个人按揭贷款6847亿元,下降11.4%。
(二)基建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大基建产业抓住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机遇,运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理念,通过掌握先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改革体制机制、吸聚优质资源,实现内生增长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逐渐形成了房屋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涵盖投资建设、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运营维护、绿色建材、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贸易等业务领域的大基建全产业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为6282亿元,其中:房屋建设业务4333亿元,占比69%;基建工程1779亿元,占比28%。
公司大基建板块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大基建板块业务范围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核心成员企业都是所在省市的龙头企业或专业领域的领先企业,具有广泛的区域影响力和强大的区域深耕能力。公司大基建板块能够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以及各成员企业的资源优势,灵活运用运营+施工、代建+施工、文旅+施工、产业+施工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业主提供综合开发、建设、运营等一揽子服务。公司大基建板块形成了绿地集团、地方政府和管理团队的三元持股结构,具有灵活的体制机制,能够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
公司大基建板块具有较强的科技与设计能力。公司大基建产业坚持拥抱科技,走科技引领、设计驱动道路,努力打造服务主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领先技术,构筑符合国家产业方向的高端、高新、高效产业体系。在BIM正向设计、大跨度钢结构工程、老旧厂房更新、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隧道盾构、玄武岩纤维材料研制、塔式起重机制造、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等领域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具有工程设计甲级资质36项,涵盖建筑、市政、公路、建筑智能化等领域。
公司大基建板块具有全面的工程资质体系。具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6项,包括建筑工程19项、市政公用工程3项、公路工程4项;具有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158项,涵盖建筑、市政、冶金、公路、矿山、机电、电力、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石油化工等10个工程领域;具有专业承包壹级资质409项,涵盖钢结构、输变电、桥梁、隧道等19个工程领域。
2.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建筑行业增长持续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6745亿元,同比增长0.2%,增速较2024年同期降低4.6个百分点。
房建业务规模持续萎缩。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333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房屋新开工面积303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房屋竣工面积225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0202亿元,同比下降6.2%。
基建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6%,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从行业看,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1.8%,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5.4%,对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明显。此外,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8%。
(三)金融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大金融是公司重点布局的产业板块之一。公司依托自身品牌及资源优势,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拥抱金融行业变革,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已形成了“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特殊机会投资+资本经营”的“3+1”业务格局。
股权投资业务,聚焦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募投管退的全流程运作能力。募资方面,坚持基金化运作模式,加大交叉销售力度及机构化客户转型速度,推进家族办公室等新型服务。投资方面,按照以资本经营为核心的“投行+投资”的业务逻辑,积极在公司各生态产业有关赛道储备新项目。投后管理方面,依托产业优势深化对已投项目的全方位赋能,扩大投资价值与影响力。退出方面,结合市场环境把握动态平衡,通过在适当时机的减持及退出,取得良好投资收益。
债权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城市发展基金、小额贷款及融资租赁、保理等业务。城市发展基金业务,稳妥处置好存量业务,关注基于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特殊机会投资,构建轻资产运营模式。小额贷款业务积极铺设业务渠道,通过经营贷、供应链创新业务扩大收益。融资租赁业务深耕细分行业,聚焦存量业务续作。保理业务在供应链金融上多措并举,取得积极成果。
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并购重组和产业基金。大力抓并购重组业务,重点关注成长型企业,寻找并储备了一批并购重组标的。联合外部机构,在公司重点发力的战略方向设立专项并购基金。打造产融结合平台,不断挖掘和盘活公司体系内的存量资产并实现产业资本化。
2.行业情况
数字金融方面,美国颁布《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确立了美元稳定币的发行和监管规则。中国香港政府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明确将中国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全球创新中心的目标,为数字金融业务在中国提供了合规合法、符合国情的创新空间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数字资产生态在法律与监管的许可下,在真实资产代币(RWA)产品发行、数字资产交易、罚没资产处置等领域迎来宝贵的增长机遇。
绿色经济方面,政府通过法规强制与金融激励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绿色项目融资受到更多关注,碳金融衍生品交易量激增,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及储能、绿色建筑等核心产业表现抢眼,“一带一路”等全球协同机遇增多,建筑碳等绿色经济业务持续收到政策及市场双重利好。
资本市场方面,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全球金融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在“稳预期、强韧性、促改革”三重逻辑下夯实发展根基。企业IPO审核强调持续盈利能力,对金融产业的投资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投资退出盈利增加了难度,更需要适应“严监管+高创新”环境,把握结构性机会。从中长期看,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升将加速资本向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引流,创造市场企业更可持续的价值增长空间。
(四)能源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能源产业是公司重点布局的产业板块之一。公司依托自身品牌及资源优势,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发展、服务民生需求,在能源产业领域不断深耕,成为上海市煤炭储备与保供平台企业。凭借多年的优质服务与行业积累,形成了成熟高效的保供体系,业务覆盖煤炭采购、加工、储备、运输、销售、应急保障等全产业服务链。
采购方面,公司拥有稳定的上游资源,与中煤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陕煤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以及内蒙古伊东集团、恒东集团、国源矿业以及山西等地多家大型煤矿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根据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灵活调整采购策略,确保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加工方面,公司布局煤炭“洗选筛混”加工业务,通过洗选、筛分、混配等工序对煤炭进行再加工,提升煤炭品质,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储备方面,公司建立了超过100万吨的煤炭储备基地,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保障煤炭的应急供应。
运输方面,公司与相关铁路运输企业紧密合作开展煤矿坑口发运业务,拥有自有航运公司,规划形成50万吨运力,形成高效的运输网络。
销售方面,公司服务众多的优质客户,为上海市电厂长期提供电煤保供,并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及两湖一江区域,与华能、华电、中电投、大唐、华润、浙电、淮河能源、江西赣能等多家央地国企电力企业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服务区域能源安全,以实际行动保障民生需求。
应急保障方面,公司多年来成功应对了恶劣天气、航道拥堵、资源告急等各种突发事件,加强与港口企业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煤炭储备基地及高效运输网络优势,多次解决了电厂的燃“煤”之急。
2.行业情况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稳步前行,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协同作用下,行业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电煤市场:2025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呈逐月增长态势,煤电市场运行平稳,火电因其可调节性强、供电稳定可靠等特性成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的核心支撑,压舱石作用明显。下半年,随着进口煤持续减量、高成本矿山减产、安监趋严,供应端边际收紧,预计煤炭价格将稳中有升。
政策推动: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的落实,稳定了煤炭价格,促进了煤电协同发展,通过高履约率的电煤长协合同稳定市场预期。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管理要求,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打造煤炭储备与保供平台,通过强化储备与保供协同,有效保障了区域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为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五)消费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公司抢抓政策与市场机遇,加快推进商贸、酒店、旅游、会展、汽车流通等消费产业提质升级,形成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1.商贸产业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在国家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力扩内需促消费的新时代背景下,公司依托海外资源配置优势,着力打造进博会常年交易服务平台——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重点布局国际贸易、终端零售、商业运营、商贸物流领域,全新拓展医疗流通及健康服务、新能源汽车出口等新赛道,围绕进出口全产业链布局,致力于成为中国商贸流通头部企业。
高能级打造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核心平台。公司立足“建平台、引客商、促成交、发新品、办展会、优服务、做延伸”,整合上游采购、贸易服务、展示交易、物流仓储、零售分销等功能服务,全力打造“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核心平台,深度服务和对接进博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使之成为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具备商贸全产业链功能的进口商品集散地、首发地。
着力锁定优势资源。依托贸易港平台优势,优化全球供应链,扩大和丰富食品及农产品、消费品等进口品类,助力海外客商快速进入全国市场。
提升商业运营能级。加强商业综合体运营管理,优化商业资源配置,着力打造区域型的明星购物中心,持续提升销售及客流,培育商管核心竞争力。加快轻资产管理输出,扩大管理规模及品牌影响力。
(2)行业情况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为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充分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2.酒店旅游会展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2005年涉足酒店旅游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自2018年起,公司酒店旅游业进一步向“酒店、旅游、会展”转型升级。
酒店方面,公司现拥有“铂瑞”、“铂骊”、“铂派”等多个品牌序列,可满足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在营酒店31家,客房总数8258间,其中自营酒店22家,海外酒店1家。同时,公司不断加快品牌输出步伐,加速向轻资产业务转型。
旅游方面,公司业务板块涵盖旅行社、航旅目的地、商务差旅、会展会奖、空港服务等,拥有2家5A级旅行社“上航旅游”和“上航假期”、1家4A级旅行社“东航国旅”以及国央企商旅服务第一品牌“东美航旅”,是国内领先的具有航空特色的综合旅游运营商。2025年上半年,公司把握国家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机遇,适时推出“336”入境游战略,将抢抓“三大”战略机遇,锚定“三百”战略目标,实施“六大”战略行动,全力推动海外游客“来上海、游中国”,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会展方面,公司自持并运营有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西安临空会展中心和兰州新区丝路绿地国际会展中心4个会展场馆,轻资产管理余姚中塑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2025年上半年,公司运营场馆承办各办展会活动面积超78万平方米。
2025年上半年,公司酒店旅游会展业务获得多项荣誉,其中,绿地酒店荣登行业杂志《HOTELS》2024年度“全球酒店集团205强”第54位、中国饭店协会2025中国酒店集团规模TOP50、2024年度中国饭店集团60强名单、迈点研究院2024年度中国酒店集团规模TOP60等称号,上航旅游集团蝉联“中国旅行社品牌20强”称号。绿地会展西安临空会展中心获得“2024(第八届)西北车市年度总评榜年度行业创新企业”。上航旅游四川公司荣获泰国旅游局“2024年度四川市场重要合作伙伴奖”,上海航空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被香港旅游发展局认证为“超级伙伴”。
(2)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酒店及会展行业在全球旅游复苏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复苏放缓、结构调整、区域分化”的复杂局面。其中,旅游行业,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等挑战,但在国家政策支持、社会需求多样化、科技创新和平台流量的推动下,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酒店行业,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团队客源恢复乏力,商务需求疲软,成为制约市场复苏的关键因素。在市场供给方面,中端和中高端酒店迅速扩张,在提升市场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会展行业,市场分化加快,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在展会数量和规模上的占比持续攀升,头部展会办展规模和营收稳中有升,大量非一线城市和中小展会项目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但随着新经济和新消费的兴起,AI、绿色、健康等新主题展会持续走俏,为会展业创新突破提供了新机遇。
3.汽车流通业务
(1)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汽车流通业务包括国内汽车销售业务与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国内汽车销售业务。立足于传统4S店业务,始终秉承客户终身化、厂商战略化、管理集中化、员工专业化的经营理念,着力培育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客户提供贴心的管家式汽车服务。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在17个城市设立了31家4S店,主要销售的汽车品牌包括劳斯莱斯、玛莎拉蒂、保时捷、宝马、MINI、林肯、凯迪拉克、沃尔沃、捷尼赛思、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别克、雪佛兰、路特斯等。2025年上半年,聚焦数字化运营、新能源业务与轻资产模式,着力搭建数字化营销体系,优化品牌矩阵。数智协同方面,优化云平台,推进业财一体化。销售运营方面,线上拓渠与数据驱动双管齐下,精准提升客户体验与转化率。模式创新方面,依托公司在重点城市、核心地段的商办资源,打造“绿地云车汇”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开展线上蓄客、线下展示。
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公司积极把握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机遇,搭建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平台,以“开拓上游、联动下游、创新模式、强化服务”为发力点,深度整合产业链,打通新能源汽车出海链路,加快建立具有绿地特色的汽车出海贸易新模式,积极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出海。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国内多家主机厂达成深度合作,获取多个国家的经销商授权。与中东、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目标市场的下游企业达成一批采购协议,并加快推进海外售后服务布局。
(2)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驱动与技术革新双重作用下呈现深度变革态势。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万辆和15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但是行业内卷严重,价格战时有发生,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中小车企边缘化压力仍存;供应链不稳定、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格局加速重塑,也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汽车行业要稳健前行,仍需跨越多重阻碍。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狠抓扩内需、促消费,加力推进“两新一重”,并以更大的力度稳楼市稳股市,努力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给房地产、基建、消费等行业注入了一定的动力。但是,政策落地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公司上下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以开展主题劳动竞赛为核心抓手,围绕“六赛六比”的主线,持续掀起大干、快干、实干的工作热潮,加快推动重点工作攻坚突破,总体取得了“两稳三进一降”的工作成绩,进一步巩固了企稳态势。
(一)面对复杂的环境,以主题劳动竞赛为核心抓手,聚焦发展、转型、改革等重点任务,全力攻坚突破,取得了“两稳三进一降”的总体成绩
“两稳”:以赛促干,经营业绩总体企稳。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45亿元,利润总额-36亿元,仍有一定亏损,但部分反映当期工作成效的指标完成较好。如房地产业去化金额339亿元,同比增长6.6%。以赛促稳,重点风险稳步化解。千方百计增加流动资金,延展到期贷款,压降成本费用,实现了现金流紧平衡;同时,着力化解一批重大诉讼及供应链风险,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进”:以赛破局,老赛道业务克难奋进。创新思路与方法,狠抓攻坚突破,在房地产业盘活去化、资产运营、复工交付、产品提升及基建产业生产推进、市场拓展等重点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赛促转,新赛道业务乘势跃进。金融、能源、汽车流通等新赛道业务完成一批战略性布局,进一步打通了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赛鼓劲,核心团队比学赶超持续精进。通过劳动竞赛,调动了核心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赛出了一批好的成绩、好的方法、好的作风、好的典型。
“一降”:以赛降本,各类成本费用明显下降。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减少6.65亿元,降幅40.96%;管理费用同比减少7.01亿元,降幅20.47%;财务费用同比减少0.39亿元,降幅1.04%。
(二)房地产业狠抓盘活去化、资产运营、复工交付、产品提升等重点工作攻坚,着力提升质量与效益,取得一定的成果
1.狠抓高质量盘活去化。创新方法推进大单销售,完成了一批商办及车位大单销售,并快速回笼资金;大力推进节日营销、圈层营销、线上营销、全员营销,多维发力加快市场散售,一批项目实现较好去化业绩。上半年,累计实现销售金额339亿元,同比增长6.6%。
2.持续提升资产运营能级。将资产运营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成立集团商管中心,搭建专门团队,制定专项激励办法,提升资产运营能力。推动商办调改功能业态,提升资产价值。上海黄浦缤纷城引入“荟品仓”作为主力店,合肥中央广场GX360宜车城正式营业,徐州城市广场、义乌朝阳门等项目出租率、租金收入明显提升。
3.推进项目生产交付攻坚。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努力挖潜生产资源,保障项目推进。项目复工方面,成都蜀峰468、武汉天河会展、长春绿地中心、济南绿地新都会等一批停缓建项目实现复工。上半年,累计复工173万平方米。项目交付方面,无锡健康家园、贵阳国际花都、咸阳高铁新城等项目实现大体量、高品质交付。上半年,累计交付面积302万平方米。项目推进方面,济南国金中心428、徐州淮海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进度,达成了一批关键节点。
4.推动产品提升与调规改性。积极适应建设“好房子”的市场趋势,打造供需适配的好产品。构建“好房子”标准。以“第四代住宅”产品理念为指引,从“四大维度”、“品质12化”、“产品78要点”出发,系统构建并发布“绿地好房子”的产品标准和建造体系。打造“好房子”标杆。推动“绿地好房子”标准在天津国展东、太原新里城四期等25个项目落地。推进重点项目调规。长春绿地中心、广州金融城、齐鲁之门等项目实现调规落地,大连518、南京江北、西安498等项目调规取得阶段性进展。
(三)基建产业攻坚克难,着力稳经营、防风险,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1.狠抓产值业绩达成。充分利用施工生产黄金期,开足马力抓生产,推动开工项目抢节点、停工项目快复工、收尾项目快竣工,总体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施工产值逐渐上升,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有力推进,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33亿元。
2.推动业务承接突破。克服市场下行、竞争加剧等挑战,实现三方面突破:一是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新签新疆5G基站、鄂尔多斯光伏、华能靖边风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二是省外市场实现突破。完善省外经营网络,广西建工、河南公路局、西安建工等在省外市场均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三是海外市场实现突破。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落地了一批项目。上半年,累计新签合同780亿元。
3.强化重点风险化解。实施专项行动,强化内部协同,加快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狠抓清收回款。用诉讼、甲方代付、以物抵债等方式,推进各类款项应收尽收。推进减亏增利。聚焦重点项目,压实降本增利、治亏挽损的主体责任,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盘活存量资产。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等成员企业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等资产,提升资产价值。
4.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召开基建产业转型发展专题会议,明确转型任务,并取得一定进展。模式优化方面,进一步加强各级总部平台建设,提升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等基础能力,推动“平台+合伙人”模式规范升级。组织重整方面,集中资源推动一批经营单位失信案件清零,恢复正常投标;深入推进低效无效组织的关停并转。
(四)新赛道业务抓住促消费、扩内需机遇,完成一批战略性布局,保持了较快发展
1.金融产业。积极发展数字金融业务,绿联国际银行实现加快发展;绿地亚洲证券获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数字证券和数字资管牌照升级,为进入数字资产和虚拟货币业务赛道奠定了基础。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积极拓展中石化等行业龙头的成品油业务。推进存量资产盘活与应收债权清收,为转型发展夯实基础。
2.能源产业。增强煤炭保供能力,与中煤达成新一轮战略合作,形成千万吨级煤炭合作规模,持续放大行业影响力。提升保供平台能级。完成自有航运公司投运,加快推进与中国中煤的合资航运公司筹建,着力打造矿、路、港、航一体化的高效运输体系。加强“总对总”市场拓展。推动大唐、华电、华润等集团客户销量增长。
3.汽车流通业务。打通汽车出海链路,加快拓展新能源汽车出海业务。创新汽车内销业务模式。打造“绿地云车汇”平台,落地上海董家渡首店,并积极筹备第二批线下店落地。
4.旅游业务。努力提升酒店、旅游、会展等业务的经营业绩。其中,入境游业务推出针对浦东机场中转过境游客的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即到即玩”主题产品;会展业务积极承接并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展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守住了资金安全的底线
加强资金统筹,加强偿债管理。推进贷款延展期等工作,加强流动性管理。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把握连续降准降息的机遇,大力推进利率下调与结息方式调整,上半年完成降息926笔,平均有息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六)着力提升管理水平,为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全面开展主题劳动竞赛。层层制定竞赛方案,掀起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热潮。通过按月召开经验交流会、编撰劳动竞赛简报、发布劳动竞赛“红黑榜”、开展专题宣传报道等形式,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