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德赛电池(00004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77GWh、265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9%、128%。
公司锂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等产品。报告期内,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回暖。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049亿部,同比增长1.5%;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952亿部,同比增长1.0%;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腕戴设备市场出货4557万台,同比增长10.5%。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达到4940万台、3680万台,同比增长10%、8.5%;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达到5390万台、3900万台,同比增长7%、9%。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动手提式工具产量为10062.83万台,同比下降0.6%。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清洁电器销售额同比大增30%,远超家电整体9.2%的增速;电动两轮车全国内销量达3232.5万台,同比增长29.5%。
2、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立足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正在大力推进与现有产业高度关联且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业务的发展,战略布局储能电芯和SIP先进封装业务,并开展智能硬件整机装配业务,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产品、储能产品是公司锂电池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
3、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成熟的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采”为主的经营方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锂离子电芯、BMS、电子元器件、PCB(印制电路板)、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各种辅料。主要采取“以产定采”的采购模式,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部门下达的采购计划进行采购。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与众多的原材料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存在由客户指定供应商的情况。
(2)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为非标定制化产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及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储能电芯产品为标准化产品,公司综合评估客户需求与产能利用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公司拥有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生产自动化水平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围绕行业排名前列的核心客户开展业务,采取直接销售模式,由终端客户直接向公司下单或由终端客户指定的代工厂向公司下单。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广泛地参与客户产品项目的前期研发设计并实现销售。
4、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专注于锂电池的电源管理及封装集成业务二十余年,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该业务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卓越制造、敏捷交付、优良品质和深刻的客户理解和服务能力成为消费类锂电池电源管理及封装集成领域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与国内外多家消费类主要厂商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市场份额稳定,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公司大力开拓新业务,发展SIP先进封装业务,布局储能电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国内锂电池制造领域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持续打造高效制造平台、不断完善品质控制预防体系、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拥有以下核心竞争优势:
1、优质的客户服务能力和高端客户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丰富的制造经验、良好的产品品质和卓越的交付能力,公司与全球领先的消费类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对客户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报告期内,公司在服务好老客户的同时,着力拓展新的优质客户,为公司未来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领先的制造水平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具备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和领先的制造工艺水平,在解决一些瓶颈工艺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公司持续投入,不断探索和提升设备创新能力和制造柔性水平,着力打造高效制造平台。公司根据不同产品的工艺特点,通过生产工艺的调整与创新,优化生产布局,实行柔性化和自动化相结合的生产管理,智能制造能力不断夯实,制造效率不断提升。公司建立了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了产品制造、品质等相关信息一体化管理,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产品信息的可追溯性。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注重围绕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作为国内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产品制造领域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优势,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公司着力完善产品研发技术平台,大力引进研发人才,强化研发人才的培养,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吸尘器、储能等锂电池产品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公司拥有多项专利,专利数量处于行业前列。
4、良好的品质保障能力
公司长期服务于全球高端消费类厂商,积累了丰富的制程管理经验,拥有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公司持续完善品质控制预防体系,强调预防和过程控制,产品品质获得客户肯定,使得公司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吸尘器、储能等锂电池电源管理及封装集成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5、领先的自动化水平
公司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坚持自动化改造,推动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并着力推进产品测试集成化、智能化,减少直接作业人员,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品质风险,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降低人工成本,促进节能减排,提升产品制造效率和盈利能力。公司拥有专门的自动化设备开发团队,紧跟锂电池行业自动化前沿技术,持续打造灵活高效、高性价比的柔性化、自动化制造平台。目前,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
三、主营业务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收入97.62亿元,同比增长9.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8亿元,同比下降9.36%。
报告期内,公司传统优势业务稳步发展,市场份额持续巩固,各类传统优势业务均实现同比增长,智能手机类电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66%;智能穿戴类设备电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97%;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电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62%;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3%。
报告期内,面对储能电芯市场价格持续下行与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公司主动实施储能业务战略调整,强化高安全产品技术研发,开发主动安全AI储能电芯和主动安全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重新评估储能项目业务领域,聚焦高质量客户与高价值场景。受策略调整影响,储能业务收入增速阶段性承压,叠加电芯价格下行,子公司湖南电池亏损扩大,由去年同期的1.38亿元增加至1.77亿元。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