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来股份(30039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发展情况
1.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在政策调整与市场博弈中呈现“先扬后抑”的发展态势。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因受益于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发改价格〔2025〕136号)节点前的抢装潮,5月份光伏新增装机以92.92GW的单月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以后,6月份光伏新增装机回落到14.36GW,应用市场趋于平静。光伏产业正经历供需结构的动态调整,光伏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各环节主流型号平均价格较2020年以来的最高价降低88.3%、89.6%、80.8%、66.4%,各环节价格均已低于历史最低水平;出口方面,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7.5%、增长74.4%、下降2.82%,光伏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同比下降,2025年1-6月出口额同比下降26%。随着海外本土化趋势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等影响,光伏企业出海也是困难重重。
2.光伏市场规模增长趋势不变
从全球电力市场整体格局来看,国际能源机构(IEA)于2025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2027年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太阳能光伏有望贡献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约50%。光伏发电的渗透率是衡量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国际能源行业专业组织(EI)对近十年光伏发电渗透率的回顾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光伏发电渗透率已达6.57%,较十年前提升7倍;中国的渗透率从2014年的0.41%提升至9%以上,增幅超20倍。尽管增长显著,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新增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07%,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0GW,成为全国装机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在未来市场发展方面,多条新能源发展保障政策出台,为光伏投资与建设提供了更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基于2025年上半年的发展态势及市场变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规模作出上调预测:从年初预计531-583GW上调至570-6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215GW-255GW上调至270GW-300GW。
3.多元化光伏技术持续升级
当前光伏电池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光伏n型产品已成为市场主导技术路线,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中国光伏产业招投标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组件招标总量约为78GW,其中n型组件招标约已达74.3GW,占比95.3%,组件开标项目以n型TOPCon为主,异质结(HJT)、背接触(BC)多有涉及,n型组件渗透率持续提升。TOPCon技术通过无主栅(0BB)和薄片化等工艺创新持续推动降本增效;背接触(BC)电池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在单面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效率与美观度的双重优势;异质结(HJT)电池采用银包铜技术后成本显著降低;同时,钙钛矿技术已进入GW级产线建设阶段。行业技术升级持续推进,各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光伏发电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持续优化,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光伏行业着力开展反“内卷”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困境与行业“内卷式”竞争密切相关,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光伏行业破局的关键措施之一。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作出了相关安排。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2025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集召开的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这一系列高层指示和政策部署,标志着光伏行业治理已纳入国家政策层面。此外,光伏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光伏企业自律,达成反“内卷”共识。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企业配合的共同作用下,光伏行业有望早日破除“内卷”,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恢复健康有序发展。
(二)公司主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光伏辅材、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业务。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主要产品及用途
1.制造部分
随着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光伏产品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对光伏组件的封装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紧跟市场趋势,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致力于开发差异化应用场景下的高效组件封装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推出升级版n型全钢化一站式封装方案2.0、基于双对称结构的轻柔组件封装方案。
2.应用部分
公司业务主要为户用分布式业务,同时开展工商业分布式EPC业务及地面集中式电站开发业务,目前公司户用分布式业务已覆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1100个区/县,具备每年设计开发3-5GW户用光伏电站的能力以及管理运维超23万座户用光伏电站的丰富经验。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中来民生”户用品牌在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曝光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展户用分布式光伏业务。公司可根据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提供“富民家”“悦民楼”“瑞民庭”“益民居”“旺民阁”“兴民碹”“鑫民屋”等多元化户用电站安装方案,为用户定制更多满意的电站产品和服务。此外,基于公司在户用领域多年积累的资源、渠道、能力和经验,公司加快开展工商业分布式、地面集中式电站业务开拓,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风电及储能等项目,不断夯实公司应用端业务渠道,丰富业务类型,扩大业务规模。另外,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两款创新产品,“中来NIWA阳台光伏系列”和“中来民宿光伏光热24h绿电系统”。“中来NIWA阳台光伏系列”是专为现代家庭设计的即插即用小型光伏系统,集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采用公司n型高效全黑透明组件,适配阳台、墙面等多种场景,可有效降低用户用电成本,也可选配NIWA储能系统,储存多余电能,满足家庭夜间或阴雨天的用电需求,进行发电、用电、储电的智能分配,实现高效发电与便捷使用的完美结合。“中来民宿光伏光热24h绿电系统”是针对民宿行业特点打造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集光伏发电、热能利用、储能系统于一体,实现全天候绿色电力与生活热水供应,助力文旅产业绿色发展。
(四)公司市场地位及关键技术指标
根据市场信息,公司背板出货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报告期末,背板产品累计发货超290GW,公司背板业务在背板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高效电池及组件业务技术位居行业前列,根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公司210尺寸TOPCon电池片实验室研发转换效率达到26.99%,公司仍在持续开展TOPCon电池研发创新、提效降本、量产导入等工作,截至目前公司高效电池量产平均测试效率已超过27%。n型TOPCon高效组件平均转换效率为23.14%,首年衰减不超过1%,25年衰减不超过10.6%。
此外,公司具备创新的系统设计能力、较强的电站开发能力、完善的电站运维能力,与多家央企、国企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客户资源优势明显,在行业内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技术为本”理念,多年来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持续保持着创新的活力,推动公司技术的前瞻性布局,目前公司已在透明陶瓷网格背板、BC电池及组件、0BB电池及组件、柔性组件、多分片组件等有相关技术研发储备;公司注重研发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长期合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公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积累,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333件,包含发明专利144件、实用新型专利189件。
(二)产品质量管理优势
公司严控产品质量关,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化要求。在研发与设计方面,公司依托国家级光伏薄膜实验室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严格执行公司内部的评审标准并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公司还与国家光伏质检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进行战略合作,确保产品高质量、高可靠。在制造方面,公司运用ERP、SAP、WMS、MES系统,确保材料及产品的可追溯管理,不断完善EHS及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厂质量验收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在售后方面,公司组建有专业团队,并为产品提供相应的质保服务,公司背板产品已连续17年终端客户零投诉,组件产品由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服务且连续7年上榜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第一梯队(Tier1)光伏组件制造商名录。此外,公司高效组件产品在全球权威独立光伏组件测试机构KiwaPVEL发布的《2025年光伏组件可靠性记分卡》中再次荣获“最佳表现”称号,在涵盖全维度性能考核的七大测试项目中,公司是行业内极少数在全部七项测试中表现最佳的企业之一。这些都证明了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同时也反映出公司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
(三)客户资源及品牌优势
公司在业务渠道开拓方面持续发力,背板出货量多年全球第一,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客户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中来品牌影响力。组件销售布局进一步优化,拥有欧洲CE、印度BIS、法国碳足迹ECS、韩国KS、新加坡防火、英国MCS、迪拜列名、意大利防火、澳洲CEC、巴西列名、迪拜列名、PVEL等多项国际认证,产品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与地区。光伏应用开拓端,公司持续加大“中来民生”户用品牌在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曝光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管理和运维超23万座家庭新能源光伏电站,拥有了一批优质的用户群体;在工商业分布式业务方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以山西、广西、川渝、江浙沪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业务开发形态;在地面集中式电站开发业务方面,公司优先聚焦山西、江苏、川渝、广西等重点区域,通过差异化开发策略,推动风光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公司与多家大型央企、国企深化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公司优势产品和系统的应用场景。
(四)业务协同优势
公司充分发挥多业务协同优势,推动各业务板块高效联动,进一步巩固在光伏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制造端,公司集各业务板块优势打造了升级版的适配双面组件和多应用场景的n型全钢化一站式封装方案2.0,基于该方案的双面单玻组件相比于双面双玻组件,在重量、发电增益、安全性、防爆裂、产品工艺和可靠性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应用端,公司凭借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实现了制造端产品的多场景化运用。制造端与应用端的协同,不仅提高了公司市场响应速度,而且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各业务板块与控股股东浙能电力的业务协同合作,共同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通过业务联动、资源共享、相互赋能,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业务间以及与控股股东的业务协同优势,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光伏行业内的抗风险能力。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