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国际医学(00051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国际医学聚焦大健康医疗服务,秉承“佑护无法衡量的价值”宗旨,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打造优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持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强化服务,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效能;积极布局生命健康产业,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矢志为广大群众提供高品质,全周期,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极贡献力量。
(一)主要业务
公司以大健康医疗服务和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为主业。目前,正在运营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等综合性医疗机构。在医疗领域,公司探索并发展了“综合医疗+特色专科”创新业务模式,旨在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充分发掘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协同效应。一方面致力于提供高质量普惠型医疗服务,成功打造了脑科、心血管、消化、胸科、肿瘤、血液病、骨科等多个优势专科,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复杂型医疗项目,包括多项世界首例、国内首例、西北首例复杂手术;另一方面,公司在医美整形、康复、妇儿、健康管理、中医、辅助生殖、精神心理、特需服务、老年护理、质子治疗等板块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布局,打造特色专科,契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以三甲医院规范化的医疗品质为基石,不断拓展高附加值医疗健康市场。此外,公司还深化拓展医联体合作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造“互联网医疗”模式,探索“医疗+AI”技术的临床融合与应用,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包括家庭访视、延续护理、互联网护理等,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VIP特需、会员等服务机制,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公司聚焦主业,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生命养护于一体,充分依托现有的三级甲等、国际JCI认证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综合医疗服务,满足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持续扩大服务规模,加强精细化运营,调整业务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盈利能力,将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集团。
西安高新医院,自1998年筹建,2002年投入运营,并于2009年获批成为中国第一家社会办医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9月25日,国内已建成的超大单体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正式开诊,医疗质量和服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目前,公司旗下医疗机构已成为6所大学的附属、教学医院。公司经过多年的运营与发展,在医教研一体化综合平台的打造上不断深耕,积极探索综合性医疗机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公司在医疗健康产业领域的布局,正朝着高质量、研究型、多层次的方向稳步迈进。随着公司两大综合医疗院区全面投用,国际医学已构建起拥有万张床位的服务体系与能力。公司打造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双效并举,构建了深耕西安、立足陕西、辐射中西部的综合医疗服务版图。
2025年上半年,公司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托专业医疗技术和贴心服务,深入挖掘并释放高质量医疗资源潜力,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医疗健康需求,为广大患者提供门急诊服务总量达131.9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42%,住院服务量9.6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减少4.01%;实现营业收入203430.77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5.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496.18万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4.98%,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59254.2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75%。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业务运行保持稳定。降本增效工作取得扎实进展,精细化运营水平不断提升,经营韧性持续增强。公司学科实力持续加强,业务布局更加完善,患者就医体验持续改善,服务边界有序拓展,整体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业界影响力持续扩大。公司医疗服务业务正稳步迈入持续健康发展新格局。
1、西安高新医院
(1)业务规模保持稳定
2025年上半年,医院门急诊服务量57.8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04%;住院服务量3.0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6.48%;最高日门急诊服务量4182人次,最高日在院患者1544人。
(2)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引进筑牢医院发展根基
2025年上半年,医院持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深度优化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被授予“国家级头痛中心单位”“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分中心”“西北脊柱结核微创诊疗中心”资质认证。积极参与多个专科联盟建设,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医学检验科成功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国际认证,实验室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积极拓展诊疗领域,完成美容中医科准入审批,通过病区整合重组,强化多学科协同效能。
着力推进专病精细化诊疗,依托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构建高效“一站式”服务体系。上半年新设5个特色诊疗中心,包括医联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心、糖尿病全院一体化管理中心等;新增7个特色门诊,如中医特色诊疗门诊、颈腰椎病专病门诊等,满足患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持续拓展日间医疗服务范围。继续加强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及心衰中心、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建设。积极组织参与国家三级卒中中心和高级创伤中心的创建,完成陕西省卫健委三级卒中中心调研指导评估。
高度重视临床技术创新与应用。上半年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项,完成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备案612例(其中国家级66例,省级546例)。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成功完成全国首批、西北地区第二例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TEER);并成功开展TAVR联合二尖瓣瓣周漏封堵术、ECMO辅助下TAVR等复合高难度手术,医院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上半年成功引进博硕士及高级职称人才11名。新增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学术任职49人次,包括国家级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1人,省级副主任委员2人、常务委员6人,显著提升了本院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
(3)医教研实力增强,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科研实力持续增强。报告期内新获批科研项目9项。圆满完成了3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验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6篇被SCI期刊收录,彰显了学术研究水平;新获得4项专利授权。
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继续教育。报告期内成功获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共计13项,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积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学术活动,共举办国家、省、市级大型学术活动8次。与延安大学医学院共建就业基地,同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开放大学建立实习合作关系,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构建产教融合生态。
积极拓展临床研究合作。新签订临床试验合同6项,完成了8项药物及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立项工作,成功推进了3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
(4)拓展服务生态,铸就人文温度
医院将“峰终定律”运用于临床服务实践,系统推行“七项惠民措施”,重点打造包含“一份真诚的祝福”、“一份个体化出院宣教指导”等在内的“六个一”暖心服务项目,切实兑现了“治疗有终点,关爱无终点”的服务承诺。同时,在全院范围广泛推行“多说暖心话语、多听患者心声”等“六个多”服务规范,有效促进了医患关系。普外科、老年病科、肿瘤科等重点科室紧密对接患者实际需求,持续深化“疼痛管理精细化服务”等特色优质服务举措,提升专科服务的专业水准与人文温度。
多措并举、持续优化服务流程。通过高峰时段动态增派出诊医师、鼓励专家周末出诊等弹性排班机制,有效缓解了就诊压力,提升了门诊服务可及性与效率。对住院结算与医保报销流程进行整合优化,设立“一站式”医保结算窗口,显著提升了结算效率。医院率先在西安市开通医保“刷脸支付”功能,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安全的支付选择。同时,顺利完成省内异地结算系统纳入本地结算体系的切换工作,并为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开通了扫码便捷备案通道,极大地方便了异地患者就医结算。
积极拓展服务边界,构建多元化服务场景。在硬件设施方面,完成了VIP就诊区、专属餐厅及套房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了高端服务体验。新增3家保险合作单位,进一步拓宽了健康保障服务网络。在第三方平台新开设了中医科、皮肤科等特色店铺,形成了覆盖14个科室的7大特色服务网络。此外,公司借势“三八”妇女节、院庆、暑假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并成功实施了多个主题活动,增强了市场活力与品牌认知度。
(5)质量管理和精细化运营筑牢发展根基
依据《陕西省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3年版)》,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梳理并修订了医院制度体系,强化了制度保障。为迎接三甲复审,加强内审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了多场专项培训会。报告期内,已完成两轮数据修订与填报工作,并顺利上报2025年一季度评审数据;同时,组织进行了两轮院内自评,系统检视现状、查漏补缺,为后续正式评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并下发了《2025年度“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建立了季度指标汇总与问题分析机制,明确责任部门进行持续改进。每月编制发布全院《千分制、单项考核》结果及《医院质量安全月刊》,并通过OA系统、周会群、月度医疗质量讲评会等渠道进行全院通报,确保信息透明与压力传导。强化日常督查,依托医疗质量督导组和优质服务督导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及患者安全目标。优化护理管理体系,调整护理管理委员会架构,构建了多维质控管理模式,通过目标管理与数据赋能,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通过信息化赋能,为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立DRG核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运营分析会议,动态优化管理策略,有效提升了医护人员对DRG核心政策的理解深度与执行能力。持续完善DRG智能监测平台功能,实现了对病例费用的实时监控、入组差异的精准分析,有效预防了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
完成了全院医用耗材供应商体系向集中配送模式的切换,实现了耗材从采购到使用的全流程集约化管控,降低了采购成本。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升设备使用效能。此外,通过领导部署、常态化巡视、夜间巡查以及违规重罚等多措并举,狠抓节能降耗工作,有效降低了医院整体运营成本。
(6)践行社会责任,构建区域医疗协同新格局
上半年,医院积极组织医疗专家团队,深入企业、社区及本院内部开展义诊活动共计163次,惠及群众6653人,为27046名群众提供免费的疾病筛查服务,为29名符合条件的困难患者申请慈善基金救助。
与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新签约医疗联合体18家,组建专科联盟1个,签订医疗服务协议3份。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合作,新增签订医联体远程心电协议5家、远程影像协议1家,出具远程心电诊断报告5431份,有效弥补了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短板。此外,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组织专家赴5家医联体单位开展坐诊服务、查房带教,通过现场指导、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2025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医院实现收入63874.1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30%,净利润3097.7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48%。
2、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1)业务规模稳中有升
2025年上半年,医院门急诊服务量74.0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37%;住院服务量6.6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2.80%;最高日门急诊服务量5418人次,最高日在院患者3635人。
(2)学科建设与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2025年上半年,医院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精神科成功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优化服务布局与结构,新设立消化内七科、惠宾科及老年护理院;同时,积极拓展特色诊疗服务,新开设药学门诊、病理门诊等专病门诊20个,并增设多学科联合门诊6个。质子中心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已完成建设并进入验收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内正式投入使用。
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丰硕,上半年共准入新技术新项目4项(其中国家级1项),完成限制类技术备案2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9项)。重点技术项目取得突破:钇-90治疗肝肿瘤累计病例突破百例,技术水平达到区域领先;tubeless单孔胸腔镜手术亦突破百例,微创技术水平跃居区域前列。系统开展的“植物人”昏迷促醒综合治疗,已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在神经外科领域成功攻克多项高难度技术禁区,包括:成功实施巨大脑干延髓胶质瘤切除术、功能区肿瘤无损切除手术、应用4K神经内镜技术完成Knosp4级垂体瘤经鼻蝶微创手术、采用常规显微镜联合树突显微镜进行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实现药物难治性癫痫灶的精准定位与切除手术等,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医院在复杂颅脑疾病精准外科治疗领域达到国内先进、区域领先水平。
人才引进与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上半年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21名,其中包括学科带头人7名、高级职称人才2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1名。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新增各级学术组织任职50人,其中国家级学术组织任职8人,省级学术组织任职5人。
(3)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医教研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5年上半年,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领域协同发力。科研项目方面,共获批立项省市级课题13项;顺利通过验收结题项目5项;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学术产出成绩显著,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3篇,发表于中文核心/统计源期刊的论文67篇;出版学术专著及译著5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贺西京总院长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及“第十九届中国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韩国宏院长连续五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彰显深厚学术影响力。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新启动注册药物临床试验项目11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受理12项,其中正式立项5项。成功获批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7项,为区域医疗人才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4)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品质
医院在基础服务领域,持续深化“一科一品”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并创新推出“舒心就诊12条”优质服务项目,包含“一次挂号三天有效”等多项便民举措;同时,新增日间化疗、开设“无陪护”病房等特色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在智慧服务建设方面,医院大力拓展互联网医院服务能力,成功新增335名医生入驻平台,上线114项医疗服务项目;通过有效实施“互联网+护理”等创新项目,显著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大幅提升了整体就医效率。在技术赋能层面,医院积极部署并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32B),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应用该前沿技术的医疗机构;该技术已成功为超过10000名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AI智能咨询服务,有力提升了服务响应速度与科技服务能力。
(5)聚焦提质增效,运营管理质量持续提升
以三甲评审工作为重要契机与抓手,紧密围绕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降本增效两大核心目标,系统推进运营管理质量与效率提升。通过建立月度专项数据验证、常态化动态监测、问题反馈与督导整改机制,稳步提升全院数据质量,并顺利通过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三甲评审数据集中核查。
持续完善单病种管理系统建设,病案首页管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临床路径管理、入径率、完成率及规范化管理率均达到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设定的标准要求。
大力推进医疗设备共享共用机制、精细化维修保养管理、耗材集中统一配送及电子病历无纸化应用,显著降低运行成本;通过深化节能降耗管理、实施设施设备优化改造,天然气与电力消耗量实现稳步下降;积极推进南北院区整合工作,持续推进人员岗位编制优化、学科设置优化及薪酬绩效方案改革,有效引导各科室在提升医疗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强化成本管控。
(6)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医联体建设协同发展
深入践行社会责任,组织义诊、巡诊活动72场,惠及群众超12000人次,并为620余人次提供免费超声筛查服务;扎实推进“三病两筛”及婚孕检工作,累计完成免费筛查服务9817人次。此外,举办全院性无偿献血活动2次,累计献血量达80600毫升。
持续拓展医联体合作网络,年度新增合作医院13家。截至报告期末,合作医疗机构总数已达145家,涵盖三级医院18家、二级医院69家、社区卫生院58家,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区域协同发展。
2025年上半年,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实现收入138327.4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37%,净利润-11320.9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4.63%。
(二)经营模式
1、创新的运营模式
作为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大型医疗服务集团,公司主要运营以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了“一个集团+两个院区”的战略构架和“综合医疗+特色专科”的业务模式。公司深耕医疗健康行业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的经验,实现了集团化高效管理、分院区精细化运营、医教研深度融合、上下游紧密协同以及网络化广泛合作,形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创新运营模式。
2、高水平综合医疗服务平台
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强医疗质量精细化管控,保障医疗服务品质,秉承“让患者有尊严的生活,让医者有尊严的工作”的价值观,为患者打造“家门口”的国际化医院。公司旗下医疗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医疗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及专业培训等管理体系,拥有来自国内知名军地医疗机构的行业权威专家团队,同步国际的先进诊疗设备,万张床位的服务规模,构建起以三甲综合医院及国际JCI认证为主体的高水平综合医疗服务平台。旗下高新医院经过23年发展,探索出适合综合性医院的高效率运营管理模式,被业内称为“高新模式”。通过集团总部管理赋能,统一各院区采购流程、财务管理和运维保障,持续做好成本管控,提升医疗服务质效。
3、多样化特色专科板块
公司旗下大型医疗机构,针对医疗服务市场需求,设置了心脏、胸科、消化、肿瘤、血液病、脑科、骨科、内分泌代谢病等大型专科医院,并布局了医美整形、康复、妇儿、健康管理、中医、辅助生殖、精神心理、特需服务、老年护理、质子治疗等特色专科医院及中心。一是依托强劲医疗实力,打造大型优势专科,提升业务规模,满足服务需求;二是打造特色专科,契合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以三甲医院规范化的医疗品质,拓展高附加值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公司旗下专业医疗美容机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医院作为集医学美容、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学美容整形医院,汇聚医学美容临床实践经验,融合国内外技术精髓,为广大医美需求客户提供符合国际医疗标准的服务。公司辅助生殖医学项目对外开展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VF/ICSI-ET),该中心具备每年4万例IVF周期运行能力,有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公司正在建设的质子治疗中心项目,作为全国第6家,西北首家获批质子放射治疗系统配置许可的医疗机构,标志着公司将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国际医学正在构建从生命孕育到健康管理,从医疗服务到健康医养,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理念的先行区,规划国际医学城整体项目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
4、开拓医联体网络合作
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方面,公司正依托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发力健康产业,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拓展分级诊疗网点,全力打造新型医联体,扩大医疗服务业务规模。一是由旗下医院先后自主设立了西安蓝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星、比亚迪医务站、陕西人保诊所等,托管兵器工业204医院。二是与陕西省内外累计两百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开展业务合作,持续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基层合作医院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同时,为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构建立足西安、覆盖陕西、辐射中西部的医疗服务线下连锁网络。
5、打造智慧医疗新模式
公司持续完善医疗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引进尖端技术与智能化工具,积极推进医疗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医疗新质生产力。在互联网医院建设方面,公司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这一线上平台,提升院前、院中、院后的连续性便捷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将服务延伸到互联网医疗市场,积极促进实体医疗机构的诊疗业务。聚焦智慧医疗技术的新动态,持续关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新进展。在严格保障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关技术在医学诊断和应用、数据分析、临床辅助决策、智能质控、智能随访、个性化医疗建议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充分利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提供更为精确、安全、优质且高效的医疗服务,更好地迎接并拥抱数智医疗变革。
6、构建医教研协同创新网络体系
深化与国际、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及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并持续优化服务理念。打造优势学科、构建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基地,加快科研创新,引入专家,注重人才培养,依托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跨国跨地区的医疗合作机制,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行业发展情况
医疗卫生行业承载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不断完善,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进程中,社会办医疗机构作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力量,在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激发行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推动医疗行业转型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以及健康理念日益普及,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面对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催生的“银发经济”发展机遇及医疗卫生行业新格局,国家正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为医疗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预计至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同期,2024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547元,同比增长3.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0%。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及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医疗服务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培育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等重点任务。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及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数据预测,202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至2035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约达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催生的刚性医疗需求增长,以及“银发经济”政策驱动下所催生的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智慧养老等多元化、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新业态与新场景,为医疗健康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行业政策密集落地,驱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纵深发展
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节点。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4年12月2日,国家卫健委、民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通知》,支持有意愿合作的养老机构,主动对接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等机构开展协议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延伸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在协议合作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立医疗服务站点,依法依规提供嵌入式服务。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2025年4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差异化、智能化、定制化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2025年4月2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的通知》旨在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推动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025年7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旨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扩大和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顺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2025年8月4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养老生育、健康医疗、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等重点领域消费。
2025年8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下沉基层,累计服务基层患者400多万人次。
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医保政策的改革正系统性重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2025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付费(DIP)2.0版分组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施。此项改革将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模式转变为按病组定额预付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发展理念由规模扩张向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与服务模式创新方向转变。
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叠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经济需求释放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等多重因素的综合驱动下,我国医疗体系正向着精细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加速转型。
4、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在党和国家关于支持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深耕医疗健康行业二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医院建设、运营及管理经验,成功探索出社会办医综合性医院的高效运营管理模式,在医疗品牌、管理体系、人才梯队、医教研协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旗下拥有全球领先的超大型单体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以及全国首家社会办三级甲等医院——西安高新医院。依托中西部地区优质医疗人才资源及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公司已形成以西安为核心、辐射中西部的综合性医疗服务网络,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医疗健康产业集团之一。
高新医院和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持续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医疗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当前,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及"十四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的历史机遇下,伴随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及医疗行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公司正迎来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战略机遇,未来成长潜力巨大。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医疗品牌及规模优势
公司经营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核心的医疗机构,旗下西安高新医院凭借齐备的科室设置、高层次的专家团队、先进的医疗设备,在陕西省乃至全国树立了卓越的医疗品牌形象,成为全国首家获批的社会资本兴办的三甲医院。旗下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作为国内超大型单体医院,依托一流的软硬件实力,引领中西部地区医疗发展,目前正处于业务增长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公司已完成医疗服务业务的战略布局,床位规模突破万张,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上市医疗服务集团,凭借卓越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综合医疗服务领域的标杆企业。
2、经营模式及管理优势
公司在医院运营与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成功经验,采用集团化管理、分院区经营的运营模式。旗下医疗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了涵盖医疗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和专业培训等领域的专业管理体系。医院在长期创新发展中,实现了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同时,公司在医院制度设计、成本控制、人员管理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公司专业化发展及新增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旗下医疗机构均已实现医保覆盖,公司将凭借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和高效运营管理回馈社会、服务患者。公司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已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公司运行效率、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
3、人才团队及机制优势
公司在多年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中,聚集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丰富医疗业务管理及临床诊疗经验的医疗专业人才队伍。旗下医院人才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由公司自主培养和来自知名医疗机构、部队医院的“国之名医”、三级以上教授、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学科带头人领衔,构建起专业高效、实力雄厚的专家骨干团队,为公司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公司通过打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体系,营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医教研协同优势
公司旗下医疗机构学科齐全,重点专科优势突出。作为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公司旗下主要医疗机构各学科设置齐全,多个学科为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和优势专科,是国家卫健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干细胞临床试验机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子放射治疗机构,也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或教学医院和博士后工作站,每年承担大量临床教学、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任务,并持续为公司发展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公司成立了由中科院院士领衔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基因与干细胞领域展开临床研究。公司积极搭建学术科研平台,每年发表大量专业学术论文,并积极申报开展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举办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学术会议。
5、国际合作及资源优势
公司秉持国际化视野,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展开深度合作,致力医疗健康产业,共同推动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通过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医疗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步国际先进医疗技术与服务,实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
6、资本整合及平台优势
作为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公司凭借规范的内部运作和完善的企业治理,以专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健康为目标,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信息传播与资源配置功能,结合所在区域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前沿科技项目孵化和优质医疗项目并购等资本运作,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