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金冠电气(68851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长期服务于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主要为用户提供交、直流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及智能配电网系列产品。
公司核心产品有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智能高压开关柜、一二次融合环网柜(箱)和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等,主要服务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公司避雷器产品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家电网集中规模招标中累计中标份额位居前列。客户涵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铁路集团、中国中车、国家电投、国家能源等大型企业。
2021年以来,公司依托多年的智能配电设备研发经验,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电化学储能设备与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公司充电桩产品聚焦于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重卡充电服务两大核心市场,公司电化学储能设备与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工商业储能项目以及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二)主要产品
1.输配电设备产品
(1)避雷器产品
公司拥有全系列避雷器产品,产品包括瓷外套避雷器、复合外套避雷器、GIS罐式避雷器、分离式避雷器、熔断型限压器等,电压等级覆盖交流10kV-1000kV和直流0.75kV-±1100kV,主要应用于发电厂、变电站、配电网、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变压器中性点保护及直流输配电系统等。
(2)配网产品
公司智能配电网设备包括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一二次融合环网柜(箱)、箱式变电站、配电箱、35kV充气柜、电缆分支箱等,应用于国家电网输配电网络的变电站、城市配网、农村配网、工业企业(发电厂、工矿企业)、铁路配电网络、商业建筑、智能建筑、新能源接入场景(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等场所。
(3)新能源产品
公司不断迭代更新各个功率段的交直流充电桩产品,功率覆盖范围7kW-960kW,广泛应用于目的地充电、新能源重卡专用充电站、超级快充站等多种场景。双枪输出电流可达600A、800A、1200A。
公司电化学储能系统产品主要有100kW/215kWh的Allinone一体机、0.5MW/1MWh储能产品等,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以及工商业储能项目。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始终秉持“固本生新”的研发理念,一方面,对现有产品系列进行持续更新与升级,确保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入市场调研与分析,紧密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拓宽产品深度和宽度,以抢占市场先机。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理论研究,建立专业的研发团队,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依托各研发中心不断夯实研发基础,持续优化电阻片配方与工艺,不断扩充避雷器产品系列。同时,提升智能配电网产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化学储能设备与系统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公司不仅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重点科技项目,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公司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而持续增强公司的研发实力,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采购模式
公司实行以产定购的精准采购模式,通过MRP系统运算和生产一条线系统管理,实现物料的精准采购和库存管理。通过构建高效的SRM系统,实现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线上沟通,确保双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公司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加强供应链管理,并深化与关键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供应商资源引入渠道,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精准控制供应链节奏和原材料库存水平,确保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定制化服务、常规产品安全库存及市场预测备货等方式提升产品履约能力。公司基于ERP系统、OA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确保MRP运算准确性,降低库存占压。同时自主开发了产品履约管控的《生产一条线管理》系统,形成了从产品中标、合同评审、计划下达、智能排产、采购到货管理、生产进度管控到产品交付的履约全链条管理。
通过上线MES系统,实现生产加工的全程跟踪,使生产过程透明化,提升生产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公司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按照作业指导文件进行规范操作,同时增加自互检及过程监督,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实施全面质量管控。
4.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主要通过投标、商务谈判等方式获取订单。
(1)输配电设备产品:客户主要包括国家电网及其附属公司、南方电网及其附属公司、发电企业集团、电气成套设备制造商、大型工矿企业等。对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发电企业集团客户,公司通过投标方式获取订单;对于电气成套设备制造商、大型工矿企业等客户,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或技术营销谈判的方式签订合同,按订单供货。
(2)新能源产品:公司采用技术营销模式,通过投标或商务洽谈获取订单,全面推进ToB和ToC市场。
(四)所处行业情况
1.输配电产品
(1)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电网建设规模将超8250亿元。其中国家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投资将达到3166亿元,同比增长9.6%。电网建设规模持续加速,特高压及电力系统建设仍将是电网投资的重点方向。上半年完成大同-天津南、烟威特高压工程的开工建设,完成藏东南—粤港澳大湾区、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准批复。预计下半年将新增核准“四交五直”特高压工程中的攀西、浙江环网、达拉特-蒙西、陕西-河南、疆电(南疆)-川渝、巴丹吉林-四川、青海海西-广西项目。
随着能源安全新战略纵深推进,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战略部署落地,2025年电网将继续聚焦优化主电网、补强配电网、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特高压及重大项目将继续推进实施,行业前景依然广阔。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中国避雷器行业的知名企业,避雷器系列产品涵盖交直流、全电压等级,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避雷器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国内超特高压交直流避雷器领域先进企业。公司客户涵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铁路集团、中国中车、国家电投、国家能源等大型企业。根据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公示的招标信息统计,近三年,公司的避雷器产品在国家电网输变电设备及特高压设备产品的招标采购中,中标份额累计排名位居前列。
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河南省特高压输变电保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超特高压试验室,是全国绝缘子避雷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电力行业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主持和参与二十余项国家/行业标准的修订;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绝缘子避雷器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先后参与四十余项国家电网重点工程。
特高压避雷器产品由于电压等级较高,在绝缘水平、残压水平、电压分布控制、抗弯和抗震性能等方面要求更高,对避雷器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研发试验能力、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都提出了比常规电压等级避雷器产品更高的要求。由于技术门槛和生产门槛较高,目前国内仅有少数行业企业具备生产和中标特高压避雷器产品的能力。
目前,国内具备1000kV交流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供货能力的企业主要有金冠电气、西电西避、平高东芝(廊坊)、抚顺电瓷等少数企业,具备直流特高压避雷器供货能力的企业主要有金冠电气、西电西避、平高东芝(廊坊)等少数企业。公司属于国内避雷器行业中少数能提供特高压交流及特高压直流避雷器产品的企业之一。
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共建成40项特高压输电工程,公司参与30条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建设;其中,已建成18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公司参与12条;已建成22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公司参与18条。
公司的智能化高压开关柜、配电箱、充气柜、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等配网产品,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在江苏、辽宁、陕西、宁夏、青海等国网市场中标。
2.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1)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联合发布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发展零排放货运。
2025年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明确表示将老旧运营货车报废更新标准扩至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重卡最高可获补贴14万元/辆。
根据第一商用车网数据,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6.59万辆,同比增长194%,其中6月份新增新能源重卡1.48万辆。目前,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重卡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5年5月底,重卡专用充电桩(功率≥240kW)保有量约14.7万台,在直流桩各功率段中占比8.48%,相比2024年12月增长了2.8万台。未来需加速高功率快充桩布局,通过技术升级、政策引导和生态协同,推动高功率快充设施普及,以满足用户需求。
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四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统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电力资源分布,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以电动汽车充电桩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商,自主研发充电桩和金冠智充服务平台,专注于县域和新能源重卡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市场,赢得了众多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业主的认可。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持“聚焦高端,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经营理念,坚定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价值,服务客户,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报告期内重要工作开展情况
1.输配电设备产品
(1)技术研发方面
2025年1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拔3500m、耐受地震烈度9度特高压工程用100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成功入选,标志着公司在特高压技术装备方面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公司高抗震、高海拔特高压避雷器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包括全球抗震设防等级最高的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工程、临沂站高抗震特高压工程,以及国内首个高海拔特高压工程川渝1000kV特高压甘孜站等,为清洁能源的高效输送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司自主研制的柔性直流系统避雷器,显著提升了电阻片能量耐受能力,并进一步降低残压;其中5种型号产品的外绝缘性能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试验验证。
公司自主研制的熔断型直流避雷器已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送样,形成小批量供货。熔断型直流避雷器基于混合换相换流器电气主参数设计,完成熔断器及MOV精准参数协调配合,突破熔断器保护MOV的技术难题。
公司自主研制的110kV小型化瓷外套避雷器,50kA短路试验摸底在河南省高压电器研究所顺利通过。
公司自主研制输配电线路雷击状态感知装备及防多重雷击线路避雷器,解决输配电线路多重雷击与同塔双跳故障防范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在重点线路上开展防雷效果验证工作。2025年1月,公司及子公司金冠智能通过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2025年4月,公司协办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绝缘子避雷器分会2025年会员大会,会议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绝缘子避雷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参与修订国家标准GB/T45648.1-2025《高压直流输电用消能装置技术规范第1部分:直流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GB/T45648.2-2025《高压直流输电用消能装置技术规范第2部分:交流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的内容。以上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5年4月发布。报告期内,公司在避雷器性能提升及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
(2)市场开拓方面
公司在国家电网招标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中,中标大同-天津南、烟威特高压重点工程,累计中标金额4505万元;
公司在国家电网输变电设备招标采购中,累计中标金额5181万元;在国家电网省网市场,累计中标金额1362万元;在南方电网配网设备、主网线路材料第二批框架招标及2025年主网一次设备招标中,累计中标金额7953万元;
公司中标巴西东北部新能源送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交、直流避雷器产品,项目中标具有重大意义,将对公司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提升国际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公司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配电箱、开关柜、35kV充气柜等智能配电网产品,持续在江苏、辽宁、青海、宁夏等省(区)取得中标,累计中标金额5077万元。
2.新能源产品
(1)技术研发方面
公司紧抓“双碳”战略深化发展机遇,聚焦新能源领域核心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重点推进新能源重卡充电桩产品线建设。
公司深耕充电桩领域,针对新能源重卡充电速度慢、经济性差等核心痛点,专项研发新能源重卡充电桩产品。通过材料、技术与工艺升级,提高设备转换效率、降低设备能量转换损耗、提升充电速率和设备稳定性,提高电站电力资源利用效率和单位容量经济收益。为矿区、偏远运输线路等场景的大容量充电站提供高效充电支持。
未来,公司将推进能源大模型的跨场景应用,实现光伏、智能配电网、虚拟电厂平台与充电桩网络的无缝对接,构建“发电-储电-运电”的全链路智能闭环。
(2)市场开拓方面
公司前期顺应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新能源汽车普及趋势,积极布局县域充电桩市场。2024年以来,伴随新能源重卡行业高速发展及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公司以新能源重卡高频运营、重载运输、长时作业的三大核心场景需求为创新引擎,推出适配的新能源重卡专用充电桩,快速打开增量市场。目前公司已成为重卡电动化进程中的关键基础设施服务商,产品实现全国范围推广销售。
3.陶瓷基板产品研发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展陶瓷基板类产品的研发工作。常规导热的氮化铝和氮化硅基板基本工艺已经确定,准备给客户送样。直接键合DBC覆铜基板和活性金属钎焊AMB覆铜基板已有合格的实验室样品,正在进行工艺稳定性验证。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052.8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233.70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17.1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778.79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16.49%。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