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白云山(60033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本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与产品情况
本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医药健康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与效益持续扩大。目前,本集团主要从事:(1)中西成药、化学原料药、天然药物、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2)西药、中药和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和进出口业务;(3)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及(4)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养老等健康产业投资等。
1、大南药板块
本集团的大南药板块主要为医药制造业务,下属共有27家医药制造企业与机构(包括3家分公司,22家直接控股子公司和2家合营企业),从事中西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生物医药和天然药物等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1)本集团是南派中药的集大成者。本公司拥有中一药业、陈李济药厂、奇星药业、敬修堂药业、潘高寿药业、采芝林药业、采善堂等13家中华老字号药企,其中11家为百年企业。广东省商务厅发布的第一批“广东老字号”名单中,本公司旗下16家老字号品牌登榜。本集团及合营企业共有323个品种纳入《国家医保目录》,331个品种纳入《省级医保目录》,143个品种纳入《基药目录》;主要中药产品包括小柴胡颗粒、滋肾育胎丸、清开灵系列、消渴丸、华佗再造丸、蜜炼川贝枇杷膏、安宫牛黄丸、夏桑菊系列、复方丹参片系列、保济系列、壮腰健肾丸、脑心清片系列、板蓝根颗粒系列、复方板蓝根颗粒系列、大神口炎清颗粒系列、蛇胆川贝枇杷膏、舒筋健腰丸等,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拥有明显的中成药品牌、品种优势。
(2)本集团拥有从原料药到制剂的抗生素完整产业链,产品群涵盖抗菌消炎类常用品种、男科用药及镇痛解热类品种。本集团以驰名商标“抗之霸”整合抗生素药品品牌,以其打造国内口服抗菌消炎药第一品牌的市场形象。本集团的化学药产品包括枸橼酸西地那非(商品名“金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阿咖酚散、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系列(含原料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氨咖黄敏胶囊、头孢硫脒、头孢匹胺、头孢丙烯等。
2、大健康板块
本集团的大健康板块主要为饮料、食品、保健品等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主要从事的企业包括本公司下属子公司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及王老吉药业等,主要产品包括王老吉凉茶、刺柠吉系列、荔小吉系列、椰柔椰汁、润喉糖、龟苓膏等。王老吉凉茶具有较强的品牌价值优势和产品竞争力,是中国饮料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在中国凉茶行业中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评测结果,王老吉凉茶连续8年蝉联凉茶行业榜首,2024年品牌得分位居非酒类饮料第一。
3、大商业板块
本集团的大商业板块主要为医药流通业务,包括医药产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的批发、零售与进出口业务,主要企业包括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广州医药、广药供应链公司及采芝林药业等。广州医药是华南地区医药流通龙头企业,作为本集团大商业板块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医药流通批发及零售业务。广药供应链公司主要为本集团提供原料、辅料、包装材料集中采购业务。采芝林药业利用中药领域优势,开展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生产及销售业务。
4、大医疗板块
本集团的大医疗板块处于布局与投资扩张阶段。本集团分别以白云山医疗健康产业公司及医疗器械投资公司为主体,通过新建、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重点发展医疗服务、中医养生、现代养老三大领域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目前,已投资/参股的项目包括白云山医院、白云山中医院及润康月子公司等。
(二)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行业具有弱周期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壁垒、严监管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人口老龄化与健康意识的增强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医药健康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的融合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技术创新迭代和需求不断释放的双重驱动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赋能医药行业发展。
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医药行业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被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内涵。近年来,国内创新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数量、质量和技术上均有明显突破。一方面,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产品类型与适应症的拓展、技术的持续迭代及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创新药的质量在海外认可度持续提升,在海外上市创新药数量持续提升。
2025上半年,医药行业面临增长放缓、利润下降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6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3.44万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3万亿元,同比下降1.2%;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766.9亿元,同比下降2.8%。
(三)周期性特点
本集团经营业务中,大商业板块业务行业周期性特征不突出。流感等季节性疾病在特定时期具有较高的发病机率,且爆发后流行迅速,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的药品可能会出现需求增长,受此影响,大南药板块部分药品销量呈现出一定周期性。大健康板块由于其现时主要产品王老吉凉茶的产品需求与季节有一定的关联性,天气炎热时销量会有所增长。同时,由于本集团大力开拓重大节日礼品市场的销售渠道,因此王老吉凉茶在重大节日的销量较大。
(四)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本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制药企业集团之一,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高质量发展,本集团基本实现了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产业资源、完善的全产业链布局、强大的品牌矩阵和持续的创新研发能力,稳居行业头部地位,在中药、化学药仿制药、大健康(凉茶)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旗下多款核心产品占据细分市场第一,并通过国际认证推动全球化进程。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研创新,发力市场开拓,巩固国内龙头地位并拓展全球影响力。
(五)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本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1834546114元,同比上升1.93%。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紧扣生物医药健康的战略定位,依靠产业优势,全面挖掘自身资源和资产,积极推进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促进业务的持续发展。
本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1834546114元,同比增长1.93%;利润总额为人民币3090416329元,同比下降4.30%;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516140987元,同比下降1.31%。本集团利润同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需求不足、行业竞争加剧及行业政策等因素的持续影响,本集团部分业务经营业绩有所下降。
本报告期内,本集团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
(一)聚焦主责主业,夯实医药制造产业链。
一是加快推进中药材及原料药业务发展,做实产业链上游。持续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增强关键中药原料的生产和供应掌控能力;紧扣“稳重点,拓新品”发展主线,持续推动特色原料药发展,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国际市场稳步扩展。本报告期内,本集团共有近80个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覆盖50多个品种;特色原料药国内外销售收入均实现同比较快增长。
二是医药、健康齐发力,做强产业链中游。聚焦医药制造,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强化“科研、营销、品牌”三位一体模式,推动重点品种培育以及潜力品种挖掘工作,持续推进医药制造业务稳定发展。本报告期内,保济系列、消炎镇痛膏、甲基橙皮苷、昆仙胶囊、夏桑菊系列、坎地沙坦酯片、消渴丸等产品的销售收入实现同比较快增长。
深掘大健康产品增量,开展精准营销:强化王老吉凉茶传统渠道终端网点覆盖,稳固凉茶行业市场份额;推进四大头部餐饮平台深度合作,提升餐饮渠道渗透率;着力瓶装饮料促销推广,加速抢占即饮市场。同时,创新原味凉茶、刺柠吉系列、荔小吉系列新品营销,推出荔枝、黄桃口味果摇爽低浓度果肉果汁新品,挖掘品类潜力,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三是依托服务创新、批零协同与智能升级,强化核心竞争力并驱动医药流通业务稳步增长。医疗批发业务通过定制化服务与供应链优化提升客户粘性与效率;零售业务把握“双通道”机遇,新增31家定点药店带动线下销售,线上借助品牌合作与新媒体营销实现突破。器械业务以“品牌品种+SPD项目”双轮驱动,在高值耗材及特许新药引进上取得规模化进展。物流体系通过精细化运营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物流费率。数字化转型取得关键进展,新ERP系统及S2B2C模块实现闭环管理与全流程监控,为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二)瞄准海外市场,国际化合作步伐加大。本报告期内,本集团中成药产品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小柴胡颗粒成功获得澳门中成药注册证书,滋肾育胎丸、安宫牛黄丸等产品加快推进海外地区注册工作。健康产品海外扩展步伐持续加速,推出“WALOVI+王老吉”双标识国际罐,于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完成注册,并与沙特艾杜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百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韩国农心集团、日本双叶产业株式会社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医药流通国际化业务稳步拓展,成功协助众生药业抗新冠病毒药物来瑞特韦片(乐睿灵)实现首单澳门出口,持续拓展港澳注册业务。
(三)强化创新布局,科研成果持续涌现。积极构建成果转化、产业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与大院大所、高校院校以及院士专家团队开展常态化交流;瞄准中药新药机遇,积极布局医疗机构制剂新药转化,推进广州市医疗机构制剂中心项目建设,并完成设立广州采制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完善科创体制机制,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本报告期内,本集团共获得药品注册相关批件1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协会学会奖5项,日内瓦发明展金奖1项;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1个,省级资质1家,其中采芝林药业牵头的“广东创新中药制剂转化中试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中试平台。
(四)加快推进资本运作,持续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构建起覆盖创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并投资布局疫苗、合成生物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基金投资初具规模。二是分类推动各业务投资并购工作,成功收购采善堂,本集团旗下老字号数量增至13个。三是大力推进白云山汉方混改工作,完成对白云山生物增资人民币3亿元,广州医药股票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四是实施完成2024年度利润分配,全年现金红利金额(含中期分红)达人民币13.01亿元,占2024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45.87%,较往年显著提升。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并通过路演、现场调研、策略会、业绩说明会、股东会等方式共计开展活动50余场,累计接待超150人次,持续加强投资者交流;同时进一步强化ESG体系建设,MSCI、万得(WIND)的ESG评级均为A级。
(五)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实施数智赋能。一是加大力度推进本集团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为本集团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二是与国内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在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以及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以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是推动技术赋能,促进生产技术创新升级,其中,药物警戒系统开展二期建设,中一药业全面启动国家工信部“中药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项目”。
(六)强化公司治理,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完成本部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明晰各部门的职能与权责边界;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不断激发人才队伍能动性;积极优化采购平台管理模式,推进降本增效;完善多个内部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公司治理进一步规范。
三、本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拥有丰富的产品与品牌资源。
(1)产品方面:在糖尿病、心脑血管、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肠外营养、止咳镇咳、跌打镇痛、风湿骨痛、男科、妇科及儿童用药、滋补保健等领域形成齐全的品种系列。拥有各类剂型40余种,近2000个品种规格,独家生产品种超过90个。
(2)品牌方面:本集团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项、广东省著名商标22项、广州市著名商标27项。其中,“王老吉”“白云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消费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国内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完成2013年重大资产重组和2015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份后,本集团在整合品牌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大品牌、双品牌战略,实现品牌营销策划模式由零散企业品牌向统一的集体战略品牌群转变,将品牌价值从医药产品向大健康产品辐射。在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华老字号品牌榜单中,本公司品牌价值名列医药健康领域第一,王老吉药业、中一药业、光华药业、陈李济药厂、潘高寿药业进入榜单25强。
2、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和文化软实力。旗下13家成员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认证,其中陈李济药厂、中一药业、潘高寿药业、敬修堂药业、采芝林药业、王老吉药业、星群药业、奇星药业、明兴药业、光华药业及采善堂为百年企业,并拥有星群夏桑菊、白云山大神口焱清、王老吉凉茶、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中一“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及采善堂万应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建立了陈李济博物馆、“陈李济健康养生研究院”“岭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神农草堂”、采芝林中药文化博物馆和“王老吉”凉茶博物馆,构建了多个文化宣传平台,展现中医药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重塑中医药的名优品牌。
3、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包括现有主要医药资产,通过内外部的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原料、研发、生产、流通及终端产业链;在中药材供应方面,本集团及合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近80个GAP药材基地,建立了原材料、辅料统一采购平台,有效保障中药材质量及供应并控制生产成本;在产品研发方面,不断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构建了广泛的合作网络,聘请诺贝尔奖得主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形成专家智库,发挥内外协同效应,高效利用各方有利资源,以科技推动发展。
4、拥有全国规模较大的医药批发分销配送网络和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且为广东省首批取得GSP认证的医药商业企业;建立了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终端销售网络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凭借稳健的市场根基及强大营销网络的优势,与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过数万名客户(包括大中型医院、医药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拥有行业领先的数字一体化营运信息化管理系统,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广州医药是首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
5、拥有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本集团多年来不断加强平台建设,完善自身科研创新体系,已建成由国家、省、市各级科研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包括国内中药行业唯一的工程技术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犬类实验动物资源库”等。截至本报告期末,本集团及合营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传统中药创新中心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个。本集团已布局了160多项在研项目,涵盖中药新药、仿创化药、生物类似药、医疗器械等多条产品管线,其中1类创新药十余项。中药及中药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自动控制和在线检测等中药工程技术、中药制剂、超临界CO2萃取、逆流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头孢类抗菌素原料药的合成与工艺技术、无菌粉生产技术及制剂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6、拥有思想先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公司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智育才,加大引才力度,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大力培养中青年干部,围绕战略目标科学配置人才资源。目前,本集团已形成诺贝尔奖得主3人、国内外院士专家和国医大师20余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在职专家3人、博士及博士后超百人、高级职称超300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本报告期内,本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未来展望: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将继续围绕核心产业链,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坚持内生增长与外延拓展“双管齐下”,促主营业务发展。
一是强化内生式增长,持续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布局,加快园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各业务板块的持续发展。
二是推动外延式拓展、强化价值实现,持续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围绕现有业务产业链开展资本运作,加速推进创投项目、推进各业务领域的投资并购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值管理,传递公司价值。
2、坚持湾区布局和海外拓展“双向发力”,持续拓展海外影响力,加速推进国际化布局。
深化港澳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大湾区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产品海外注册上市,搭建中医药国际化交流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聚焦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北美、欧洲等市场,进一步推动本地化品牌建设、产品注册、销路拓展,促进实现国际化发展跨越式升级。
3、坚定推进科研创新,着力强化机制创新、平台搭建、项目建设、管线布局,持续推进科研资源集聚、强化细分领域布局,推动本集团从传统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
4、加强数字化转型建设,持续推进数字治理的整体顶层规划,建立健全数字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生产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升级,推动本集团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见效落地。
5、加大公司治理力度,持续强化整体性、系统性战略规划,加强引才育才及考核激励体系优化工作,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增强质量管理和风险防控,加大降本控费力度,进一步推进提质增效,推动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