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凯立新材(688269)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15 11:05: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凯立新材(68826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围绕“催化剂制备及催化应用技术”协同发展,形成了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与生产、催化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废旧贵金属催化剂的回收及再加工三大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精细化工领域贵金属催化剂的龙头和技术领先者。近年来,公司以贵金属催化剂为核心品类,在精细化工领域深耕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至基础化工、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用贵金属催化剂;同时公司积极布局非贵金属催化剂品类,完善催化剂产品矩阵。

    催化材料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化学工业85%以上的化工产品生产都依赖于催化材料。无论是精细化工还是基础化工,催化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每发明一种新型催化材料都会伴随着新的化工产品或者新的合成工艺出现,每一次催化材料的更新换代都会推动行业的变革和高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下游应用市场对催化材料和催化应用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也不断衍生新的催化应用市场。

    精细化工领域:

    “第二十四届精细化工行业大会暨中国精细化工百强发布会”提出,2023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5.3万亿元,精细化工率为49.7%。我国精细化工产业持续进步,精细化工率呈现总体上升态势,未来5年我国精细化工整体增速仍在6%左右。

    报告期末,公司在精细化工领域(医药、化工新材料、农药、染料及颜料)销量较上年增长,其中医药板块的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49.26%,主要是因为医药领域核心客户需求增加,同时公司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提升。

    基础化工领域:

    伴随国际石化产能的调整和国内“两新”“两重”政策的加力扩围、行业结构优化和稳增长方案的实施以及下游房地产的止跌回暖,我国石化产业将回升向好。根据AlliedMarketResearch的测算,预计2030年全球催化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575亿美元。2024年,我国石化行业企稳,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利润下降。催化材料在上述领域应用广泛,化工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进口替代的需求推动催化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报告期,公司在基础化工领域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85.54%,主要系PVC无汞催化剂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13.22%,同时,多个新产品推向市场。

    环保新能源领域: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发展清洁、高效的环保新能源技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氢能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在环保新能源领域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497.06%,主要由于公司氢能催化剂取得较大进展,公司与多家电解水制氢头部企业建立合作。

    催化科学与技术是典型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高技术领域,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当今重要的高新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之一。由于催化材料在化学工业、医药领域、环保和新能源等许多国民基础领域中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催化材料的研究和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中低端催化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也造成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高端催化材料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国产化需求依然很迫切。公司在环保新能源领域布局广泛,公司通过安全低碳的催化燃烧技术处理化工废气已经实现规模化销售,该产品也将为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多年来,我国催化材料行业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且逆差仍在不断扩大。在未来较长时间,催化材料的国产替代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未来我国将会有更多领域的催化材料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在“双碳”、新能源、环保、大健康等背景下,下游市场对催化材料与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不断衍生新的催化应用市场,我国催化材料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催化材料与技术的自主可控和快速发展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催化材料具有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特点。催化基础研究难度大,目前催化理论对工业催化材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支撑还不够,我国许多催化材料产品的开发仍以经验为主,并且要依靠大量的实验和高水平科研人员。催化材料与技术从研发、试制、应用评价到产业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下游客户对催化材料性能和稳定性的需求不断提高。催化材料的稳定性、活性、选择性、使用寿命、批次稳定性等对下游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安全、环保、成本、质量等影响很大,下游客户一般不轻易更换供应商,信誉良好的企业经受了长时间产品与技术的检验,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稳定供货能力,新企业进入技术难度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充分了解用户诉求、细分行业技术发展情况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持续的研发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经验。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半年,凯立新材锚定“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目标,围绕公司“绿色发展、技术引领”的宗旨,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催化剂制备及催化应用技术”协同发展为主线,发挥科研成果转化优势,加强研发储备和产业化转化能力。

    (一)战略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草滩基地、泾渭基地、铜川基地、彬州基地”三地四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形成,为公司高质量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铜川基地“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和“催化氢化技术示范性生产平台项目”产能得到有效释放,有效推动公司产品生产、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能力;草滩基地研发中心持续增强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与泾渭、铜川两个基地的研发设施形成小试实验、中试放大、工程化、产业化协同联动创新的发展格局,巩固和完善了公司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市场推广的能力;彬州凯泰氢化丁腈橡胶产业化项目主体及配套设施建设、设备安装已经完成,目前进入调试,联动,收尾阶段,整个项目稳定有序的推进,项目落地将为公司后续下游高端新材料的发展和新型催化技术的成果落地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是公司的立足之本。长期以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具有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全流程创新能力的团队。2025年上半年,新申请发明专利23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91个,其中发明专利173个。截至报告期末,在研项目稳步推进,新开课题23项,主要包括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等方向。

    报告期内,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展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技术的应用合作,持续推进高含量贵金属催化剂的技术迭代、降本增效等工作。借助理论计算和模拟预测指导催化剂的研发与改进,快速提高炭载贵金属催化剂的本征性能,提升了客户产品品质,降低催化剂使用成本。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催化理论基础研究,为催化剂产品的设计合成、提效降本等提供技术指导。

    报告期内,公司也重点加强研发数字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搭建了先进的科研管理系统,通过对过往研发、生产等积累的数据分析与利用,借助理论计算与AI人工智能模拟预测,指导催化剂的研发与改进。在等效减量研究,提高催化剂的本征性能,提升催化剂的选择性,提升目标产物收率,降低副产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研发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公司为用户提供研发、生产、回收再利用等全链条服务能力。

    公司将积极解决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卡脖子”难题,肩负我国催化材料供应链安全的重任。通过持续不断深化研发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推动行业进步。

    (三)市场营销

    公司在巩固精细化工用贵金属催化剂领先地位的同时,不断强化在基础化工、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催化材料的开发与布局。公司充分发挥催化材料与催化技术协同研究的特色,为市场提供从催化剂研发、催化剂持续改进、催化工艺技术开发、失效催化剂循环再利用、废水废气治理等“系统性、全流程”服务。

    精细化工领域是公司的深耕领域,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获得广泛认可,客户覆盖率高,合作稳固。报告期内,医药领域销量较上年增长49.26%,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基础化工领域是公司重点拓展领域,旨在解决下游技术升级换代带来新的催化剂应用和高度依赖进口等“卡脖子”难题,公司持续对标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报告期内,全面覆盖PVC无汞化技术革新所需用催化剂,保持乙炔法用无汞催化剂竞争优势的同时,乙烯法用催化剂研发取得突破,开始推广试用;在BDO用催化剂、新一代氯化氢氧化催化剂、高性能烷烃脱氢用催化剂的研发上也取得良好进展,均开始工业推广应用。在新产品和新客户的推动下,基础化工领域销量较上年同期上涨185.54%,技术布局和市场开拓的成效开始显现。

    同时,上半年公司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积极与海外客户展开合作,借助已有客户海外市场资源,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四)生产运营

    做精主营业务、提升盈利能力,是凯立新材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厚投资者回报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建立多条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全方位提升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成立的中试工程化团队已经实现了多个重点转化项目的顺利落地,新工艺铂炭催化剂的性能显著得到提升,为下游客户节约生产成本;公司高性能丙烯酸废气催化剂的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进展显著,形成100m3产能的催化剂自动化示范生产线,且催化剂产品在工业装置稳定运行,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有效保障了业主正常生产的环保达标排放;完成了PVC无汞催化剂的炭载体处理产线的自动化升级,为高效、稳定生产奠定了基础;协助并指导用户进行高性能铜系催化剂研发与应用项目的工业装置开车,铜系催化剂已在工业应用中稳定运行数月,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多相催化加氢制备氢化丁腈橡胶(HNBR)工艺技术及其催化剂的开发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进入调试与试运行阶段,高效的催化体系和连续化生产方式,预计将显著提高氢化丁腈橡胶的生产效率,极大降低催化成本,同时大幅提升产品质量。

    未来,凯立新材的生产运营将以技术突破、自动化升级引领生产运营效率提升。在现有产能、项目的基础上,持续深耕工艺技术的创新迭代,将研发优势深度融入生产,持续推进自动化产线的升级,保证生产经营的高效、安全。同时,生产将配合研发将新产品从实验室的成果快速转化到工业应用的稳定落地。通过以研促产、以产验研的良性循环,不断夯实核心竞争力,以更具技术壁垒的生产运营成果,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体制机制优势

    公司是国有企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企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现代化管理和发展的民主决策、运行保障、监督纠偏、人员培养、文化发展等体制机制,保障了公司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公司核心人员包括各级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技术管理水平与自身素养;有利于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和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引进高端人才和充分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激发职工内动力和使命感。同时,公司研发、市场、生产等部门的核心员工都持有公司股份,有利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稳定职工队伍。

    2、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积极围绕市场需求、行业未来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等进行技术和研发方向的布局,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发了多个系列催化剂产品和催化应用技术,以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形成了比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浓厚的创新文化。

    公司在不断开发新催化剂的同时,也积极改进提升现有产品性能,不断稳定和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公司还研究开发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催化合成技术,将催化剂和催化应用技术相结合,使催化剂与下游生产技术高度匹配。公司的研究模式、研究能力具有很好的优势和竞争力,一是可以更好地与用户需求相结合,使开发出的催化剂适用性和性价比更高;二是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环保、低成本的催化应用工艺技术。公司催化剂和催化应用技术协同发展、同向发力的创新研发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新的、更大的、更稳定的催化剂市场,而且能够开发出更多原创性的技术与产品,使公司成为贵金属催化剂行业的引领者。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对研发进行持续投入,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强研发人员队伍素质,同时公司聘请了以院士为核心的多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公司一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了丰富的催化剂研发和生产经验,已形成一支长期从事贵金属催化剂以及其它新型催化剂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团队,公司研发力量、团队和水平都处于国内前列。

    公司建成并投用了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省市研究平台,形成了“研发-中试-产业化-回收再利用”一个完整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服务产业链,形成“技术+产品+合作+服务”的全方位研究和发展模式,以技术为核心不断推动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强化创新链的良性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同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保持对市场和前沿技术的紧密关注,持续开发出可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符合客户需求和市场未来方向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和前瞻性产品。

    3、产品优势

    催化剂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是公司产品的核心优势,公司研究开发出了活性炭负载、氧化物负载、有机物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均相催化剂、手性催化剂,专用催化剂等数百种催化剂,以及相关的催化合成/反应工艺技术,能为客户提供钯系、铂系、铑系、钌系、金系等丰富的贵金属催化剂系列产品及部分高端非贵金属催化剂产品,种类齐全,性能优异,质量稳定,引领了我国精细化工用贵金属催化剂的发展,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颜料、染料、食品、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同时,公司在基础化工、能源环保等催化剂应用领域不断布局并取得突破,如煤制乙二醇、烷烃脱氢、苯胺生产、乙炔法PVC、BDO生产、油脂加氢、顺酐加氢、PTA废气催化燃烧、MMA废气催化燃烧、丙烯酸废气催化燃烧、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相关领域用催化剂等,均是公司未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产品系列丰富有助于公司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减少市场开拓的重复投入,促进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产品市场的交叉拓展,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强化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研究和改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效率和稳定性。

    4、人才优势

    公司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互补、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研发队伍,为公司持续创新和研发提供后备力量。公司研发团队以中青年为主,富于创新精神,有能力通过创新突破重点研究方向,使公司保持技术优势且均衡发展。

    近年来,公司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保持稳定,核心人员均长期专注于催化剂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以肩负引领我国催化事业发展为己任,紧盯市场发展和战略前沿,为公司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稳定、高效的管理团队有助于公司战略决策长期持续执行,把握市场机遇,制定完善的业务策略并有效执行。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强调员工同企业同步成长、共同发展,倡导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成长、激励机制,通过不断地引进培养优秀人才使公司的核心团队更壮大更完善,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5、品牌及客户优势

    公司催化剂在诸多产品上都表现出很好的性能优势,市场应用接受度高,具备较强的品牌和客户优势,在精细化工领域是国内有能力也敢于同国际知名大型催化剂企业抗衡和竞争的科创企业。公司目前产品用户量近千家,其中上市企业达百家之多,用户基础大、质量高。公司一直重视与客户,特别是下游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保持着对市场和前沿技术的紧密关注,持续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前瞻性产品,从而达到稳定原市场、开拓新市场,保持公司高质量、快速、持续发展的目标。

    6、服务优势

    公司良好的本地化客户服务机制确保能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公司不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催化剂产品,废催化剂回收循环等全流程、一体化业务,而且根据用户特点可以定制和研发专用催化剂,为用户提供催化合成技术、连续化技术、废气废水处理技术,具备与客户联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改进提升老工艺的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套产业链产品、技术与服务。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作为国内贵金属催化剂领域的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制造转型,以“进口替代”和“技术自主化”为主线,持续攻克催化材料领域“卡脖子”难题。报告期内,在精细化工领域贵金属催化材料的基本盘稳固基础上,公司围绕新能源、环保、高端化学品等新兴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落地,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以下为核心技术的最新进展:

    (1)多相/均相催化剂制备技术

    公司启用了先进的科研系统,引入催化材料与催化应用技术研发的理论计算和人工智能,模拟预测指导技术创新,在多相催化剂和均相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构建了从载体结构设计→活性前驱体结构设计→活性组分负载精准调控→全流程工艺优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在催化剂的性能和成本控制进一步实现新的突破:

    多相催化剂:开发了新工艺铂炭、钌系催化剂、以及对苯二胺、乙烯除炔等多个固定床催化剂产品;突破贵金属价态调控与原子团簇分散制备技术,显著提升了碳基载体催化剂的贵金属利用率,相关技术已应用于精细化工炭载贵金属催化剂的等效减量、氯乙酸催化剂及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助力客户降本增效。同时,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正与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开展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技术及应用合作,炭载贵金属催化剂的单原子化将推动等效减量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均相催化剂:突破了有机配体精准络合金属中心以及高纯化技术,开发出多款高选择性的均相催化剂,如茂金属锆催化剂等。

    (2)催化合成技术创新

    公司以催化氢化中试工艺开发平台为依托,通过小分子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定制合成工艺包的研究开发,推动相关行业关键产品生产的低碳化转型。报告期内,针对氢甲酰化、选择性加氢、插羰化、催化氢解等系列催化合成关键技术持续攻关,形成了多个新的技术突破,应用在花青醛、可可醛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部分完成中试,通过客户认可。

    (3)贵金属资源循环技术升级

    公司积极应对贵金属价格高位波动趋势,持续升级“催化剂供应-回收-循环利用”闭环服务。建设了国内先进的智能化贵金属回收产线,铂族金属回收周期大幅缩短,金属回收率进一步得到提升,贵金属资源循环更加安全高效、绿色环保。

    (4)连续催化技术产业化突破

    重点加大连续催化技术及其配套催化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对苯二胺、乙烯除炔等多个固定床催化剂的放大生产与首批次工业应用,突破了高端氧化铝催化材料的批量生产技术,建设了烷烃脱氢催化剂的中试示范生产线。同时,戊乐灵、2-羟基戊酸甲酯等连续催化合成工艺技术重点项目取得良好进展,有望通过技术授权实现收益。

    (5)环保催化技术应用示范

    公司紧抓“十四五”生态环保政策主线,尤其是对工业VOCs治理,自主研发的贵金属/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金属复合氧化物/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催化氧化性能优异,适用于各类工业有机废气催化无害化治理,其中应用在丙烯酸尾气净化工业装置的燃烧催化剂稳定运行,有效保障了尾气达标排放和业主正常合规生产;甲醛废气催化剂在工业装置得到应用,运行情况良好;气体纯化催化剂在氢能领域的高纯氢气中也实现应用。

    (6)非贵金属催化剂技术攻关顺利

    公司在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方面的技术攻关效果显著,已经掌握了多个核心制备技术,实现了铜系催化剂部分型号的批量化放大生产与工业应用,正在进行加氢镍系催化剂的中试示范,有望在2025年放量生产与工业推广应用,这将有效地推进我国部分行业中进口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国产化替代,解决关键催化材料受制于人的问题,同时也将提高国产大体量催化材料的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国产催化材料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7)智能化研发体系开发与建设

    公司开发及建设了智能化研发体系,部署建立了先进催化材料开发的科研平台,基于理论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催化剂材料辅助设计,缩短了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周期,年内完成多项催化剂新产品的中试验证,有效提升研发效率,对公司核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73个、实用新型专利16个、外观设计专利2个、著作权2个。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444.02万元,同比增加24.86%;发生营业成本89265.76万元,同比增加22.58%。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 和 成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