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飞龙股份(00253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阶段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决胜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汽车行业以新能源全面主导、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全球化生态扎根为核心特征,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深度转型。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延续良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41.4%和40.3%,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数据大模型与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智算中心建设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新建及改扩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需控制在1.25以内,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项目的PUE不得超过1.2。智算中心的高密度算力设备和散热需求,需通过液冷散热、余热回收等技术升级,有效降低PUE和CUE(碳排放效率),打造符合国家绿色低碳政策要求的新型基础设施。
政策与市场共振,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加速发展新机遇。2023年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量产目标;2024年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其列为十大标志性产品之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培育具身智能和发展智能机器人。政策驱动下,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人形机器人产品多点开花,国内外企业加速量产进程。人形机器人高动态运动特性与局部热点(如关节电机、控制器)的散热瓶颈,正驱动高效热管理方案向轻量化、定向冷却、动态响应升级。
(二)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秉持“坚韧执着双轮驱动精耕细做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面对传统燃油车增速放缓与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市场格局,公司一方面持续巩固传统市场份额,同时重点加大新能源热管理部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力度;另一方面,依托先发优势,积极开拓民用液冷领域前沿产品和市场。此外,公司借助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全球市场,持续夯实全球化业务基础。目前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于汽车领域、液冷领域和机器人领域热管理部件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具体产品品类及应用领域如下:
1、汽车领域热管理部件产品
(1)汽车发动机热管理部件产品
汽车发动机热管理部件产品是保障发动机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组件,主要包括机械水泵、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壳体(以下简称“涡壳”)、机油泵等。
机械水泵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核心部件,驱动冷却液在系统内循环流动,确保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
排气歧管连接发动机各气缸排气口,负责汇集各缸排出的废气,分道引导至下游系统。其作用在于防止各缸废气相互窜扰,降低排气阻力,从而提升发动机功率输出,其特殊流道设计有助于降低排气噪音,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涡壳是涡轮增压器的主要结构件,具有铸造工艺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需耐受极端高温等技术特点。涡轮增压器利用发动机废气能量驱动涡轮,压缩新鲜空气送入气缸,提高进气密度,增强动力并降低油耗与排放。受益于涡轮增压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涡壳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发动机热管理部件产品中排气歧管和涡壳产品不仅可以应用在传统燃油汽车上,还可以应用在新能源混动汽车上。
目前发动机热管理部件产品客户群体广泛分布。国内市场,公司的配套客户主要是整车企业和主机厂商,主要客户有上汽通用、上海汽车、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奇瑞、赛力斯、长城汽车、广汽、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安福特、北京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江铃汽车、东风日产、一汽丰田、一汽红旗、上汽大通、菱特、东风汽车、江淮汽车、潍柴、河南重工、重汽、三一重工、上菲红、康明斯国内合作工厂、理想新晨、北汽动力、东安动力、东风柳汽、柳州菱特、无锡动力、一汽大柴、上海菱重、湖南天雁、河北华柴、集瑞重工、福田发动机、宁波丰沃、华域麦格纳、智新科技、奕森科技、宗申航发等150多家。
国外市场,公司主要客户有博格华纳、盖瑞特、通用、康明斯、丰沃、蜂巢蔚领、戴姆勒、福特、道依茨、威茨曼、越南VINFAST、斯堪尼亚、沃尔沃、BOSCH、FUSO、PSI、实用动力、爱科、丹佛斯、MTU、斯泰兰蒂斯、纳威司达、依维柯集团、博马科技、宝腾、曼、水星海事等50多家。
(2)汽车新能源热管理部件产品
汽车新能源热管理部件产品是针对新能源汽车更复杂、精密的温控需求,主要包括电子泵系列和温控阀系列产品。
电子泵系列产品主要包括三电冷却电子水泵(为电池、电机、电控提供冷却)、发动机电子水泵、电动开关水泵、电子机油泵、电子真空泵等。
电子水泵采用直流无刷电机驱动,通过电子集成系统精准控制液体传输,实现了流量与压力的高度可调和精准控制。公司自2009年启动研发,2011年推出首款产品,现已形成覆盖13W至40KW功率范围及12V至4KV电压平台的完备产品体系。
温控阀系列产品主要包括热管理多通阀、热管理控制阀、燃料电池热管理控制阀、电子执行器、电动车水阀、域控制器、热管理系统集成模块及各变型产品。
热管理控制阀是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部件之一,通过控制冷却液流量,用于灵活切换加热和冷却回路,将可用的热量或冷量输送到需要的位置。热管理系统集成模块产品通过模块化设计高度集成电子水泵、电子水阀、导流板、膨胀水壶、多通阀、控制阀、线束等部件,显著简化系统布局、减轻重量、提升可靠性与装配效率。
电子泵系列与温控阀系列产品主要应用在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和服务器液冷、数据中心(IDC)液冷、人工智能;充电桩液冷;机器人等众多前沿领域上。
目前汽车新能源热管理部件产品供货及建立联系的有奇瑞汽车、理想汽车、广汽埃安、零跑汽车、越南VINFAST、蔚来汽车、赛力斯、吉利汽车、东安汽车、上海汽车、福田汽车、北京汽车、江淮汽车、岚图汽车、南京汽车、东风柳汽、一汽丰田、飞碟汽车、江铃汽车、凯翼汽车、江汽集团、小米汽车、L项目、沃尔沃、小鹏汇天、宇通客车、中通客车、HP项目、亚浩电子、深圳兴奇宏、宝德、广州高澜、绿控传动、比赫电气、无锡柯诺威、朗进科技、热传科技、英维克、英飞源、万邦数字、联合电子、合肥钧联、美团、立讯热传、超聚变、广州美的、西安天泰、江苏埃泰斯、重塑、亿华通、东方电气、金华氢途、浙江锋源、华丰、海卓科技、浙江源神氢、拓普、银轮、宗申航发、巨一动力、艾默林、上海新动力、苏州弗尔赛、湖北美标、众宇动力、沧州利达、潍柴动力、舜驱动力、阿尔特、安徽孚祯、扬州亚星、扬州华光、扬州米亚、江苏新淼、上海亚动、湖南中车、应雪科技、广东海悟、杭州凌动、重庆溯联、香港申投、马来西亚Perodua、华域麦格纳、康明斯、Bosch、戴姆勒、Fuso、水星海事、美国尼古拉等130多家。
2、液冷领域热管理部件产品
液冷领域热管理部件产品主要以电子泵系列产品和温控阀系列产品为主,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液冷、数据中心(IDC)液冷、人工智能;充电桩液冷;机器人;5G基站与通信设备;氢能液冷;风能太阳能储能液冷;电力设备;现代化农业器械、大型机械装备工业液冷;低空经济等众多前沿领域。目前公司液冷领域主要客户及建立联系的达80家,有超120个项目正在进行中,部分项目已经量产。
(1)服务器液冷领域
服务器液冷技术是高密度数据中心(尤其AI驱动)的核心解决方案,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中国半年度液冷服务器市场(2024下半年)跟踪报告》提到,2024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23.7亿美元,同比增长67.0%。其中,冷板式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IDC预计,2024年至2029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8%,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2亿美元,前景极为广阔。
公司深耕该领域多年,拥有扎实技术积累和成熟产品线。自主研发的电子泵系列和温控阀系列产品性能与可靠性已获市场验证。同时热管理集成模块产品正积极推广并迭代,致力于提供更高效、更集成的液冷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已与HP项目、亚浩电子、深圳兴奇宏、申菱环境、英维克、高澜股份、宝德、热传科技、云创智达、海悟、万邦数字、广州远地、瑞皇電子、阿科岚德、讯强电子、上海新朋、三快在线(美团)、宝格电子、江苏菉康、比赫电气、英飞源、曙光数创、广运、泰达、维谛、新华三、超聚变、飞荣达、施耐德、奕信通、深向科技、联想等40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部分客户项目已实现量产。
(2)充电桩、储能及其他领域
凭借新能源热管理部件产品在性能与可靠性上的优势,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充电桩、储能、电力设备等前沿领域,并持续拓展相关市场。同时公司积极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客户群体与市场份额;加速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研发与推广,以提供更高附加值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公司液冷其他领域客户分布广泛:
①充电桩领域:HP项目、小米汽车、L项目、西安天泰、特倍斯、极电电子、埃泰斯、开坎科技、南京康尼新能源、浙江聚熙行、特来电、三河同飞等;
②风能太阳能储能液冷、氢能液冷:HP项目、朗进科技、柯诺威、绿控传动、重塑、亿华通、东方电气、浙江锋源、华丰、亿纬氢能、金华氢途、安徽明天氢能、上海亚动、BOSCH、康明斯、爱德曼、文轩新能源、新捷鸿电子、零熵科技、湖南致诚、清极能源、吉嘉热控、扬州米亚、海卓科技、苏州弗尔赛、汇川技术、浙江源神等;
③电力领域:国家电投等;
④现代化农业器械、大型机械装备工业液冷:湖南中车、中联重科、沃尔沃、水星海事、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
⑤低空经济领域:小鹏汇天、宗申航发等。
3、机器人领域业务布局
机器人领域是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公司为机器人业务领域规划了两条并行互补的发展路径:
(1)核心零部件延伸:发挥公司在电机、控制器等热管理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庞大优质客户资源优势,加速向机器人产业拓展,提供核心零部件。同时紧密追踪市场需求与技术趋势,逐步延伸至关节模组等关键部件。
(2)液冷方案布局:针对机器人关节等部位日益增长的液冷散热需求,依托公司在电子泵、温控阀及集成模块等新能源热管理产品上的技术优势,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液冷市场。
凭借深厚的客户基础,公司已与部分整车客户展开机器人领域产品的合作研发。
(三)经营模式
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采用精益生产、以单定产的生产模式,用最少资源、最短周期、最快反应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经过70多年发展,公司具有全国范围内的直销能力,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销售主要分为两部分:国内整车、主机厂商的配套销售和国际出口业务。
1、研发模式
公司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设立了研发技术中心负责研发相关工作。公司研发模式类型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积累,公司逐步形成了组织健全、运行高效的研发创新机制。公司研发中心根据市场调研反馈信息进行新产品开发立项,完成立项后进行产品模型设计,并使用CAE专业软件对功能和寿命进行虚拟仿真分析计算,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定新产品方案,推进组织样件研发生产,样件制作完成后由下游客户装机验证,获得下游客户PPAP批准后进行批量生产并持续改进。
除自主研发外,公司与江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阳理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以及汽车行业内优秀整车厂建立合作研发关系,主要研发新能源热管理部件产品,形成了较强的持续研发创新能力。双方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签订研发任务协议书,对合作研发内容共同保密,与高校合作研发产生的研发经费由公司承担,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
2、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精益生产、以单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下游厂商订单要求组织计划生产。公司按订单情况,由生产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月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组织车间生产,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产品生产完成后,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检测合格后,生产部门将合格产品进行成品包装并按订单要求及时发货,可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订单发货需求。
3、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采用寄售模式和直售模式进行对外销售,根据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或销售订单,直售模式是在客户收到商品并验收合格时完成控制权转移,寄售模式是客户领用相应产品时所有权转移。公司对主要客户采取协议定价的方式,结合客户的信用和需求量等因素,在与客户协商和沟通基础上,签订年度供货协议,约定价格或价格区间,如遇原材料上涨等突发因素时,再另行协商。
(四)公司的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国内汽车热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在传统与新能源双赛道均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传统热管理领域,公司凭借机械水泵、排气歧管和涡轮增压器壳体三大核心产品持续巩固市场优势,2020年汽车水泵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4年涡轮增压器壳体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4年12月公司被郑州海关认证为AEO高级认证企业。
公司已在商用车、乘用车配套市场建立显著的竞争优势,批量制造能力与技术创新体系也处于行业前列,同时在传统热管理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新能源热管理业务能力,提高新能源热管理产品市占率,拓展新能源热管理应用领域和市场,已逐步从“汽车热管理部件供应商”向“多场景热管理解决方案商”转型。
2025年4月芜湖飞龙进行存续分立,将液冷热管理领域商用液冷泵相关业务的研发、生产、销售从汽车领域剥离,成立新的全资子公司,加大数据中心(IDC)液冷、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方向研发力度,逐步构建“汽车+泛工业”双向驱动的业务格局。
(五)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及前景广阔优势
2025年上半年,面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及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激烈竞争等挑战,公司秉持“坚韧执着双轮驱动精耕细做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在稳固汽车领域基本盘的同时,积极发挥液冷热管理技术先发优势,拓展商用液冷、充电桩、储能、电力设备及人形机器人等高增长前沿领域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2亿元,同比下降8.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0亿元,同比增长14.49%。
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战略远景,公司构建了清晰的增长曲线矩阵:
1、第一曲线(稳固根基):战略锚定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国际化)与新能源革命,以电子泵及智能温控阀系列为核心,向热管理集成模块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产品矩阵覆盖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及氢燃料电池车全场景,精准契合行业“油电协同”需求。
2、第二曲线(海外拓展):2025年6月26日,海外生产基地龙泰公司竣工投产。待全线投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150万只涡壳、100万只排气歧管、50万只机械水泵、100万只电子水泵的设计产能。公司将以该生产基地为依托,积极布局全球市场,拓展东南亚、中亚等海外客户资源,持续扩大全球化业务规模。
3、第三曲线(新兴领域):将热管理技术应用场景从汽车延伸至服务器液冷、数据中心(IDC)液冷、人工智能、充电桩液冷、5G基站与通信设备、氢能液冷、风能太阳能储能液冷、电力设备、现代化农业器械、大型机械装备工业液冷及低空经济等高科技领域。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公司致力于在热管理领域建立更稳固的行业地位,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该曲线已进入逐步批量供货阶段。
4、第四曲线(未来布局):把握产业融合趋势,将热管理技术赋能机器人产业。精准的温度控制对保障机器人高效稳定运行、提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公司依托现有汽车领域优质客户资源及业务协同,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打造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引擎。
从技术理论角度来看,公司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所有需要热管理的场景领域,公司将持续拓展相关应用范围。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这源于其70多年的深厚积淀、持续创新以及在液冷领域拓展的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1、产品规模优势
公司产品类别齐全,目前已涵盖汽车领域热管理部件和液冷领域热管理部件两大类产品。主导产品为汽车水泵,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壳体,电子泵系列产品,温控阀系列产品等。2020年汽车水泵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4年涡轮增压器壳体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依托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多点研发网络。旗下9家子公司(包括南阳飞龙、郑州飞龙、上海飞龙、芜湖飞龙等)均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彰显了整体技术实力。同时,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持续创新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目前,公司已建成4个专业化研发中心,其中上海和芜湖研发中心重点聚焦新能源热管理产品研发,紧密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3、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严格按照“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要求开展质量工作。1998年10月,公司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通过ISO/TS16949体系认证,2007年通过ISO14001和OHSAS18001认证,2018年通过IATF16949认证、Q1认证,2019年5月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2019年10月通过了ISO45001认证,2020年3月通过了ISO50001认证,2024年9月11日,公司通过GB/T29490-2013标准认证,2024年荣膺通用汽车供应商质量卓越奖,2024年12月公司被郑州海关认证为AEO高级认证企业。公司通过多项国际和国内认证,在行业内树立了高质量、高标准的企业形象,增强了客户信任和市场竞争力。
4、市场、品牌和客户优势
公司凭借卓越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在行业内建立了显著优势。作为国内汽车水泵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并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拥有12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权,彰显了行业话语权和技术引领地位。
“飞龙”品牌经过多年深耕,已在国内外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和客户口碑。公司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截至目前,公司现有国内外主要客户超200家(其中新能源供货及建立联系的客户已超130家),同时服务全球超300个基地工厂。为公司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