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京能清洁能源(00579.HK)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3 14:24: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京能清洁能源(00579.HK)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一、电力行业概览
      2024年,全国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平稳较快增长,供需总体平衡,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国家能源局等相关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2023年提高0.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以及电气化水平提升,拉动近年来全行业用电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9.5亿千瓦,同比增长23.8%,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8.2%,比2023年底提高4.3个百分点;风力发电装机容量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9.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4%,其中并网风电、光伏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1%和28.2%;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6.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2.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202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3,442小时,同比降低157小时,其中:并网风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2,127小时,同比降低107小时;并网光伏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1,211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燃气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2,363小时,同比降低162小时,水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3,349小时,同比提高219小时。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全国平均风速和辐照量同比下降,且部分地区的消纳受限带来限电水平提升所导致。
      二、2024年业务回顾
      2024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本集团聚焦首都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主动摸高」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超预期减利因素挑战,经营管理工作保持了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
      1.超额完成利润目标,资产规模突破千亿
      2024年,本集团积极应对超预期减利因素挑战,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05.6亿元,除税前溢利人民币42.8亿元,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利润目标;本集团年末总资产达人民币1,010.5亿元,同比增长8.0%,总资产首次突破千亿级别,实现历史性跨越。
      面对京内燃气电厂调价带来的减利挑战,本集团深入研判形势,积极与热网沟通,提升中心热网供热占比2个百分点,同时持续拓展周边热力客户,优化发电与供热的协同效应,释放供热能力,全年实现供热量2,733.4万吉焦;积极与电网沟通,推动机组连续高负荷运行,优化机组启停控制节点,降低综合供电气耗0.9%,提高机组运行效率;深入开展降本挖潜,完善抢发争供激励机制;统筹开展碳资产交易,全年实现碳收益人民币3,056.1万元,有效对冲减利因素影响;本集团燃气发电及供热板块全年实现除税前溢利人民币13.1亿元,同比仅减少人民币5.7亿元,低于年初的减利预期。面对四川水电关停带来的减利挑战,本集团积极沟通当地政府,如期完成补偿资产评估并签订补偿协议,并争取到补偿金额人民币4.4亿元。
      与此同时,本集团持续拓展可再生能源业务,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板块的经营溢利合计再创历史新高,合计实现经营溢利人民币44.9亿元,同比增长17.2%,可再生能源业务的经营溢利合计占比超过75%。
      2.超额实现装机目标,设备利用小时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总装机容量约1,743.7万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1,266.2万千瓦,同比增加288.2万千瓦,同比增长29.5%,超额实现年初制定的装机目标。其中,风力发电板块装机容量685.8万千瓦,同比增长23.2%,增速超过了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增速5个百分点;光伏板块装机容量526.8万千瓦,同比增长38.0%;独立共享储能装机容量22.6万千瓦;燃气发电板块装机容量477.5万千瓦,较上年增加7.4万千瓦。本集团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14.2万千瓦,全部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储备项目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储备项目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
      本集团全年总发电量40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2.9%,其中:风力发电业务板块发电量1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设备利用小时数约2,139小时,高于全国平均12小时;光伏发电板块发电量5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设备利用小时数约1,300小时,高于全国平均89小时;燃气发电板块发电量189.6亿千瓦时,设备利用小时数约3,998小时,高于全国平均1,635小时;水力发电板块发电量13.9亿千瓦时,设备利用小时数约3,719小时,高于全国平均370小时。
      本集团持续推动「风光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转型已见成效,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72%,可再生能源业务发电量210.5亿千瓦时,占比超52%,再创新高,设备利用小时数水平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超额完成年度项目开发任务,加速拓展战新项目和新兴区域布局2024年,本集团聚焦「双轮驱动」,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新增核准备案或取得可再生能源开发指标720.6万千瓦,其中自主开发项目693.2万千瓦,并购项目27.4万千瓦,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在布局战略新兴项目方面,成功获得锡林郭勒盟防风治沙一体化项目490万千瓦开发指标,并完成其中150万千瓦项目的备案和开工建设;获得广东省发改委对汕头海上风电项目的核准以及自然资源部对该项目的初审;取得华北电力设计院编制的承德绿电进京项目初步方案,正在全力推进项目纳入规划;获得北京市发改委对上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综合能源项目的核准;门头沟抽水蓄能项目已被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实施项目清单。
      在拓展新兴区域方面,累计在山西、广西等区域获得超百万千瓦开发指标,初步形成了规模效益;成功获得本集团在福建省内的首个2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项目开发指标;取得南川100MW农光互补项目开发指标,填补了本集团在重庆区域的项目空白。
      4.数字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双提升
      2024年,本集团聚焦数字化再造生产管理流程,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创新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双提升。
      本集团全年科技研发投入约人民币8.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获得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32项。全面建立「三级一体」的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体系,以智慧监管中心系统为底座,开展系统运维、数据治理等核心能力建设,持续完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集中监控、智慧运维」的管理模式;持续开展功能迭代,开发启用发电可靠性系统、智能可视化系统和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系统等功能,再造智慧生产管理流程;8家光伏场站实现「无人值守」;风光项目的人均管理装机容量同比提升40%,全年节约生产成本约人民币8,000万元;「燃气轮机进气洁净度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行业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能源智能管控与灵活聚合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优秀奖。
      5.履行环保和社会责任,推动提升首都绿电消纳水平
      2024年,本集团聚焦保供与安全环保责任,持续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清单化和数字化管理,积极应对防汛防台和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加强环保合规管理,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运营全过程。
      本集团所属徐闻光伏电站受超强台风袭击,5天内恢复90%容量并网供电,是同地区同类型电站中受损最小、恢复最早的电站;12家所属场站荣获国家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32家所属场站荣获省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3台机组获评全国发电机组可靠性对标标杆机组;3个班组荣获电力行业质量信得过5A班组;「大型企业(集团)安全管理体系法律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与实证应用」荣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第五届安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评「2024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获评「2024年度万得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100强」企业,连续三年荣获万得公用事业行业AA级,连续两年位居北京市属国企「ESG先锋30指数」榜首,企业形象和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本集团通过开展年度环保巡查,逐级压紧压实环保主体责任,督导所属企业开展环保隐患排查治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落实整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京内企业在全年的3次空气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通过严格执行应急预案内相关措施,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检查频次,实现了达标排放。
      本集团所属京能查干淖尔电厂风光火储氢100万千瓦示范项目实现全国首个跨省区特高压「点对点」绿电交易,与多家北京终端用户签订跨省区长期绿电供应合同,合同总电量约9.6亿千瓦时,推动提升首都绿电消纳水平。

业务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本集团高质量发展全面跃升的重要一年。本集团将主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消纳压力与电价市场化波动风险进一步凸显等新形势,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稳中优进,持续统筹发展中质量与规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谋划新发展,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1.继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全力推进保量保价
      本集团将密切跟踪市场供需形势,依托「三级一体」智慧管控体系的数据资源,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实现场站营销数据自动抓取,量身定制交易模型,动态优化交易策略,全力争取交易红利;进一步深化热电协同,努力提升中心热网供热占比;建立电力营销平台,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健全营销组织机构,完善营销激励机制;拓展电力现货和绿电交易,统筹提升跨省外送、合同电量转让和发电权置换等高价交易占比,保持较好的交易均价和上网电量。
      2.合理布局新项目开发,全力加快项目投建
      基于新能源消纳区域分化和电力市场供需关系等现实情况,本集团将主动控制项目开发节奏,科学引导新增项目向消纳好、电价高的区域倾斜,合理统筹战略新兴项目开发,统筹平衡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合理关系,并通过新型业态探索增量空间。
      本集团将紧盯「绿电进京」优质资源,执行落实京能查干淖尔电厂风光火储氢100万千瓦示范项目已签订的绿电供应北京用户的「点对点」合同;加快门头沟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完成专题报告编制,力争尽早完成项目核准;争取将承德绿电进京项目纳入北京市和河北省「十五五」规划;启动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的绿电进京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本集团将加快投建战略新兴项目,推动锡盟防风治沙一体化项目第一批项目建成并网,争取落地第二批建设指标;推动完成汕头海上风电项目可研评审和投资决策,争取完成全部开工条件;加快推动气电企业向综合能源转型,全力推动气电企业余热利用项目实现投运,力争开工建设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及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等综合能源项目;充分论证分散式风电项目,力争取得霍林郭勒和乌兰浩特的分散式风电试点项目指标;进一步做好「制氢」下游产业研究,适时开工建设兴安盟制氢项目;加强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优质区域和储能等新业态的政策研究,启动广东地区储能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布局「新能源+」、虚拟电厂等新兴业务,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3.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本集团将聚焦「巩固优势技术、探索创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工作主线,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推进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管理新模式和发展新动能,塑造差异化竞争新优势。依托智慧监管中心的系统底座,打通系统间数据关联,挖掘数据资源,推动功能完善和系统迭代,逐步推广风光场站「无人值守」模式,精心打造燃气电厂的主动安全、运行优化、状态检修和智慧视频等功能,持续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4.坚决守牢底线,系统推动生产安全和基建施工安全
      本集团将聚焦保障首都能源稳定供应,系统推动生产安全管理,持续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针对性开展隐患排查,认真推进安全管理专项整治,确保机组长周期稳定运行;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海上风电和储能等新业态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序推动机组检修与电量稳发、供热保障等各项工作衔接。系统加强基建施工全过程管控,扎实开展「反三违」专项行动,强化高处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现场管理,加强外协人员培训等风险预防措施,努力实现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效益、廉洁「六统一」。强化科技兴安力度,用好「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从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5.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主动维护公司市值
      本集团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通过运用市值管理「工具箱」,采取主动策略维护并提升公司市值。本集团将通过定期业绩发布、路演、ESG报告及自愿性公告等信息披露形式,主动沟通投资者,提升信披透明度;研判进入「港股通」条件,努力提升流通市值,争取早日进入「港股通」;认真研究股票回购方案,增强市场信心;探讨未来分红规划,稳步提升分红比例。本集团将充分利用以上「工具箱」,努力构建「业绩增长-估值修复-股东回报」良性循环,力争实现市值与企业价值的螺旋式上升。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京能清洁能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