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铝国际(02068.HK)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公司2024年经营情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公司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坚持「科技+国际」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高质量党建+强经营、推转型、防风险、深改革」整体工作部署,以「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落实+实效」,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延续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1.著力强经营,在营销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全力推进业务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紧盯「三大市场」,工业合同和中铝集团内新签合同占比大幅提升。2024年公司新签工业合同282.76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额的91.73%,较上年同期增加42.66%;公司聚焦战略优化调整,主动放弃了部分低质量非工业类业务,全年新签非工业合同同比有所下降。海外市场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新签海外合同总额60.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5.09%,成功中标几内亚项目。公司再次上榜ENR「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
奋力拓展EPC业务和专业化市场。以设计企业为龙头,发挥科技引领和全产业链优势,系统提升总承包项目营销能力,重点拓展EPC业务,全年新签EPC合同总额107.96亿元。沈阳院成功签约国家电投扎哈淖尔电解铝二期EPC总承包项目,合同额27.99亿元。推动机电安装、窑炉业务、矿山业务、维检修等专业化业务,新签矿山业务合同37.73亿元,同比增长21.75%。
努力提升项目履约质量。深入落实「公司-所属企业-项目部」三级项目管理体系,强化项目巡回督导,打造标杆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智慧工地项目调度系统,多措并举推进履约质量提升。公司承建的印尼国家铝业公司曼帕瓦100万吨氧化铝EPC总承包项目顺利投产,西南铜搬迁项目电解一车间提前3个月投产,华云三期项目在同期标段中率先达到送电条件。公司全年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科技、QC成果奖11项。
大力强化极致降本增效。充分发挥公司项目管理、造价中心作用,夯实项目「两制」,做实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对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1亿元及以上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项目,实施项目「两制」备案管理。开展钢材集中采购,采购成本显著降低。销售及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56亿元;持续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34个BP,利息支出同比下降0.5亿元。
2.著力推转型,在科技引领上打造新动能
科技攻关成果丰硕。长沙院「有色冶金高效转化精准调控与智能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8项成果获得2024年度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数量同比增长33%。年度新增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科技成果2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成果24项,同比去年增加60%。
科技协同成效显著。加强科技协同营销,对接控股股东中铝集团所属企业中铝股份、中国铜业、中铝高端等召开技术交流会,推动中铝集团各经营单元之间的科技协同发展,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昆勘院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技术,获取3500万吨铝土矿矿石量;长沙院深井支护、膏体充填、非爆机械采矿等核心技术解决了深地资源开采的重大难题;沈阳院超细液滴脱硫技术实现超净排放,能耗同比降低35%。昆明有色院《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兰坪铅锌矿260万t/a露天采矿技改扩建工程安全设施设计》,一次性通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审查。
数智化发展成绩斐然。夯实数字化管理基础,形成数智化「1+3+1+6」顶层架构。统筹开展经营管理平台建设,打造经营单元统一智慧经营系统。统筹开展数字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付平台。智慧工地平台标杆项目顺利完成试点建设。一批数智化产品和服务应用于华云三期电解铝、云铜锌业搬迁等多个项目。中色科技主导开发的铝/铜表面光学检测应用场景,在集团「坤安」大模型现场发布会上进行展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实现新突破。以「技术+」为引领,围绕传统工艺技术优势,开发和推广了一系列数智化产品,如数字化电解槽智能控制系统、阳极电流分布在线检测系统等,推动项目签约、落地。2024年,数智化相关新签合同额超过4.2亿元。
业务展望:
聚焦有色和优势工业领域,全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提供有色金属先进技术、成套装备、集成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的科技服务企业。
在发展思路上,按照「332+N」发展思路,立足三个市场、深耕三个领域、创新两种模式、打造N个业务新形态,实现向科技服务企业转型。具体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立足三个市场
深耕细作中铝集团内部市场;深挖有色和优势工业领域市场潜力,巩固扩大国内市场;坚定不移拓展国际市场。
2.深耕三个领域
一是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技术服务;二是供应技术+中高端产品;三是实施以技术为内核的有色行业和工业领域投融建运项目。
3.创新经营模式
业务模式由一次性项目服务向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专业领域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商业模式由单一项目交付向技术价值成果分享、长期装备产品收益分享、数智化长期维护收益分享等运营及平台模式转变。
4.形成「技术+N」模式业务新形态
以科技创新为圆心,以能力建设为半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模式,打造技术+产品、技术+服务、技术+装备、技术+产业等业务新形态。设计勘察业务按「123+N」模式、施工业务按照「专、精、强、特」方向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5.推进向科技服务企业转型
以服务核心客户、核心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先进工艺技术、绿色节能降耗、数字运维、数字智造等为方向,打造「技术+」业务新模式,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及市场化应用,在研发端建立起设计创新优势,在营销端拓展高端咨询服务能力,在生产端推进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两端的设计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