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船防务(600685)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世界新造船市场持续呈现繁荣活跃态势,新船成交规模创上轮峰值以来新高,在中长期造船需求总体向好的背景下,本集团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聚焦年度目标任务,紧抓发展机遇,挖潜增效,全年经济指标持续向好,重点产品接连交付,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本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94.02亿元,同比增长20.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人民币3.36亿元,同比增加3.37亿元。
坚持创新引领,经营承接再创佳绩。本集团全年实现经营承接人民币25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65.56%,产品结构持续升级,重点船型批量承接,共承接12型56艘新船订单。自主设计的甲醇双燃料船取得突破,签约6艘24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鸿鹄”品牌支线集装箱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实现全国首艘氨双燃料气体运输船承接,报告期内共承接12艘气体运输船,进一步巩固中型气体运输船建造领域行业地位;拓展本集团主建船型序列,共承接16艘4300TEU集装箱船系列订单,成功进入中型集装箱船市场;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共承接7型24艘新能源船舶;新兴产业方面,成功签订英国海上风电单桩及过渡段合同,实现了海上风电钢结构海外市场的重要突破。
深化精益管理,增量提质稳步推进。本集团持续深入推进精益管理,通过加强生产技术准备、强化生产策划管控、改进产品建造流程、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等措施不断强化生产全过程管理,造船效率与质量取得显著提升,主建船型关键周期持续改善,效率指标不断向好。报告期内,本集团共交付37艘船舶共108.44万载重吨,包括多型多艘重要防务装备产品、批量建造的支线集装箱船、散货船、重吊船等系列主建船型及海上风电塔筒等重点产品;我国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交付入列,助力提升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截至本报告期末,本集团手持订单合同总价约人民币616亿元,其中手持造船订单合同总价约人民币587亿元,包括130艘船舶产品、2座海工装备,共477.67万载重吨。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本集团所处船舶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受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形势、航运市场周期性波动、国际海事公约规范、新技术发展与变革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世界造船市场保持高景气度,新船成交大幅提升,新船价格高位企稳,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中国船企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本集团是中船集团属下大型骨干造船企业和国家核心军工生产企业,控股子公司黄埔文冲创建于1851年,有着173年的建厂史,130多年的军工史,发展历程横跨三个世纪,是国内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和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基地,是中国疏浚工程船和支线集装箱船主要的生产基地。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中船防务是集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技应用装备四大海洋装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与防务装备企业集团。本集团主要产品包括以军用舰船、海警装备、公务船等为代表的防务装备产品,以支线集装箱船、散货船、中小型气体船、疏浚船、海洋工程平台、风电安装平台等为代表的船舶海工产品,以能源装备、高端钢结构、工程机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兴业务产品。报告期内,本集团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模式
中船防务为控股型公司,专注于资产经营、投资管理;公司控股子公司黄埔文冲在船舶制造方面建立了以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为重点的现代造船模式,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制造为主,通过前期的船型研发、经营接单,实行个性化的项目订单式生产方式,向客户交付高质量的产品。本集团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中主要处于总装建造环节,在产业链前端已延伸到船海配套产品,在产业链后端已延伸到船舶全寿命保障。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94.02亿元,同比增长20.17%,主要是报告期内,船舶行业保持良好态势,本集团聚焦年度目标任务,深化精益管理,挖潜增效,实现营业收入显著增长。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优势。本集团掌握区域总装造船模式和多船型同时建造能力,军船、民船、海工等业务建造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以海警装备、公务装备、支线集装箱船、疏浚挖泥船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特色产品。本集团将持续进行船型优化和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同时在优势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延伸,形成系列化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二)技术优势。本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洋工程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个,是华南地区最有实力的船舶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心之一,是广东省第一个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在支线集装箱船、公务船、科考船、风电安装平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特种船等方面掌握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本集团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在前沿技术上攻坚克难,注重加强绿色节能环保新船型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的研发。
(三)品牌优势。海洋防务装备方面,本集团是中国海军华南地区重要的军用舰船生产和保障基地,是国内重要的公务船建造基地;在船舶海工装备方面,本集团拥有良好的市场品牌,在多功能深水勘察船、支线集装箱船及疏浚工程船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新兴产业方面,本集团在业界具备良好口碑,曾承接建造了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点项目的主要钢结构工程,海上风电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四)市场优势。本集团主营业务产品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拥有较高占有率。其中,在支线集装箱船及疏浚工程船市场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在军用船舶、公务船、挖泥船等市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上述优势为本集团带来可持续发展优势,同时,在当前船舶行业绿色转型及产业升级背景下,本集团将注重持续增强研发能力、建造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开拓新的增长点,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回报股东。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完工交船37艘,共计108.44万载重吨,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94.02亿元,同比增长20.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3.77亿元,同比增加3.29亿元,同比增长684.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人民币3.36亿元。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人民币535.96亿元,同比增长5.37%;负债总额人民币324.26亿元,同比增长3.74%;所有者权益总额人民币211.70亿元,同比增长7.97%,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人民币178.25亿元,同比增长8.57%。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稳定。全球经济2025年预计将保持小幅增长,但地缘政治局势与贸易保护主义等不确定性因素将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产生干扰。2025年将来“十四五”规划收官,国内经济预计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望快速发展,但仍需关注国际货币政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连锁反应。
防务产业处于发展窗口。全球地缘局势持续紧张,地缘冲突长期化背景下,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长期存在,如期实现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是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新兴技术的颠覆性作用对我国防军工制造业提出了“新域新质”“智能化”“实战化军事训练”“边海空防建设”等新要求,引领国防军工企业后续发展方向。海上冲突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将进一步为公务执法装备市场带来增量,尤其是在高性能大型船艇、高度自动化船艇、渔业执法设施配备等方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将带来公务执法船艇更新换代的长期需求。
船海产业保持高景气度。全球造船业正处在老旧船舶更新与船队绿色化转型“双周期”叠加的新历史交汇点上。从更新需求看,当前全球20年及以上船龄的运力超过3.74亿载重吨,较同期全球船厂手持订单3.46亿载重吨的规模高出8.1%,订单仍有释放空间,15-19年船龄的运力超过4.4亿载重吨,潜在订造需求旺盛。从绿色发展看,《欧盟海运燃料条例》等重大规则规范生效实施一定程度利好新造船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造船市场将继续呈现“需求端向好、供给端吃紧”的发展态势。
新兴产业机遇挑战并存。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全球海上风电行业将继续增长。2023-2033年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从10.9GW增长至66.2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8%。国内市场在“十四五”规划收官时机将会回暖,海外市场在未来几年还将大幅增长,但国内产能增长迅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制造厂接单及赢利能力将面临考验。
(二)公司发展战略
本集团以强军报国、深耕海洋为宗旨,致力于打造精品海洋装备,成为产业结构合理、核心技术领先、质量服务卓越、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
面对船舶市场发展新形势,本公司秉承“创新、高效、协作、共赢”的企业精神,遵循“坚持制造服务并重”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海洋防务装备、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科技创新装备三大产业布局,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发展、制造强国建设及海洋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向更具价值的方向拓展延伸,做强做优主业,大力拓展新兴产业,向先进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度,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94.0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0.24%;合同承接金额人民币25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65.56%。
2025年度,本集团计划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00亿元,计划承接合同人民币174.5亿元。本集团将持续加强船型研发,推动产品升级,同时加强市场开拓,加大主力船型推广力度,聚焦优质高效订单;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主建船型关键周期持续压降,突破生产建造瓶颈,实现产能提升;持续开展成本工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科技赋能挖潜提效,持续提高盈利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以确保完成2025年经营计划。
上述经营计划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财务风险
(1)汇率风险:本集团的汇率风险产生于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债权)与负债(或债务),因汇率的波动而引起价值涨跌的可能性。主要集中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船舶订单,本集团将继续坚持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加强汇率走势分析,制定汇率风险防范方案,采用远期结汇、期权等金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
(2)利率风险:本集团的利率风险产生于银行借款,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按浮动利率计价可能会使本集团承受现金流量利率风险,按固定利率计价可能会使本集团承受公允价值利率风险。本集团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环境及国家货币政策变化,结合本集团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并及时调整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案。
本集团因汇率、利率等因素变化对公司之影响程度见财务报表附注。
2、客户风险
受世界经济、地缘政治、航运贸易等因素影响,船东可能出现融资困难、资金紧张的情况,导致拖欠船款、延迟确认交付及修改合同甚至弃船情况的发生,造成公司存在在手订单违约的风险。本集团将进一步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强化船东资信调查、项目过程管理,提高船东的违约成本,加强合同履行的预警监控,促进在手订单交付。
3、成本风险
本集团造船业务等实行订单式生产且建造周期长,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人工成本上涨,可能导致公司在建产品成本被动增长,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本集团将持续做好全产业链提效降本工作,并优化产品结构,通过推进主建产品批量化承接生产、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等措施,尽量降低成本波动对公司影响。
4、供应链风险
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进口设备可能存在延期交付风险。本集团将持续关注海外市场形势,做好经营研判,加强国际合作,巩固国际市场地位;提高计划管理水平,在关键领域进行一定的物资储备,加强供应商寻源工作,适时推进设备国产化替代。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