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见微知著系列之七十二:产能周期,见底了吗?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赵伟,张云杰 2024-04-18 11:3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见微知著系列之七十二:产能周期,见底了吗?》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4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再度“触底”,“设备更新”等政策支持下,产能周期能否开启回升、行业层面如何演绎?
一问:产能周期,当前所处阶段?产能利用率持续磨底、结构分化,化纤、纺织已有回升
最近一轮产能周期始于2016年初,2024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再度“触底”。参考产能利用率等指标,2000-2016年共历经2轮产能周期、每轮跨度在7-10年。2016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触及72.9%的低位,随后新一轮周期开启,当前或已进入周期切换“平台期”;今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降至73.6%、为2016年后次低。
过去一年,产能利用率在“磨底”过程中呈现明显结构分化,化纤、纺织制造回升较多,汽车等设备制造整体下滑。2023Q1-2024Q1,工业产能利用率整体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化纤、纺织制造产能利用率涨幅最高,分别回升3.5、2.5个百分点;汽车、电气机械跌幅居前,分别下滑7.1、3.1个百分点,均已降至2016年后次低水平。
化纤、纺织制造是中美库存周期“共振”的代表行业,本轮产能利用率回升主要受需求驱动。2023年6月,化纤制造实际库存增速触底-9.5%、随后连续反弹至2024年2月的17.7%。化纤制造本轮库存回补力度较强,受外需、尤其是美国纺织制品“补库”带动较大。2024年2月,我国纺织原料对美出口增速较去年低点大幅回升20.6个百分点。
二问:哪些因素,可能制约产能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过往产能去化不够彻底
以煤炭开采、有色加工等为代表的工业领域,在过往周期中的产能去化更加彻底,当前产能利用率已升至历史高位。2016年起,煤炭、有色等行业以行政化手段压减和淘汰过剩产能,随后石油煤炭、有色加工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进一步下滑。2024Q1,煤炭采选、有色加工产能利用率分别处在69.2%、42.6%的历史分位。
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需求端受地产链拖累较大,其产能“出清”还不够充分。2015年末,螺纹钢、水泥产量增速一度降至-4.3%、-4.9%的低位。后续伴随房地产链“起落”,2021年起螺纹钢、水泥产量增速由升转降,行业产能闲置压力上升;2024Q1,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产能利用率分别处在42.7%历史分位、除2020Q1外最低位。
此外,部分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快速增加,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去两年,设备制造业生产强度持续高于盈利表现,投资也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2023年三季度,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资产周转率分别下滑至73.3%、64.4%,汽车行业回升至79.9%,但都低于工业企业整体的80.1%,显示出产能或相对“过剩”。
三问:产能周期,见底了吗?结构分化或延续,设备制造、石油、有色产能趋于回升
前两轮产能扩张期,政策“驱动”特征十分显著,但取向上已出现由总量刺激到结构调整的转变。2009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开启上行,主要对应“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16年也有以棚改为代表的刺激政策出台,但顶层规划已明确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转变,2015年起《中国制造2025》等加速“新经济”培育的政策密集出台。
本轮也不例外,2024年“稳增长”加快落地的同时,政策更加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四季度以来,“稳增长”三步走先后推出、落地,今年2月1万亿元国债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与此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2024年代表性省份重大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比升至65.7%、较去年进一步提高2.5个百分点。
往后看,产能扩张可能还会呈现结构分化,“新质生产力”、新一轮设备更新等加快布局,或持续带动设备制造业产能回升。2020年全行业最终使用的设备类投资中,专用设备、汽车、通用设备的供给占比最高,分别为26.2%、22.5%、21.8%;其余设备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占比分别为12%、8.1%、7.7%、1.6%。前期“出清”更加彻底的石油、有色等传统领域,需求支撑下产能利用率或保持高位。一方面,中游设备制造生产强度提升,能够带动部分上游行业需求;2015年,机械设备制造对金属制品、化学工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46、0.27。另一方面,以地产和基建为主要抓手的“稳增长”政策,也能提振采矿、部分加工冶炼制造行业需求。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金证券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