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事件:
公司公布2016年中报:实现营收874.51亿元,同比减少15.9%,其中保险业务收入710.35亿元,同比减少2.2%;实现归母净利33.33亿元,同比减少50.6%,对应EPS为1.07元;内含价值为1096.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新业务价值40.49亿元,同比增加18.1%。
主要观点
主动优化保费结构,坚持银保业务转型战略,期交业务有望带动续期保费增长。在渠道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营销员渠道实现收入324.1亿元,同比增长17.7%,渠道收入占比达45.6%;而银保渠道实现收入302.2亿元,同比减少21.6%,公司主动收缩银保渠道趸交业务规模。其中营销员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收入76.2亿元,同比增长37.4%,主要系通过主打年金险、健康险产品,提升有效人力平台。报告期末,公司营销员渠道有效人力11.4万人,同比增长37.8%,活动率达48.2%,有效人均产能为1.2万元。在结构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首年期缴保费达到135.9亿元,同比增长45.9%(银保渠道首年期缴贡献增长明显),续期保费整体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加6.1%,而新单趸交业务缩水79.4亿元;个险中首年期缴业务占比由同期13.0%上升至19.4%,趸交业务新单比由同期75.8%下降至61.3%。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保费结构”--减趸交增期交。董事长万峰曾公开场合表示预计两年内,公司可以把200亿的趸交保费彻底甩掉,2017年起将不再向分公司下达趸交保费的任务,全力转向以期交业务为主,实现续期保费增长,以此推动整体业务规模的增长。
坚持并响应“保险姓保、回归本原”的宗旨,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业务品质提升明显。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健康险收入115.3亿元,同比增长41.0%,实现意外险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28.9%,两者合计占比达17.3%。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减少理财产品比重,加大保障型产品比重,着重发展养老、医疗、健康、寿险和意外险。同时公司积极发展健康管理业务,在产品、业务、数据等方面与寿险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对投保人全程服务并提升业务价值。报告期末公司内含价值为1096.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上半年新业务价值40.49亿元,同比增长18.1%;退保率为4.5%,较上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继“健康无忧”产品后,公司陆续推出“多倍保障重大疾病保险”等系列产品,预计全年业务品质逐步提升,健意险对收入的贡献将稳步提升。
投资收益承压,非标资产投资额占比超30%。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162.93亿元,同比减少48.2%;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3%,较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主要系受资本市场行情拖累,买卖价差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减值损失合计亏损2.88亿元(同期为盈利163.3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非标资产投资额2066.5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为31.0%,较上年末增加8.4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增加最为明显,主要系其在有效做到期限匹配的同时带来安全而稳定收益。整体而言,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控制控制仓位;在债券投资方面侧重利率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优化投资组合配置,保持投资组合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下行,折现率假设变更拖累税前利润。公司对于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寿险原保险合同的折现率假设由3.57%-5.93%下调至3.47%-5.74%,中值下降14.5个基点,该会计估计变更增加报告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7.72亿元,增加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7.81亿元,减少税前利润合计15.53亿元。预计随着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下行,责任准备金的补提将对全年利润进一步承压。
投资建议:报告期内公司获证金公司增持292.84万股;8月8日公司公告称上海复星高科技购买公司55万股H股后,复星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5.01%的股份。公司在主动调整保费结构和提升业务品质的同时谋求转型。预计公司2016-2018年EPS分别为2.61/2.82/3.07元,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资产荒低利率等因素持续影响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