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业务15年进入收获期,第二主业具备广阔空间
公司将电子新材料业务发展为除洁净产品/工程/服务提供商之外的第二主业,15年常州基地的投产标志着新材料业务将进入收获期,一期4个项目均指向触摸屏高端功能材料的进口替代,行业总规模超500亿元。在功能材料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看好公司产品实现进口替代的前景。常州基地一期投产后,据测算,15年净利润将贡献6000万以上,将是公司新一轮成长的起点。
深耕洁净行业,形成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洁净行业产品及服务种类众多且相关性不高,而下游客户覆盖电子、医药、军工等多类高端工业,因此行业的综合服务商具备很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是整个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节点。公司在洁净行业深耕数年,通过打造“推拉式”供应链,深度整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生产和信息,形成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依托供应链服务快速进入客户供应链
公司向新材料转型的关键在于同源客户的新业务拓展,核心在于客户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公司通过将生产端推向下游客户,形成嵌入式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客户黏性,降低客户进入壁垒,也能通过与客户间的深度绑定,提前获取客户需求,第一时间储备产品和技术,降低新产品的客户认证周期,形成先发优势,并培养快速反应能力,最终实现新产品在下游客户供应链的快速进入。
给予“买入”评级:公司新材料业务将在今年进入收获期,常州基地一期项目产品的销售和下游客户认证进度顺利,15年预计贡献至少6000万元净利润,公司正迎来新一轮成长的起点。公司深耕洁净行业多年,通过“推拉式”供应链的建设,已形成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具有稀缺性;依托供应链整合下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公司新产品具备先发优势,可实现在下游供应链的快速切入,新材料业务有望实现快速成长。预计15-17年EPS分别为0.51元,0.72元和0.98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45x,32x和23x,目标价30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常州基地项目进度不达预期的风险;下游客户开拓不达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