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为“主战场”的三元股份(行情,问诊),近几年一直受制于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奶业巨头”在北京重点打造品牌,公司业绩提升乏善可陈。2013年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公司亏损逾亿元。原本以为,上一年度的巨亏为2014年反转积蓄力量,但公司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反转,只是依靠补贴避免“ST”危机。
千万补贴“年年至”
2013年,三元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7.88亿元,同比增长约7%,但扣非后净利亏损2.4亿元。这意味着,若2014年继续亏损,公司将会被“ST”。
不过,“吃补贴”度日的三元股份,还是抓住补贴“这根救命稻草”。2014年,公司陆续收到各类政府补助资金5673.53万元。其中,金额较大的有两笔:因年产乳粉4万吨、液态奶25万吨搬迁改造项目建设,全资子公司河北三元获得5000万元补贴,这部分资金计入公司营业外收入;另外,公司乳制品安全可追溯系统项目获得补贴338万元。
正是凭借着这些补贴收入,将公司从“ST”的边缘拉回。日前,三元股份发布业绩预盈公告,预计2014年公司业绩将实现扭亏为盈,其净利润为4200万元至6200万元。
目前,三元股份募资约40亿元的定增方案已获证监会批文,公司业绩能否否极泰来?对此,公司证券部、市场部并不愿意多说,而是婉拒记者的采访。
而 “吃补贴”的日子并非只在2014年。2013年,三元股份收到各类政府补助资金1252.96万元,2012年补贴资金为2508.96万元,2011年为2918.81万元。“政府给予大量补贴,也是鼓励公司能生存,但补贴不能变成主要收入来源,公司应该努力研发新产品,实现自力更生。”一投资者建议道。
被挤在“第二梯队”
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注意到,三元股份并非没有“付出”,公司每年也有大量研发费用支出。2011年至2013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402.17万元、1053.90万元和1136.63万元。
“对比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的产品结构较均衡,没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产品品类。三巨头品牌维护支出费用较大,致使三元费用也被动支出。”一长期跟踪该公司的研究人士认为,三元的研发支出占比并不落后于伊利、光明,但研发效率和新品推广较差使得三元的产品优势不明显。
由于三元股份与 “三大奶业巨头”经营现状仍存在差距,只能被挤在国内奶业的“第二梯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8月,三元股份与新华联(行情,问诊)控股组成联合体并与新华联控股指定方,以约7亿元的金额参与太子奶集团、太子奶生物以及太子奶供销的破产重整。但目前来看,太子奶或许只是“累赘”。据2014年可查数据,太子奶是三元股份亏损额靠前的子公司,数据显示,属于乳饮料的太子奶仅在去年上半年亏损额便达到1093.71万元,较2013年同期的亏损比例有所增长。
“太子奶本身仍在调整中,加之需求低迷,业绩雪上加霜。”上述研究员分析说,三元股份的液态奶优势不明显,未来1-2年或仍以北京销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