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响应AI芯片散热革命 3D打印液冷板前景广阔

来源:智通财经 2025-11-04 09:55:1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国金证券:响应AI芯片散热革命 3D打印液冷板前景广阔)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液冷市场规模达到184亿元,同比增长66%,2029年预计进一步达到1300亿元,液冷市场需求有望迎来爆发。3D打印有望成为液冷板制造最优技术路线。考虑冷板式液冷有望成为数控中心主流散热方案,而3D打印在液冷板加工潜力较大,建议关注在金属3D打印尤其是铜3D打印有较好技术储备的企业。

国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冷板式液冷有望成为数据中心主流散热方案

从历史数据看,仅冷却一项可占到数据中心电耗的40%,随着GPU热设计功耗的不断提升,传统风冷散热开始面临瓶颈,而液冷的散热效率远高于风冷,尤其是采用微通道液冷天花板更高,根据英伟达数据,通过部署液体冷却的GB200 NVL72系统,一个50兆瓦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省超过400万美元。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液冷市场规模达到184亿元,同比增长66%,2029年预计进一步达到1300亿元,液冷市场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其中冷板式液冷是应用最广的液冷方式,作为一种间接液冷方式通过装有液体的铜/铝导热金属构成的封闭腔体来进行导热,由于服务器芯片等发热器件不用直接接触液体,所以该系统不需对整套机房设备进行重新改造设计,可操作性更强,因此冷板式液冷成熟度最高、应用最广泛。

3D打印有望成为液冷板制造最优技术路线

3D打印具备传统机加工没有的制造优势,尤其适合液冷板制造:液冷板常见设计方案包括铲齿式、管道式、曲折式、针状式、微通道等,其中铲齿式是目前数据中心场景中占比最高的类型。3D打印首先解放了流道设计限制,流道设计可以通过拓扑优化、仿生设计复杂化以改善散热性能,而3D打印加工由于是分层制造其加工时间、成本对结构设计变化不敏感,反之CNC/铲齿加工在这方面受到加大的限制;同时传统液冷板主要通过钎焊、扩散焊等工艺完成焊接,其结构强度、连接处热阻弱于3D打印的一体化成型。

微通道液冷板成为新趋势,3D打印优势进一步放大

根据锦富技术信息,其开发的0.08mm微通道液冷板已获得某台湾客户的订单,已用于B200芯片的液冷散热系统,针对下一代B300芯片的适配方案也已完成多轮送样测试,反馈良好,进入生产准备阶段,通过微通道技术进一步增强散热性能大势所趋。一般将当量直径低于1mm的散热器定义为微通道散热器,由于微通道液冷板涉及极小尺寸的立体复杂结构制造(尤其是要实现仿生流道设计),传统铲齿、微铣削、微电火花加工、微冲压等制造工艺均存在较大限制,受到材料厚度和几何结构复杂程度的限制,难以加工出深宽比大和结构复杂的沟槽,3D打印的加工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并且可避免焊接过程导致微通道结构尺寸改变的问题。目前产业主要通过铲齿工艺进行加工,后续或向3D打印技术过渡。

铜材料打印较难但可突破,产业已有3D打印液冷板产品落地

铜由于对场景3D打印设备所使用的红光波段有较高的反射率难以加工,但产业已有采用绿光激光器、蓝光激光器的设备方案,可以显著降低铜的反射率。目前CoolestDC基于于EOSDMLS技术和高密度EOSCopper CuCP工艺开发一体式冷板,可承受6bar以上水压让GPU工作温度降低近50%;Fabric8Labs采用独特的电化学增材制造(ECAM)技术打印高精度冷板,可实现对芯片热点区域的精准冷却,性能显著高于采用铲齿工艺的微通道冷板;希禾增材通过绿光3D打印技术实现微通道液冷板制造,打印件最小壁厚可达0.05mm,致密度超过99.8%。整体来看,3D打印液冷板产业化落地是大势所趋。

风险提示

新技术推广不及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锦富技术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