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耐心持有!东方红资产管理江琦:创新药是基本面推动的长周期行情)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持续走牛,让医药行业久违地回到了市场“C位”。
在第二批11只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中,两只医药行业主题基金备受市场关注。其中一只是来自东方红资产管理的“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A类025070、C类025071)”,从业15年的医药老将江琦和基金经理高义拟共同管理该基金。
履历显示,江琦具有15年的证券基金从业经历,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本科、金融学硕士研究生,2022年3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担任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的基金经理。值得一提的是,她是同时具有买方与卖方经历的医药基金经理,曾拥有8年的卖方研究经历。
“医药行业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科技成长可能是医药长期最赚钱的赛道。”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江琦表示,在投资方法上,她采用“在医药板块中做组合”的策略,其关注的重点涵盖了成长股、低估值转型标的、低估值白马股以及现金流稳健的企业。不同时期,她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各类资产的配比。这种策略被称为“组合”而非“轮动”,是因为她始终通过动态配比来应对市场变化。
从过往业绩来看,由江琦掌舵的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015052,C类:015053)长期业绩展现出了超额收益能力。根据托管行复核的业绩显示,2022年3月29日成立以来截至2025年8月22日,该基金A类份额累计净值增长率达71.7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下跌6.17%,超额收益达到77.89%。
江琦从2024年初就明确表示,创新药是未来增速最快的医药子行业,并在2024年三季度将较多仓位集中于创新药。在她看来,今年只是创新药开花结果的一个阶段性节点,未来五年,或将有越来越多公司从亏损走向盈利,并实现快速增长。中国创新药目前处于1的阶段,未来有望迎来下一个从1到10的发展阶段。
江琦表示,2025年是创新药在资本市场的开花结果之年。从产业角度来看,创新药的成果早在更早时间就已显现。
江琦称,创新药行业已历经十年发展。从2021年至2024年,创新药公司股价经历了三年回调,随后进入一年震荡期。但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业绩增长迅速。2024年三季度时,部分公司市值相比2021年高点大幅缩水,仅为当时的20%或30%,但基本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公司的产品获批后,销售端放量速度相比2024年有了大幅提升,然而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反映这一变化。正是基本面持续发展与二级市场持续下行的矛盾,导致了今年的剧烈反转。
“从发展周期看,如果以从0到1、从1到10的角度,我认为中国创新药今天刚刚处于1的阶段。”江琦强调,2025年只是创新药开花结果的一个阶段性开始。2025年后,将有越来越多公司从亏损走向盈利,并实现快速增长。未来几年将有更多产品在美国开展三期临床研究,并有望在2026年或2027年获批上市销售。到那时,中国创新药将迎来下一个从1到10的发展阶段,更多产品将进入美国注册临床研究并获批上市,同时在中国市场放量销售。
当前,随着创新药爆发成为机构共识,是否意味着超额收益即将消失?
对此,江琦表示,尽管今年以来创新药表现亮眼,但整体来看目前全市场的基金对创新药的配置比例提升幅度有限,创新药的超额收益并未消失。创新药投资涵盖从概念验证到临床试验的各个阶段,包括一期、二期、三期临床,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尽管已有部分中国创新药在海外上市,但未来还会有更多产品获得国际认证并上市。
“未来几年创新药的基本面进展将非常迅速。”江琦认为,创新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从利润很小到利润很高的成长过程,这个生命周期通常以十年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药会经历多个关键节点,如一期、二期、三期临床数据的发布,国内外临床的成功,以及国内外上市后的销售收入。这些过程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公司才能从小规模成长到收入和利润的兑现。因此,超额收益并非短期现象,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识别真正能够兑现的公司。
“创新药的超额收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持续存在,但从底部起步时的超额收益最为显著,容易被发现。后续的超额收益则取决于投资者的认知和对信息的解读能力。”江琦还提到,医药行业的抱团现象并非主动抱团,而是只有真正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市场对确定性的认可。因此,寻找未来兑现确定性更高的公司是关键。
“医药行业常常被认为具有‘长坡厚雪’的特性,无论在何时,都能在该行业中发现未来潜在的新成长点。科技成长是医药行业的长期主旋律,这不仅在国内如此,在海外也同样适用,因为技术进步会催生新的产品和机遇。”江琦说。
当然,医药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医保控费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江琦表示,医药投资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技术迭代的浪潮,这意味着需要前瞻性地发现技术迭代可能发生的领域,从而从技术的成长中获取收益。因此,新技术的前瞻性以及企业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基金经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敏感和前瞻性。
商业保险的发展也将带来支付端的改革。江琦表示,从2024年底以来,能够清晰地看到国家对商业保险的支持态度。尽管商业保险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但从5到10年的维度来看,她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商业保险的发展对创新药行业有两方面影响:一是给予真正的创新药产品合理定价,且定价和回报可能比现在更高;二是延长产品的价格周期,从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并提高峰值,进而改变创新药的估值体系。此外,对公司商业化销售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评判也至关重要。
谈及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江琦分析称,目前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制药端和药物发现端。尽管二级市场对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表现出极大热情,但AI更多是为企业赋能,而非颠覆性变革。新技术在医药行业的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技术出现到赋能产业,再到实现产业化,需要较长时间,但能够不断学习新技术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的表现一骑绝尘,相较A股创新药板块走势更为强劲。江琦认为,走势强弱主要因为港股和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不同,而并非板块公司质地的差异。港股市场对于流动性更为敏感,过去两三年港股受流动性收缩影响较大,估值压缩到极低水平,部分港股创新药公司市净率(PB)一度低于1倍,因此当创新药板块整体反弹时呈现更好的阶段性表现。
“港股和A股都有非常优秀的公司,也有质地一般的公司。过去半年的走势差异主要由市场水位决定,但未来走势的关键在于公司自身的基本面发展。”江琦说。
站在当下,江琦对创新药未来中长期的表现充满信心。“创新药的行情才刚刚开始。大家能够预见创新药行业未来几年的变化,这将是一个由基本面推动的长期行情。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应过于关注短期波动,而应从一开始就持有,并一直持有到最后,中间不要犹豫。”
江琦表示,创新药的估值不能简单地以市盈率(PE)高低来衡量。从2025年至2029年,许多创新药将在中国国内上市并产生收入和利润,同时也会在海外上市并创造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的创新药公司大多仍处于较小规模,以市值衡量,这些公司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她还提到,已有一些中国的医药企业展示了未来可以尝试进行全球临床、商业运营的可能性。尽管全球临床和商业化运营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国内已经有一些优秀公司具备了全球临床运营能力。
江琦认为,目前要关注的是产业的巨大变化和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她看到许多公司正在向前发展,因此需要做的是耐心持有,并且紧密观察这些公司的变化。
江琦还提到,那些“短期看似无用”的工作,长期看都极具价值。无论子行业处于高峰还是低谷,只要公司本身运营扎实、不造假、不违规,即便暂时遇到困难,她也会持续去观察、研究、跟踪。“我希望买在偏左侧,但又不能太左侧。因此在底部,我反而更勤奋地做研究。”
过去十几年,这种“底部深耕”对她帮助巨大,这让她对所有医药子行业保持高敏感度;当变化真正来临时,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尤其是那些偏周期的行业,如果没有先手与敏感度,很难吃到最好的那一段行情。
江琦清晰地记得,2024年8、9月份,二级市场医药行业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她决定去企业实地调研,看看企业家在想什么、做什么。“最难的时候一定要看企业在做什么。你会发现有一些企业值得坚守,有一些企业可能不一定值得坚守。我找到那些值得坚守的企业,在未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在2024年的一季报中,我曾用‘坚守’二字形容我当时的投资心态。当下,我会换一个词,叫作‘耐心持有’。”江琦在采访中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我相信一个大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五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产品在美国乃至全球上市,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许多小公司也将逐渐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持有。”江琦说。
责编:罗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