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电动车企海外投资规模首超国内)
中国新能源车海外走俏的同时,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在积极拥抱海外。
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周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车供应链在境外的投资规模超过了国内投资。在已公布的海外投资项目中,高达74%投向了电池工厂。但报告同时指出,中国车企在海外建设整车组装厂的投资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热度持续上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22.5万辆,同比增长1.2倍。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正进入深水区。过去,车企多以整车出口为主;如今,海外建厂、技术输出、渠道布局乃至资本运作,正成为它们争夺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荣鼎集团的报告指出:“欧盟等市场的监管阻力日益增强,正在抬高汽车进口准入门槛,这将促使更多中国企业在当地建立制造业务”。
近年来公布的多个海外建厂项目也已陆续投入运营。
长城汽车上周末宣布,其位于巴西的首家工厂已于当地时间上周五正式投产。据报道,该公司还在考虑在当地建设第二座工厂,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作出决定。
比亚迪在七月启动了其在巴西的首座工厂生产工作。据美国媒体基于公开数据测算,截至今年七月,比亚迪海外销量已突破54.5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41.7万余辆的总成绩。
记者梳理发现,在海外投资设厂的浪潮之外,不少企业选择通过资本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
今年3月31日,赛力斯正式宣布启动H股发行计划,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方面坦言,发行H股不仅是融资举措,更是深化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募资所得将用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以及供应链体系优化,旨在通过国际化资本平台增强整体竞争力。
从披露的招股文件来看,赛力斯的海外战略目标明确而多元。一方面,公司计划推动高端品牌在海外的本地化落地,研发符合不同地区法规与消费偏好的国际化车型;另一方面,将加快与全球优质产业资源对接,探索自建工厂、反向合资、战略合作及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提升在不同市场的本地化生产能力。同时,依托在增程系统上的技术优势,赛力斯还希望切入零部件出口市场,借助全球对增程动力需求的增长趋势,探索更多出海路径。
荣鼎集团7月底发布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更多交易蓄势待发,汽车行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活跃度第二高的领域,材料与金属行业则位居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榜首。
荣鼎集团还指出:“我们观察到电动车零部件生产商的活动异常频繁,其中8笔交易额均超过1亿美元。规模最大的一笔由中国企业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主导,这家电池材料制造商斥资2.93亿美元用于扩建其在印尼的三元前驱体生产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