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探文博会丨中外文化产业“双向奔赴”)
有专家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产业双向奔赴的价值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层面对双边文化和服务贸易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且也会对中外文化及其它领域的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走出去:文博会上国内企业积极“出海”
本届文博会着力打造文化开放与出海超级贸易平台,增设了文化出海展区,“出海”是本届文博会的关键词之一。
记者在展会现场发现,国内一些机构和企业正通过文博会平台,积极寻求“出海”。
在文博会现场,蓝色光标展区相关负责人孔晶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出海业务情况。孔晶表示,2024年蓝色光标收入超过600亿元,其中海外业务收入超480亿元,已经占蓝色光标整体收入的约八成。她表示,本届文博会上,蓝色光标专门做“出海”主题的展台,希望把公司“出海”的资源、能力、渠道以及业务等,向所有参展的海内外客人呈现。
在蓝色光标展台,孔晶还向记者介绍了公司最新的文旅出海产品,这些以VR为载体的沉浸式体验产品,把历史文化、中国古诗词等一些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时间不是很长,都是15分钟左右。她表示,这些产品已在海外进行了多次巡展和驻展,非常受欢迎。
据蓝色光标方面提供的资料,截至目前,蓝色光标的出海业务涵盖多个核心板块,形成了全方位的出海营销服务体系,包括媒介投放业务、内容创意制作、IP打造、网红营销、出海全案策划营销等,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Saas产品,包括鲁班跨境通、鲁班PLUS、Vision Line、SOMO、Vision Atom等,提供从广告投放、数据分析到资产管理的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公司也在全球化的策略上有对应的布局,不仅在上海、杭州、深圳、广州、香港等城市设有分公司,还在新加坡、越南、泰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沙特阿拉伯、迪拜、巴西等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全球化的办公室和服务网络,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业务矩阵。
国内领先的潮流文化娱乐企业泡泡玛特近年来在“出海”方面颇有斩获,本届文博会上,泡泡玛特也靓丽现身。
泡泡玛特方面对记者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出海”历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8月,泡泡玛特正式成立海外事业中心,先通过B2C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场,2022年开始将战略重心转至DTC,在全球众多核心城市和地标性建筑开线下门店,随着多年深耕,泡泡玛特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了超过500家线下门店,并通过电商渠道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泡泡玛特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意大利、西班牙5个国家开设了首家线下门店,同时在全球多地的地标性位置如曼谷的购物中心MEGA BANGNA、越南巴拿山乐园、英国牛津街、美国圣地亚哥等地成功开设了特色主题店与旗舰店,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影响力。2024年7月,泡泡玛特入驻巴黎卢浮宫,成为首个进驻该顶级艺术殿堂的中国潮玩品牌,这一系列举措大幅提升了泡泡玛特的全球品牌势能。2024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达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收入占比达38.9%。
对潮流IP出海的看法,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认为,全球的消费者在审美方面的追求都是共通的,都热爱生活、文化、潮流和美好的故事内容。
走进来:文博会上外国客商云集
本届文博会上,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文博会平台积极“出海”,另一边,不少外国客商却“走进来”,来文博会寻找客户和合作机会。
据悉,本届文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1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在这份涵盖五大洲的文化交流答卷中,包括首次亮相的中意达芬奇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以及重返鹏城的法兰克福书展等。
在文博会的10号馆展区,记者发现,印度、韩国、越南、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馆鳞次栉比,具有异域风情的标识和文化产品目不暇接。
在韩国展区,一位来自韩国的展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次来文博会主要带来了不少银器产品来参展。具体产品上,包括一些茶杯、茶具,以及一些手工艺品和饰品等。她表示,希望大家来文博会多来参观她们的展位。
在埃及展区,“埃及复刻宝藏公司”的复刻展品,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客商驻足围观,成为该展区的绝对“网红”。
印度展区则是以“印度市集”的形式呈现,展区印度细密画、印度家居、印度饮食等云集,让人宛如进入一个真实的印度市集。
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文博会上,中外文化企业和客商的“走出去”和“走进来”,明显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推动了中外文化产业的双向奔赴。
深圳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化所执行所长明亮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产业双向奔赴的价值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层面对双边文化和服务贸易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且也会对中外文化及其它领域的交流产生积极影响。他认为,近年来有不少优秀的文化产品通过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式和渠道在全球进行广泛传播和扩散,获得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关注和青睐,产生了深入了解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些都为今后中外交流以及在其它领域的务实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海,明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提高对“文化出海”的深刻认知和理解。加强对出海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法律、政策、文化习俗、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高跨文化互动能力,创作更多“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避免“文化出海”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商业纠纷、文化冲突等。
第二,推动更多数字文化产品扬帆出海。数字文化产品是文化出海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的优势领域。一是产品形态多样优势。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在线影视剧、微短剧、移动社交、在线直播等产品已经在海外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二是应用平台优势。国内的腾讯、字节跳动等龙头企业纷纷推出社交应用海外版,海外诸多细分领域的泛娱乐媒体应用也有不少由中国企业开发和运营。三是创作能力优势。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高效的数字文化内容生产能力、庞大的年轻人力资源队伍以及较强的国际化发展适应能力等也为数字文化产品出海提供强大保障。
第三,持续加强对出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优化迭代。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等只是牛刀小试,在游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方面仍然面临跨国文娱产业巨头的挑战,其背后比拼的不仅是巨大的创意和成本投入,更是持续性产品创新、优化、迭代、营销等综合能力。
责编:李丹
校对: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