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安财险高管"地方军团"再扩编!4位总助同日获批、清一色分公司背景)
【来源:机构之家】
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密集发布四则任职批复,涉及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财险”)高层人事变动。批复显示,凤奕、张华、袁晨一、徐沛四人分别被核准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一职。他们均是从地方机构一把手的位置上提拔而来。至此,公司高管层已近乎清一色由具有地方主政经历的干部组成。
这样的用人偏好并非无迹可寻。总经理李云焕自2024年上任以来,通过大刀阔斧的费用管控和业务结构调整,成功带领公司走出2023年的业绩巨亏泥潭。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已实现触底反弹,这一成绩单无疑为"地方系"高管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然而,在公司业绩改善的同时,合规问题依然如影随形。就在四位高管获批的同一天,华安财险再次收到多张罚单,公司及个人合计被罚120.5万元,强化了其"罚单大户"的标签。地方出身的干部往往在业务拓展方面独具优势,但在合规内控体系建设上可能存在视野局限。当这类背景的高管全面主导公司决策时,如何在短期业绩与长期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考验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
管理层地方派系主导,董事长一职仍然空缺
机构之家梳理发现,四位新晋高管均来自华安财险地方分公司。其中,凤奕此前担任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张华曾任广西分公司总经理;袁晨一曾任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徐沛此前担任客户服务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总经理,但公开信息显示,其同样曾任职河南分公司总经理一职。可以说,这四位新晋高管无一例外都是从地方战场拼杀出来的实战派。
图中人物系 凤奕
图中人物系 张华
图中人物系 袁晨一
图中人物系 徐沛
此次四位地方大员集体晋升,绝非偶然。细究华安财险的高管团队,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用人逻辑——高管层几乎被地方系人马垄断。现任总经理李云焕的履历就是典型:从郴州中心支公司起步,辗转湖南、山西等分公司,最终在危局之际扛起大旗。如今新晋的四位总助,无一不是从地方分公司摸爬滚打上来,与李云焕的职场轨迹高度重叠。
在四位新将获批前,华安财险高管层仅有五人,其中李云焕、麦建立、范丹涛均出身地方,范丹涛仍兼任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如今高管团队激增至九人,地方系势力进一步膨胀。这种人事布局,凸显华安财险对实战经验的倚重。地方高管凭借一线实战经验和对区域市场的深刻理解,往往比空降高管更为适配。不过,地方悍将的锐气固然可贵,但若高管层过度依赖"自己人",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决策多元性。
目前,华安财险的深层治理困局仍暗流涌动。截至2025年5月,华安财险的董事长职位仍处于空缺状态,自2019年原董事长李光荣卸任后,该职位已空缺近6年。李光荣目前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代表大股东特华系(持股20%)。与此同时,来自海航系的执行董事赵权排在董事首位,代表海航系股东(共持股60.42%)。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系虽仅派驻赵权、白海波两位董事,但其影子仍深刻盘踞在核心投资板块。李瑞于近期跃升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同时任境外投资业务专业责任人,而其海航投资集团董事长的身份,暴露了海航系在投资条线的隐性话语权。与业务端大胆起用地方分公司高管形成鲜明反差,投资端决策权或仍牢牢被海航系把控。
李云焕接棒总经理后,公司业绩改善显著
从业绩来看,2025年一季度,华安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7.68亿元,同比增长-5.2%,延续了2024年的负增长;不过,实现净利润2.97亿元,高于去年同期1.57亿元,盈利状况显著提升。尽管首季盈利形势看似乐观,但考虑到财险行业业绩的季节性波动,以及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滑落至1.05亿元,全年的盈利情况仍充满不确定性。
华安财险2023年合并口径曾巨亏10.95亿元,探究其背后原因,业务拓展的激进策略难辞其咎,过度追求规模增长使其在承保端承受巨大压力,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同时,投资端未能幸免,资本市场波动与资产减值的双重冲击,进一步吞噬了利润空间。2024年一季度,华安财险迎来关键人事更迭——前总裁童清卸任,李云焕接棒。这一变动似乎立竿见影:2024公司盈利触底反弹,而2025年一季度更是延续了这种趋势。
华安财险2024年在承保端的表现,释放出积极信号。综合成本率降至101.29%,同比大幅回落5.16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费用率33.57%,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67.72%,小幅回落0.66个百分点。费用和赔付“双降”,印证公司承保效益边际改善。数据背后,或是公司在成本管控、资源配置及风险定价等多维度的发力。
从具体险种来看,车险作为公司的第一大业务板块,其业绩表现无疑对整体盈利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22-2024年,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21.7亿元、127.3亿元和114.5亿元。同期的承保利润分别为4,750.22万元、-78,988.61万元和2,626.75万元,2023年的巨额承保亏损尤为显眼。
这一现象背后,2023年车险净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高达3.06亿元,这一异常举动恰发生在管理层更迭前夕。这很可能是新任总经理李云焕上任前的一次"清账行动"——通过大幅提高未决赔款准备金充足率,将历史积累的赔付风险集中释放。
从增长来看,2024年华安财险车险保费规模同比下降近9%,这一看似消极的数据背后,实则暗含深意。这既是公司主动清理低效业务的必然结果,更是其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这种"壮士断腕"式的调整虽在2024年造成业务短暂降速,却为后续发展扫清了障碍——甩掉历史包袱后的轻装上阵,或将为其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奠定基础。
投资端的显著改善,对华安财险摆脱困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实现了1.56%的投资收益率和4.70%的综合投资收益率,虽然这些数字仍不及财险行业平均水平3.05%和5.51%,但相比2023年的-2.57%和-0.33%,已显著提升。
从具体科目来看,2024年华安财险合并口径的投资收益达到4.38亿元,同比激增81.6%;尽管资产减值损失仍有2.24亿元,但相比2023年的7.26亿元已大幅减少。这表明公司在投资端已经初步实现了“止血”,但距离“康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整体来看,前任埋下的风险集中出清助力李云焕"轻装上阵",因而这份的开局账面盈利不足为喜。真正的考验在于:当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转型需求短兵相接时,这批从地方战场摸爬滚打上来的高管,能否跳出路径依赖的舒适区?是选择刮骨疗毒式的真改革,还是重蹈"规模至上"的旧辙?答案将决定公司的翻身仗是昙花一现还是涅槃重生。
合规问题仍是老大难,四高管获批之际再收百万罚款
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方面,多位地方"封疆大吏"获擢升为总经理助理;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分公司总经理正面临监管处罚,更有甚者因涉嫌职务侵占被立案调查。
就在四位高管的任命宣布当天,华安财险吉林分公司、长春支公司及相关个人共收到六张罚单,总计罚款金额高达120.5万元。吉林分公司总经理贺常红也在被罚之列。其中,吉林分公司因虚列费用等问题被处以77万元的重罚;长春支公司则因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罚款21万元。三位责任人贺常红、王烨琦、马宁各被罚款7万元。
这仅仅是华安财险合规问题的冰山一角。一季度偿报显示,其吉林分公司此前早已上榜,该公司副总魏晓慧因会计凭证记载不实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而广东分公司的情况更为严峻:其中一笔禁业处罚,原清远中支承保机构负责人刘馨骏因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被处以4年行业禁入的严厉处罚。多地分支机构接连曝出的违规行为,不仅反映出个别员工的职业操守问题,更暴露出公司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上的深层缺陷。
此外,2024年四季度总公司因数据造假、违规使用条款费率被重罚100万元,健康险负责人廖飞舟领罚14万元。去年9-11月金融监管总局进驻现场检查后,曾约谈公司,要求就20项治理、经营、投资等问题限期整改。更触目惊心的是,浙江、深圳两家分公司总经理接连因涉嫌职务侵占被立案调查。
核心岗位高管接连遭遇处罚或卷入案件,无疑是总部监督缺位导致的"上行下效"恶果,其内控体系已到了必须推倒重建的关键时刻。然而,总公司管理层中具有分公司背景的高管占比过高,这种单一的人才结构可能导致合规视角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现年54岁的女性首席合规官笪恺身兼董事会秘书、首席风险官等多重要职,多重职责叠加与年龄因素,恐将削弱合规监督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合规监督,确保公司治理的稳健运行,成为了华安财险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