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年亏8亿,18.7亿对赌压力,云迹科技靠IPO续命?)
2025年3月,当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掀起狂欢时,云迹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家号称“全球酒店机器人龙头”的公司,过去三年在营收5亿多元的情况下,净亏损累计超8亿元。
盈利能力的不足,让云迹科技的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而高额的负债,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若18个月内未能上市,18.7亿赎回负债将压垮账面仅剩的1亿多元现金。
三年累亏超8亿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凭借创新的技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在酒店机器人市场崭露头角。公司主要产品为YJ系列机器人,有“润”“格格”和“UP”三大类别,超80%收入来自酒店机器人业务,2023年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5.1%。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服务超过3万家酒店和100家医院,已在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区进行部署。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从1.61亿元增长至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2%;毛利率也从24.3%上升至43.5%。
尽管营收在增长,但云迹科技仍未实现扭亏。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和1.85亿元,亏损率虽从226.6%收窄至75.6%,但累计亏损额已达8.1亿元。
云迹科技持续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项费用开支居高不下。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营销开支分别为1亿元、5679万元和5819万元,基本与三年的毛利总额持平。同期,行政开支和研发费用分别为1.7亿元、1.3亿元和1.1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08%、86.8%和46.3%。
盈利能力的不足,让云迹科技的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而高额的负债,更是如同沉重的枷锁,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自成立以来,云迹科技就受到资本的青睐,公司先后进行了8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安徽人工智能、腾讯、阿里、联想等,D轮融资完成后该公司估值约为40.8亿元。融资过程中,云迹科技也签下了对赌条款。若公司未能在18个月内上市或达成业绩目标,需按年利率8%回购投资者股份。
早在2022年,云迹科技曾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并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但最终2025年终止了相关协议。云迹科技营收1.6亿却亏损3.7亿,被A股审核对盈利的硬门槛直接挡在门外。如今,因港股18C规则(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云迹科技转战港股。如果这次港股上市失败,云迹科技将面临18.7亿元的赎回负债。截至2024年末,公司流动资产仅4.29亿元,账上也只有1.31亿元现金,远不足以支付赎回负债。
曾经备受资本青睐,如今却面临着上市压力与资金困境,云迹科技究竟遭遇了什么?又该如何破局?
缩减研发投入 CTO跑路
在机器人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云迹科技正遭遇专利布局失衡与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严重制约着其未来的发展。
从专利数量上看,云迹科技坐拥979项专利,但深入剖析其专利布局,就会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短板。其专利核心多聚焦于硬件结构设计领域。在决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和应用拓展能力的关键底层算法领域,云迹科技却显得竞争力匮乏,缺乏具有差异化的技术突破。
2024年底,CTO林小俊的离职创业,也让外界对云迹技术路线稳定性存疑。在科技企业中,CTO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技术研发的核心领导者和战略决策者。林小俊的离职,可能导致云迹科技技术研发方向的调整。
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保障。然而,2024年云迹科技的研发开支报告期从6780万元降至5740万元,占营收比重从42%锐减至23.4%。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团队仅有66人,占员工总数27.6%,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水平。
研发投入的减少和研发团队的缩减,使得云迹科技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能力逐渐减弱。长期来看,这将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部分内容参考自:投资时报、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