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金托管新规刚发布 苏州银行就撞“枪口”上了)
证监会4月3日才修订了《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托管办法》),苏州银行就撞上了“枪口”。4月11日,江苏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因苏州银行基金托管业务存在多项违规,对该行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1
银行基金托管业务密集受罚
据行政处罚公告,江苏证监局在对苏州银行基金托管业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行个别核心业务岗位人员未具备2年托管业务从业经验。此外,苏州银行在估值核算方面存在个别所托管基金估值对账不一致的情况,并未及时处理和向基金管理人反馈。
江苏证监局还发现,该行内部控制方面,内控稽核部同时承担投资监督和稽核管理职责,公司资产托管系统个别产品基本信息录入有误。
这是苏州银行自2022年3月获得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以来,首次因为托管业务违规被罚。
近年来,苏州银行加大了财富管理业务布局,除了拿下基金托管业务牌照之外。2023年2月,苏州银行还联合了新加坡淡马锡旗下凯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苏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在拿到牌照之后,苏州银行托管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末,全行资产托管规模1381.29亿元,到2024年6月末增长至2133.98亿元,半年增幅超54%。
然而,从近期监管处罚来看,苏州银行内控管理能力似乎跟不上规模扩张的步伐。
今年以来,基金托管业务监管罚单明显增多。除了苏州银行外,1月份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同样因为内部控制、人员管理、投资监督、估值核算、信息报送等方面违规而收到警示函,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则因为存在逆程序开展托管业务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110万元。
2
私募“暴雷”事件暴露基金托管漏洞
银行基金托管业务密集受罚背后,有其现实原因。近年来,私募基金频频“暴雷”,给投资者带来惨重的损失,由此引发投资者对托管机构的质疑。
其中,最具代表型一起案件是2023年11月“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在该案件中,华软新动力投资了杭州汇盛公司,杭州汇盛则将资金投给了杭州瑜瑶,杭州瑜瑶再转手投资至磐京投资,而磐京投资实际上是一家早在2022年9月就被注销的私募。
后经调查,该嵌套产品的底层基金合同上的打款账户竟然不是产品账户,而是管理人的公司账户,资金打入后被直接转移走了,而且底层产品管理人一直在提供虚假估值,但是托管机构竟毫无察觉。
该案件中,托管方是否存在失职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3月,华软新动力将深圳汇盛、杭州瑜瑶、磐京投资,以及托管机构华泰证券和国金道富5家机构诉至法庭,该诉讼案将于4月22日开庭。
虽然华泰证券表示,公司严格按照监管规定以及托管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托管产品投资范围符合基金合同约定。
不过从过往判决案例来看,华泰证券或难辞其咎。比如,上海金融法院在今年3月份二审判决一起私募基金投资者以托管人某证券公司未尽职责导致投资者损失为由提起的赔偿责任纠纷案。最终,法院认定托管人对私募基金投向的资产权属未履行合理审核义务,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承担其本金损失的10%赔偿责任。
2024年5月,上海银行因为托管私募基金“暴雷”,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被裁决承担3%的补充赔偿责任。
3
吃牌照红利的时代或将成过去时
一直以来,基金托管被认为是一门“一本万利”低风险的生意,只要拿下牌照就可以坐等收取托管费,由此产生部分机构“托而不管”“托而管不了”的现象。
不过从证监会近期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托管机构吃牌照红利的时代或将成过去时。
托管新规以“扶优限劣、压实责任、厘清边界”为核心逻辑,通过准入标准的动态化(商业银行净资产需达到500亿/券商300亿)、履职责任的穿透化(私募“一托到底”)、退出机制的刚性化(50亿规模生死线)三大抓手,彻底打破行业“牌照躺赢”的旧生态。
业内分析认为,新规落地将加速行业洗牌,?托管机构“进退机制”生效,预计3年内20%~30%的中小托管机构或将退出市场?。(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