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险化解成果频落地 沪市多家公司年报后摘星脱帽)
在新“国九条”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背景下,一方面,退市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害群之马”“空壳企业”不断出清;另一方面,风险警示公司积极作为,通过司法重整、内控整改、经营改善等多元路径化解退市或其它风险。
随着2024年年报陆续披露,沪市多家公司同步申请撤销风险警示。近日,已有*ST汉马、ST曙光相继公告撤销风险警示,前者通过司法重整实现净资产转正,后者则以控制权变动及内控整改消除内控缺陷,为其他存在阶段性困难的公司通过多元路径化解风险提供了有益经验。
*ST汉马:重整程序化解净资产为负危机
2023年度,*ST汉马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63亿元。截至2023年末,*ST汉马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为-8.15亿元,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28.74亿元,公司偿债能力弱,且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公司股票在2023年年报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
2024年,*ST汉马积极推进司法重整程序,引入重整投资人,获得17.65亿元重整投资款,并通过债转股及留债等方式有效化解债务危机。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状况得到有效改善,2024年末净资产由2023年末的-8.15亿元转正至32.98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至55.86%。
经营层面,2024年,*ST汉马中重卡销量8775辆,同比增长12.23%,带动全年营收同比增长8.91%至42.22亿元,归母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持续经营能力得到一定改善。
根据*ST汉马公告,公司股票将自4月18日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公司简称变更为汉马科技。
ST曙光:内控整改驱动经营修复
ST曙光的“摘帽”之路则聚焦于治理修复。ST曙光因原控股股东相关关联交易违规,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自2022年5月6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此后,2022年和2023年度,公司因触及“年报内部控制非标意见”以及“连续3个会计年度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两项ST情形,股票继续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2023年7月,ST曙光完成控制权变动,北京维梓西咨询管理中心(有限合伙)通过司法拍卖方式成为新控股股东。2024年3月,公司通过司法调解的方式解决前期关联交易事项。同时,公司采取加强车桥等主业经营、扩大订单量等方式,改善持续经营能力。
4月11日,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净利润亏损同比缩窄2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较同期改善96%,营运资金较同期改善14%。公司年审会计师为公司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均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并出具专项意见认为公司2023年度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涉及事项影响已消除。经公司申请,上交所审核,股票将于4月21日被撤销ST。
除上述公司外,还有*ST文投等公司2024年度业绩或经营治理情况出现好转,在年报披露后也申请撤销风险警示。一系列积极变化背后,折射出上市公司风险化解机制的成熟演进。
随着破产重整新规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则落地,上市公司风险化解手段愈发完善,更多存在阶段性困难的公司将通过司法重整、主业精耕与治理优化等多元路径实现蜕变。
风险化解成效需持续巩固
与此同时,有关人士也提示,“摘星脱帽≠风险完全出清”。撤销风险警示主要表明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情形得到阶段性化解,并非“一劳永逸”解决公司的全部问题。
例如,*ST汉马2024年度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38%,处于较低水平,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0.79亿元,亏损幅度较大。ST曙光披露的产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整车销量同比下滑50%,仍面临业绩下滑压力。公司在摘星脱帽之后,更需要着力夯实主业,增强持续经营能力和回报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需综合判断上市公司基本面和风险化解进展等情况,不宜盲目追逐“摘星脱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