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屠刀”逼近,互金平台如何求生?)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简称“消费贷新政”),允许商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 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等方式增加消费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在该政策的助攻下,商业银行加大了通过自营渠道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力度。
而以助贷模式业务为主的传统互联网金融平台,其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正在加速重构。
一场关于资金、科技与合规的全面竞逐,正在上演。
01 生态重构
这场消费金融变局的底层逻辑,在于资金成本的重构。
以招商银行自营的“闪电贷”为例,该消费贷产品的年化利率已降至2.58%,这一报价甚至比当前1年期LPR还低52个基点。
不惜利率倒挂,也要大力推广自营消费贷业务。银行底气在哪里?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贷新政”支持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给予不低于10个基点的优惠。这进一步降低了银行自营消费贷的资金成本。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主动下调利率,甚至愿意牺牲短期利润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营收。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在传统合作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获客成本(即导流费)就达到6%-8%,贷款违约风险成本(含担保费)约为6%-10%,再加上5%左右的融资成本,即使最终客户承担的贷款成本高达18%,互金平台的利润空间也非常有限。
利率倒挂的银行自营消费贷产品,与互联网金融平台高昂的贷款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银行亲自下场,无疑是对互金平台的一场“降维打击”。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加大了非互联网金融平台流量入口APP的投放力度,设法降低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导流的依赖。
今年初,宁波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宁来花”在拥有近7,000万用户的北京公共交通APP“亿通行”上短暂上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又悄然下架。
02 互金变身“准银行”
商业银行自营业务迅速增长的同时,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市场份额的急剧缩水。
各家上市互联网金融平台2024年的业绩,也印证了这一点。
奇富科技(3660.HK)年报显示,新增贷款撮合规模从2023年的3691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3220亿元,期末贷款余额从1453亿元下降到1370亿元,有效贷款期限也进一步缩短。
同样,规模排在奇富科技之后的乐信(LX.O)、小赢科技(XYF.N)等,也面临着贷款投放和存量贷款余额双降的困境。
“消费贷新政”还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规范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合作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处于尾部、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平台。
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而这些中小型平台,正面临被银行剔除合作名单的风险。
两周前,央视3·15晚会被点名的“借贷宝”平台,此前宣称与18家银行有合作关系。节目播出后,“借贷宝”被有关部门要求进行停业整顿。多家银行随即宣布与其终止合作或辟谣合作事实。
唇亡齿寒。银行随时可能收紧合作敞口,这让各家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感到坐立不安。
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多都有强大的股东背景。背靠“大树”,这些巨头正在通过大手笔的资金运作将自己变成“准银行”。
通过“场景+资金”的闭环重建,它们努力降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以巩固其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两个月之前,京东金融宣布斥资32.5亿元收购捷信消费金融65%的股权,获得了一张宝贵的消费金融牌照,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自营消费贷款的业务范围。
度小满也不甘示弱,进一步加大了其自营业务的融资力度。2024年,度小满旗下的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ABS融资规模达到245亿元,创下历史新款高,为度小满的自营业务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面临贷款新增和余额双降的奇富科技,其表内贷款余额从2022年的195.12亿元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318.66亿元,两年间增长了63%。自营业务成为公司净利润持续增长的中流砥柱。
03 技术合伙人”的错位竞争
另一方面,随着贷款规模承压,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在加速转型。
他们试图减少对传统借贷业务模式的依赖,转向金融科技服务、投资咨询等轻资产业务。这类轻资产业务面向的客户,以区域性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外资银行及互联网银行,以及非银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还包括需要技术支持来嵌入金融服务的电商平台和其他场景方。
互金平台服务亟需数字化转型但缺乏相关能力与数据模型的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与“大而全”头部银行展开了错位竞争。
这样的战略行之有效。
比如,在贷款新增和余额双降的背景下,乐信科技实现了净利润的微增。根据乐信科技2024Q4财报,其技术赋能服务收入达到6.02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1.0%。
技术赋能服务业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乐信“分期乐”APP上的智能信贷平台ICP业务,即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匹配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促成贷款发放而实现服务费收入。
与乐信类似,奇富科技净利润也从2023年的42.69亿元增长到62.48亿元,增长率接近50%。
除发力表内贷款业务外,奇富科技转介服务业务也同样起了作用。2024年,奇富科技的转介服务费收入达到28.42亿元,是2022年的5倍多。
而转介服务费收入的增长,也主要得益于奇富科技通过智能信贷引擎(ICE)贷款撮合规模持续扩大。
与乐信科技的ICP类似,ICE是奇富科技为金融机构和借贷平台提供的开放式智能营销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对潜在借款人进行初步信贷筛选,将借款人与合作金融机构精准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款阶段,贷款申请直接通过应用程序界面API传送至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奇富科技不再负责处理信息,同时也不承担相关的贷款风险。
不难看出,轻资本模式下的ICE平台,核心能力就在于对客户的快速甄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在行业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轻资产模式,开辟了新增量。
这种以技术输出为核心的转型路径,正在重构互联网金融的价值链条——从资金中介转向科技赋能,强化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
然而,科技投入始终是一场持久战。门槛之高,又将资源调动力不足、技术能力偏弱的中小互金平台甩在了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