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立法改善创新生态 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郭博昊 江聃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也需要法律法规等“软件”保障。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法治建设,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法治动能;怎样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使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于民,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关注点之一。
与会者认为,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争议,司法机构正在积极探索适应科技发展的裁判规则。防范深度伪造、算法偏见等技术风险,需通过国际合作与标准化建设加以规范。
完善科技创新立法
良法善治推动科技创新。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以信息、生命、能源、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领域已经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法治体系回应和完善。
近年来,针对不同科技领域的特点,一些专项法律法规出台。如《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出台与修订,完善了专门领域的科技法规制度。与此同时,各地不断丰富和发展涉及科技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覆盖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法规制度。
但有些科技领域的立法仍存在空白,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科技发展,需要立法给出规范性解决方案,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科技创新领域需要通过法律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使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于民。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杜长辉在年会“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给知识产权司法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开源模型的使用边界、生成物的版权归属等相关问题涵盖了知识产权和竞争法领域,大量问题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法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法院准确查明技术事实,积极探索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裁判规则,主动寻求符合我国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应对策略。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制定了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科技创新。另外,以北京为代表,也在强化支持基础研究资金的多元化投入。3月30日,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举行了“第二届科技与法治论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在活动上介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强化多元投入,打造联合基金“北京模式”。
“我们持续与各区以及企业设立联合基金,比如小米基金会每年向自然科学基金投入5000万元用于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纯基础研究。”张宇蕾说。
只有营造出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对科技创新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更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
司法护航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活力,离不开尊重原创、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专利申请数量剧增、侵权案件频发且趋于复杂,对传统知识产权治理路径形成巨大冲击。奇安信集团副总裁段继平表示,目前围绕大模型生成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等存在很多争议。
我国已经在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司法保护,依法审理科技成果权属、发明人资格纠纷等案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如2024年国家宪法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涉“骨关节炎药物”专利权属系列纠纷,促成当事人当庭全面和解,维护科研主体权益,形成让科研主体勇于创新、安于创业的示范效应。通过司法手段支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改革,有助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难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有不少学者表示,要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准确界定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的法律界限。
杜长辉建议,法院在裁判时应坚持促进与规范并重,推动技术向上、向善发展。一是妥善处理利益平衡。在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采用差异化的保护原则,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二是促进法律与技术融合。要在查明技术实现原理的基础上裁判案件,避免简单套用现有法律概念。对于争议问题,需结合具体情况作出个案认定,为新技术发展留出探索空间。三是注重与行政管理规范的协调。要充分考虑行政机关颁布的相关规范,发挥好司法裁判与行政管理的协同效应。
在段继平看来,目前最高法已经对大模型知识产权纠纷有了相关判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未来将会有非常多的场景出现,需要去解决。
风险治理值得关注
科技创新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风险治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为例,智能体作为具有自我规划、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工具,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路径不可控,引发一系列未知的安全风险。如前段时间不断爆出相关新闻——某社会名人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甚至有仿冒名人在平台卖货,最终经查实都是大模型生成的。这给涉事主体带来非常多的困扰。
韩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卢圭成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美国、欧盟等均聚焦AI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但其背后的数据安全性、算法偏见与歧视等问题值得重视。一旦AI深度伪造与欺诈等问题被恶性利用,将给各行业带来巨大风险,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因此,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并完善AI安全监管制度,从而更好地引领产业创新,让AI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强大动力。
加强AI风险治理不仅不会阻碍人工智能的发展,反倒还有促进作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通过实验,将十几个大模型的安全性能提高了百分之二三十,但这些模型解答问题的能力并未受到影响。
记者从中关村论坛年会“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与小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6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在医药健康领域,北京市生物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龙头企业,针对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启动12项团体标准制定工作。这些合作不仅加速了创新成果的标准化进程,更构建起“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