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新华保险是值得关注的上市保司?)
导语: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要素在悄然发生变化。
保险行业最近站在了舞台中央。
9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
这份被称为“新国十条”的政策文件,肯定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作用,对于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包括加强资产负债联动管理、健全退市机制和破产程序,丰富养老、医疗、普惠保险发展等。文件一出,点燃了市场的做多热情,保险股迎来大涨。
其实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保险公司确实是被低估了。其承担着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但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市场关注度与估值。此次“新国十条”的出台,无疑为保险上市公司的价值重估注入了新动力。
目前保险行业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负债端增长趋于稳定,产品结构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推动下经历了一些调整,不过总量来看确实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资产端在面临投资市场的变局,其重要性愈加凸显。这样的行业趋势决定了保险行业的新投资逻辑。
近几年来,保险产品渗透率逐渐提升,自2016年开始我国就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行业增速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从2022和2023年数据来看,国内原保费规模增速分别为4.6%和9.14%。
就人身险保费规模来说,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到3.42万亿和3.76万亿,增速分别为3.06%和9.91%。增速与前些年的双位数增长相比,步入了稳定增长模式。
从人身险产品结构层面看,之前引领保费增长的重疾险与医疗险在快速增长后,发展趋于稳定。保障功能很强的重疾险,销售保单已过4亿份,覆盖人群过1亿,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
百万医疗险与惠民保普及也使得人们的保障需求得到一定满足。未来保障型产品还会有增长空间,不过需要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改善,从而带来保额提升的市场机会。
近两年来,储蓄型保险成为引领人身险增长的主力。A股调整持续,使得公募基金业绩难以让投资者满意,存款利息与银行理财收益又相对较低,而储蓄类保险产品即使预定利率降到3%以后,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这带动了储蓄类产品的热销,成为拉动保费增长的重要动力。
不过我国长期利率呈现走低的趋势,市场比较担心前期较高的预定利率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利差损风险,因此监管层面一直在推动预定利率的下调。今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
由此行业中逐渐将分红险作为下一步引领保费增长同时又平衡当期与远期业绩的主要选择,与增额寿等此前热销的产品相比,分红险给与消费者较低的固定收益,分红情况视投资收益而定,收益多就多分红,收益少就少分红,可以降低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要素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往市场更注重负债端变化。在新局面下,需要保险公司在负债端有稳定的增长能力,高速的保费增长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为未来埋雷,因为高增长可能是高负债成本带来的,在未来会增加保险公司的偿付压力。
因此对于保险行业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增速保持稳定增长,且新业务价值增长较好,从而为未来创造良好现金流。
同时,资产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低利率时代,哪家公司的投资能力更强更稳定,就能强化未来的偿付能力,保持业绩稳定增长,也可以增强保险公司在负债端的吸引力。故此在资产端,需要保险公司形成长期优秀的投资收益率,保障负债端发展。
在这两端,新华保险都表现相对优异。一方面,新华保险作为行业内头部公司,拥有较好的渠道能力与产品服务能力,可以保持负债端稳定成长,另一方面,新华保险有着业绩较为强大的投资团队与投资能力,可以保障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新华保险负债端新业务价值稳定增长2024年半年报显示,新华保险实现营业收入555.91亿元,同比增长13.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83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长较为稳健。
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较多的产品是期缴的,会有持续的保费流入。对于保险企业而言,比营收与利润更重要的指标是保费以及新业务价值。保费是营收与利润增长的基础,新业务价值则是将未来保费减去相应的赔付、费用支出后,按照一定利率进行折现,反映的是在当下的保费结构之下,保险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最新数据显示,新华保险2024年前8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302.82亿元,同比增长1.9%。
增速不算高,一方面去年储蓄险产品热销带来高基数,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利率环境下,需要保持负债端的稳健增长节奏,如果靠较高预定利率换来保费大幅增长,会使未来的利差损风险很大。因此现在新华保险的增长节奏是比较适宜的。
新业务价值方面,新华保险上半年新业务价值39.02亿元,同比增长57.7%,增幅居于上市保险公司第二位。在过去的2023年,新华保险一年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增长65.1%,同样实现较高的成长。
新业务价值增长意味着增长质量较好,期缴占比更高,未来保费增长更有保障,为未来的营收与利润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表示,新业务价值增长的核心在于公司整个业务的增长、结构的提升以及管理能力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业务价值提升的途径主要包括整体保费的提升、渠道能力的改善、产品结构的改善等。具体来说,期缴产品销售增加,未来续期保费会推动业绩持续增长,保险产品中高价值产品占比提升,也能提升新业务价值。此外渠道的销售能力也是重要一环。
特别是头部公司都主要靠个险渠道来推动产品的销售。能够形成稳定、高质量增长,关键在于个险渠道的提质增效。上半年新华保险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了39%,展现了良好势头。个险渠道成长关键在于形成高质量的个险代理人队伍,打造优质销售与服务团队。
新华保险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资源,今年上半年发布了新的营销基本法,启动“XIN一代”计划专项队伍建设项目,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金融人才队伍,一个专业优质的职业发展平台,一套长期高效的销售管理体系。
在此带动下,新华保险的代理人队伍素质正在有效提升,对于产能的增长非常有利,预计会有比较好的边际改善。
由此,新华保险的负债端取得了稳定高质量成长。
更大优势在资产端在当下的保险业,投资端的能力正在摆在更关键的位置上。负债端增长受到宏观经济、居民收入、金融市场走势等因素影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保险市场同质化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并非哪家公司通过一些产品或者渠道方面的策略就能拿到远超出同业的增长。
尤其是头部保险公司之间,很难在负债端的增长上拉开差距。这种情况下投资端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通过投资端的优异表现,保险公司形成更稳定、更优的投资收益,可以增加利润,提升偿付能力,在负债端可以使投资者更加放心从而提升成单几率,促进保费增长。
相对而言,新华保险在投资端优势明显,且难以复制。
新华保险上半年投资规模超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上半年实现综合投资收益426亿元,同比增长51.8%,年化总投资收益率4.8%,在五大上市保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名列第一。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6.5%,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最好水平。
为什么新华保险能在投资端持续有优异表现?
直接原因在于新华保险有优秀的投资策略。按照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的说法,新华保险在投资上着力做到“做长、做深和做宽”。做长上,通过长久期来提升收益水平;做宽是形成多元的资产组合,不拘泥于债市。做长与做宽的基础在于做深,强化深度的精准研究。
由于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保险资管的资产配置都是以债券以及债券基金为主。在债市上投资,要想提高收益,主要策略就是做长久期、信用下沉、波段操作等。
信用下沉就是投资于信用水平较低的资产,如一些公司债等,收益较高同时也伴随着较高风险,并不是保险资金可以大量使用的策略。波段操作对于投资能力有较高要求,往往很难在每次买卖中都实现“高抛低吸”。因此做长久期是相对来说更能在较高投资比例上使用的策略。
新华保险半年报透露,新华保险战略资产配置层面以久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为压舱石,满足资产负债匹配要求,这体现了杨玉成所说的“做长”的特征。
同时在“做宽”方面,新华保险辅以均衡的权益类资产配置,以提高长期投资回报。权益类资产配置是提升收益水平的关键,在行情好时可以显著增强收益水平。不过风险也相对较高。
就今年来说,A股高股息类资产表现相对较好,存在结构性、阶段性机会。新华保险在固定收益占主体的同时,也不放弃权益类阶段性的配置机会。
能够把“做长”和“做宽”都做好,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股市债市都时常有调整的情况下,需要以“做深”为基础,提升投研能力,构建出色的投研团队,保障投资目标的达成。
与很多保司领导出身于保险负债端有所不同,新华保险现任董事长杨玉成此前为头部券商申万宏源证券总裁,申万研究所是研究行业的黄埔军校,为投资界、金融界培养了大量的投资人才和高管,在投资上更具专业与经验。
杨玉成就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后,始终强调加强投研,强化公司的投研能力体系建设,通过深度研究,挖掘、持有优质资产,从而实现超额收益。
与中国人寿合资成立500亿元私募基金的举措,就是新华保险投资能力的重要体现。9月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前期,经国务院同意,金融监管总局推动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开展试点,共同发起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募集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该基金注册资本500亿元,已正式开始投资运作,目前进展顺利。
在市场不断有调整的情况下,新华保险投入巨资到证券市场,一方面是基于对于国内经济增长与证券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自身较强的投研能力,可以充分发掘市场机会。
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新华保险有稳健的资产端表现,有更强的投资实力,更有可能在利差损风险逐渐放大的今后,形成更加明显的竞争力。在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新华保险无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上市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