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银基金货基被指割韭菜,吴若曼千亿之路固收占比高达98%)
【来源:机构之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任公司领导上任之初,往往喜欢立下雄心壮志“Flag”,这些目标既承载着期待,也伴随着挑战。
前有华宝基金董事长黄孔威豪迈地提出五年内达到万亿规模的宏伟蓝图,然而时至今日,这一目标仍显得遥不可及,尚需跨越超过六千亿的鸿沟;后有圆信永丰基金总经理高健的“千亿规模”壮志,导致“当家一姐”范妍转投富国基金,公司陷入了新基金发行困境,至今仍在努力恢复元气;相比之下,兴银基金如今成功跻身公募基金“千亿规模”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前任总经理上任之初设定的部分愿景。
随着2023年5月新任董事长吴若曼的到任,兴银基金开启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她的上任无疑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目标方向。
图片系吴若曼
近日,一则“千亿公募货基狂割基民韭菜”小作文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直指兴银基金及其高层管理团队,特别是副总经理兼固定收益部总经理洪木妹涉嫌逆回购买入监管严禁投资的低评级AA债,此举迅速将兴银基金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图1 “千亿公募货基狂割基民韭菜” 小作文。资料来源:金融人事。
文中开篇便揭露了一则重要信息:4月30日,基金管理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被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具警示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监管措施与兴银基金兴银现金添利货币市场基金在同年中期报告中披露的内容不谋而合,不免增强了所述内容的可信度。
图2 兴银基金受稽查或处罚等情况。资料来源:兴银现金添利货币市场基金2024年中期报告。
深究此次事件的根源,似乎可以追溯到2023年5月新任董事长吴若曼上任之初所设定的雄心壮志——将货币基金规模推升至超过500亿元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兼固定收益部总经理的洪木妹,为了尽快赢得新领导的青睐,跻身“心腹圈”,尽管此前并无货币市场基金管理经验,却毅然决然地亲自披挂上阵。在2023年9月5日-9月15日这短短十天内,公司相继辞去了原货币基金经理傅峤钰、张蕴文的职务,由洪木妹亲自接管货币基金的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公司旗下的6只基金产品均由洪木妹、张璐、黄昭人三人共同管理。
表1 洪木妹接管兴银基金货币基金
令人振奋的是,在洪木妹的“加持”下,公司货币基金在规模扩张和业绩收益提升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管理规模方面,兴银基金货币基金在2023年三季度末还在257.85亿元规模上徘徊,至2023年底时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已跃升至613.80亿元,这一显著增长也带动了公司整体管理规模的飞跃,从880.37亿元攀升至1252.36亿元,成功跻身千亿级公募基金公司的行列。
与此同时,在货币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上,兴银基金同样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据iFinD数据显示,兴银现金增利基金在2023年取得了2.21%的年度回报,相比去年提升了0.13个百分点;而兴银现金添利A基金更是表现抢眼,其2023年度回报达到了2.51%,与2022年的1.58%相比,实现了0.93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并在同行业排名中实现了大幅提升,从原先的603/690跃升至1/766,彰显了公司货币基金产品在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
表2 兴银基金管理规模变化
然而,这一成绩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据爆料,为了达成吴若曼董事长设定的货币基金500亿元管理规模与业绩目标,洪木妹逆回购买入监管严禁投资的低评级AA债。2023年证监会发布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以及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然而,针对这一指控,据财联社报道,兴银基金表示“小作文”中提及的产品运行正常,不存在买入低于法规规定评级债券等情况。
据iFinD数据显示,在2022年底,仅有兴银现金增利一只基金配置一定比例的企业短期融资券;2023年一季度末,兴银现金添利基金大幅配置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部分中期票据;到二季度末,兴银现金添利基金将企业短期融资券配置比例从28.23%提升至38.59%,中期票据比例也由4.99%上升至11.22%,此外,兴银现金增利基金同样增配部分中期票据仓位;到了三季度末,兴银现金添利、兴银现金增利两只基金继续加大对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配置力度,兴银现金添利基金配置比例更是高达61.14%,兴银现金增利基金则是在增持基础上又增配了0.04%企业债。
值得注意的是,到2023年底,两只基金在券种配置上出现了显著变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持仓被大幅减低,兴银现金添利基金的前十大重仓债券更是全部换成了银行债。这一变化是否涉及前文提到的“公司整改”,目前尚不得而知。
表3 兴银现金添利、兴银现金增利基金券种配置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兴银基金受到监管处罚的时刻,公司管理层出现了人事变动。据爆料,“兴银基金成功白嫖余额宝和基民后,便逼上一任督察长替洪木妹‘背锅’”。观察前任督察长郑瑞健的离职时间,与兴银基金后续遭遇的监管处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联。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4月20日,兴银基金发布公告称,督察长郑瑞健因身体原因辞职离任,离任日期2024年4月19日,并任命吴真子为督察长。紧接着,在4月30日,兴银基金便遭遇了监管的稽查或处罚。这一时间线的紧密性,不禁让人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产生遐想,是否真如“小作文”所言,存在公司内部责任推诿的情况?
图3 兴银基金高级管理人变更公告。资料来源:官网。
此外,2024年7月22日,公司发生了另一则高层人事变动,原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赵建兴因工作调动离职,且并未在公司内部转任其他职位,由吴若曼代任公司总经理,陈晓毅新任首席信息官。依稀记得赵建兴刚到任时,也曾立下雄心壮志,致力于推动公司突破千亿管理规模、均衡产品线的发展规划。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兴银基金管理规模已增至1284.76亿元,成功跻身千亿公募基金公司行列,然而,公司产品结构却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货币型与债券型基金占据了98.03%的比例,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仅占不到2%。这不禁让人猜测,是否是“追求产品线均衡”与“货币基金规模增长”的理念不合,才导致了赵建兴的离职?
此外,自新任董事长上任以来,兴银基金不仅经历了管理层的人事动荡,还面临着基金经理团队的显著流失。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司共有4名资深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字远高于行业平均值2.49人。更何况,这些离职的基金经理均在公司担任基金经理一职3-5年之久,这一连串的人事变动无疑给兴银基金的稳定运营和投资者信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新官上任三把火”,随着赵建兴的离任,吴若曼开始“一肩挑”董事长、总经理的双重角色。然而,近期关于公司“小作文”风波持续发酵,尽管公司迅速响应并发布澄清声明,但市场反应似乎并未因此平息。这起事件不仅再次触动了公募基金市场公信力的敏感神经,更引发了市场对兴银基金合规管理体系健全性及内部情绪调控能力的广泛质疑。
这一系列事件不禁让人反思,兴银基金是否在盲目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某些基础而关键的因素,如长期的战略规划、稳健的运营策略以及员工的心理建设等。此外,这也引发了对吴若曼领导风格的担忧,是否在某些方面操之过急,忽视了长远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