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亿买下复宏汉霖,郭广昌回归医药初心?)
从1992年3.8万元起步,到一度把复星系打造成8500亿的庞然大物,再到负债6000亿疯狂“卖卖卖”,历经千帆之后,郭广昌最终还是选择“回归”医药初心。
6月24日晚,复星医药正式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复星新药将实施私有化计划,收购复宏汉霖的剩余股份。据公告,本次私有化的现金对价定为每股24.60港元,相较于复宏汉霖股价停牌前一日的收盘价18.84港元,溢价超过30%。整个私有化交易涉及的现金对价总计不超过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
为何要私有化复宏汉霖?
在众多生物医药公司积极寻求赴港上市时,复宏汉霖,作为一家成功扭亏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何要走上私有化的道路?
复宏汉霖,作为复星医药旗下的生物药平台,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在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19年,公司成功实现港股IPO。
2023年,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约53.95亿元,净利润达5.46亿元,这是公司首次实现全年盈利。盈利背后,主要源于公司核心产品陆续实现商业化销售后,持续销量扩大,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合计约人民币45.54亿元,同比增长70.2%。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发现尽管其产品销量持续增长,且成功实现了全年盈利,但受全球宏观经济、医疗行业以及港股整体趋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的H股股价并未达到预期水平,且交易量相对较小。此外,自上市以来,复宏汉霖也未能通过股权融资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复宏汉霖决定进行私有化。复星医药表示,私有化完成后,将有利于加强集团与复宏汉霖之间的协同效应,并通过集团提供的业务资源支持,助力复宏汉霖的可持续增长以及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私有化还将使公司能够更灵活地制定战略决策,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的步伐,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本次交易完成后,有利于加强本集团(标的集团除外)与标的集团的协同,并可通过本集团提供的业务资源支持,助力标的集团的可持续增长以及本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郭广昌也表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复星已经明确知道,哪些行业是能做好并且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的。”“以后,复星就聚焦两个主业,分别是生物医药和文旅,走上轻资产运营的道路。”
轻舟难过万重山
复星集团的前身是郭广昌于1992年创办的广信科技。
1992年,毕业于复旦哲学系的郭广昌拉上同学梁信军,辞职下海,创办广信科技。次年,因给台湾元祖食品成功输出市场调研报告,郭广昌收获了第一桶金30万元。通过市场调研报告获得首桶金后,郭广昌叫上另外几名同学,开始转战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并将公司更名为复星。
1998年,复星医药的前身复星实业在A股上市,募集资金3.5亿元。
2007年,复星国际在港股上市,成为当时港交所的第三大IPO,郭广昌也因此成为上海首富。此后,复星通过资本运作,涉足医药、地产、钢铁等多个领域,并成功实现多个“先例”,比如实现中国第一个混合所有制——国药控股;完成中国要约收购第一单——南钢股份;打造中国A股史上第一个百元股乃至万元股——豫园商城等等。
2010年后,复星重心转向国际化,收购保险、旅游、奢侈品等海外资产。
据界面新闻统计,到2016年,“复星系”在三地资本市场上共参股、控股上市公司共35家,总市值8517.86亿元人民币,直接控制市值1804.74亿元。
然而,因债务危机,复星系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资产出售和减持。
2022年,复星集团减持了海南矿业、青岛啤酒、中山公用、泰和科技等公司和项目的股份,累计套现金额达数十亿元。进入2023年,复星加速退出非战略非核心资产,如南钢、建龙股份、泛亚航运等,实现现金回流约400亿元。
尽管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出售和减持,但复星集团的“困难期”并未完全渡过。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认为,从宏观和行业角度来看,紧日子还会持续,国际环境对中国还有很多不利因素。进入2024年,复星卖资产的步伐仍在继续。今年1月和4月,复星国际相继出售了葡萄牙商业银行和比利时富杰保险的部分股权,随后更是出售了所持有的德国银行全部股权,交易金额高达6.72亿欧元。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