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信消费金融收百万元罚单:业绩水平处中下游,贷款体系问题突出)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了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对象为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消费金融”),处罚金额120万元。
罚单显示,中信消费金融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综合利率等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授信体系存在缺陷,授信审批环节不够独立;贷后管理不到位,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于限制性领域。
对此,中信消费金融回应北京商报称,该公司高度重视监管意见,诚恳接受处罚与监督,积极推进整改落实,当前已完成整改工作,并表示其经营状况良好,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这是中信消费金融自2019年成立以来收到的首张罚单,但具体违规事宜却涉及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以及自营业务与合作业务两大体系,无疑暴露了该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存在的种种隐患。
一、贷款业务用户投诉频发
面对成立五年来收到的首份罚单,以及外界随之而来的诸多疑问,中信消费金融的回应十分积极迅速。
中信消费金融解释称,罚单中所指处罚是发生在其成立三年时的例行检查,只是现在才披露,并表示受到处罚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如未用加重色让利率显示更清楚、更规范等,类似问题已立行立改,现已全部整改完毕。
但中心消费金融的内控漏洞,早在用户反馈端便有迹可循。在黑猫投诉平台中以“中信消费金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知,该平台用户反映其存在暴力催收行为,不仅恶意骚扰、泄露个人信息,甚至伪造虚假短信恐吓消费者。
往前追溯可知,中信消费金融的产品早期还曾因产品利率水平较高而受到用户诟病。据界面新闻报道,不少消费者投诉,中信消费金融的“信期贷”产品年化利率一度逼近36%的监管上限,还存在无故扣款的情况。
而中信消费金融方面则回应称,主要是因为“信期贷”产品早期通过中信银行信用卡的APP渠道来导流发贷,且面向的是资质较差的信用卡用户,因此息费水平偏高。自监管部门开启窗口指导后,该公司的最高息费水平已下调至23.99%。
而《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消金公司应当在与合作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时,明确约定合作范围、双方权责、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义务,并及时识别、评估因合作机构违法违规导致的风险。
虽然中信消费金融已在官网中披露客户投诉渠道、投诉处理流程,以及消费者权益调节组织,但该公司仍在贷款全生命周期流程中存在管理缺陷。对于一家想要长效发展的消金公司而言,用户口碑的下滑绝非“小问题”。
二、依赖“中信系”起家
公开信息显示,中信消费金融是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24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于2019年6月获批开业,原始注册资本为3亿元,中国中信、中信信托和金蝶软件分别持股35.1%、34.9%和30%。
开业不到十个月,中信消费金融便获得了股东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7亿元。而为响应监管部门对“中信系”股权的相关要求,该公司在2022年发生股权变更,变更后中信金控直接持有中信消费金融70%的股份,金蝶软件持股30%。
对于股权变更情况,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曾表示,本次变更完成后,中信消费金融的股权将更为集中,大股东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控制能力加强,未来可能在经营决策上更加灵活。
实际上,中信消费金融发展的确离不开“中信系”的鼎力支持。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其首款产品“信金贷”首先在股东内部员工中推广试水;而“信期贷”产品则以随机短信的形式,邀约部分中信银行信用卡持卡客户,并未大范围宣传。
在依靠股东展业两年后,“中信消费金融APP”1.0版本才正式于2021年8月上线,开始面向普罗大众提供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官网介绍,中信消费金融旗下目前提供“信金贷”“信期贷”和“炬火计划”三大业务。
其中,“信金贷”的目标客户已变更为向优质企业员工定向开放,借款年化利率为(单利)4.8%-14.4%;“信期贷”则锚定更为宽泛的个人用户群体,借款年化利率(单利)4.8%-23.99%。
“炬火计划”则面向具备高职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5年以内的应往届生提供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产品,用于满足应往届生在落户、就业过渡阶段的消费金融需求,借款年化利率(单利)4.8%-18%,本质是一款近年来颇为火爆的“学历贷”。
中信消费金融在2023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中透露,该公司贷款业务发展稳健,截止2023年末累计服务客户数量突破1000万人次,来到1157.34万人,累计放款1000.34亿元,在贷余额106.94亿元。
三、业绩水平处于低位
中信消费金融对外表示,该公司在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服务普惠人群,将自营业务延伸至三四线城市和县镇、农村地区的同时,深耕“大协同”场景生态,持续拓展渠道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中信消费金融并未披露2023年的合作合作机构数量,但截至2022年末,其已与22家机构开展联合贷和助贷业务合作;自营业务方面,该公司充分利用中信集团协同资源,提高客户运营能力,该业务截至2023年末已涵盖全国31个省。
但贝多财经发现,即便背靠“中信系”这棵大树,拥有自营与合作两大业务链条,中信消费金融的财务表现却算不上优秀。截至2023年末,该公司的总资产为110.38亿元,在国内31家持牌消金公司中位列第23名,位于中后段。
中信消费金融2023年的营收为7.08亿元,同比增长37.00%;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增长36.66%,位居第22名。相比之下,资产规模与其相近的幸福消费金融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9.12亿元和1.97亿元,远超该公司的经营水平。
对于业绩规模在中下游游走的情况,中信消费金融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表示,此乃由于该公司受监管要求增资受限,进而导致业务范围受限。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最新落地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由此前3亿元提高到了10亿元。也就是说,“先踩线后增资”的中信消费金融,目前的注册资本尚不满足新规最低要求,亟待加速补血。
另据蓝鲸新闻报道,中信消费金融正在积极推进增资工作,新一轮增资事项正在推进中。但结合其所透露的情况来看,一面是监管要求趋严下增资愈发不易,一面是消金公司注册门槛抬高,该公司未来的增资之路或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