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唱响上海国际金融建设系列之六〡上海普惠金融发展硕果累累)
【来源:机构之家】
编者按:2024年1月23日,龚正市长在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其中,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五个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任务。
回顾历史,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上海作为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也是全球资本汇聚中国的桥头堡,风云际会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崭露头角。
展望未来,金融强国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之一,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生机盎然、蓬勃之势恰如旭日初升,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时代之选、共识之选、必然之选。
机构之家作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深度研究者,精心策划推出“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系列文章,将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国际再保险中心、外商投资首选地、QFLF试点、QDLP试点、强金融监管等十大角度,梳理、分析、解读上海近年来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文系本系列中的第六篇。
上海,旧时也称“海上”,是一座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城市。她曾是繁华的远东第一大都市、百业兴盛;特别是金融业更是源远流长,有“金融外滩”的历史积淀。
当前,上海正推动“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其中金融不但是一大建设方向,也是当前上海经济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度金融行业产值8646.8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8.31%,远超其它任何行业。
上海的国际金融建设可以一分为二看待:既要有“高、大、上”的总部金融、规模金融,也要有“接地气”的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是一个城市“烟火气”的一部分,毕竟一个个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是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普惠金融、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也是上海国际金融建设的应有之义。
普惠金融,一方面是要提升金融的覆盖率与可得性,扩大规模,服务更多下沉群体,即“普”及;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即“惠”及。普惠的内涵也就意味着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相对较广,包括账户、银行卡、电子支付、投资理财、融资贷款、保险、资本市场等各种金融服务。
近年来,上海在推动金融业建设的过程中也较为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的金融数字化、客户端的信息数字化,及两者之间的衔接都有了长足的进展;政策及管理层面也暖风不断、规划扶持有力,普惠金融顾问制度等发挥积极作用。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了万亿元大关,普惠贷款客户数超过了80万户,“普”及率提升明显;同时贷款平均利率为4.21%,较2023年初下降0.52个百分点、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近60亿元,而上海银行界对于无缝续贷操作的普及也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超过100亿元,让广大客户感受到了实”惠”。
顺应潮流: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发展,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各领域均有了长足进步、逐步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层面,21世纪初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成为过去;在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意味着通过消费升级来拉动内需成为了新模式的重要一环,消费升级必然伴随着对应的普惠金融需求增加。个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信用消费意识在逐步提高,故而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普惠金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
同时,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数字技术条件)也日益成熟。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往往采用人工受理业务、审查资料征信、审批贷款、签订合同放贷并贷后检查等,每笔贷款的成本往往可以达到数千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也倾向于“大、优、高、主”的大额对公客户,单笔贷款金额大、派生存款等回报也好。此外,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动力不足,还在于普惠金融面向的客户群体风险利率水平较高,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不但难以了解其实际资金状况,而且第二还款来源也相对缺乏保障(即所谓的征信不足问题)。故而传统上对于这些“长尾”端的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借助数字化技术,做实征信采集、审批建模等环节,采取线上操作,才能更好地使“长尾”端的普惠金融业务落地并降低成本。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水平已有了长足的进展,这给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居民的账户拥有率和数字支付使用率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球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值。如账户拥有率我国为89%,中高收入经济体为84%,全球平均为76%;数字支付使用率我国为86%,中高收入经济体为80%,全球平均为64%。
而总量上,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6.1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达44%。正是以之为基础,各地纷纷搭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依托,帮助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建立高效链接。平台以金融产品超市的方式为各银行提供产品展览,有助于中小微企业进行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同时又与各银行合作,将政府补贴、扶持政策等内容嵌入到产品中,为符合标准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
此外,随着各级政府数据集团的成立运营,数据的获取、使用、流转等愈加合规化、标椎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得以更高效地实现关键数据分析,把控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并通过风险利率的降低而减轻了客户的融资成本。据了解,2021年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科技渗透率为39%,银行自身运营的数字化及普惠业务客户评估的数字化,使得普惠金融不断下沉普及。
同时,由于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兴盛,各头部公司如阿里、腾讯、百度等也纷纷成立相应金融部门,阿里的花呗借呗、腾讯的微粒贷和百度的度小满等等在年轻一代中已有较好的普及率。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末我国狭义的消费金融信贷余额中,银行信用卡消费占比为49%,银行自营消费贷款占比为17%,民营银行占比为6%,消费金融公司占比为6%,互联网金融平台占比为16%。可见,目前我国已形成银行类为主、非银类金融服务为辅的格局。
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除了消费类贷款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供应链金融也基于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而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22年,我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规模已达到11万亿元,数字化渗透率约为30%。十余年来特别是疫情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速高于同期营业收入增速,即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趋缓,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金周转产生了一定压力。故而政策层面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闭循环下有更多的风险监测指标和信息,有相对确定的风险把控路劲和圈层,同时也有更多的担保措施,因此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也相对乐于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
制度创新:上海推动普惠金融硕果累累
发展普惠金融也是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建设的一大重点,有所创新、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如2022年9月,上海的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正式设立。在该制度下,汇集上海的24家试点金融机构(包括16家银行、4家券商、4家保险)的89名专家,组建成普惠金融顾问团,“组团”为企业提供公益咨询服务,为企业自主选择贷款等金融服务提供一站式支持。该项制度的创设和发展,也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在2023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市长龚正也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顾问服务”。
在重点发展下,上海的普惠金融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从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末,上海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融资、累放无缝续贷和纾困融资金额迭创新高,并均已突破万亿元大关,惠及近百万的企业客户。上海银行及保险业还共同开展了“万企千亿”暨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对接超90万户企业,并已为其中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6万户发放贷款;普惠贷款户数超80万户,中小微客户首贷户超2.7万户,纾困融资累计发放超23万户;不但直接惠及了企业客户,也间接支持了800万人的就业稳定。
在“普”及的同时,2023年末上海普惠贷款平均利率为4.21%,较年初下降0.52个百分点,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近60亿元,而银行界无缝续贷操作的普及也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超100亿元。此外,为响应号召、上海的中资银行在普惠金融业务上,还合计减免各类服务收费52.21亿元。上述措施,也让实“惠”落到了客户实处。
今年以来,上海管理层面加快普惠金融服务也动作频频。3月12日至4月12日,上海市开展了首届“上海金融业普惠金融推进月”活动。本次活动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以“普聚金融服务,惠及千企万户”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主动对接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金融需求,全方位宣传普惠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
据相关媒体报道总结,本次活动主要呈现了“六进四多”。即活动要走进园区、进社区、进楼宇、进乡镇、进商会、进协会(六进),收集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集中解决首贷、续贷、信用贷、纾困融资、普惠保险等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切实提高金融走访对接活动的工作成效。并且参与的渠道多,金融机构网点,网页和微信页联动;信息多,金融机构将梳理普惠金融各项信息,制作成电子或实物的普惠金融宣传手册,通过网点、电子渠道等直达客户群体;活动多,金融机构及普惠业务人员走访、调研、对接、服务齐上阵;载体多,文字、视频、语音同发力,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样化的媒体渠道,展开多载体、广覆盖的宣传。
据上海市国资委材料介绍,本次活动各家银行普遍能积极参与。如浦发银行“积极开展政、银、保、企四方对接,主动提供多元化、价格适宜、条款易懂的金融产品”,以积极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覆盖面。目前已向市场推出“普惠+小微客户伙伴银行服务“模式,推出线上e贷、孵化贷、科技快速贷等产品;打造投贷联动、信保联动、债股联动、债保联动等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减费让利等,致力打造综合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而上海银行则“面向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场景,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设计了“小微快贷”产品体系。目前已推出担保快贷、抵押快贷、场景快贷、信用快贷四大产品线,基于电子服务渠道,提供全线上、“一站式”的融资平台。此前,上海银行还发布了名为“惠相伴”的普惠金融服务品牌,实现更深程度的数字化赋能,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则结合前述的“万企千亿”行动暨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要求,加强与市工商联等组织以及各商会、行业协会的联系,通过“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普及金融知识、宣传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后续,上海农商银行还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上海市区网点服务优势,为“为不同主体类型、经营特征、发展阶段的客户”提供丰富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也可针对特定客户、进一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普惠金融是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是一个城市“烟火气”的一部分,也与千千万万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及制度创新,实现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上海唱响国际金融建设落地时的一段重要曲目!相信上海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但是在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也必将让生息于此的企业、工商户和个人,有满满的金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