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7亿增资难解偿付之渴,北大方正人寿或再次寻求股东金援)
【来源:机构之家】
在保险业的多彩舞台上,北大方正人寿无疑是一位装扮多变却命运多舛的角色。自2002年粉墨登场,它先是以海尔纽约人寿的身份亮相,随后变身海尔人寿,最终以北大方正人寿的名字为人所知,每一次的更名似乎都标志着一个新的篇章,但频繁的变更也似乎让它失去了稳定的根基。
北大方正破产重组后,平安集团入主北大方正人寿,管理层中平安系高管占据了半壁江山,平安寿险也对北大方正人寿深度赋能,从产品、服务到人才、管理、IT等方面全面赋能,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面对诸多利好以及股东的期待,北大方正人寿宣布了一个宏伟的“三年倍增”计划,如同立下军令状,誓言到2025年要实现百亿保费、百万客户的目标。
但时间这位无情的裁判马上就要吹响半场的哨声,北大方正人寿2023年的保费不足50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的增速仅为4.2%,百亿保费的目标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这不禁让人质疑,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缺乏科学依据和实际考量,平安的入局是否给了它过于乐观的期待。
同时,去年3季度,北大方正人寿在偿付能力跌至谷底后,通过增资17亿元,于2023年四季度将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提升至82.28%和133.62%,暂时达到了监管的要求。然而,这种暂时的安宁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一季度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公司的偿付能力可能再次跌破监管设定的阈值。
在这场经营的马拉松中,北大方正人寿可能需要再次寻求股东的加油助威,同时,也许该把那些宏伟的扩张梦想暂时搁置,转而专注于更为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扭亏为盈。毕竟,历史已无数次证明,盲目追求快速扩张往往只会埋下隐患,为未来留下一连串棘手的问题。
收入增长难掩亏损窘境,17亿增资仍难解偿付之渴
从经营业绩来看,近年来,公司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23年公司保费收入达到了48.59亿元,近三年的增速看似喜人,分别为27.8%、12.5%和15.9%,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和谐的音符——2023全年净利润亏损高达14.29亿元,较2022年的8.36亿元亏损额大幅增加,还刷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记录。而这个亏损的态势在2024年第一季度仍未有终结的迹象。保险业务收入虽然高达17.49亿元,但亏损额却也达到了2.82亿元。
偿付能力方面,近两年的表现可谓跌宕起伏,自2022年四季度起,公司偿付能力呈现断崖式下滑,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其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9.93%、59.87%,进入2023年,北大方正人寿的偿付能力问题进一步加剧。从一季度开始,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出现大幅下跌。到了第三季度,两项指标更是直接跌至-2.85%的负值区间,创下历史新低。
此外,自2019年四季度起,北大方正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就已被监管机构下调至B级,到了2022年第四季度,更是跌到了D级,也就是风险评级方面的最差一档,且延续至今,反映出北大方正人寿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缺陷。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不得低于B类,对于偿付能力低于监管要求的公司,中国银保监会将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监管谈话、限制高管薪酬和股东分红等。对于偿付能力仍未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的公司,监管机构甚至可能采取接管或申请破产等措施。对于北大方正人寿而言,增资补血已经迫在眉睫。
去年8月份,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重大增资方案,由股东方出资17亿元,新方正集团出资8.67亿元;明治安田出资4.97亿元;海尔金控出资3.36亿元。直到12月27日,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准了这一增资方案,公司注册资本由28.8亿元增至45.8亿元。通过此次积极的自救行动,2023年底,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升至82.28%和133.62%,暂时满足了监管要求。
然而,这种回升只是昙花一现。到了2024年一季度,公司的偿付能力再次出现下滑,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75.89%和125.41%,且基本情景下的下季度预测为47.78%、94.95%,将跌破监管阈值。这表明,尽管进行了增资,公司的偿付能力仍面临巨大压力。
保险公司的隐匿毒瘤:资金运用关联交易
在营业支出方面,2023年,北大方正人寿在赔付支出和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方面均出现了显著增长。赔付支出增长主要是由于早年销售的产品逐渐进入满期赔付阶段,导致满期给付的支出大幅增加。根据2023年年报的数据,满期给付的金额较上一年末激增了4.56亿元。
此外,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大幅增加可能与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过去三年,北大方正人寿的业务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分别为27.8%、12.5%和15.9%。这种持续的高增长意味着公司需要为新增业务提取更多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以确保能够满足未来的赔付需求。事实上,新增业务所提取的准备金远远超过了历史保单所释放的准备金,这或许也是导致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科目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对北大方正人寿去年的亏损状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偿付能力报告,去年,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从2022年末的2.96%大幅下降了2个百分点,最终仅为0.96%,这一变化严重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深入分析北大方正人寿的投资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总和在近四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但资产减值损失的波动却相当剧烈。在过去四年中,公司的累计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4.68亿元,这一数字凸显了公司在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的挑战。
在2020年和2022年,北大方正人寿的资产减值损失准备主要来自于应收款项类投资,这些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包括信托计划、债权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而到了2023年,新增的资产减值准备则主要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2022年四季度偿报中,面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严峻局面,公司表示,公司投资于原方正集团下属企业的信托计划计提减值,导致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对此,公司一方面加强与方正集团管理人和重整投资人沟通协调,推进关联债权风险处置,另一方面积极协调新老股东方,组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资本补充方案,以尽快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
显然,北大方正人寿的资产减值损失与其关联方投资活动密切相关。自2020年起,公司的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保险业务领域,而2019年及之前的关联交易则涵盖了大量的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机构之家对2017年至2019年期间的重大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情况进行了梳理。
根据2022年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北大方正人寿通过非关联受托人投资于北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托计划余额为人民币2亿元、投资于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托计划余额为人民币6.5亿元、投资于方正集团的中期票据余额为1亿元。北大方正人寿持有涉及方正集团的上述关联债权,主债务人和担保人已被纳入方正集团“1+4”实质合并重整范围。根据重整计划,由重整主体履行债务人义务。重整主体已将清偿款支付给直接债权人,其中北大方正人寿受偿金额仅3.08亿元人民币。
此外,部分资金投入了地产领域,公司曾向"五矿信托•博雅投资4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注入资金,该信托计划进而向东莞市三元盈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高达4.5亿元人民币的信托贷款,用于支持华南mall项目的开发。值得注意的是,三元盈晖这家地产公司,其背后有北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业务。
然而,时间推进到2022年底,这笔信托贷款的命运也随着方正集团的重整计划而发生了转变。重整主体已经向债权人支付了清偿款,北大方正人寿从中获得了1.42亿元人民币,而剩余的债务则留给了三元盈晖继续承担。然而,根据天眼查的信息,目前,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22年,该公司被标记为限制高消费企业,并且目前背负着多条被执行人的高风险信息,这些不利因素为北大方正人寿的投资回收带来了重重障碍。
亟需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摆脱数易其主的宿命
时钟拨回到2002年,那时海尔集团与纽约人寿在上海携手,共同孕育了海尔纽约人寿这家公司。但是,八年的合作并未能让他们携手走到最后,由于经营理念上的分歧,他们选择了各自的道路。随后,明治安田的加入促使公司更名为海尔人寿,海尔集团以75%的股权稳坐头把交椅。然而,这段合作也未能持久,2012年,北大方正集团的加入,再次引发了公司名称的变更,海尔人寿变身为北大方正人寿。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然而,方正集团在2019年遭遇债务危机,导致破产重整。2021年1月,该集团宣布将由中国平安、珠海华发和深圳市特发集团组成的联合体接管。到了2022年12月,新方正集团的成立开启了新篇章,平安人寿与华发集团分别持股66.51%、28.5%,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北大方正人寿也随之宣布,经过上海银保监局的批准,原北大方正集团的51%股权转让给了新方正集团,于是中国平安间接控制了北大方正人寿。
北大方正人寿,这个名字随着时间的流转,历经两次更迭而来,而其前股东北大方正集团也经历了蜕变,变身为新方正集团。在这一系列的变迁之后,北大方正人寿仍旧挂着带有"北大"字眼的名号,显得格格不入,似乎预示着这家公司未来可能也难逃再次改名的命运。
对于已经手握寿险牌照的平安集团,北大方正人寿在其庞大的金融帝国中或许只是一位匆匆过客。虽然目前北大方正人寿的管理层中平安系高管占据了半壁江山,显露出平安人寿对北大方正人寿内部管理的深度介入,以及其迫切希望快速排除风险、引导公司回归健康发展道路的战略意图。然而,北大方正人寿的经营状况却如同一位病情反复的危重病人,尽管去年接受了资本的紧急输血,其偿付能力仍将陷入新的困境。
然而,对于平安集团这样一个拥有全金融牌照的巨头来说,其对北大方正人寿的持续财务援助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境遇。在寿险行业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这种不断的资金注入,宛若嚼蜡,若继续投入,似乎难以获得预期的回报,且与平安人寿的业务存在潜在冲突和竞争;若选择撤资,又有悖于股东的责任和承诺。两难之间徘徊,既显得有些无奈,又透露出对北大方正人寿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感。
对于未来发展,北大方正人寿曾自信满满地提出了一个宏伟的"三年倍增"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保费规模达到百亿、客户数量达到百万,在价值上实现新业务内含价值翻倍,做到业绩好、专业强、品质优和素质高的合资公司典范。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到了2023年,保费规模还不足50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速仅为4.2%。按照这样的增长趋势,当初雄心勃勃的百亿保费目标现在看来似乎遥不可及。或许,北大方正人寿是时候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专注于实现更为切实可行的目标——扭亏为盈。毕竟历史已无数次的证明,盲目追求快速扩张往往只会为公司埋下隐患,为未来留下一连串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