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中绿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中绿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绿电(000537)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情况

  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稳定增长。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14.72亿千瓦,占比50.4%,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过火电装机量。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

  2.报告期内的行业重点政策

  2023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

  2023年3月20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重点围绕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光伏发电项目用地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办理项目用地手续、加强用地监管、稳妥处置历史遗留问题等五方面进行统筹部署,旨在进一步支持绿色能源发展,加快大型光伏基地建设,规范项目用地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

  2023年4月6日,国家能源局研究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对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文件明确指出要着力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动区域能源协调发展,加强能源治理能力建设和扩大能源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

  2023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海上风电施工安全专项监管工作的通知》,针对海上风电施工中出现的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管控不严、应急能力建设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海上风电施工安全专项监管,督促海上风电项目相关参建单位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3年8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提到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要求规范绿证核发,对全国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2023年8月22日,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300832)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在新能源领域,研制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标准,优化完善新能源并网标准,研制光储发电系统、光热发电系统、风电装备等关键设备标准。

  2023年9月15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正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电力市场体系,要求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电力系统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明确电力市场成员,并将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列入新型经营主体,并将“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列为电力现货市场近期建设主要任务。2023年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可靠发电能力要满足电力电量平衡需要并留有合理裕度为系统提供足够的调峰、调频、调压和阻尼支撑,科学确定电源接入电网电压等级,实现对各级电网的有效支撑构建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增强常规电源调节支撑能力。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现役机组灵活改造应改尽改,支持退役火电机组转应急备用和调相功能改造,不断提高机组涉网性能;积极推进主要流域水电扩机、流域梯级规划调整等,依法合规开展水电机组改造增容,新建水电机组按需配置调相功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核电基地自供电能力建设;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适度布局调峰气电;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2023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确保有利于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有序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提出在分布式新能源装机占比较高的地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探索参与市场的有效机制;同时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信号,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风能和太阳能投资、开发、运营。当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力。

  2.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涉及前期开发、采购建设、生产运营、销售和盈利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前期开发模式

  公司项目前期开发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及收并购等。其中,各区域项目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资源获取及评估等前期工作;公司负责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风险控制等。

  (2)采购和建设模式

  ①采购模式

  项目通过决策批复后,可开展采购流程。公司采购工程、货物和服务,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方式,其中,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

  ②建设模式

  签订合同后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工程建设分为工程总承包建设和分标段承包建设。建设主要流程包括:工程设计、工程开工报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包含分部、分项、单位工程验收、分阶段质检验收、电网验收、启动试运行验收)、向电网公司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启动试运行、项目竣工验收。各项目单位将与电网公司签署购售电协议及并网调度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按时办理电力业务许可证。

  (3)生产运营模式

  公司的生产运营模式主要是通过风力发电机组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或通过光伏发电机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上述转化的电能经场站内的集电线路、变电设备和升压装置外送至电网。公司下属项目公司设立运营部门对项目进行运营监控和日常维护,从而确保发电设备的安全稳定地运行。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各区域电网公司签订售电合同,将电力销售给电网公司。依照国家政策和项目核准时的并网承诺,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公司下属项目公司与电网公司签署购售电协议,将所发电量并入指定的并网点,实现电量交割。其中电量计量由电网公司指定的计量装置按月确认,电价按照国家能源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区域电价确定。同时,公司在全额完成保障性基础电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在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区域,公司电能销售模式为部分电能由电网公司采购,按项目批复电价结算;其余以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实现消纳,按交易电价结算。未来,参与市场化交易销售电量将成为公司电能销售的主要方式。

  (5)盈利模式

  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为获取销售给电网公司的电力收入,扣除生产经营的各项成本费用后获得利润,其中收入根据单位上网电价与供应电网公司的电量计算得出。

  3.主要生产经营信息

  公司售电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完成上网电量87.96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11.61%。其中,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电量为46.20亿千瓦时,占上网电量的53.12%;外购电量为0.48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下降11.52%。公司风电利用小时数2322小时,同比增长41小时;光伏利用小时数1393小时,同比下降134小时。

  相关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核准项目的计划装机容量、在建项目的计划装机容量同比增加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公司通过与股东方产业协同,于2023年7月一次性获取新疆1300万千瓦大基地项目建设指标,并于2023年8月实现集中开工。

  涉及到新能源发电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装机容量561.65万千瓦,其中,运营十二个月以上的装机容量429.65万千瓦。新增部分主要于2023年底实现并网,目前正处于调试或试运行阶段。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独特的产业协同优势

  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于与股东方的产业协同效应。间接控股股东中国绿发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产业布局涵盖绿色能源、低碳城市、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板块。公司的新能源产业可以与股东方的低碳城市、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该优势在2023年7月新疆1300万千瓦大基地的成功获取中得到有效验证。

  2.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国绿发的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成功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在公司甘肃干河口南北风电场完成示范应用。新疆锂离子电容器储能项目入选“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青海液化空气储能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公示名单。公司正逐步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力量。

  3.多元的融资渠道,较低的融资成本

  公司已与多家银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项目公司在贷款银行保持着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较高的授信额度,具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偿债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股权、债权类融资,除银行贷款外,主要融资方式包括定向增发、公司债、融资租赁、补贴保理等。

  4.业务布局合理,开发运营经验丰富

  公司业务广泛布局国内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江苏等13个资源富集省份,开发建设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形成海陆齐发、风光并举、多能互补的业务布局。运营电站涵盖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储能等多种业态,有丰富的项目开发、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经验。

  5.多能互补的集成优化能力

  公司投资建设的“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项目,采用“新能源+”模式,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多种电力组合,有效解决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解决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的不平衡问题,建成了国际领先的“风、光、热、蓄、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该项目是国家首批多能互补项目,曾作为全国新能源行业代表项目,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6.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管控体系健全

  公司注重内部管理,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优化内控流程管理。对项目投资运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规范。公司在人力、信息、财务等方面严格规范,确保了有效的公司管控,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

  7.人才储备充足

  公司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强化前期开发、生产运营、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能和太阳能投资、开发、运营,主要产品为电力。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企业使命,以“厚植基础、示范引领、特色发展”为总体思路,实现发展规模由百万千瓦级向千万千瓦级的重大跨越。公司始终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充分发挥独特竞争优势,积极发展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深入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积极开展储能业务,实施差异化竞争,基本形成了“海陆齐发、风光并举、多能互补”的业务布局。公司持续研究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资产优良、业绩优秀的综合型绿色能源服务产业群,守护电网安全,助推三网融合,做为国担当、为国添彩的一流绿色能源创造者。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91亿元,较上年同期(调整后)增长7.60%;归母净利润为9.20亿元,较上年同期(调整后)增长45.14%;每股收益0.49元/股,较上年同期(调整后)增长44.1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48%,较上年同期(调整后)增长1.69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703.73亿元,归母净资产171.59亿元,资产负债率70.79%。其中,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指标较上年同期变动较大,主要原因为:

  一是在运装机规模与上网电量的增加助推报告期内营业收入提升。2023年公司上网电量同比增加9.15亿千瓦时,整体增加营业收入2.61亿元。其中,内蒙分公司因新项目并网,增加收入2.06亿元;甘肃分公司因上网电量增加1.57亿千瓦时,增加收入0.73亿元。

  二是成本费用管控成效显著助推报告期内利润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公司开展了系列降本增效工作,推动营业总成本同比减少1.14亿元。其中,管理费用2.93亿元,同比减少0.59亿元;财务费用4.71亿元,同比减少1.79亿元。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二)公司发展战略

  1.“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多措并举,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协同、资本纽带等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锻造核心竞争力,以质量效益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以大基地为抓手推动产业规模壮大,积极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建设运营装机容量超3000万千瓦。

  2.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总体目标,严格落实各层级任期制、契约化考核目标及重组盈利承诺,全面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助推建设世界一流绿色能源企业。力争年末在运装机规模超2000万千瓦,新增建设指标超2000万千瓦。

  (三)重点工作安排

  1.聚焦科技创新,持续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创新,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协同控股股东全力打造全球首个主力电源型示范项目,完成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在风电项目示范应用。推进行业核心软硬件国产化,打造与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深度融合、软硬件国产化且技术领先的风电、光伏控制系统,提升新能源自主可控能力,保障能源电力行业产业链安全。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高质量做好锂离子电容器储能、液化空气储能、熔盐光热储能等示范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储能科学配置,提升电力调节能力,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拓展科技创新新赛道,开展中深层地热供暖技术、新能源与绿色化工融合发展技术研究,谋划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落位,构建绿色能源行业大模型,提升智慧化水平,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2.聚焦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强化精益化管理,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推动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严格执行年度发电任务,优化电力交易策略,积极参与绿电交易,确保完成年度发电目标。大力推进降本增效,强化前期费用、工程造价、生产成本、保险费率、财务费用等方面管控工作,持续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着力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以实现智慧运维为核心的三级数字化平台,探索“数智监控、区域运维、无人值守”运维管理新模式,推广多机器人协同工作的光伏智能清扫系统,进一步提升电站发电效率。做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统筹推进公司债发行、股权再融资等工作,全面梳理公司投资价值,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全力保障规模发展资金需求。

  3.聚焦产业协同,持续提升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以公司“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加强协同联动,着力实现资源拓展新突破,确保全年资源获取超过2000万千瓦。加强科技项目落地示范联动,借助控股股东储能技术引领优势,开发建设“新型储能+新能源”技术创新示范项目,通过与新能源配套打造电网友好型电源。加强与新产业、新业态联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申报“新能源+”项目,通过治沙改土等模式打造“光伏治沙”“新能源+草原治理”项目。探索开发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以及核电等其他非化石能源,获取配套新能源资源。完善海上风电开发布局,围绕国家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抢抓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深远海开发机遇,积极争取海南、粤东、福建、江苏、山东等海域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项目。做好常规项目申报竞配,根据各省区新能源保障性并网项目竞争性配置方案和市场化并网项目申报方案要求,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效益测算,争取项目建设指标。

  4.聚焦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在运装机规模。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狠抓项目全过程管控,加强工程前期调研策划,合理制定节点计划,不断提升公司工程管理水平。全力推进续建项目有序并网,认真落实新疆首批大基地项目设备供货、送出线路建设等关键问题,抓好项目建设施工与并网投运,确保年度装机目标顺利完成。加快推进阜康多能互补项目、甘肃金塔多能互补项目等续建项目工程进度,确保年内陆续实现并网发电。扎实推进新建项目开工投产,高质量做好新建项目工程策划,确保青海海南100万千瓦项目、青海海西50万千瓦等项目年内实现开工投产。谋划推进待获取项目开工建设,系统谋划前期工作,做好工序衔接,合理排定建设工期,推动2024年新增获取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发电、早收益。

  5.聚焦改革创新,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刻把握入选“双百企业”有利机遇,提升公司发展层次。落实重组盈利承诺,围绕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利润总额、安全红线4项关键指标开展专项考核激励,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计划。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持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开展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修编工作。不断加强董事会战略决策能力,鼓励外部董事、监事参与公司治理,组织开展好独立董事现场调研,有效落实董事会职权。强化内幕信息管理,定期开展监管规则培训及敏感期股票交易提醒,确保不发生信息泄露及违规股票交易行为。妥善做好信披投关工作,规范做好定期报告及临时公告的编制披露,提升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打造公司特色品牌,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及广大投资者对品牌的认识水平,通过锻造品牌软实力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和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6聚焦发展与安全,持续筑牢安全生产基础。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遏制安全生产事故,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提升电源侧稳定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可调节电源开发、围绕需求侧开展电力交易等多种方式,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统筹发展与本质安全,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动安全生产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深入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积极实施安全管理对标提升,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生态安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带来的影响,结合项目建设开展增殖放流、森林保护、沙土保护等,推动城镇能源利用清洁化,减少化石能源低效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政策风险

  由于新能源资源获取、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回收、上网电价保护及电价税收等方面均受政策影响较大。相关政策的变更可能致使公司面临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项目收益率有所下滑及因补贴回收滞后而导致的偿债及信用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积极推动向上游研发端、制造端和下游应用端和消纳端延伸,实现多产业共赢。进一步加强系统方案的优化设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寻求更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2.电价风险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持续提高,跨省区交易比例大幅增长。尤其是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新能源电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公司可能面临电价下行、收益下滑、经营压力增大的风险。公司将着力加强电力营销管理,加大相关政策研究力度,试点参与绿电交易,提高电价收入。

  3.电量风险

  电力行业需求受到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用电量的影响较大。电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比较明显,下游重工业和制造业的用电需求和发电企业自身上网电量是决定发电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受到海外市场萎缩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呈逐步回落的态势。未来宏观经济的波动,将带来不确定性。二是受新能源装机持续增加、部分地区电网结构限制、送出能力不足的影响,限电形势仍存在较大压力。公司将不断深化政策研究,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研判政策影响,优化交易策略,积极拓展消纳渠道,与政府主管部门、电网调度沟通,争取有利政策和发电空间。

  4.投资决策风险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质新能源资源获取难度将不断加大,平准化度电成本控制能力不足,技术进步不符合预期可能造成项目收益不及预期,公司将面临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公司将持续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强化可研执行刚性,严格把控项目成本,开拓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积极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推动发展“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

  5.气候条件变化的风险

  由于风电、光伏行业的特殊性,发电量依赖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风、光等自然资源条件,这些条件会随季节和风电场的地理位置出现很大差异,同时也受限于总体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应对地区不同导致的气候条件差异,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布局,降低投资风险,但仍面临一定气候条件变化风险,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平衡受不同气候条件影响区域的项目开发比例。

  6.生产运营风险

  在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电力检修等过程中,可能面临由违章指引、违规操作及设备自身健康水平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7.人才流失风险

  新能源行业作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具备风力/光伏发电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依赖度较高,各新能源公司对于国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竞争逐渐激烈,尤其是对于具备长期工作经验的技术型管理人才需求量较大。公司未来可能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绿电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