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豪森智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豪森智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豪森智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秉承“用卓越的产品与服务造福人类社会”的企业使命,立足于“为满足全球制造业精益、高效、柔性作业需求,通过不断提供高品质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使公司成为客户最信赖的服务商”,实现营业收入200,618.42万元,同比上年度增加28.0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665.60万元,同比上年度减少3.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040.92万元,同比上年度减少10.43%。

  报告期内,公司项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新签订单合计金额(不含税)为298,584.00万元,同比增长54.51%;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项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新签订单合计金额(不含税)为250,888.02万元,同比增长53.57%,占上述口径新签订单总额比例达到84.03%,连续两年订单占比超过80%,公司已稳定转型为新能源动力总成设备供应商。

  (二)重点工作

  1.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剑指全球动力总成装备制造龙头

  公司自成立以来客户结构以欧美系国际知名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为主,与沃尔沃、采埃孚、奔驰、康明斯、特斯拉、通用、福特等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已累积60余项美系客户项目交付经验、40余项欧系客户项目交付经验。报告期内,项目交付地在海外且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新签订单合计金额为190,742.17万元,同比增长49.16倍,占上述口径新签订单总额比例达到63.88%,主要为欧美及东南亚地区订单。

  国际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近年来深受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大发展成就的震撼,均提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转型的长期战略。公司持续追踪重点客户,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借助于原有客户资源、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熟知欧美标准、交付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斩获大量海外订单。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包括沃尔沃、采埃孚、康明斯、特斯拉、马恒达、比亚迪(002594)等20余条交付地点在欧美及东南亚的海外订单,并顺利承接公司有史以来单体项目最大、金额达9.91亿元的沃尔沃汽车海外大单;报告期内,公司先后获得采埃孚5笔大额订单,交付地点分布美国、德国、塞尔维亚、中国等国家。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工作初具成效,充分证明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同时,为提升欧洲区交付能力,公司成立匈牙利子公司,拟吸收匈牙利当地成熟团队,快速构建起欧洲的设计、生产、调试服务能力,为未来继续开拓欧洲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高举高打研发创新,引领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公司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新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5,304.51万元,同比增长46.25%,研发人员388人,同比增长34.26%;开展专项技术及产品研发55项,新增获得授权专利3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7件。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情况下占据先发优势:

  (1)公司成功试制出采用新一代X-pin绕组技术的扁线电机定子,创新突破pin角快速成型技术、X-pin定子扭扩技术、定子高效稳定焊接技术、焊前视觉引导、焊后视觉检测,引领新一代扁线电机定子制造工艺革新,获得行业广泛关注,并斩获首批量产线订单,现已实现稳步量产。

  (2)公司基于EOL测试技术开发迭代HS-Anchor(HS-安克)软件,可将采集到的生产制造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动态分析,通过AI算法进行质量管理监控。该软件通过内嵌全面的测试工艺库,系统模块化开发,无需更改软件程序代码或PLC程序代码,有效节省电气设计时间,可将改造工期缩短80%,并能大幅降低成本。

  (3)公司不断精进机器视觉技术,用于物料模糊抓取、信息识别、效果监测等,最新研发的视觉引导技术通过综合运用最优的光源选择及打光方案、强大的焊前判断、焊点精准获取,兼容多种端面状态的灵活算法,将引导成功率提升至99.9%,在电池焊接、扁线电机定子焊接等场景中大幅提升焊接精度。

  (4)公司创新自动化滴漆量产设备,突破核心工艺装备欧美企业的垄断,已成功研发链式炉、感应加热、电加热等不同技术路线的全自动量产化滴漆设备,滴漆填充率高达99.8%,提升绝缘性,满足对于新一代X-pin产品和800V电气架构定子产品要求。

  3.紧抓南北双基地建设进度,产能扩充在即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凭借20余年在动力总成领域的深厚积累及提前研发和业务布局,快速实现了转型和发展,订单快速增长与公司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快速扩充产能,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大连基地四期工程建设与常州基地工程建设进度,在建工程按进度推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IPO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用智能装备生产线建设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专项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29,890.27万元,累计投入进度达87.90%;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40,721.51万元,累计投入进度达71.21%。

  上述募投项目将于2024年度陆续投产,将为公司新增每年约30亿产值的能力,以上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高公司生产能力,有效解决产能瓶颈问题,满足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为公司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奠定坚实基础。

  4.完善人才结构与组织布局、提升体系保障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中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社会招聘及校园招聘,充分补充人才队伍,保证生产运营人员需求;引进高级技术人员20余人,涉及规划、仿真、视觉、软件等专业,支持公司锂电技术、燃电技术、测试技术、电机研发中心等多个业务部门,进一步夯实公司技术人才的底蕴,提升专项技术能力,持续保证公司行业技术领先。

  为匹配公司业务发展变化,公司持续精进管理体系,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公司全球采购能力建设及持续降本增效已取得阶段性成就;梳理运营管理流程,加强项目及产品全周期管控,提升产品及服务交付水平。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装配、调试集成、销售、服务一体的交钥匙工程。目前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汽车行业,覆盖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下游客户主要为整车厂、零部件厂等。

  公司深耕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二十余年,以工艺规划、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在内的多项关键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形成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成套大型智能生产线为主体,产品设计管理、生产数据采集、物料管理、生产工艺、计划管理等生产制造软件作为配套的产品服务体系,助力客户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高稳定性生产,为我国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汽车领域动力总成部分,包含智能化产线与设备、智能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

  智能化产线与设备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领域中的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等,以及传统燃油车智能装备领域中的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等。

  2.1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领域

  (1)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公司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主要包括动力锂电池模组PACK生产线及智能仓储物流生产线。目前公司的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形成了对圆柱电池、刀片电池、方形电池、软包电池的全领域覆盖,以及对CTM、MTP、CTP、LCTP、CTC、CTB等不同电池集成方式的装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可以满足锂电池全领域、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模组PACK产线工艺需求,具有产品类型全面、技术先进、交付周期短的优势。公司目前列属锂电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领域第一梯队。

  公司已攻克电芯间隙堆叠、拘束入箱、加压固化、3D焊接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整线高精度、高效率和高柔性的装配生产。同时公司已将业务领域延伸向客户提供原材料、结构件、电池等配送作业物流设备,已承接多条比亚迪智能仓储订单。

  在46系列大圆柱电池领域,公司已承接国内外龙头企业订单,自主研发高速旋转扫码、电芯相位调整创新技术方案,可帮助客户大幅提升生产节拍。大圆柱电池为业内重点技术方向,随着良率提升,产品定型,公司有望借助专有技术及首批订单验证获得持续技术迭代订单。在固态电池前沿方向,公司提前进行了工艺装备及技术储备,具备模组PACK量产线的技术能力和交付能力。同时,公司基于原有技术基础,正在向锂电池及固态电池电芯段装备制造进行拓展。

  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公司获得了行业主流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锂电池智能生产及物流线产品已经获取特斯拉、沃尔沃、比亚迪、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华晨宝马、长安汽车等整车制造厂商和孚能科技、亿纬锂能(300014)、蜂巢能源、阳光电源(300274)等电池厂商的订单。

  (2)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包括定子生产线、转子生产线以及将定子、转子及减速箱、电机控制器等100~400种零件按驱动电机产品工艺流程顺序完成装配制造的作业流水线。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提供扁线电机定子线、转子线、合装线以及测试线整体解决方案的设备供应商,在价值量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扁线电机定子装配线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试制出采用新一代X-pin绕组技术的扁线电机定子,获得行业广泛关注,并斩获首批量产线订单,现已实现稳步量产。目前下一代波绕电机设备已完成基础开发,预计将在2024年度实现波绕绕组技术的突破,并进行轴向电机装备技术储备,持续走在行业技术前列。公司扁线电机智能生产线相比国外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先发优势,其产品性能优于大部分国内企业;另一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公司拥有较强的本土化服务和价格优势,将不断推动国内在该领域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公司已率先实现10层Hair-pin电机定子生产线已量产交付,目前国内扁线电机层数主要以4/6/8层为主,10层扁线电机还未在市场上普及推广,主要系电机层数增加对线形设计、制造工艺、焊接精度、设备精度和复杂度要求极高,800V对电机的绝缘能力、耐压等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创新自动化滴漆量产设备,已成功研发链式炉、感应加热、电加热等不同技术路线的全自动量产化滴漆设备,滴漆填充率高达99.8%,提升绝缘性,满足对于新一代X-pin产品和800V电气架构定子产品要求,突破欧美企业对核心工艺装备的垄断。

  公司获得沃尔沃国际订单,成为沃尔沃历史上首个为其提供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的国内供应商,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国际认可度与在电机领域的充分竞争力。目前公司已获得上汽通用、沃尔沃、长安福特、威睿、索恩格、舜驱、小鹏、理想、印度马恒达和越南VinFast等客户认可,积累了良好的行业影响力。

  (3)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是将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混合动力变速箱按顺序装配的作业流水线,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总成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混合动力总成,成为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其装配技术和装配线与传统动力总成相比更加复杂。混合动力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包括混合动力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和混合动力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公司掌握了FexCe柔性制造单元、机器人视觉检测技术、自动拧紧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有效节省客户设备投资和占地空间,保证混合动力总成装配的高品质和一致性。此外,公司通过运用设备智能诊断技术,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即对设备进行预警和维护,可以满足产线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需求,保证产线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开动率。

  公司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承接原有在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智能装配线技术经验,在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稳定性好,在国内主要发展高端市场,是国内少有的可以与各国际工业巨头展开直接竞争的设备供应商,主要争夺国内的高端客户市场,经过多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技术攻关,已经获得了国内外一流客户的认可,包括上汽通用、长安福特、理想汽车、吉利汽车、一汽红旗、长城汽车(601633)、盛瑞传动等。

  (4)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将氢燃料电池中的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按照特定工艺生产成成品以及将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氢系统按照产品工艺流程顺序装配制造的作业流水线。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智能产线可划分为燃料电池MEA/GDL生产线、燃料电池双极板生产线、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以及燃料电堆/系统测试台。

  公司已成熟掌握氢燃料电池智能组装、压合和测试技术。公司可实现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组装产线、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装备到可追溯参数与质量的测试台架的全面布局。公司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堆叠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良率以及减少产线人力成本,在堆叠效率、精准度、产品性能稳定性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公司布局氢燃料电池智能产线较早,持续获得头部客户订单,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及产品交付优势。在国内已经受到国电投、捷氢科技、新源动力、潍柴动力(000338)、氢蓝时代和亿华通等氢燃料电池先行企业的认可,在国外,公司已经获得世界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公司加拿大巴拉德的订单,在氢燃料电池生产线工艺规划、工位设备研发制造方面,公司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23年多部委联合发布涉氢政策,中国氢行业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氢能顶层设计将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公司在氢能领域的积累不仅将受益于用氢端氢燃料汽车后续的快速发展,且能够拓展至储氢及制氢领域。公司凭借在相关领域多年技术、工艺及客户积累的先发优势,将在氢能源领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传统燃油车智能装备领域

  (1)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是将发动机产品中缸体、缸盖、曲轴、活塞连杆、凸轮轴、进气歧管、排气歧管、油底壳等130~450种零部件按发动机产品工艺流程顺序完成装配制造的作业流水线。

  公司开发的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主要由装配工位设备、物流输送设备、测量检验设备、整线控制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等组成,可以完成多品种、多类型发动机的自动装配、自动拧紧、自动涂胶、自动压装和自动检测,且具备计划排程、设备管理、订单管理、生产质量追溯查询等功能,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实现高柔性、高精度、高效和高可靠性的发动机制造。

  公司在发动机装配线领域起步较早,借助不断积累的技术优势,在行业内具有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稳定性好,在国内主要发展高端市场,是国内少有的可以与各国际工业巨头展开直接竞争的设备供应商。公司的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形成了对汽油机、柴油机及船用柴油机全领域覆盖,对装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业务属于公司传统优势项目,客户包括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大众汽车、上汽通用、康明斯、卡特彼勒、潍柴动力等高端客户,且公司已经完成对乌兹别克斯坦UzAuto、印度菲亚特等多个国际项目的交付。

  (2)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是将变速箱产品中的壳体、传动模块、油路控制模块等200~500种零部件按照变速箱产品工艺流程顺序完成装配制造的作业流水线。

  公司变速箱智能装配线产品实现了对手动变速箱、AT变速箱、DCT变速箱、CVT变速箱、商用车变速箱、变速箱测试台等的全领域覆盖和对装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公司可对各种类型的变速箱做整线方案规划、工艺规划、设备设计、加工装配、验收投产的全过程作业、跟踪、交付和完整的交钥匙工程

  公司客户包括上汽通用、华晨宝马、长安福特、采埃孚、麦格纳、上汽集团(600104)、中国重汽(000951)等。

  (3)其他智能装备

  公司产品还包括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缓速器装配线、缓速器测试台等。公司在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领域,全面掌握了产线所需要的工艺规划技术、产品设计技术以及相关生产制造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的产线规划、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服务。

  2.3智能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

  公司20余年为汽车行业提供咨询服务、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设备、信息化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历史服务客户均为奔驰、宝马、通用等顶级汽车制造业企业,积累了诸多对汽车行业研发、生产、运维、管理全流程的观察、经验与数据,公司也从单机设备开始成长为国内动力总成领域装备制造业龙头,积累了大量的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经验。公司子公司豪森软件及豪森智源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定制化为宗旨,研发出满足国内特定环境下工业行业所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HSPLM生命周期管理系统、HSMOM制造运行管理平台、HS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HS智能化设计系统以及多种AI融合赋能场景,有力地助力客户进行厂房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及内部管理。

  (1)HSPLM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HSPLM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和流程,用于管理产品从构思、设计和制造到服务和处置的整个过程,PLM集成了人员、流程、业务系统和信息,为数字智能研发提供服务,促进创新、加快产品开发和提高质量。

  HSPLM管理系统凭借企业级研发数据的整合能力,助力企业打破研发数据孤岛,实现从前端到后端的数据无缝导入、传递与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整合的框架和工具。通过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强化跨部门协作、精细管理风险和合规性,以及提供深入的市场洞察。HSPLM系统通过构建一个集成的、高质量的数据环境,为企业AI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帮助企业实现基于数据的深度洞察,提高决策质量,加速产品创新,并优化运营效率。

  公司聚焦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高科技电子、医疗器械行业,并和华晨宝马、吉利汽车、中国核电(601985)、文远知行、智新科技、中汽工程、四维图新(002405)、大连东软、英飞特(300582)电子、鱼跃医疗(002223)等行业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还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资源,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HS智能化设计系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设计正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智能化设计不仅优化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设计效率,还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创新的设计手段。

  智能化设计通过智能算法和先进的设计工具进行自动优化设计,不仅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还提高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海量数据(603138)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用户偏好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的信息,进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通过模块化和定制化的结合,从而快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通过人机协同创新,智能系统能够辅助设计师完成繁琐的计算、分析和优化工作,而设计师则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经验,对智能系统提供的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实现了设计与制造的无缝对接。通过智能化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信息能够与设计数据实时同步,这种集成方式有助于提高制造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3)HSMOM制造运行管理平台

  HSMOM可以通过构建企业统一MOM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变革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与现场作业模式和流程,利用工业无线网、三维可视化、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制造环节的数字化协同,以数字化的方式构建高效的供应链产销协同,计划执行,过程管控、物料管理、过程质量和设备管理等生产过程管理体系,以辅助经营决策,提升计划准时率,提升企业在制造运营环节的管控能力,帮助企业构建数字化车间。

  (4)HSMES数字化产线制造执行系统

  HSMES通过与产线设备的双向对接,进行生产控制、数据采集等在上游为客户提供操作指导、工单执行过程跟踪、数据追溯、返修等应用功能,同时可以与上下游系统进行集成对接,消除信息孤岛,通过信息化完成自动化产线的自动调度、控制。

  基于对汽车等高端制造业20余年的服务经验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的IT技术相结合,公司推出了设备故障诊断系统、质量预测性维护系统、维修知识库系统等AI融合创新应用。以上AI应用场景已在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企业生产现场落地。HSMES目前已覆盖国内85%以上的主机厂商,在其发动机、变速箱、电池、电机生产现场均有成熟应用。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汽车生产制造“软硬结合”一体化的制造解决方案、智能化产线及设备和软件产品与服务,获得营业收入及利润。

  2.销售及定价模式

  公司面对的客户主要为汽车整车厂商和动力总成厂商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核心部件厂商。公司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和客户议标的方式获得项目订单,与客户签订合同后,按照客户要求和合同条款为客户设计、制造智能生产线。

  公司分别在美国、印度、德国、匈牙利设立了海外子公司,采取独立经营或与母公司协同经营的方式开拓客户市场。豪森智源、豪森软件子公司设立有独立的经营团队负责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经营。

  3.研发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为非标定制化产品,需结合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公司研发方向结合行业技术发展需求与自身业务需求,一方面通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对工艺技术的深入理解不断自主立项投入研发,另一方面在执行客户项目的过程中,结合项目需求进行研发。

  公司研发采用“平台管理+业务实施”的先进矩阵管理模式,设立豪森智能研究院。豪森智能研究院是豪森集团研发大本营,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汽车核心零部件装备生产线研究中心。该研究院聚焦于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颠覆性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构建了涵盖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工业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制造与数智化核心技术矩阵。

  4.生产模式

  公司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智能生产线,属于非标定制化产品。公司项目管理部针对客户的每个项目订单实施项目管理,通过公司自研的HSPLM对智能装备研发设计环节进行计划、质量、物料等领域进行管理,运用公司自研的ERP信息系统对生产制造环节进行资源配置、对计划工期等领域进行管理。实现全程追踪项目的进度和执行情况,并由质量管理部控制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对每个具体项目,公司计划管理部将根据合同条款制定项目总计划,由各个项目执行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组执行项目计划。项目组将项目计划按时间节点确认作业计划,将项目计划分解至项目组各个模块的团队乃至各个项目组员工。

  5.采购模式

  公司根据承接项目订单和生产安排的情况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根据项目需求节点和供货周期制定。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外购件和定制加工件。

  对外购件的采购,采购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订单,经过询比价流程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格,签订采购合同进而进入供货流程;对于定制加工件的采购,采购部根据生产所需加工件的定制图纸向定制加工件供应商定制采购,通过比较加工价格、工期并确认加工厂商按图纸和工艺要求加工的能力确定厂商,签订采购合同后持续追踪外协件的加工进度,最终完成入库。此外,公司部分加工工艺需要通过外协厂商处理,主要为金属表面处理和热处理等,公司综合考量供应商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运输距离等选择合适的外协处理厂商。

  为了确保采购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形成了供应商考核制度和供应商综合评估体系,定期更新合格供应商名册。对于外购件和外协件,公司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验程序和质量问题处理程序,确保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供应商完成供货后,公司采购的原材料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入库工作,完成货物清点、货单交接、货物检查、货物存放以及入账工作。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1公司行业分类及基本特点

  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及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智能生产线。根据《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国家当前重点扶持行业。2024年,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涵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具体领域,公司产品及业务属于新质生产力。

  1.2公司不同产品所处的细分领域的技术门槛、发展现状及趋势

  根据公司目前产品及业务,所在的细分市场为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备行业。

  汽车制造作为当前自动化应用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其发展速度及方向深刻影响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进程。汽车制造对于生产节拍、精准度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高端装备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的各类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在汽车关键生产环节有着广泛且成熟的应用经验。

  公司产品主要聚焦汽车高价值核心部件的智能制造,在燃油车整车制造中,发动机、变速箱两个模块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35%;在纯电动车制造中,电池、电驱、电控系统约占整车制造成本55%。

  (1)传统燃油车智能装备领域

  根据GobaData公司在2023年12月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乘用车销量预计将同比增长10.8%,达8,980万辆。2023年燃油车销量占比71.2%,预计到2027年销量占比约为49.9%,燃油车市场需求仍占主导地位。

  燃油车动力总成装备制造需求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1)随着在全球汽车市场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的不断驱动,差异化、柔性化、智能化成为了发展方向。为保持市场竞争力,车企需要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升级改造或者投资新建制造智能生产线,这是拉动燃油汽车动力总成装备需求的重要动力之一;

  2)针对全球变暖,各国汽车行业都在面临双碳目标下的挑战,燃油车企在优化动力总成设计方面有着巨大潜力,通过调整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减少燃油消耗,降低碳排放。一些领先的燃油车企已经研发出高效能、低油耗的发动机技术,保证动力性能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不仅如此,大量车企对制造装备也有明确的节能要求,促进绿色工厂,这也对燃油车发动机制造装备提出了新的改造升级需求;

  3)欧美地区的汽车工业正面临内燃机技术逐渐被淘汰的挑战,合成燃料作为一种由内燃机技术向电动化技术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在延续内燃机车辆寿命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前景。合成燃料对发动机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它对发动机的要求包括对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系统的精密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原料的采集和储存等环节,以确保合成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高效、可持续的特点。合成燃料的使用,必将会对发动机制造装备的升级带来新的需求;

  4)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战略引导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引导下,中国车企经历了“整车单纯出口、海外建立销售网络、海外并购或建厂”的三大阶段,基本实现了规模化,随着中国车企走向海外市场,也随之把国内的汽车装备产业带入到海外市场,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地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是我国智能装备厂商的重要拓展市场,部分国内厂商已经将业务拓展至上述海外市场,少数顶级厂商已经获得欧美知名汽车厂商的大额订单,打入欧美市场。公司凭借多年行业积累和技术优势,陆续承接并交付乌兹别克斯坦、泰国、越南等国家订单,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及好评。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燃油车动力总成装备市场会有一定更新需求空间且持续时间较长。

  (2)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部件(电池、电机、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需求带来了新的增量。

  在国内市场方面,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9年-2020年期间市场渗透率约5%。2021年和2022年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6%。

  2023年新能源汽车增长率为36.7%,渗透率到达31.4%。在国家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仍然在20.0%以上,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

  在欧洲市场方面,根据CeanTechnica数据,2023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突破300万辆大关,达到301.69万辆,同比增长15.9%,渗透率达到24%,欧洲纯电车渗透率从2021年的10%,到2022年的14%,2023年达到16%,渗透率稳步增长。虽然近期欧盟和英国相继调整延迟碳中和目标,但是可禁售燃油车以及汽车电动化的总体目标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随着欧洲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终端用户对电动车需求提升,全球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在2023年加大了欧洲市场的投资力度及步伐,中国、日韩等国家车企、零部件企业、设备企业纷纷在欧洲投资建厂、扩充产能。

  在美国市场方面,根据AutomotiveNewsDataCenter和GobaData发布的数据,2023年美国汽车销量达到1560万辆,同比增长13%,创三年来新高,也是疫情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电动汽车销量达110.6万辆,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占整个汽车市场份额7%;插混汽车销量28.03万辆,渗透率1.8%;油混汽车销量116.7万辆,渗透率为7.4%。因此,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巨大增长空间。中国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在电动车领域的核心技术、制造工艺技术在全球占有一定优势地位,将会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装备企业提供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1)驱动电机智能装备行业

  根据中汽协、Markines、中信证券研究部相关预测,电驱动系统2025年全球市场空间超3,000亿元,2022年至2025年复合增速约为30%,中国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62.7%。

  电机扁线化、油冷化、高速化迭代升级成为驱动电机智能制造装备需求的主要动力。扁线电机制造工艺多且复杂,Hair-pin成型、自动扭头等关键工序技术难度大,需要依靠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扁线电机相关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难度较大,壁垒深厚。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提升、扁线电机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提升以及单车电机搭载数量从1台提升到2台、3台甚至4台。同时电机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生进步和迭代,整体向功率更高、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方向进展。目前主流的Hair-pin技术向X-pin、波绕模式迭代,400V电机向800V电机迭代,都将带来设备商的直接更新换代。根据中汽协、Markines、中信证券研究部相关预测,扁线电机2022-2025年的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约为65%,所以预期设备行业将在近3年迎来“设备需求增加”与“技术迭代设备直接更新换代”叠加的爆发周期。

  2)锂电池智能装备行业

  锂电池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环节涉及激光、检测、视觉、装配等多领域工艺,由于动力电池模组和PACK种类繁多,模组和PACK组装环节的定制化属性远高于单体电芯制造环节,因此目前锂电池模组PACK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较低。锂电池模组PACK产线设备商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研发设计与装配集成,通过特有的技术设计结构、软件模块等方式,定制化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满足自动化率、生产节拍等最终产品的技术指标要求,同时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根据保时捷咨询发布的数据,2020年至2030年电芯制造设备+模组/PACK设备累计投资额预计达3,000亿欧元,其中模组/PACK设备投资额累计约为800亿欧元,占电池装备规模总量的26.7%。目前欧洲电池装备市场占比全球电池装备市场规模约为8%。为了响应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的需求,欧洲作为全球第二大电池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发展,据预测2030年欧洲电池装备占全球比例将达到20%,欧洲装备需求未来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0%。

  3)氢燃料电池智能装备行业

  氢燃料电池作为氢能产业链的主流技术之一,具有高能量转化效率,且反应产物仅为水,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全球性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各国政策支持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全球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下游主要应用有交通(汽车、船舶、轨道交通、叉车等)、固定式应用(分布式电力系统、家庭热电联产、备用电源)、军用(便携电源、无人机、舰艇动力系统、备用电力系统等)、航天(火箭发动机等)各个领域。

  在道路交通领域中,氢能凭借零染、可再生、加氢快、续航足等优势,被誉为车用能源的“终极形式”,据国际能源署IEA《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数据,和2021年相比,2022年全球上路行驶的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增加40%,超7.2万辆。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12月燃料电池产销同比分别增长98.8%和149.1%,2023年全年燃料电池产销则分别增长55.3%和72.0%。

  燃料电池生产流程主要包含膜电极组件制备、双极板制备和电堆装配三大环节。具体来看:①膜电极制备:主要涉及管式炉、搅拌、涂布、贴合、热压和模切设备等;②双极板制备:石墨双极板生产涉及模压、浸渍和CNC设备等,金属双极板生产涉及冲压(蚀刻、液压)、清洗、激光焊接和PVD等设备;③电堆装配过程:主要涉及密封、堆叠、活化和测试等设备。目前,这三部分产品公司均有涵盖。

  (3)智能制造软件产品及服务

  根据IDCMarketForecas数据,预计2021年至2026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软件市场规模将从1,533.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361.4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7%。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诸多鼓励先进制造业与工业软件发展的政策文件,为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助力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公司智能制造软件产品及服务主要针对汽车制造行业,汽车行业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尚处于发展早期,除少数主流车厂投入较早、信息化程度较高,整体行业工业控制软件渗透率较低,也存在分散投资,无法贯通等问题。

  目前智能制造软件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龙头垄断,由于汽车行业本身产业链较长、技术较复杂、自动化率较高,需长期深耕于汽车行业,对于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的专门需求较为突出,公司下属两家软件公司作为业内更懂汽车的软件公司与更懂软件的智能装备制造公司,具备天然的场景优势,涉及的主要产品有PLM、MOM、MES等。国内尚未走出汽车行业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龙头,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行业动力总成智能智能制造供应商,在传统能源领域长期维持龙头地位,并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技术经验迁移及开发,走在行业前列。

  2.1动力总成智能生产线领域行业领先

  公司为传统能源汽车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等动力总成领域行业龙头,客户均为国内外一流汽车生产厂和汽车零部件厂商。公司是国内少数可以与各国际龙头企业展开直接竞争的企业,并且公司已开始在国际市场与国际龙头直接竞争,已有乌兹别克斯坦、印度、摩洛哥等多个动力总成项目交付,均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2.2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第一梯队

  公司自2015年开始进入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领域陆续承接了特斯拉、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孚能科技、亿纬锂能等国内外客户锂电池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订单及比亚迪锂电池相关物流及仓库订单。

  目前公司的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形成了对圆柱电池、刀片电池、方形电池、软包电池的全领域覆盖,以及对CTM、MTP、CTP、LCTP、CTC、CTB等不同电池集成方式的装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可以满足锂电池全领域、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模组PACK产线工艺需求,具有产品类型全面,技术先进、交付周期短的优势。

  公司目前列属锂电模组PACK及物流智能生产线领域第一梯队。

  2.3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行业领先

  在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领域,公司是国内少数可提供完整的扁线电机定子线、转子线、总装线和测试线一体化交钥匙工程服务的企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壁垒。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10层扁线电机、X-Pin电机定子量产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公司扁线电机智能生产线相比国外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先发优势,其产品性能优于大部分国内企业;另一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公司拥有较强的本土化服务和价格优势,将不断推动国内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2.4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先行者

  公司为最早发力氢燃料汽车装备的设备供应商之一,无论是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水平还是产线的工艺规划能力,公司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获得国内外行业领先客户的认可。氢燃料电池智能产线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公司已成熟掌握氢燃料电池智能组装、压合和测试技术,实现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组装产线、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装备到可追溯参数与质量的测试台架的全面布局。

  2.5更懂汽车生产行业的智能制造软件及服务商

  公司20余年为汽车行业提供大规模生产制造装备,历史服务客户均为奔驰、宝马、通用等顶级汽车制造业企业,积累了诸多对汽车行业研发、生产、运维、管理全流程的观察、经验与数据,自身也从单机设备开始成长为国内动力总成领域装备制造业龙头,积累了大量的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经验。豪森软件及豪森智源两个软件公司将上述经验、方法转化为软件成品,为客户提供HSPLM生命周期管理系统、HSMES生产管理系统、HSMOM物流运输管理系统、BIM施工过程管理及运维解决方案系统,有力地助力客户进行厂房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及内部管理,可有效帮助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或仍处于发展早期的客户迅速跨过诸多障碍,完成转型。相关产品已经已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驱动电机、锂电池模组PACK及燃料电池装配线等产线中。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多项省市级专项奖项,以及包括北京奔驰、麦格纳、采埃孚、康明斯、上汽通用、星驱动力等行业头部客户的年度最佳供应商、年度优秀供应商、战略合作奖,特别共享奖等,充分体现了豪森的技术、产品及交付能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3.1固态电池产业化布局加速

  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处于加速阶段,预计到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51.1GWh,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0亿元。当前,国内外电池厂商积极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产业化,其中包括卫蓝和国轩高科(002074)等公司。卫蓝已规划了多个生产基地并推出了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半固态电池产品,而国轩高科也发布了首款半固态电池产品,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

  多家新能源汽车企计划在2023年开始使用半固态电池,将这一年称为“装车元年”。固态电池产品已涵盖智能穿戴、电源系统、电动汽车以及飞行工具等领域。各公司在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加速布局,未来前景看好。企业加快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全行业长远布局、协同创新和攻关。广汽集团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计划在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为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固态电池对工艺装备带来的是一轮新的革命,有望拉动新的投资趋势以及原有落后产能的投资换代,公司已持续研发储备固态电池,不仅包括模组PACK段工艺装备,也包括固态电池电芯段工艺装备,后续技术革命为公司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2锂电池设备企业加速出海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国内动力电池海外订单不断增加,整车厂出口同比高增,为规避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国内企业正在进行海外本土化投资。同时国际客户也在新能源领域加速追赶式投资,这也带动着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随着中国动力(600482)电池行业的加快海外布局发展,海外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扩产,这种双重利好的局面促使国内锂电设备行业迎来了出海热潮。锂电池设备厂商在锂电池企业“出海”的带动下,海外订单明显增长。

  公司2023年海外订单尤其是欧洲订单增长迅猛,为提升欧洲区交付能力,公司在原有德国子公司基础上成立匈牙利子公司,拟吸收匈牙利当地成熟团队,快速构建起欧洲的设计、生产、调试服务能力,为未来开拓欧洲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展提速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进入发展提速的关键期。目前,我国有62家企业具备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生产能力,公告的车型超过了700种,加氢站累计建成400多座,产业链上下游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5个城市示范群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000辆。

  2023年多部委联合发布涉氢政策,中国氢行业已经入加速阶段,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氢能顶层设计将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公司在氢能领域积累不仅将受益于用氢端请燃料汽车后续的快速发展,且能够拓展至储氢及制氢领域。公司凭借在相关领域多年技术、工艺及客户积累的先发优势,在氢能源领域迎来更广阔空间。

  3.4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年工作任务之首,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了政府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0%以上。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生产成本高企、产业链加速转移等风险,完备的传统产业基础也成为我国稳定外贸的重要依托。《政府工作报告》谋划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新兴产业,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指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通过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为新产业新赛道创造市场需求。

  公司属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主要客户为汽车行业,公司所提供的智能生产线及软件产品及服务,综合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际生产场景及设备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极大地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实现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促进整个行业向工业化和数智化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的最直接新质生产力,将持续受益于本轮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3.5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资本开支新周期

  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迈进千万辆级时代,渗透率有望再突破。

  此外,目前距离上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已有10余年,潜在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指出“在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本轮汽车生产及消费换新周期、政策周期、技术周期(油改电)三大周期共振下,预计本轮设备更新及消费以消费品旧换新有望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将对公司所在的汽车设备制造行业具有提振作用。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深耕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二十余年,为汽车行业提供核心零部件智能产线为主体,配套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是智能制造软硬件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成套大型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助力客户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高稳定性生产,为我国汽车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公司一贯以研发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战略,始终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未来技术发展为方向,持续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先进驱动电机、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智能制造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开展集群装备多机协同、嵌入式虚拟调试、深度学习、工艺动态优化、智能诊断与预测等应用开发,攻克装备制造数智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装备生产线,提升制造全过程全场景的智能水平并示范应用。

  在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领域,公司自主研发首条30万产能X-pin扁线电机智能生产线,引领我国新一代电机工艺技术迈向新的台阶;公司探索行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成功开发出二代扁线成型机,同步开发三代扁线成型机,实现制造效率提升50%,一举实现行业技术领先。突破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驱动的智能焊接技术和电热耦合驱动的高性能绝缘技术,实现焊前视觉引导成功率99.9%,首件定子填充率99.8%。

  在锂电池智能装备领域,公司自主掌握电堆自动堆叠技术、电池三腔自动一体化气密性检测技术、刀片电池模组支撑技术、动力锂电池结构胶及导热胶自动涂布技术等,在堆叠效率、精准度、产品性能稳定性上处于行业前列,突破保护膜自动分离技术,通过开源软件的二次开发,集成真空搬运技术、视觉技术、激光位移检测技术、激光颜色防错技术等基础技术,实现产品生产合格率99.5%。突破多仓串联式热压整形及HIPOT测试技术,融合绝缘测试技术、PDI闭环精确控温技术,创新压力和位移监控测量深度学习算法。

  公司开辟全新技术创新模式,建设研发产业集群,完成新能源驱动电机工艺实验室规划建设,建立了全流程驱动电机测试体系和工艺验证能力,将产品基础工艺研究和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相结合,与产业化装备制造商、科研高校、主机厂展开合作,实现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化研究同步进行,及时验证,缩短新产品商业化进程。公司自主研发并掌握了行业内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在基础材料性能研究、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工业机器人协同应用、智能物流设备、虚拟调试、数字孪生、智能测试、激光开发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大连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示范企业称号、2023辽宁省质量标杆称号。

  报告期内公司拥有的的核心技术无重大变化,新增激光焊接技术、激光清洗技术两项核心技术。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始终秉持技术是保证公司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支点,围绕客户价值需求、内部价值需求、未来发展需求作为公司的研发方向。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5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181件。其中,2023年新增获得授权专利3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7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46.25%,主要系研发人员数量及职工薪酬增加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驱动与技术优势

  公司始终以“技术驱动企业健康发展,以技术拓市场,用技术提利润”为发展理念,每年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和管理改进,使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始终保持具有技术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15,304.51万元,同比增长46.25%,研发人员388人,同比增长34.26%,开展专项技术及产品研发55项,共完成15项。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5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181件。其中,2023年新增获得授权专利3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7件。

  公司研究院搭建了完整的工业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体系,通过综合机械设计、电气控制、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电子、计算机等诸多领域的数智化基础创新平台,形成了智能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精密检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五大核心支撑技术以及电池生产技术、电机组立技术、电机绝缘技术、性能测试技术、总成装配技术、总成测试技术、智能物流仓储技术、智慧系统技术等八大核心应用技术,在核心技术及专精应用技术方向均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公司研究院始终根据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前沿需求进行储备研发,围绕虚拟调试、机器视觉、机器人等重点应用方向进行专项重点布局,围绕轴向电机、固态电池、制储氢设备等下一代产品开展研发工作。正是因为公司的前沿布局,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中,帮助我们的下游客户实现了诸多首台套设备,也帮助我们的上游供应商实现了很多新产品的首次应用于持续优化,获得客户长期信任,获取新产品及新技术首批订单,实现包括46系列大圆柱电池、10层扁线电机定子生产、800V高压油冷电机定子生产、X-pin电机定子生产线的首条业绩突破,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2.客户结构与品牌优势

  公司下游主要客户为汽车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在客户结构上具备两大突出特点,即整车厂客户比例高、国际客户占比大。公司客户涵盖汽车行业大多数的主流汽车主机厂及知名汽车动力部件供应商,以欧系客户为代表的包含奔驰、宝马、大众、麦格纳、沃尔沃、采埃孚等,以美系客户为代表的包含特斯拉、通用、福特、康明斯、卡特彼勒等,以及国内自主品牌为代表的包含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一汽集团、潍柴动力、小鹏汽车等。

  公司与客户均为长期合作,在核心客户中已打造了良好的口碑,建立了可拓展至全球的品牌及市场影响力。公司与多家欧美系及国内一线汽车主机厂保持长期合作,形成较为稳健的伙伴关系,已累计60余次美系客户项目交付经验,40余次欧系客户项目交付经验,全面掌握欧美国际技术标准及产品工艺要求;结合公司的管理体系与产品技术,公司建立14大项内部标准,包含产品技术标准、设计技术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检验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技术基础标准等。公司目前建立的内部标准可满足大多数欧美合资、独资汽车主机厂的要求,这也为公司在获取下游高端客户订单,尤其是海外订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全球整合与跨区统筹优势

  公司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持续以为立足中国,全球协同,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最优质、敏捷的服务,将公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企业。通过多年的布局与发展目前已在美国、匈牙利、印度、德国成立海外公司,并建设形成销售、生产、服务、研发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全球供应商资源平台,全球化采购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集团统筹下,各海外子公司充分发挥本土销售、本土交付、本土服务优势,集团进行资源调度与分配,协同各地区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整体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包括沃尔沃、采埃孚、康明斯、特斯拉、马恒达、比亚迪等20余个交付地点在欧美及东南亚等国的海外订单,并顺利承接公司有史以来单体项目最大、金额达9.91亿元的沃尔沃汽车海外大单,并成功获得采埃孚在美国、德国、塞尔维亚、中国四个国家五条产线的订单,充分证明公司所积累的优势可以拓展至全球市场。

  4.标准化、平台化优势

  公司产品主要为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装备,属于非标定制化产品,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提高标准化程度,进行平台化管理。豪森软件在集团需求基础上形成HS智能化设计系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孪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与集团所积累的20余年汽车行业及非标装备制造行业相结合形成工业数字化软件,通过智能算法与先进设计工具实现设计过程自动化,以海量数据提高设计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智能系统辅助设计师完成繁琐计算分析和优化工作,通过模块化和定制相结合,灵活调整产品功能配置,大幅提高设计标准化与生产模块化程度,不断加强标准化率,缩短设计周期,改善设计质量,提高成本竞争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更新迭代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科技创新型行业,技术优势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专利授权共计151项。由于下游行业产品迭代较快,客户需求不断变化。未来,如果公司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能及时匹配客户的需求,公司将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

  2.技术人才流失与技术泄密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人才对公司的产品创新、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设计人员1,268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6.98%。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厂商对于技术人才的争夺也将不断加剧,公司将面临技术人才流失与技术泄密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在手订单延期交付风险

  公司生产的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装备均为非标设备,采用订单生产模式,根据销售合同订单安排生产,一般分为规划、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采购、厂内装配调试集成、预验收、客户现场恢复及装配调试集成、终验收、售后服务等阶段,整体过程较长。

  在项目交付过程中,客户的需求变更、计划调整、公司人员及场地等生产要素匹配、运输周期、场外实施及交付进度等均会对公司订单交付节奏产生影响。如发生项目延期,可能出现当期收入结转减少、成本费用增加、存货减值的风险。

  为匹配在手订单规模,公司已加快大连四期及常州基地建设,并重视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内部人才培养等,不断提高公司产能,并重视项目全周期管理,控制项目交付风险。

  2.重大项目波动、经营业绩波动风险

  公司商业模式为在厂内装配集成调试通过预验收后发货至客户现场,在项目通过终验收后确认销售收入,具体依据是终验收报告等表明项目通过终验收的外部凭证资料。

  在上述收入确认具体方法和项目执行周期下,公司各年新签合同订单及其季节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无明显规律特征,且由于本轮海外客户及合资客户进行的是新能源领域的追赶式投资,单个项目金额较大,重大项目的交付节奏对后续经营业绩的季节性影响较大,重大项目毛利率对当期公司毛利率水平影响较大,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绩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3.海外项目实施风险及汇率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海外新签500万元以上订单高达190,742.17万元,订单主要来源于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若公司海外项目国际运输物流、跨国现场实施交付等随着海外项目交付地的地缘政治风险、税收政策变化风险、汇率变动风险、签证用工规定风险、款项结算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公司海外项目的实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业绩。

  公司海外业务不断增加,主要以人民币欧元、美元、英镑、印度卢比等外币定价并结算,如果未来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有可能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毛利率、净利率下降风险

  由于下游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设备订单存在验收延迟风险,可能导致项目实施成本增加,毛利下降;2021年、2022年行业竞争激烈,同行在竞标过程中出现明显价格折让,中标项目毛利空间较小,该部分订单自2023年开始陆续结转,导致以锂电池及物流生产线为主的产品毛利明显下行;由于公司新增订单及在手订单增长较快,为匹配订单规模,近3年公司员工人数增长较快,公司扩充厂房即将交付,新增折旧摊销,但是新扩充产能实现终验收尚有一段周期,费用率将出现明显上行,存在净利率下降风险。

  公司持续关注项目全周期管理,采取多项举措降本增效,后续随着产能规模与订单匹配及高毛利海外订单结转,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快速向上修复。

  2.资金短缺风险、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负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8,472.01万元,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主要原因系由于行业惯例,客户主要以签订合同、预验收、终验收和质保期结束分期付款,常见为3-3-3-1及0-9-1模式,但是生产物料的投入大部分集中在预验收前完成,资金投入前置。

  随着公司新增订单每年持续维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项目回款金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较大,经济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持续为负或者较低的风险,公司的资金有可能成为制约公司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2023年度公司通过再融资补充募投项目资金缺口及流动资金缺口,公司高度重视财务与资金健康,进一步支持公司高速成长。

  3.应收账款(含分类为合同资产)余额增长,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收入规模的扩大,公司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增长较多,并存在客户回款逾期的情况。

  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大型汽车厂商和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客户的回款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受到客户所生产产品在市场的销售对其现金流量的影响,同时也与客户的自身效率相关,因此客户的回款存在不确定性。

  较快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增长,既增加了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也增加了客户逾期回款甚至无法回款的风险。未来公司预计业务和收入规模仍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在此提请投资者注意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增长的风险。公司已采取多项举措,长期监控应收账款催款工作,不断加强应收款项管理,重点控制项目回款风险。

  (六)行业风险

  1.汽车行业周期的风险

  公司下游客户为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汽车销量增加,下游客户进行产能扩张时,行业标准提高或行业技术迭代时,下游客户进行产线更新换代时,公司订单增长旺盛。一旦下游汽车销量下降,客户开工率降低,产品及技术稳定,新产线资本开支降低,公司订单将会减少。由于2021年开始国内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投资热情高涨,整体产能投放集中,造成2023年开始国内出现产能过剩,汽车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跌破50%,国内市场投资热情降低,国内订单减少。2024年初,国内主流车企出现新能源汽车降价潮流,部分新兴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出现裁员、停工停产等情况,汽车行业将会面临新一轮洗牌,如投资热情维持低位,对公司业绩将产生不利影响。

  2023年是国外车企进行新能源追赶式投资的周期起点,虽然国内市场萎缩,但是国外市场增长为公司订单带来了持续增量,在国内市场下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新增订单高速增长。公司也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全球市场降低受单一国家地区行业周期的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柯马、库卡、蒂森克虏伯、格劳博等国际知名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及天永智能(603895)、先惠技术、巨一科技、思客琦、跃科、铭纳阳等国内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相关竞争对手除原有汽车行业,还包括从原3C行业设备供应商转型的竞争对手,自2021年开始以锂电池模组PACK及物流智能生产线为主的产品出现明显的竞争加剧,订单毛利空间下滑,已开始导致一批设备供应商亏损甚至出清。同时,公司已经在欧洲、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持续获得新增订单,与国际装备制造企业直接竞争,竞争加剧有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持续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客户服务等多维度提升竞争力,力争提升全球范围内市场占有率。

  (七)宏观环境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下游汽车制造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目前公司下游行业客户集中在汽车行业,公司的经营业务与下游行业及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未来,如果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下游行业的发展环境,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1.企业愿景:成为全球智能装备领域领导者。

  2.战略方针:持续发展核心业务,夯实管理基础,扩大全球领导力。

  “持续发展核心业务”,持续发展核心业务持续聚焦在核心业务,不断迭代,在产业链内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持续、有序的规划产品业务组合。

  “夯实管理基础”,内部管理要形成对业务管理的有效支撑与赋能,确保形成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扩大全球领导力”,通过全球化的布局与合作,与全球众多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并取得领导地位。

  3.关键策略:新产品业务发展,国际化发展,激发组织活力,体系保障,数智化。

  以新产品为实现战略的载体;通过国际化拓展经营范围空间,开疆扩土;激发组织活力,来保障内部运营效率,引导资源内部高效流动,避免组织板结,保障文化力量和士气;用体系化的质量、成本、精益管控来提升竞争力,不断积蓄竞争势能,保持公司领先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及时透视和指导经营活动,保障经营质量。

  (三)经营计划

  1.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范围

  进一步加强“激光技术、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基础应用技术的迭代及研发,为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应用技术支持;借助已积累的底层技术优势,加强新产品研发,扩充产品品类。加快新能源工艺装备领域关键工艺装备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范围。

  2.加强海外市场开发能力,提升海外市场占有率

  继续加强海外市场经营队伍建设,提升集团及各事业部海外市场的开发能力。通过已承接的海外订单项目的顺利交付,强化公司海外市场的品牌价值与客户认可度,夯实已有客户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客户,进一步提升公司海外市场占有率。加强海外市场宣传能力建设,不断扩大豪森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3.提升集团职能管理能力,提升集团运营效能

  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找准集团“产品技术、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建设方向和目标,定义出科学的发展策略,保证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管理能力,强化预算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进一步降低项目实施成本,提升业务运营效能。

  加强集团内各事业部各作业环节高效协同,保证事业部/子公司间高效协同,让集团公司“经营/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的资源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4.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证行业技术领先

  进一步加强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在岗培养体系,设计技术技能类人才在岗培养课程和培养计划,通过师徒制、优秀技术人才分享、在岗学习、一对一辅导、在线经验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各类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保证豪森公司内部造血能力的增强。

  加强重点技术人才引进,尤其战略性关键技术岗位人才的吸引和挖掘,进一步夯实豪森公司技术人才的底蕴,持续保证豪森公司行业技术领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潍柴动力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