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通达电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通达电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通达电气(60339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受整体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公众出行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公司下游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且新业务领域市场开拓工作取得进一步成果,公司整体业绩向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079.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64%。

  (一)持续优化产品研发,积极开拓新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5,094.21万元,新增研发项目立项37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2项,研发项目结题37项,包括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已有产品新型号、新功能的开发和技术迭代。

  公司通过新产品开发,丰富产品类别,开拓新业务领域、增加单车可配置品类,报告期内推出全液晶仪表、5G智能综合体检车、粤陶巴和燃料电池自卸垃圾车等多款新产品及新款专用车。全液晶仪表集成显示车辆各项信息,实现车辆故障诊断、预警、维修辅助功能,可适用于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车型,并支持定制化,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电池托盘产品适用于卡车、乘用车,报告期内研制出3款不同型号的电池托盘产品,并获得了电池托盘厂家配套准入资格;粤陶巴系改造的观光音乐餐饮双层巴士车,是对旧公交客车开发再利用的一次探索。

  通过已有产品新型号、新功能的开发,挖掘产品新的应用场景,保持产品技术先进性。报告期内持续推进电动塞拉门、中控屏等新型号产品的研发,其中,中控屏已形成具有商用车通用性的智能中控屏,并针对不同商用车功能性差异,提供定制化人机交互界面,如已完成的环卫中控屏实现清扫车上装控制、燃料电池中控屏实现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监控及异常报警等个性化功能;持续对新一代电子风扇、LCD控制卡等产品进行迭代研发工作,促使产品不断完善,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以产品为核心突破口,积极开拓市场。在客车领域,紧抓标配业务,积极参与终端用户招标,国内业务、出口业务两手抓;在物流车等商用车、工程机械业务领域,以智能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载远程终端、电子水泵、中控屏、智能仪表、车身控制器等六大产品为主,积极推动产品获准进入相应生产厂商供应体系;在乘用车领域,通过电池托盘等动力系统用结构件的研发,积极开拓市场;在移动医疗领域,通过加强与体检机构、医院合作,推动业务增长。

  (二)深化精细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方面,公司进一步深化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细化质量管控程序,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加强对各单位的成本管控要求,优化产线布局和各生产环节的协调,提高生产效率,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报告期内,各项成本费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三)完善产业化布局

  公司积极完善在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及医疗领域业务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完善业务布局。公司参与设立并控股达隆氢能科技,报告期内,达隆氢能科技已完成车载安全供氢系统、供氢系统控制器等产品的开发,产品可应用于以氢燃料作为动力的冷链物流车、渣土车等商用车,该公司业务目前处于开拓期,各项业务有序开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收入;公司参与设立并控股通福达电气,主要从事乘用车高端线束的生产和销售,该公司业务目前处于开拓期,各项业务有序开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收入;公司子公司医动健康参股设立体检中心,依托于公司移动医疗检查、检测车研发、生产能力,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体检服务,有利于提高产业协同效应;2024年4月,该体检中心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备营业资格,体检中心正式进入运营阶段,各项业务有序开展,但目前尚未形成收入。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属于智慧交通业务领域,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客车、城市公交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其中以城市公交车为主。按照公司主要产品应用领域,公司属于智能交通行业下的智能公交子行业,处于智能交通行业生产制造中间环节。

  智能交通行业是根据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所需的设备、服务、技术而衍生出来的行业。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电子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5G、自动充电等交通新基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的成型与成熟发展。智能公交行业属于智能交通的一个子行业,是相关技术在公交领域的应用。

  1、产业政策

  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就推进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方面,提出推进公交化运营,加强道路交通衔接,打造1小时“门到门”通勤圈;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绿色交通分担率;提出推进综合交通安全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明确提出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应用等智慧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目标。

  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在交通装备领域,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燃料电池、高效驱动电机、车路协同无线通信、车辆主动防护及自动预警等技术”等智能绿色载运装备技术的重大研发方向;在运输服务领域,围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与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提出了开展高品质智能客运、经济高效智慧物流、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关键技术研发等任务;在智慧交通领域,提出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2023年-2025年作为试点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深圳等15个试点城市。

  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3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支持适宜地区的机关公务、公交、出租、邮政、环卫、园林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鼓励农村客货邮融合适配车辆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采购占比逐年提高”,对公共领域推动车辆电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4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工作目标,以及“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稳定燃油汽车消费”、“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水平”等工作举措,引导企业加快5G信息通信、车路协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催生购买需求。

  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加快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等工作目标。

  2、行业现状

  城市公交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生的刚需行业。近年来,受益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新能源技术在交通行业的推广,以及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等主管单位关于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等指示精神的进一步明确,城市公交信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程度不断提高。“十四五”规划期间,包括智能公交在内的智能交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电池的深入研发,推动公交车等运载工具智能化、绿色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3年,全国公路客运量为1,101,15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3,804,953万人,同比增长18.0%。根据慧眼看车发布数据,报告期内5米以上客车销量为106,790台,同比增长3.9%。报告期内客车市场整体复苏,公交车销量下滑,但终端客运需求明显增长,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向好以及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如市场持续回暖,相应的车载电气产品市场需求有望增加。

  此外,随着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法规标准的进一步细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推进,将加剧智能交通市场的竞争,并加快智能交通市场的优胜劣汰,对行业内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拓展、成本管理、人才储备、以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发展前景

  长远来看,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公交及城际客车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建设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实现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动绿色出行以及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是国内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3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公布“十四五”期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名单的通知》,同意河北省唐山市等30个城市作为“十四五”期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并提出公交都市建设期原则上为三年,各相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各创建城市在资金、用地、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命名张家口市等28个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的通报》,命名张家口等28个城市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同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交通强国邮政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2023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2035年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不同目标。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复苏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公交,尤其是相关智慧公交,仍有一定市场发展空间。

  4、新业务领域行业情况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除城市公交车、客车外的其他商用车业务收入约为4,333.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7.19%,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96%,相关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所增加。

  作为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智慧发展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商用车作为公路交通运输的运载工具,按照用途分为货车和客车,其中货车为公司业务拓展新方向。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3年,全国公路货运量4,033,681万吨,同比增长8.7%。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报告期内,商用车销量403.1万辆,同比增长22.1%,其中货车销量为353.9万辆,同比增长22.4%,货车占商用车整体市场份额大。

  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40%。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推动新一轮“以旧换新”。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拥有载货汽车1,166.66万辆;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国重型卡车累计总销量为91.09万辆,累计同比上涨35.63%。按照前述《行动方案》及“以旧换新”政策,货车,尤其是重卡行业即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较强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快速高效个性化定制能力,形成了为客户提供智能车载软、硬件一体化配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业务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各省市,为多地公交运营企业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多年来一直是宇通客车(600066)、比亚迪(002594)、金龙汽车(600686)、中通客车(000957)、安凯客车(000868)等多家国内知名客车生产厂商长期合作的配套商之一,在业内具备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已与部分商用车生产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与商用车生产厂商及终端用户的良好关系使公司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使公司产品研发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公司丰富的订单承接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公司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模式的改进,可以使公司更加高效地完成“新产品开发到形成产品优势”的过程,有利于保持公司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业务分为智慧交通、移动医疗两大领域。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智慧交通软硬件一站式解决方案,具体划分为车、路、场、云四大应用场景。车端提供针对车、路、人的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以及乘客信息系统、客流分析与仿真系统、智能调度系统、智能热管理系统、乘客收银系统等车辆运营信息采集、初筛及远程信息交互的产品;路侧提供智能电子站牌,并积极研发V2X相关产品;场端,即为客户绿色场站管理提供服务;云端围绕数据挖掘、分析、展示及信息存储,提供以SaaS公交云脑、MaaS出行服务为中心的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的N个应用,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客车、城市公交车,部分产品通用于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工程机械。在移动医疗领域,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各类移动医疗车,目前已推出一站式CT体检服务车、5G智能眼科巡检车、5G智能综合体检车、移动PCR实验室、救护车等一系列产品,并且通过子公司参股设立体检中心,为公司移动医疗车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增强移动医疗板块业务协同性助力。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智慧交通领域,尤其是大中型客车和城市公交车业务,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更。

  2、公司主要产品

  (1)智慧交通领域

  公司作为智慧交通软硬件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商用车生产厂商、运营企业提供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及配套汽车电气产品。

  ①云端——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

  公司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依托于“通达云”,通过链接车、路、场的传感器设备,汇聚物联设备信息,进而构建一张感知网络,并结合各经营流程,如运营调度、主动安全、客流分析等N个智慧应用,构建管理一张图。物联感知的一张网和业务管理的一张图借助智慧交通SaaS云脑(形同数据工厂),进行数据提炼、加工、分析、融合等预处理,将处理后的主题分析数据依据不同角色,面向车企、行业监管部门及市民用户分发个性的数据服务,形成数据闭环。

  具体的以智慧公交、智慧场站、智慧出行、智慧监管、智慧传媒及数据中心六大板块为业务发展方向,围绕车辆运营数据分析、应用、增值服务,面向以公交运营为主的客户,提供车辆智能调度平台、车辆安全预警平台、ERP运营管理综合平台等多套解决方案。

  智慧公交:在智慧公交板块,通过AI、云计算、大数据、GIS等技术的应用,提供智能调度管理平台、客流分析与仿真平台、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TDMS视频管理系统、车联网安全预警云平台、智能收银管理云平台等多套车辆管理解决方案,实现车辆调度、客流运力分析、损耗件管理、视频管理、安全管理及收银管理等功能;提供ERP运营管理综合平台、智慧公交枢纽云平台、公交大数据分析平台(公交大脑)等多套满足运营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多系统数据集成、打破应用系统界限、进行数据沙盘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及决策科学性,助力公交企业数字化管理发展。相关解决方案目前主要应用于公交车及其运营企业,相关平台可通用于物流车等商用车及其运营管理。

  智慧场站:通过GPS/北斗、CAN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针对充电服务资源整合及场站管理等需求,为客户提供充电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多桩融合、商家互联互通,为不同类型充电运营者提供充电服务、运营管理、结算清分等业务功能的SaaS服务,在“云端”搭建高可靠性的充电运营管理平台,从而建立合作共享的充电生态圈;针对乘客更全面的候车服务需求,将智能调度系统、乘客信息发布系统与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信息数据提取融合,嵌入候车区,形成智能电子站牌,为候车乘客提供车辆位置查询、线路查询、天气查询、信息发布等综合便民服务。

  智慧出行:基于GPS/北斗、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在实现车辆实时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公交平台及智能电子站牌,提供线路信息、车辆实时到站信息等服务,通过实时公交平台进一步提供线路换乘方案规划、站点定位等服务。

  智慧监管:打造公共交通行业监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和行业壁垒,实现业务联动和数据联动,实现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预警、应急指挥与协调联动、辅助决策分析、公众信息服务及整体业务管理。

  智慧传媒:基于公交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系列产品及智能电子站牌视频、图片等线路、广告信息发布需求,公司通过对各类显示屏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了多媒体统一发布平台,实现多媒体节目的在线制作、实时发布、远程监控功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渠道、可触达的信息发布服务。

  数据中心:公司搭建的通达云,通过车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撑业务从事后决策前移到事前预测,深度融合云计算技术,能够快速整合企业的异构数据,实现数据应用分析的可视化、自动化,实现大数据平台的统一管理和租户相互独立相结合,以云服务形式为客户提供IT基础服务资源。

  ②车端——汽车电气产品

  公司汽车电气产品分为车载智能系统、公交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机与热管理系统、车载部件等四大系列,每一系列包括多个产品,又分为不同型号。

  车载智能系统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围绕车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方向,运用高清视频处理、高清视频智能识别、无线网络通信等技术及AI算法,逐步形成了车载智能终端、乘客信息管理系统、中控屏、调度屏、全液晶仪表、辅助驾驶系统(包括ADAS司机驾驶辅助系统、360全景行车辅助系统、电子后视镜)、DSM司机行为监控系统、智能电子站牌、车载安全智能报警系统(包括车载安全烟雾、易燃挥发物、可燃气体智能报警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全方位覆盖交通安全、运营、服务等方面,实现车端数据采集、初步处理以及车端与云端数据交互等功能,适用于各类商用车。

  公交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作为多媒体统一发布平台的硬件产品,主要包括多媒体风道及信息发布显示屏两类产品,运用图片视频解码、无线网络通信、数据加密等技术,助力公交运营企业增效。

  新能源汽车电机与热管理系统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控及氢燃料电堆的工作温控;热管理系统以电子风扇、电子水泵为核心零部件,能够提高动力系统工作效率、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耗,延长使用寿命,具备远程升级和数据存储功能;可适用于客车、卡车、物流车等商用车以及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

  车载部件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车辆轻量化、环保、美观等需求,不断进行工业、机械结构、软硬件设计迭代,包括车载照明产品(包括通道灯、内饰灯、外饰灯)、塞拉门、公交收银系统、普通风道、车内顶、司机安全防护隔离设施等多个品类。

  ③路侧——智慧候车

  基于智慧出行服务,通过对候车站台进行便民服务、信息共享的赋能,打造“等车+生活+休闲”的出行驿站。通过提供自动售货、共享充电等便民服务,提升候车人员的体验感;通过智能电子站牌提供线路、天气,实时车辆位置、载客量等信息,提供智能化出行服务,提升城市形象。除城市交通,相关产品也应用于旅游景区接驳车站点、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等。此外,公司边缘云计算终端产品,可与路侧单元通讯,实时显示红绿灯、路况等信息。

  ④场——绿色场站

  依托智慧场站模块为客户提供场站资源整合、管理服务。充电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多桩融合、商家互联互通,为不同类型充电运营者提供充电、运营管理、结算清分等服务,建立合作共享的充电生态圈,打造绿色场站。

  (2)移动医疗领域

  公司基于车载电气行业多年技术积累,以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为目标,将高精密医疗设备与车结合,解决高精密医疗设备在车上的抗震、抗电磁干扰等问题,通过5G通讯技术,以及云平台的搭建,构建用户、医生、医院及管理单位的互联互通渠道,致力于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筛查、远程线上诊断等医疗服务,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及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目前推出的产品有一站式CT体检服务车、5G智能眼科巡检车、5G智能综合体检车、移动PCR实验室、5G远程DR体检服务车、疫苗接种车、救护车等。

  3、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产品研发,保持在细分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引领国内车载电气产品研发方向。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政策、技术研发人员绩效指标与产品销售情况挂钩等方式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市场敏感度,另一方面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等研究性机构合作,共同承担省市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克服行业技术难点和瓶颈,不断将新的技术理论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公司软件系统及配套硬件产品均采取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市场策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快速定制化研发及服务能力,以及配套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具备先进的生产能力,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客户的订单情况来确定生产计划和组织安排生产,采用柔性生产模式,可以快速切换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交付需求,充分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规格不一的订单要求;同时为满足标准化产品生产需求,公司通过调整产线、优化生产工艺,力求在柔性化产线设计的基础上,满足标准化、大批量生产需求。公司采取“以产定购+合理库存”的采购模式,采购科根据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以及生产原材料的安全库存量等数据制定采购计划,向供应商提出采购需求并确保到货时间;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流程、采购管理流程以及仓储管控流程。

  公司的销售模式,按照销售渠道,可分为直销模式与经销模式:直销模式指公司直接向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经销模式指经销商根据客户需要向公司定制化采购再销售的业务模式。按照产品销售面向的对象,可分为标配销售模式和终端销售模式:标配销售模式是指产品订单需求来自商用车生产厂商;终端销售模式是指产品订单需求来自商用车最终用户(主要为各地公交公司)。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商用车生产厂商,通常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因此公司以直销、标配销售模式为主。

  公司产品定价原则为“成本费用+合理利润”,综合考虑销售规模、销售区域、竞争状况等多个因素后,通过商务谈判或投标等方式确定销售价格。

  公司注重参与国内外举办的本行业知名展会,积极开展行业交流与合作。近三年年均参加行业内大型展览次数不低于3场,每年均携新产品亮相,展示公司最新研发成果,扩大公司影响力,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展现公司不断精进产品技术的研发实力。

  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较上年同期没有发生变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优势

  公司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人才梯队、研发体系完善,项目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研发优势明显,具体表现为:

  1、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60人的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构成覆盖需求分析、产品研制、产品测试等不同阶段,囊括机械工程、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软件开发等多种专业;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促进公司的创新和发展。

  2、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研发体系。公司技术中心在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上对技术资源进行整合、规划、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实现了技术研发的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以产品研发为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科学管理体系。

  3、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公司商用车领域产品定制化程度高,要求研发人员针对客户提出的功能需求进行定制开发,并配合商用车生产厂商新车型同步开发配套产品;移动医疗车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定性研制、生产;此外公司还积极参与承担省市区科研项目,研发团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参与或承担14项省市区级科技项目,其中,承接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5项。2023年10月,公司5G智能眼科巡诊车项目获评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5G+医疗健康赛道全国三等奖。

  4、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公司研发团队紧跟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将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突破,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中心、广东省工程中心,“通巴达中心实验室”获得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助力公司入选广州市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库。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42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20项,新增著作权登记2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计580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59项;4项产品获得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研发投入以保证公司的竞争优势,持续的研发投入为研制新产品提供保障,新产品推出为公司的收入提供了持续增长的保障。

  (二)产品线丰富,两化深度融合

  1、产品线丰富,覆盖应用领域广

  公司围绕车辆运营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以及存储服务,形成能够满足车辆管理、场站管理、企业内部管理、行业监管等需求的多套解决方案,并形成了车载智能系统、公交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机与热管理系统、车载部件等四大系列配套车载硬件产品,涵盖交通安全、运营、服务三大领域,解决了车端数据采集及初筛、云端数据分析、车端与云端数据交互等问题,更涵盖智能电子站牌、充电运营管理平台等产品,将服务场景延伸至路侧及场端。产品多元化但又关系密切,建立了具备“云、管、端”服务架构的生态体系,集成式系统化供应已成为公司立足市场的竞争优势。

  公司依靠丰富的产品类别,有效降低销售、售后服务成本,逐步形成产品规模优势。同时也为客户减少了分散采购导致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技术对接成本等。

  2、两化深度融合,加速产品向集成应用方向发展

  公司具有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优势,获得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AA级)。公司的智能交通管理云平台是两化融合的典型产品,公司将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产品研发当中,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客户通过配套系统平台,在满足配套硬件产品正常使用的同时,实现了对人、车、路全方位监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得各种分析报告,极大提高了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了经营成本,获得了增值服务。

  (三)人才优势

  公司核心人员稳定,在公司服务年限平均超过十年,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在激励机制方面,公司为员工提供股权激励政策,将公司的骨干、专家、核心技术人才作为重要激励对象;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设立内部培训机构“通达学堂”,对员工展开系统专业的内部培训,使公司人才水平在整体上得到提升,人才队伍得以壮大;此外,公司积极开展专家讲学、外派学习、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并充分利用外部专业网络培训平台资源,培养出了一批行业内具有高素质、高知识层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高级工程师14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工程师21人以及持有PMP资格证书的项目管理人员8人。

  (四)客户资源和品牌优势

  公司的客户目前以客车生产厂商和公交运营公司为主,如宇通客车、比亚迪、金龙汽车、中通客车、安凯客车等国内前十名客车生产厂商,与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公司产品技术、品质、售后服务等方面均高度认可。公司先后获得欧辉汽车、开沃汽车等客户颁发的“优秀供应商”荣誉,并多次获得宇通客车、中通客车“合格供应商”荣誉。在卡车等其他商用车领域,公司与大运汽车、陕汽集团等部分商用车生产厂商建立了良好的供应关系,部分产品实现标配准入。公司与商用车生产厂商的良好关系使公司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使公司研发产品能够与时俱进,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巩固市场份额、推广创新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品质和服务优势

  公司在生产管理中,坚持贯彻ISO9001、IATF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发、生产产品,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高质量产品。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7款产品通过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16款产品通过欧洲E-Mark认证(车辆产品欧洲技术标准型式认证)。报告期内,公司已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的车用电子风扇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能力已符合军用的相关标准要求。

  公司规范运作软件系统等信息技术服务,先后通过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二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2项系统获得广州市公安局核发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第三级)。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获得《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等级证书》(CS2级)。

  此外,公司在全国共建立了24个服务网点,涵盖公司主要客户所在地,为客户提供产品技术支持、维修等售前、售后服务,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较上年同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079.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64%;营业成本40,748.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17.13万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逐步普及应用,商用车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相关软件开发、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行业总体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家将交通强国列入国家战略,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智能交通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1、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立足国情,创新发展了许多应用和技术,成效突出。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智能化、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高速公路智能化领域,主要包括易华录(300212)、赛为智能(300044)及皖通科技(002331)等企业。智能公交市场处于行业快速发展期,市场整体分布呈点状结构,行业巨头缺乏,专业企业数量较少。目前智能公交市场领域的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主要有威帝股份(603023)、天迈科技(300807)、锐明技术(002970)、蓝斯股份等;从事其他商用车智能终端业务的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主要有德赛西威(002920)等。公司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较强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强大的订单承接能力、快速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了为客户提供智能车载软、硬件一体化配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业务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比亚迪、宇通客车等多家国内知名客车生产厂商的长期合作的配套商之一,并已进入部分商用车生产厂商的供应体系,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在业内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

  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框定了以智能交通为首的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具体范围;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伴随着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客户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进入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将不断增多,公司未来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不断加剧,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改变。

  2、行业发展趋势

  智慧交通是我国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行业也不断朝着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其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

  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规划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性已成大势所趋。

  2021年10月25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公共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新能源汽车,仍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展望2035到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安全、高效。

  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在交通装备领域,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燃料电池、高效驱动电机、车路协同无线通信、车辆主动防护及自动预警等技术”等智能绿色载运装备技术的重大研发方向;在智慧交通领域,提出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加快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等工作目标。

  公司将继续在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图像智能识别、驱动电机和大数据技术等方面持续增加投入,通过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多个产品的融合创新,为客户决策提供科学量化依据,以及通过人、车、路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构建人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城市公交云平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推动核心产品的持续升级换代,保持行业细分领域技术领先地位。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秉持成为国内车载电气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的目标,坚持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围绕自主研发的车载智能终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国内主流商用车生产厂商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公司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拓展业务板块,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以现有公交运营企业、商用车厂商客户为基础,通过现有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实现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占单车智能化产品比例;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移动医疗业务的发展,通过参与设立的体检中心建设,以现有医疗车辆示范应用案例,推进移动医疗车的应用、推广;最后,以电池托盘等动力系统用结构件、线束为切入点,积极开拓乘用车市场,并积极以智能车载终端技术积累和延伸,探索在乘用车市场其他业务的可能,探索其他新兴领域,促进新兴技术与垂直领域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经营计划

  1、坚持研发投入,稳定研发团队,加大研发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保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水平。公司将继续专注于车载智能终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及配套汽车电气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和研发新产品;在5G-V2X、图像智能识别和大数据技术等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基于5G-V2X通信技术,持续进行车载边缘计算智能终端产品升级迭代;通过图像智能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时实现多个产品的融合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车辆信息及客户运营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为车辆优化运营、安全管理提供科学量化依据,进而推动核心产品的持续升级换代;持续推进智能热管理系统以及智能中控屏等产品的升级迭代,在货车、专用车等商用车、工程机械上的适用性改进及推广;持续推进电池托盘等动力系统用结构件的研制、线束产品的研发,基于现有技术积累挖掘其他适用于乘用车的产品;积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移动医疗产品。推进研发及产品检测中心的完善,通过研发平台的完善,使产品研发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信息化;进一步完善产品检测中心,不断完善产品标准,提高专业检测能力,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研发,积极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和机构建立密切技术合作关系,提前进行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保技术方向正确性及先进性。

  2、提升产品生产工艺。充分利用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成果,降低生产线的管理难度,针对性开展生产工艺引进、提升,达到产品质量提升、充分利用产能的目的,进而实现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为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奠定基础。充分发挥专用车事业部积极性,研制、开发新款医疗车等多种专用车型,提高专用车生产线的利用率,助力公司在移动医疗等专用车相关业务市场推广工作;积极开拓乘用车业务,以已经取得配套准入的电池托盘产品为基础,挖掘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控股子公司开拓乘用车线束业务,积极打造乘用车线束生产线,建立乘用车市场开拓的双通道。

  3、加强市场拓展。围绕车载智能终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在车辆数据、客户信息等领域展开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积极拓展产品市场;在产品不断升级迭代的基础上,利用产品的技术突破,寻求塞拉门、中控屏等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立足现有产品及国内客车市场基础,加大海外客车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智能热管理系统等产品在货车、专用车等商用车、工程机械市场的推广力度;推动电池托盘产品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开拓新客户;持续推进线束业务市场开拓工作。审慎筛选项目,通过投资或其他商业合作形式,积极布局乘用车产品。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力量,提高专业销售人员的素质与数量,加大产品售前、售后专业技术服务力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同时继续深化大客户销售策略,提升国内外中高端客户的市场份额,确保销售收入的稳定增长。

  4、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坚持绩效导向的人才管理,积极通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继续保持与高校合作,建立高校实习基地,实施实习生计划,增强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的互相了解,提高人才招聘的有效性,提前做好人才的选拔储备。

  5、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坚持客户导向的流程化管理,优化公司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及数字化转型,强化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推广,保证公司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6、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前提下,针对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的不同需求,合理使用发行股票、债券以及银行贷款等不同融资手段,充分发挥财务杠杆和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保持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公司下游行业发展趋势变化的风险

  公司产品和服务目前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尤其是城市公交车,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信息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提高,单车价格增加,下游市场空间广阔,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此外,商用车行业一定程度受宏观经济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等情况的影响。当前市场环境下,如果公司在业务扩张或产品推广过程中市场开发不力、相关产业政策发生较大不利变化,可能会对公司未来收入及业绩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在强化与客户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不断积极拓展全国各省、市的商用车厂商、公交企业客户,进一步丰富公司客户群体;积极开拓移动医疗、乘用车等新的业务领域,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增加相关业务收入;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2、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回收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30,613.61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31.11%;公司应收票据账面价值为1,972.02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00%。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及应收票据账面价值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基于与客户过去合作情况以及对客户整体经营情况的评估,因客户具有良好的资金实力、市场知名度,且信用良好,公司给予客户一定的信用期;其二,受当前经济形式及新能源汽车补贴发放时间存在滞后性等因素影响,导致商用车生产厂家自身回款和获得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款时间均被延长,对商用车生产厂家的现金流带来影响,增加了生产厂家的资金压力,进而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回款周期较长。虽然下游主要客户多为上市公司,但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及应收票据余额累计较大,存在逾期或出现坏账损失的风险。

  公司将继续保持与现有各大商用车厂商、公交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按期与客户对账;对客户经营情况及资金情况进行评估,对可能存在偿还风险的客户积极采取法律措施催收账款。

  3、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合计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54.38%,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客户主要为国内头部客车生产厂商,如宇通客车、金龙汽车等。公司经商用车生产厂商严格的程序选择成为其合格供应商,并且得益于公司产品线广、产线规模大和较好的产品开发能力,公司与客车生产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该情况有助于保持公司业务及客户的稳定性。

  若公司主要客户发生流失或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发生不利变动,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客车行业产销量相对集中是近年趋势,根据慧眼看车数据显示,报告期内5米以上客车前十企业销量集中度达到83.8%,公司一方面与行业前十大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保持与现有各大商用车厂商、公交企业良好合作关系,以便于业务开展;另一方面,不断积极拓展全国各省、市的商用车厂商、公交企业客户,进一步丰富公司客户群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4、业务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存在一定的季节性,上半年为公司产品销售淡季,下半年为公司产品销售旺季,尤其是第四季度。上述情况与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性相关。公司客户主要是国内头部客车生产厂商,其生产计划会受到其客户公交公司交货期限的影响,通常公交公司上半年制定车辆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下半年执行采购计划。因此公司业务存在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将积极拓宽产业链,抓住机遇向相关领域延伸、辐射。在现有业务基础上,优化公司产业布局,提升公司综合实力;推动核心产品的持续升级换代,积极开拓季节性波动较小的商用车、工程机械及移动医疗业务的发展。

  5、新业务领域开展的风险

  公司目前一方面正在积极开拓物流车等商用车市场、工程机械市场及乘用车市场,另一方面在积极推进移动医疗业务。公司此前深耕客车行业,较其他商用车市场、乘用车市场仍存在一定技术需求、客户主体的差异;移动医疗业务虽立足于公司客车行业积累,但与智慧交通业务存在较大差异,不会产生较强协同效应,且面临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政策要求及经营管理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业务进展不顺利、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风险。

  公司一方面通过为技术人员提供相关培训,针对性提高技术人员在新业务领域相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专家顾问、招募相关业务领域专业人员,组建完善的技术、业务团队,以专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等降低经营风险;密切关注相关行业的政策要求及市场主体需求,以保障市场开拓业务的顺利进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安凯客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