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丛麟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丛麟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丛麟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以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主营业务,是集危废处理技术、危废综合处理新模式和危废管理体系现代化优势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和产业综合环保服务商。公司主要为上游生产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危险废物提供处置服务,是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为此公司将积极响应并践行国家战略,继续聚焦危废处理主业,以无害化业务为托底,做精做深资源化业务,通过产能扩大、种类丰富和产业链的延伸,加大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助推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一)总体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79.76万元,同比下降13.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36.24万元,同比下降49.5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887.5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7.1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3.17%。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29,286.45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12.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266,091.42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6.85%;公司股本13,832万股,较报告期初增长30.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19.24元,较报告期初下降6.83%。

  (二)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认清市场严峻形势,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近年来,我国生产制造业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转型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出现了阶段性产废数量减少的现状,且由于危废处置行业产能过剩及产能错配导致了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行业也正处于整合及优胜劣汰的调整过程中。

  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公司每月召开月度经营管理会,对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并层层落实跟踪,市场团队也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及市场业务实际情况召开动员会、沟通会,继续以“挖存量、拓增量”的市场拓展思路,树立对外以客户为导向,对内以市场拓展部为中心的理念,分享集团内部区域性客户协同、服务、开发、管理方法,为各子公司市场开拓提供有效助力,形成可持续的多渠道业务合作。并且公司各子公司在保障无害化业务优势的同时,通过技术、生产等部门的支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优势、运营优势承接高风险、难处理的无害化业务,完成了高危物料的专项清运工作,提升客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客户解决“卡脖子”难题。

  此外,公司还特别注重市场拓展团队员工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组织多场业务专项培训、危废各类政策解读多样化课程,确保业务人员在理论上、实际工作经验方面都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2、坚持精细化管理,提升降本增效水平

  公司自推行“降本增效”管理理念以来,通过组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意识,让员工认识到降本增效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目前公司各部门员工已将降本增效化为主动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均有所体现。

  报告期内,各子公司分别制定了降本目标及实施路径,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强化内控降本,通过技改措施达到降本降耗的目的,严格控制维修成本,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控制费用支出并跟踪执行情况;在采购方面,对集团内各子公司通用的设备、原材料、耗材、服务商等综合类采购项目统一采取“集采”模式,并通过招投标形式,降低各子公司采购成本;在综合管理方面,公司持续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项目,积极开展各部门员工“定岗、定编、定责”工作,强化员工责任意识,促进工作高效开展。

  3、强化安全合规意识,坚持安全合规运营

  危险废物本身带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高度的危害性,且存在来源分散、组分不稳定、成分复杂的特点,对于危废经营单位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的要求较高。

  报告期内,各子公司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环保合规稳定运营,所有子公司均未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公司始终以“安全合规”运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及生命线,坚持集团统一部署,细化安全职责,强化安全监督,建立安全合规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每季度安委会会议、月度公司级领导现场检查、主要负责人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现场活动、全体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清单,做到层层落实,人人负责,不断排查识别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升级信息化平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的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是一项全面、集成式的管理系统,整合了财务、采购、销售、库存、生产等企业各个部门的各种数据和业务流程,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精益的运营管理,提高企业内部协作和外部客户服务能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公司统一管理各子公司的业务数据和信息,有利于让公司高层快速、准确地了解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及形式,便于内部决策。

  报告期内,公司对财务标准模块进行了迁移,完成了财务结算系统、业务结算系统、OA办公系统整体平台化、数字化升级,同时在实现财务基础结算功能基础上,为集团合同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商管理、仓储、销售模块等业务标准化打下基础,初步实现全面预算信息化雏形。数字化平台升级后,改善了公司的运营机制,提高了公司的运转效率,通过数据化、在线化、可视化,全方位实现管控效率的提升。

  5、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从企业发展需求出发,不断夯实基础管理,持续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及标准,结合制度要求,持续推进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建立。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牢固树立回报股东意识,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在三会管理方面,所有会议的召集召开合法合规、运作规范,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加强了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团结性、监督性,有效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及法治意识的双提升,促进了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及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公司始终以无害化业务为托底,致力于做精做深资源化业务。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拥有近二十年环保产业经验,对于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坚持在危废处理领域深耕细作。

  公司的客户覆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积极支持科创企业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公司也为众多知名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危险废物处理服务,支持基础研究与科研工作。

  2、主要产品

  公司主营业务为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两大模块。

  (1)无害化处置

  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是指消除危险废物污染属性的过程,通过焚烧、填埋、物化等手段,对危险废物进行减量、彻底的形状改变或与环境彻底隔离等方式,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目前,公司以无害化业务为托底,九大工艺技术中已包含焚烧及填埋的相关技术,并已在公司内部形成无害化业务协同模式,能够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2)资源化利用

  危险废物的资源化是指采取工艺技术从危险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与能量,同时减少危险废物对环境污染的过程。危险废物实行资源化利用,既能减少原材料的消耗而降低成本,又能降低危险废物的排出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通过对回收的危险废物进行加工、循环利用、交换等方式,使之转化为可利用的二次原料和再生材料,助力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前的实现。

  公司可资源化利用25大类危险废物,生产超过20类产品,主要包括:硫酸、磷酸、硫酸铵、磷酸氢二钠、再生氢氧化铜、再生桶(复合式中型散装容器)、二甲氨基丙胺、涂料用稀释剂、异丙醇、乙醇等。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危险废物处理业务主要分为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两种模式。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公司向上游产废单位收取危险废物处理服务费,结合危废的特性、组分,安排相应的处置方案,对于不具备再生利用的危险废物,公司则根据处置方案、处置难度和处置量与产废单位协商定价。对于具备再生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公司针对大部分上游产废单位收取危险废物处理服务费,同时通过资源化利用产生的有机溶剂、无机盐类、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资源化产品对外销售,取得资源再生产品收入。对少部分高再生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公司不收取危险废物处理服务费,个别情况下需要向上游产废单位付费获取。

  2、危险废物接收模式

  当上游产废单位有危险废物处置需求时,公司市场拓展部人员将与产废单位进行业务洽谈,了解上游产废单位的基本情况、产废种类、产废数量,并将危废信息提交至公司ERP系统,判断该危废是否曾入厂处理。对于曾经入厂过的废物,技术管理部将判定是否予以接收;对于未曾入厂过的废物,由市场拓展部人员将危废样品送至公司实验分析中心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最终根据报告判定是否予以接收。对于予以接收的危废,技术管理部确定危废包装要求,估算危废处理全生命周期和危废处理成本,并对危废处理方式提出具体的建议。公司市场拓展部基于以上信息向客户提供报价,与客户协商确定最终的危废处理方式并签订合同。

  危废由客户转移发运至公司时,客户填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上传至当地环保部门系统,危废转移联单中载明了具体危险废物及其对应的处理方式,公司严格按照联单载明的方式进行危险废物处理。

  3、危废处理模式

  公司接收危险废物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要求的规定进行分类存放,生产部门将根据库存情况以及车间处理能力安排生产,并将相应计划传达至计划部。计划部协调危废仓库办理出库手续并按要求放到指定周转区域。公司通过核心技术的持续开发,实现了危废处理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公司无害化处置采用危险废物焚烧和安全填埋改变危险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危险废物数量、缩小危险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效果;公司资源化利用以危险废物为原料,在满足处理过程无害化的基础上,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资源化产品包括有机溶剂、无机盐、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

  4、采购模式

  公司各部门如有采购需求,则通过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系统进行申请,采购人员根据请购单,依据供应商报价生成询价单并报上级审批。履行完成审批程序后,采购人员将带有供应商信息和已确认价格的请购单转化为采购订单,分发至对应的供应商。

  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采购原材料及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处置填埋:公司将经焚烧等工艺后的灰渣运送给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并支付相关费用。考虑到安全性、地理距离和处理成本,公司暂未使用蓬莱蓝天的填埋场。

  (2)运输服务:公司选取有资质的运输公司,通过比较价格、服务质量和运输资质范围后签订合同,并支付相关运输费用。

  (3)原材料:公司原材料主要包括处理所需的化学品和包装物资等,公司各部门及车间根据实际情况向采购部提交采购需求,由采购部统一对外采购。

  (4)能源类:公司能源类采购主要包括电力和生产经营用水等的采购,与电网公司和水务公司定期进行结算。

  公司推行集中采购策略,对集团内各子公司通用的设备、原材料、耗材、服务商等进行综合类采购项目的统一招标。通过招投标形式,公司预期能够进一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资源化产品销售模式

  公司将资源化利用后再生的有机溶剂、无机盐类、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产品对外出售。公司销售部负责合同及订单评审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般合同及订单的评审工作;在与顾客接洽的过程中,销售部门负责沟通商务方面的信息,控制合同及订单的重大修订,并收集市场信息和顾客反馈意见。公司对外销售产品主要采用客户自提的交货方式。在销售渠道方面,公司除了原有的销售渠道,报告期内,还新增互联网及APP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6、研发模式

  以服务市场与科创为导向,公司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持续加大对公司五大核心技术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资源化产品研究开发工作,进而巩固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产学研融合创新上,公司现已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600021)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创新的良性互动模式。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促进研发项目的高效进行,技术管理中心构建了与开放式创新模式相适应的研发管理制度。项目立项环节,技术管理中心组织对相关课题从必要性、行业先进性、技术路线可行性、项目组织合理性进行研究论证,确保研发项目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完成立项后,技术管理中心牵头组建项目组,基于项目立项中技术、周期、费用目标,以控制过程关键节点开展项目研发工作,依次通过小试、中试等验证最终的研发成果,并且在中试过程中依托公司运营管理中心的生产实践经验,建设管理中心的工程实践经验及技术管理中心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快速高效协同模式、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快速高效转化提供了保障。在研发成果产业化转化过程中,公司拥有健全的多中心协同模式,确保公司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高效益产出。项目完成后,技术中心组织项目组完成研发项目总结,将其中的成果通过专利进行有效保护,并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等方式进行成果鉴定并推广,有效支持公司可持续发展。

  未来,公司将继续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发效率,推动更广泛的开放式创新构建;同时,公司还将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为公司的科创引领提供有力保障。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2023)》,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N77);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中的危险废物治理(N7724);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10月30日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公司所属行业属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类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鼓励类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属行业为“7节能环保产业”项下的“7.2.5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服务”的“7724危险废物治理”。

  (1)行业发展阶段

  (2)基本特点

  1)我国危险废物处理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

  2004年5月,国务院公布《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至此,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相关规定文件逐步成型,行业正式起步。

  2016年左右,随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改和两高司法解释的公布及完善,以及“无废城市”等国家战略出台,危废处理行业迎来高速发展。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省(区、市)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共4,195份,相比2006年许可证881份增长376.16%,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行业参与者。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6,000余家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数量仍在持续上升。

  2)无害化业务竞争激励,资源化利用技术亟待提升、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无害化业务尚处于价格竞争、产能竞争的初级竞争阶段,无害化处置产能的快速增加导致市场价格有所下降,部分运营管理能力较弱的企业将被迫退出行业,最终将形成由龙头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相比无害化业务,资源化对技术要求更高,而现阶段我国危废资源化的瓶颈在于技术亟待提升,管理相对粗放,目前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大多无法深度加工资源化产品,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造成资源浪费。未来,率先拥有先进、品类全面及产品附加值高的资源化利用能力的公司将成为毋庸置疑的行业龙头。

  3)市场集中度较低,“散、小、弱”及单一化的特征明显

  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业内公司数量持续增长,但处理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和覆盖区域单一,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及单一化的特征。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及《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约有6,000余家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514.8万吨,利用处置量为9,443.9万吨,平均每份经营许可证的利用处理量为1.57万吨,处理能力较低。

  (3)主要技术门槛

  我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使我国产生了全球总量最大、最繁多、最复杂的危险废物,其中主要涵盖电子半导体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及化工、冶金等传统制造业,还包括各类研发机构。不同来源的危险废物达万种以上,且其不同种类之间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危险废物处理技术面临处理对象存在极端不稳定、环保与安全风险控制难度极高、工艺技术柔性需求极强的“三极”特点,基于以上我国危险废物的特征,有效的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必须通过持续长期研发积累才能形成,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我国危险废物的复杂性,使其技术需融合化工、冶金、热能、材料、安全及环境等多学科领域,才能形成高效的处理技术。技术人员需要跨界融合这些领域技术,才能能够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和设备,进行高效的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同时,危险废物处理需要在安全操作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损害。危废处理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安全操作的技能和知识,能够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并且由于危险废物本身带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高度的危害性;且不同类别、不同企业产生的危废差异性明显,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批次的废物也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处理难度和处理风险极大。基于上述特点,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呈现较高的技术壁垒。

  因此,相对其他环保行业,危废处理行业的技术门槛更高,需要危废处理技术人员具备跨界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和更新技术,技术能力是危废处理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的主要壁垒之一。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始于上海,布局全国。以子公司上海天汉为示范逐步推行危废综合处理新模式,目前已成功布局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区域,形成5大生产运营基地,掌握了9大处理工艺,可处理42大类危险废物,可资源化25大类危废,生产超过20类资源化产品,并通过政府备案23项,公司还参与起草制定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团体标准。

  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客户优势突出,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上海先进半导体、中国商飞、中国航发、万华化学(600309)、特斯拉(上海)、合全药业(药明康德(603259))、复旦张江、齐鲁制药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户覆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为工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配套服务,积极支持科创企业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公司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大批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危险废物处理服务,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与科研工作,助力我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近年来,由于危废市场整体供求格局改变,危废处置利用价格下滑,行业竞争激烈,但公司仍凭借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

  危废处理技术具有明显的跨领域、多学科的特点,相比生活垃圾处理与水污染治理等其他环保细分领域,知识密集程度与技术含量更高。一方面,危废处理过程必须解决二次污染问题,因此相关技术覆盖废气治理、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另一方面,危废处理流程还会涉及材料、化工、冶金、安全、热工、地质等领域及学科的技术。近年随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监管督查的日趋严格,一系列适合我国目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实用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资源利用覆盖危废种类和效率不断提高,无害化处置中的结焦、工况不稳定等情况也有所改善。

  (2)新产业

  从危险废物产生的行业来源看,危险废物来自几乎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最主要的是工业、医疗和市政三大领域。其中:工业废物比重约为70%,一般源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已发展成为工业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产业配套服务之一,“十四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中也强调,我国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发展需求应继续围绕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坚持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切实降低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危险废物处理行业仍具备发展潜力,其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和延伸,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也将日益增大。

  (3)新业态

  目前我国危废处理行业的参与者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偏弱,行业前十企业的市占率不到10%,能处理25种以上危废的公司仅占全国总数1%左右。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单一,危废处置规模小于50吨/日,行业整体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特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随着落后产能出清、政策日趋完善、技术相对成熟、管理水平提高,危废处理行业整体利润未来有望趋于理性,行业将回归平稳发展阶段。

  (4)新模式

  目前,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和覆盖区域过于单一。随着上游产废企业的需求变化和危废处理技术的完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危废处理模式能够在安全、高效处理危险废物的同时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减少社会整体资源耗用,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5)未来发展趋势

  a.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为推动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改善区域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能力严重过剩的局面,近三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台政策和公告予以引导。单一、落后、闲置产能的逐步清退加之兼并重组潮的到来,危废处置行业整体的产能规划和布局更为合理,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大中型危废和以资源化、特殊类危废为主的处置设施会将有所增加,专业化区域化的危废处置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b.资源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十四五”以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引领下,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延续,《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量级环保政策先后出台,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未来,率先建立技术先进、处理品类全面、资源化产品附加值高的资源化利用能力的公司将成为行业毋庸置疑的龙头。

  c.产业链延伸,拓展服务内容

  针对危废处理产业链上游,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危废处理企业的经验,逐步开展现场分拣与预处理服务、安全运输服务等,提高危废处理的整体安全性和效率。同时,在上游产废企业进行相关产线设计和产线装配的阶段,向其提供定制化的工艺和装备设计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在产废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切入生产流程的关键节点,依托先进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客户工厂内完成资源的再生循环,赋能上游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践行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的国家战略。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凭借在危废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突破并掌握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废有机溶剂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废包装容器再生回收工艺及关键技术装备”“含铜废液深度净化循环再生工艺关键技术”“回转窑危废焚烧结焦防控及在线清灰清渣技术”“危废焚烧烟气低成本协同处理工艺技术”五大核心技术体系。

  (2)核心技术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坚定以科技创新为定位,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夯实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同时紧密围绕危废行业“绿色化、数字化、资源化”的方向发展,依托多年积累的雄厚技术研发实力,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2023年公司参加由中再生、中环科学会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专委会/固体废物分会联合主办的“无废供应链”建设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绿色发展技术交流会,在会议上,公司的“废包装容器再生回收工艺及关键装备应用”技术案例获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绿色低碳发展案例”。

  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危废行业各项标准的起草及制度,各项研发工作进展顺利推进。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加大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对公司五大核心技术进行技术优化、技术迭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技术含量,巩固了公司的核心技术体系,以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4项,在研课题13项。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知识产权项目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其他共27件,新增获得授权22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102件,软件著作权1件,其他知识产权成果32件,合计152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研发实力和完备的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始终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无害化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报告期内新增了2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拥有6项发明专利和50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在资源化技术领域,公司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在报告期内新增了3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获得了11项发明专利和5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不仅体现了我们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也为我们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累计主/参编了6项重要标准与规范,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此外,下属子公司也屡获殊荣,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展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方面的实力。

  公司专注于危废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业务,通过不断完善研发体系,以自主研发为主导,辅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构建互助型的创新模式。公司与多所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002001)果转化。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公司在无害化技术和资源化技术方面已经掌握了五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这些核心技术的持续开发创新及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为推动危险废物处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人才及管理团队优势

  人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经过多年培育打造,公司已建立起一支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与管理团队,涵盖了环境、化工、设计、设备管理等多个领域。团队中多名核心技术人员长期服务于公司,他们在研发和技术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参与了众多重大科研项目。这些专家深厚的专业基础、丰富的资历背景和研发技术经验,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了我们业务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为了吸引并留住这些优秀人才,公司不断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潜能与热情。这些举措不仅为公司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构建优秀、稳健的管理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先进的市场管理及风险防控能力

  自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积极开拓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并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商业合作关系。这些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上海先进半导体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以及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高端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有万华化学、特斯拉(上海)等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以及合全药业(药明康德)、复旦张江等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企业。客户覆盖领域的广泛性体现了公司在不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为我们赢得了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发展动向,公司内部管理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和业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4、运营管理模式优势

  公司在国内首创“大卖场+多协同”模式,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凭借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方面的全面技术优势,构建了一个内部可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将经济活动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废物产生。此外,基于低碳发展的理念,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实现了业务种类的优势互补,构建了一个高效且环保的危险废物“内循环”处理体系。这种内部协同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运行和管理能力,还显著增强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5、行业资质与规模优势

  由于危险废物治理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管,涉及收集、转运和处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许可证,因此该行业存在较高的资质壁垒和进入门槛。新企业获得相关资质所需的审批周期也相对较长。目前,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主要采用焚烧、填埋和物化等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焚烧和物化的残余物最终仍需进行填埋处理。由于填埋场需要占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其审批过程非常严格,导致填埋资质在各类危险废物经营资质中尤为紧缺。公司深谙行业特点,因此在山东、山西等东中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提前布局了填埋业务,并已投入使用。此外,由于危险废物的种类繁多,拥有全面经营资质的企业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截至报告期,公司掌握了危废焚烧、废乳化液处理、废矿物油处理、金属废物处理、综合废物处理、废溶剂处理、废酸碱处理、废包装桶处理及安全填埋等九大危废处理工艺。这种全面的技术储备使公司能够作为一个综合型危险废物处置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我国生产制造业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转型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出现了阶段性产废数量减少的现状,且由于危废处置行业近年来核准危废经营资质快速增长,造成产能过剩及产能错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行业正处于整合及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虽然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表现不及预期,但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主要财务指标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与行业趋势一致;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研发滞后风险

  近年来,危废行业快速发展,危废处理技术和工艺不断进步。如果竞争对手取得相对公司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公司可能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地位,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目前,公司所处的危废处理行业技术发展路径较为清晰,但在未来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排除危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行业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导致工艺流程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也不排除出现成本更低或处理效果更好的危废处理方式,对原有方式实现重大替代。如果公司无法顺应技术趋势,面对变革,则公司部分业务将失去市场需求,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主要服务对象为各类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危废的属性、种类和处理技术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公司无法顺应产业趋势,面对变革,则公司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2、核心技术外泄或失密风险

  公司在危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行业经营多年,拥有一系列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技术和专利,同时,公司通过研发形成多项兼顾安全、环保和效益的核心技术,危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相应工艺得以应用,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竞业禁止协议》,对其在保密义务、知识产权及离职后的竞业情况作出严格规定,以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合作研发方面,公司与合作方签订合作研发合同,对各方应遵守保密义务进行明确约定。公司采取上述保密措施,以防止核心技术外泄,但仍无法完全排除核心技术外泄或失密的风险。未来若发生核心技术外泄或失密,可能对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专业人才流失的风险

  危险废物本身带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高度的危害性,且不同类别、不同企业产生的危废差异性明显,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批次的废物也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处理难度和处理风险极大。基于上述特点,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呈现较高的技术壁垒,行业内企业需要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探索,才能形成一整套高效、节能且环保达标的危废处理技术体系;同时,业内公司需要对危废处理流程中的收集、运输、分类、暂存、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全流程采取针对性方案,对于公司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鉴于上述特点,懂技术、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是危废处理企业的核心门槛和核心竞争力。如果行业内潜在竞争对手提供更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公司人才,或公司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人员变动,可能导致专业人才流失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安全生产及环保风险

  危险废物本身带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高度的危害性,且存在来源分散、组分不稳定、成分复杂的特点,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的要求较高。

  公司的运营过程涉及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等多个环节。若在日常经营中,上述任一环节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火灾、爆炸、危险物泄漏等意外事故,公司将面临财产损失、产线停工、甚至人员伤亡等风险,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公司亦可能受到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未来客户拓展及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风险

  影响公司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外部需求、行业竞争格局、公司产能规模、公司市场开拓和公司运营能力。近年来危废处理行业竞争加剧,无害化处置价格阶段性下降,部分“小、弱”的项目正陆续退出市场,市场份额预计向龙头企业集中。未来如果行业外部需求减少,行业格局发生变化,公司产能规模不能有效扩张,公司运营能力有所下降,有可能导致公司收入不能可持续增长。如果公司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客户拓展无法有效转化,可能导致公司新增产能不能及时消化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销售价格和业绩下滑的风险

  近三年,公司无害化处置业务平均单价分别为4,157.45元/吨、3,634.09元/吨、3,419.70元/吨,处置单价有所下降主要系宏观经济恢复缓慢及行业内竞争加剧,无害化处置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1.04%、47.12%和37.58%。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9.01%、44.83%、37.22%。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宏观形势下,危废处理行业将继续面临上游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供过于求和激烈竞争的挑战,公司危废处理业务的单价比如焚烧单价面临下降压力,从而对公司收入和利润造成不利影响。如公司不能巩固技术和服务优势,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则公司将可能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2、固定资产金额较大的风险

  近三年,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74,517.33万元、106,052.99万元和107,043.76万元,占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4.30%、28.28%、32.51%,占比较高。同时,公司持续进行产能扩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占比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较大,如收入规模不能相应增长,则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后续可能由于发生毁损、技术升级迭代或路线变化等原因,出现固定资产减值的情形,从而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税收优惠相关风险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相关文件的规定,子公司山东环沃、蓬莱蓝天、夏县众为和孙公司盐城源顺享受三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子公司上海天汉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重新认定,高新企业证书编号:GR202331002620,认定有效期为三年,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根据2021年12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公告2021年第40号《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的文件规定,子公司上海天汉、山东环沃和夏县众为综合利用废矿物油、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劳务服务符合相关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相应销售收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

  若未来国家税收政策有所调整,或子公司上海天汉不能持续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标准,公司未来税后经营业绩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六)行业风险

  1、产业政策变动风险

  危废行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高度相关。近年来,环保监管的趋严和危废相关政策出台和完善进一步倒逼危废产生企业规范危废处置,从而进一步释放了危废处置市场需求,促进危废处置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三大攻坚战”,要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危废处理产业发展,但如未来危废环保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动,或资源化产品销售、飞灰填埋等具体业务政策发生变化,公司将可能面临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资源化产品无法对外销售、危废处理成本提高等情形,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危废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参与者,随着业内公司数量的增长,产能的大幅提升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从而使得危废处理价格比如焚烧单价进一步下降,对公司的整体收入和利润造成不利影响。如未来仍有新的企业、新的产能释放,将会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的竞争。

  公司与行业内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相比,资本和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可能使公司在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处于不利地位,从而给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致力于危废处理的资源循环利用。公司主要服务对象覆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该等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呈周期性波动。经济繁荣时,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产生的危废量一般会出现增长;经济衰退时,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产量下滑,产生的危废量相应减少。上游客户产生危废数量的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务量及市场议价能力,进而使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波动甚至下滑的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79.76万元,同比下降13.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36.24万元,同比下降49.5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887.5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7.1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3.17%。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29,286.45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12.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266,091.42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6.85%;公司股本13,832万股,较报告期初增长30.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19.24元,较报告期初下降6.83%。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行业格局:不同于其他环保行业,危废处理行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业务竞争激烈。行业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及单一化的特征。由于前期缺乏合理规划,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严重,出现处置价格下滑、恶性竞争等现象。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及《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约有6,000余家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514.8万吨,利用处置量为9,443.9万吨,平均每份经营许可证的利用处理量为1.57万吨,处理能力较低。

  发展趋势:随着危废处理市场落后产能加速出清、政策日趋完善、技术相对成熟、管理水平提高,行业整体利润将趋于理性,未来我国危废行业将逐步回归平稳发展阶段。现阶段,具备研发能力强、技术工艺水平领先、综合运营管理优秀、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有望在这一轮行业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坚定危废处理主业不放松,坚持以无害化业务为依托,积极探索资源化技术路径;继续落实公司“降本提质增效”管理理念,深化预算管理,优化现有资源运作效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夯实现有项目,推动募投项目的落地及产能的逐步释放,不断通过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提升市场份额及核心竞争力。

  公司高度重视危废的资源化业务,通过与高校、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在研发项目上加大投入力度,也基于现有核心技术与长期在行业内积累的处理经验,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申请与应用,形成行业领先的深度资源化技术。同时,公司与上游产废客户紧密合作,在芯片、光电、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PCB等众多行业所面对的危险废物处理难点和技术瓶颈的问题,形成专案小组,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并通过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端制造业危废的深度循环利用。

  近年来,危废行业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上游产业转型、行业内部产能供过于求等影响,处置利用价格出现大幅下滑。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在符合上游产废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公司依托已有技术储备、综合处理模式和人才团队优势,借助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巩固提升既有优势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出效益,优化公司在各区域的危废资质结构,提高资质总体利用率。

  公司深知技术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能够促进公司经济业务发展,又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依托行业领先的研发实力和创新性的一体化研发体系,公司将不断创新优化危废处理工艺,形成对应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并运用于日常危废处理,同步客户处置需求变化。

  (三)经营计划

  1、加强客户渠道开发,提升市场份额

  公司自开展集团化管理以来,强调对各子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服务即赋能,公司通过提供赋能支持激发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提升经营水平,从而确保公司整体战略得以贯穿以及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公司成立了市场拓展中心,结合现有业务布局,建立南北区域市场平台,搭建子公司业务交流平台,对信息、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整体统筹与研究,帮助子公司提升业务水平、解决难点问题。同时还开发和对接产业涉及多个子公司所在区域的集团型客户,为子公司挖掘和创造业务增长点。

  2、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争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及行业上下游知名企业的合作开发,确保在市场需求、研发趋势、项目规划上处于有利竞争地位。从技术、模式、管理等方面提升企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着力推动企业由政策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管理型向精细低碳型转变、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从创新层面充分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3、继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巩固降本增效成果

  公司在生产运营、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综合管理等方面等已建立了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客户服务质量、促进了持续改进,降低了综合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未来,公司降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及改进,对各项标准化文件进行查漏补缺,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形成PDCA循环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 和 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