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晶科能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晶科能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晶科能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全球光伏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新增光伏装机大幅增加,同时产业供需变化带来价格下降,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终端需求。彭博新能源(BNEF)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增长76%;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约217GW,同比增长148%。同期,以N型TOPCon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快速推进,N型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根据上海有色网(SMM)统计,2023年全年国内组件采购定标中N型占比37.2%,比例从年初1月的13.9%提升至年末12月的66.7%。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行业周期波动下的激烈竞争,共向全球发送83.56GW太阳能光伏产品,包含光伏组件出货78.52GW,根据InfoLinkConsuting的数据,公司组件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一。公司2023年组件出货中N型出货48.41GW,占比约62%。得益于组件出货量的增加和先进产品占比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及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186.82亿元,同比增长43.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40亿元,较上期同期增长153.20%;与此同时,公司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N型技术持续领跑,先进产能快速放量

报告期内,公司N型产品的技术和量产规模保持领先。截止2023年底,公司已投产超过70GW高效N型电池产能,2023年全年N型组件出货48.41GW,同比增长352%。同时,公司高效N型电池研发量产持续突破,N型TOPCon电池研发最高效率达26.89%,基于N型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最高效率达32.33%。2023年年底N型电池量产平均效率超过25.8%,2024年一季度量产平均效率已超过26%,N型组件功率高出同版型P型产品约30W。

公司持续构建完善一体化生产、销售网络。截止2023年底,垂直一体化产能在硅片、电池和组件三大核心板块分别达85GW,90GW和110GW,一体化产能配套率达85%以上,成本管控铸造盈利能力优势,在行业内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二)完善全球供应布局,主动应对外部变化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拓展包括东南亚工厂在内的全球一体化供应链,截至2023年年底拥有行业最大超过12GW硅片、电池及组件海外一体化产能。同时,公司主动应对海外市场的贸易政策变化,着力推进碳足迹管理、供应链溯源、ESG等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为海外市场长期稳定供应奠定基础。通过在全球市场均衡布局,公司在中国、欧洲两大主要市场取得较快增长的同时,也抓住中东、拉美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机遇,积极应对美国市场政策变化并逐步实现顺利出货。

与此同时,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组件价格快速下行,以及部分辅材供需关系变化下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发挥N型TOPCon技术“链主企业”优势,提前预判、灵活应对,开展多种保供措施,并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方案,围绕公司不断完善供应生态链建设,确保长期供应及成本竞争力。

(三)探索光伏“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变革降本增效

2023年5月,公司公告拟在山西综改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目前项目建设顺利,一期项目14GW于2024年3月起逐步投产。山西一体化大基地是公司引领光伏行业又一次生产模式创新,且高度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将充分体现技术先进性、规模极致性,零碳一体化、效率最大化以及制造智能化,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供应链的韧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探索智能工厂建设,确保最前沿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成品落地并向市场进行覆盖。公司智能工厂生产全程由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型设备自动优化系统、智能自我维护系统及智能生产实时状态监控系统协同管理完成。

(四)坚持发展新兴业务,探索未来业绩增长点

随着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以储能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光伏系统成本不断降低,“光伏+储能”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报告期内,公司发布覆盖源网侧、工商业和户用侧的全面储能解决方案,产品方案在技术和性能上不断创新,并与全球多家电力开发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签订订单。报告期内公司4GWh储能系统产线成功投产,后续电池及系统产能有序推进建设。在2024年最新发布的BNEF储能供应商分级名录中,晶科能源储能位列一级供应商。此外,公司积极投入产品创新,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领域不断开拓,为医疗、教育、食品等各行业客户提供多种定制化方案。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光伏产业技术为核心,以“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为发展愿景的全球知名光伏产品制造商。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单晶硅棒、硅片切割、电池制备、组件封装在内的光伏业务。公司建立了从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到光伏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产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终端客户,并以此为基础向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储能产品,持续输送清洁能源。

2023年11月,超过100个国家在COP28会议上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在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少达到11,000GW,光伏装机容量将从2022年的1,055GW增加到2030年的5,457GW。在此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努力,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产品和技术上的服务和支持。

1、硅片及光伏电池片

公司通过采购多晶硅原材料,利用直拉单晶技术生产硅棒,并用金刚线切割加工成硅片,再将硅片通过电池生产工艺加工成电池片。公司生产的硅棒、硅片及电池片主要用于内部各下游环节的生产加工,少量对外出售。公司的硅片、电池片主要为单晶182mm尺寸。2023年底,公司硅片和光伏电池片的产能分别达到85GW和90GW,同时针对N型TOPCon电池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上游相应拉晶切片技术,为TOPCon电池的提效降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2、光伏组件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公司生产环节的终端产品,也是公司面向市场的主要产品,客户群体为全球范围内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销商。公司光伏组件产品目前以单晶组件为主,结合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公司应用了PERC、TOPCon、双面(含双玻和透明背板技术)、半片、叠焊、多主栅、大尺寸等电池及组件工艺技术,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差异化地开发并推出了多个系列光伏组件产品。

在早期产品的基础上,公司在2021年11月推出应用了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TigerNeo系列高端组件产品,并不断进行技术和工艺升级。公司的N型组件兼具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率,更优的可靠性等特点,在2023年N型组件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获得了更好的市场反馈,当前已成为公司出货的主力产品。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由公司采购原材料后,经过硅料加工、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和组件生产等一系列连续的生产步骤,从而完成核心产品的制造,通过向境内外下游企业或经销商销售光伏组件的方式实现盈利。

2、采购模式

公司面向境内外市场独立开展采购业务,每年结合全球各区域市场对产品类型的需求、自身产品战略、竞争对手产品战略分析、原材料供需关系、生产成本以及产能等情况,制定年度采购策略与规划。年度采购战略通常包括:战略供应商策略、供应保障策略、降本目标与策略、供应商管理与维护、供应商绩效评价、新供应商及新材料开发、资金预算、来料检验品质等目标。公司主要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及其他辅材和配件等,总体采用“以销定采”的原则进行采购。针对硅料、电池片等重要原材料,公司一般通过与供应商签署中长期采购协议或战略采购协议,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并依据销售订单和生产计划,确定季度或月度采购计划;当执行具体采购计划时,则根据市场行情在具体订单中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同时,公司对部分常用或关键原材料策略性地保留一定合理库存。针对常规材料或辅材等,公司通过定期实施招投标来保持供应商的竞争性,以此应对采购价格波动风险,控制采购成本。2023年,公司在目前精细化的采购模式上,进一步以敏锐的市场分析、预判与决策机制,提升供应链竞争力,对瓶颈物料负面影响提前进行风险管理,对市场行情进行充分分析和主动预判,提升公司供应链体系的韧性。

3、生产模式

公司总体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结合需求预测提前规划生产计划,并根据销售订单、技术资料、生产设备负荷分配计划,形成生产任务,下达至公司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同时,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生产管理制度,各部门通过ERP等信息化系统,对生产全程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计划物控部门发出生产指令及物料采购申请;技术部门负责工艺技术管理及技术标准制定;生产部门根据生产操作规范,按要求进行生产工作;公司品质管理部门全程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控。2023年,公司持续升级N型产品竞争力,实现量产技术引领行业,在总体生产量,电池效率等方面全年持续优化提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4、研发模式

公司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理念,确立了“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倡导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可持续创新,将技术革新有效嵌入生产各环节。同时,在N型产品占有率提升和组件产品高度竞争的大背景下,提高N型产品效率,打造产品技术持续竞争力的目标,实现技术创新和成(002001)本优化的最大价值。

公司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和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依托,建立了全面、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公司制定了合理的研发工作考核及奖惩机制、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管理与保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并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同时,公司在硅片、电池片和组件技术方面及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5、销售模式

公司拥有“硅料加工—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产能,自产硅片、电池主要自用于继续制造太阳能光伏组件,对外销售的产品主要为光伏组件,销售网络覆盖全球。目前,公司产品已经销往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3,000多个战略客户,建立了120多个全球的营销分支,全球服务中心数量达35个,在全球各类新兴市场的市占率持续提升。针对不同的组件客户类型,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两种模式:直销模式主要适用大、中型的电站及工商业项目,经销模式主要适用小型工商业项目和户用市场。

公司还建立了与营销相匹配的服务体系,该体系由自有的专业服务团队及长期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组成,可为全球各区域的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公司在多年的销售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系统,持续完善相应的服务质量管理与产品质量管理标准。现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能够为全球客户第一时间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

2023年,公司积极应对海外贸易壁垒,通过完善的海外一体化产能和供应链体系,以及不断优化的ESG体系建设,保障销售网络的畅通,推动全年销售再上新的台阶。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气候环境要求驱动下,光伏发电以其经济性、清洁无污染、安装便利等显著特点,正逐步成为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国际能源署10月24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能源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电动汽车的数量将是现在的近10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份额将从目前的约30%上升至近50%。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在《全球能源转型展望》中提出的1.5℃情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需要达到11,000GW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约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90%。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光伏和风电占总装机容量的35%。

太阳能因其清洁、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显著优势,发展潜力无限,前景可期。太阳能光伏发电追求度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以更好的经济性争取快速提升其在能源发电中的占比,从而进一步促进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以此循环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降低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的进步,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提升或者革命性的电池结构的变革或将进一步推动度电成本降低。而拥有雄厚创新研发实力和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的光伏龙头企业,将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力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以光伏产业技术为核心、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长期专注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公司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领域,现阶段产品累计销往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主要光伏市场中保持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凭借持续的研发创新、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客户服务,公司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截至2023年四季度,组件全球累计出货超210GW,稳居行业领先位置。

依托自身研发优势,公司近年来不断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在转换效率和功率方面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公司在2019年开始投入N型TOPCon电池量产线,凭借多年累积的技术领先优势,N型电池有效产能规模和量产效率行业领先。同时,公司在东南亚拥有行业最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

随着光伏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公司将利用全球化的视野、布局和生态体系,以及本地化的运营服务,凭借国际一流的用户服务理念继续做好品牌建设与销售渠道建设,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同时,公司将加速规模化量产最新的研发成果,实现行业的降本增效,助力光伏平价上网,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更大的贡献。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主要技术创新

报告期内,为了降低度电成本,光伏产业链在硅片、电池和组件各个环节技术工艺都有进步和提升。在硅片环节,以降低硅耗和成本为目的的薄片化持续推进。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CPIA)数据,2023年,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在150μm左右,较2022年下降5μm。为保持n型产品竞争力,用于TOPCon电池片和异质结电池片的n型硅片产品片厚减薄动力较强,用于TOPCon电池的n型硅片平均厚度为125μm,较2022年下降15μm。p型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4%,较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5.0%,较2022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未来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及良率的提升,N型TOPCon将会成为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据PVInfoLink数据,2023年N型高效产品出货超130GW,总占比约25%。据SMM预测,24年一季度N型电池产量占比已超过60%。N型TOPCon技术已成为市场主流技术,2024年预计N型市占率将提升至70%以上。在组件环节,2023年,随着下游应用端对于双面发电组件发电增益的认可,双面组件市场占比达到67%,增速远超单面组件,已成为市场主流。受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据CPIA预测,未来单/双面组件市场占有率将趋于稳定。

(2)积极布局新业务

1)储能业务

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发展空间广阔。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公司将坚定在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2023年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公司推出了户用储能(1kWh-50kWh)、工商业储能(50kWh-1MWh)以及大型电站储能(≥1MWh)三类储能产品解决方案,推动实现光储协同的多元化智慧能源应用。2023年公司4GWh储能系统产线成功投产,后续电池及系统产能有序推进建设。公司已经与全球多家电力开发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签订订单,涉及区域包括中国、中东非、东南亚、北美、澳洲与日本在内的24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公司在储能研发、产品、品质等方面也将持续投入,为客户提供符合需求、安全可靠的产品。

2)光伏建筑一体化

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是建筑节能/产能的必然途径。公司从2019年开始致力于BIPV产品的研发、制造与推广。目前,公司的BIPV产品包括全黑/彩色幕墙、透光幕墙、彩钢瓦组件,并在开发轻质柔性组件及光伏瓦系列组件。凭借优秀的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可定制等特点,公司已取得较好的市场反馈。2023年公司BIPV出货总量已超百兆瓦级。同时,公司BIPV产品荣获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金奖。

3)光伏组件回收业务

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将实现光伏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进行光伏组件回收技术开发的公司,进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于江西上饶建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基于热解化学法废旧组件回收示范线,可实现高回收率和高回收纯度,助力光伏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3)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三到五年光伏产业竞争将愈发激烈,公司将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研发思路,确立“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从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的一体化研发应用,引领行业N型技术持续提效降本,同时积极探寻未来钙钛矿与叠层电池产业化导入机会、30%以上效率的电池产品开发应用、以及高可靠性材料等方面研发推进,结合光伏组件、储能、BIPV、绿色可回收产品应用,形成多元化、多场景、高质量、高收益的光伏产品。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低氧低同心圆N型单晶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完成直拉单晶数值模拟、同心圆机理模型建立及同心圆缺陷对应控氧技术储备,大尺寸硅棒氧含量水平大幅下降,显著降低电池同心圆比例并提升电池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N型硅片薄片化切片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开发薄片化切片工艺技术,改善切片品质,提升单位出片数,匹配电池、组件适配技术开发,确保电池效率、组件功率、可靠性、良率的综合优化,薄片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N型HOT2.0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开发先进金属化增强技术、能量粒子体钝化技术、高效陷光钝化接触技术以及半片优化技术等多项适用于大尺寸的先进技术,结合新技术应用,电池实验室最高转化效率可达26.89%,电池量产批次最高转换效率可达26.1%。

(4)N型BC钝化接触全背电极电池技术

开发低复合金属化技术,匹配TOPCon电池钝化接触技术、电池背面图案化技术,形成全钝化接触BC电池成套工艺。

(5)TigerNeo组件量产技术研究

开发基于大尺寸硅片电池的TigerNeo组件量产技术,采用SMBB、半片、新型焊带等技术,全面增强组件性能、功率、能量密度和可靠性,输出功率最高可达635W(182N)。

(6)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设计开发光伏幕墙及彩钢瓦等一系列产品,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已成功应用在工业厂房、商业大楼、车棚顶、阳光房等地方,助力建筑、交通、工商业等脱碳进程。

(7)光储一体化技术开发

基于光储一体化技术研究,通过光储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和功率输出控制技术,提升光伏利用率、提升对电网的主动支撑能力,并实现智能化监控和控制,围绕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进一步为多场景下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光储产品和解决方案。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方面获得的奖项、资质

1)公司获评“全国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省产融合作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省瞪羚企业”等荣誉。

2)TOPCon技术成果荣获年度唯一国际首台(套)装备、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此外,IEC63202-1:2019标准斩获首届省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专利“光伏边框、光伏组件及光伏边框的制造方法”获得省专利转化运用奖。

3)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4)报告期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单点突破项目、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点科技项目。

(2)核心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公司研发人员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了解行业一流研究动向,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讨会,与全球学术专家共探光伏技术发展,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积极交流对话。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和技术研发需求,对上述研发项目项下子项目进行了调整,范畴不含2023年前已结项的子项目,故在研项目总投资额与前期定期报告披露数据相比有变化。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创新落地高效,专利布局完善

公司注重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研发实力并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在行业进入N型技术时代后竞争优势日益凸显。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研发效率屡创新高,182N型TOPCon电池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测试转换效率达26.89%;N型TOPCon大面积光伏组件经TV南德认证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4.76%;基于N型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经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检测转化效率达到32.33%。相关创新成果均有较好的量产导入基础,有望加速公司后续先进产品落地,也证明N型TOPCon作为主流技术具有广阔的提效空间,并且可较好融合下一代叠层电池技术。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申请专利3,8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多达3,500余项。这些专利涵盖了PERC、TOPCon、BC等多种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在N型TOPCon专利排行榜上,公司以330项TOPCon专利数量超越了大多数品牌。此外,公司开展TOPCon专利授权以促进合作创新,助力产业健康发展,在2024年初以合理的许可费用已将其部分N型TOPCon相关专利的使用权授予一家头部光伏企业,允许被许可方在其相关TOPCon产品中使用前述TOPCon专利技术。

2、全球领军品牌,ESG水准提升

公司在全球市场广泛深耕,为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面电站、工商业以及户用客户提供经济、清洁和智慧的光伏组件、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并拥有行业最大的12GW海外一体化产能和超过一万名境外员工,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组件累计出货量超过210GW。公司在全球主要市场销售网络的均衡布局,将帮助公司有效捕捉不同市场间的轮动机会,在政策变化和市场价格下行过程中分散风险,维持较同业更稳健的业绩。

不断精进的ESG水平进一步帮助公司在全球市场赢得客户认可。2023年12月,公司在国际权威指数机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的最新年度ESG评级跃升两级为"BBB"级,成为国内首家在一年内实现评级跨越性提升两级的光伏公司,也是当前主流光伏企业MSCI的最高成绩。公司还是光伏行业中首家加入RE100和EP100倡议的企业,并承诺在2028年成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此外,公司参与了“科学可行目标”(SBTi)倡议,旨在到2050年在其整个价值链中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

3、产能模式创新,品质管理精进

公司于2023年5月宣布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创新“政府+链主企业+园区”招商模式,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该项目在行业中首次整合了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三个环节,通过数字化智能系统串联各生产线,配合自动化运输,立体仓库和自动仓储等最新生产线设计方案,将建成生产运营效率和成本竞争力领先,不断导入前沿技术落地,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N型一体化工厂。

凭借对产品品质持续的高度关注,公司连续九年斩获PVEL光伏组件可靠性记分卡“表现最佳”荣誉,公司的最新N型TOPCon组件在PQP全部六个大项中均取得了“表现最佳”的结果,包括湿热试验、LID+LETID、机械应力序列、发电量模拟测试、PID以及热循环。此外,公司TigerNeo组件还获得TüV莱茵首批IEC61215:2021版证书、DEKRA德凯加严热循环IEC62892证书、UL的ASTME1597-10海洋环境光伏组件的盐水压力浸没和温度测试证书、以及CQC颁发的双玻组件典型气候“领跑者”认证等一系列背书。

4、公司治理完善,推动数字化转型

公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等创始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公司核心管理团队长期深耕光伏行业,对全球光伏行业的技术及业务发展路径、未来趋势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具备较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能够保证公司及时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带领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后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在信息披露、资本运作、投关管理等各方面精益求精,进一步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能力的挑战,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公司与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正式签订深化战略合作2.0协议,借助西门子Opcentersoftware平台,协同晶科能源“超级一体化”工厂项目,将现有光伏产业的研发工艺管理平台Teamcentersoftware延伸引入到储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从而加速建立集团化统一的PLM平台,推动研发协同。此外,基于产供销协同推进项目,公司与IBM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为公司数字化转型顺利落地助一臂之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迭代风险

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较快,近些年在拉晶、硅片、电池片、组件等方面涌现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要求行业内企业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加大研发力度,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化能力。若公司不能准确判断技术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动态、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方向,未能对具备市场潜力的技术投入足够的研发力度,或前沿光伏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而公司未能及时掌握,则可能出现技术落后的风险,从而使得公司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光伏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公司自主掌握了拉晶、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该等技术及相关光伏产品是保持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公司重视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管理和保密制度,且与核心技术人员签

订了保密协议。尽管公司采取了多项核心技术的保密措施,公司未来仍存在核心技术被他人抄袭、核心技术信息保管不善或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导致的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从而将对公司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链中涵盖对硅料、玻璃、EVA胶膜等多项原辅料需求,公司利润水平受原辅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虽然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基本完整,各环节供给关系总体较为均衡,但仍然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或特殊事件导致的短期供给失衡和价格波动,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急剧波动且公司未能有效做好库存管理,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或生产成本大幅波动,从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境外市场经营风险

公司积极推进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已经在马来西亚、美国和越南设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并在全球十余个国家设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基本实现全球化经营。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累计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0%。公司境外生产、销售受到国际政治关系、国际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监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面临国际关系变化及相关国家非理性竞争策略等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则公司将面临境外业务经营失败或遭受境外经营损失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1、税收优惠政策及政府补助的风险

公司及多个下属子公司系经依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满足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所有条件时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满足税收优惠条件无法继续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将导致公司税费上升,从而对公司经营业务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公司所属的光伏行业属于国家政策支持的新能源行业,政府部门对于行业内企业的相关产能建设、研发成果会予以一定的补贴支持,但政府补助发放的时间及金额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如果国家调整政府补助政策,可能会减少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将会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不利影响。

2、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高,公司境外销售通常以美元、欧元等外币进行结算,汇率波动将直接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受国际局势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汇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剧。若未来人民币处于持续的升值通道,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未来,若公司经营业绩未达预期甚至下滑,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或者难以通过外部融资等方式筹措偿债资金,将对公司资金链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存货余额较大的风险

公司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如果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风险加剧及公司存货管理水平下降,引致公司存货出现积压、毁损、减值等情况,将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1、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些年光伏行业发展迅速,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规模,纷纷进行扩产或围绕行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行业资源向少数光伏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

光伏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行业产能的扩产及技术进步,光伏产品价格逐步降低,光伏企业在成本管控及产品性能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此外,近年来部分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在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海外区域新建产能并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剧了海外市场的竞争程度。因此,产业链的加速淘汰和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市场布局的加快将使得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2、行业扩产带来的阶段性产能过剩风险

全球光伏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曾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况,行业在经历2011-2012年以及2018年等多轮深度调整后,大量无效、落后产能逐步得到淘汰,但产能总体过剩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近年来,随着全球光伏需求持续向好,行业内龙头企业为提升市场份额,保持竞争地位,纷纷加快产能扩张步伐,导致市场新增及潜在新增产能大幅增加。若未来下游应用市场增速低于扩产预期甚至出现下降,上述产能扩张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不合理下跌、企业盈利下降,因此,光伏行业可能面临竞争性扩产所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太阳能光伏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全球光伏国家产业政策关联度较高,政策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业的景气程度。国际市场中,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对中国光伏电池类产品采取贸易调查,例如美国“双反”调查、美国201调查、印度保障措施调查、印度反倾销调查等,美国和土耳其也对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的光伏产品采取了反规避调查,调查是否存在规避美国对华“双反”税的行为,这类国际贸易政策给我国光伏企业的经营环境及海外市场拓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国内,根据十四五规划,国家将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除光伏发电外,可再生能源还包括风能、光热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选择、投入力度及各种可再生能源之间的竞争情况,均将影响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国家对光伏装机容量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将直接影响包括公司在内的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正大力支持光伏电站的建设,若未来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或相关的政府补贴、扶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公司与间接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控股分别在科创板和纽约股票市场上市的相关风险

晶科能源控股为公司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投资的控股股东。公司与晶科能源控股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挂牌上市。公司与晶科能源控股需要同时遵循两地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上市监管要求,对于需要依法公开披露的信息,应当在两地同步披露。由于中美两国存在法律法规和监管理念差异,公司和晶科能源控股因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并受不同监管要求,会在具体会计处理及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差异及语言、文化、表述习惯差异,以及中美两地投资者的构成和投资理念不同、资本市场具体情况不同,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价格与晶科能源控股在纽约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可能存在差异。

2、国际贸易保护政策风险

出于保护本土产业的目的,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均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过“双反”调查、保障措施或关税壁垒。自2011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于中国大陆的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双反”调查,开始对相关光伏产品征收保证金,公司不排除未来发生“双反”保证金补缴或者退税减少的风险。2022年2月,印度政府决定从2022年4月1日起对进口光伏组件征收40%的关税,对进口太阳能电池征收25%的关税,以此保护本地制造业发展。2022年3月,美国商务

部决定对所有使用中国物料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及柬埔寨完成组装并出口美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反规避调查立案;2022年6月,美国总统公告宣告美国国内电力供应进入紧急状态,在公告后的24个月内或在紧急状态解除前(以较早发生者为准),对上述东南亚四国免征新的“双反”税;随后,美国商务部表示反规避调查程序仍将继续,反规避调查结果将在前述美国总统公告所述24个月届满或电力供应紧急状态解除后实施。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初步裁决认定包括晶科马来科技和晶科马来西亚在内的数家企业不存在规避“双反”税令的行为。2023年8月,美国商务部发布了最终裁决,根据该裁决,晶科马来科技或晶科马来西亚使用其特定关联公司向其出口的中国产硅片,在马来西亚生产并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不属于规避“双反”税令的行为。2023年5月,美国有关执法机构持搜查令对晶科美国工厂等场所进行了搜查,搜查未对晶科美国以及晶科美国工厂的运营造成影响。2023年11月,土耳其贸易部对从马来西亚、越南和某些其他国家进口的8541.43.00.00.00税号项下的产品(光伏电池组成的组件或电池板(“photovotaiccesassembedinmoduesormadeupintopanes”))启动了反规避调查,以调查此类产品是否规避了土耳其对来自中国的类似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截至报告日,上述反规避调查最终裁决尚未发布、公司尚未得知搜查调查原因,公司业已聘请专业律师应对前述搜查程序以及土耳其贸易部对马来西亚的反规避调查。上述调查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公司在越南、马来西亚生产并出口到相关国家的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或遭受其他贸易保护政策,也可能导致公司子公司受到相关机关处罚或面临其他诉讼程序。

除上述“双反”调查、保障措施或关税壁垒及调查程序外,公司还可能遭遇以其他争议问题为借口对中国企业设置的贸易壁垒。如,近年来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所谓“人权保护”为由加强对部分行业产品的进口监管。2021年6月至今,美国政府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对国内某企业发布暂扣令(WithhodReeaseOrder),且以执行所谓的《强迫劳动预防法案》(UyghurForcedLaborPreventionAct)以及相关执行策略为借口,暂停为公司出口至美国的部分光伏产品办理清关手续。公司已通过提交货物追溯性说明文件的方式获得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批准,以使到港货物持续进口至美国境内。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未来仍可能暂停公司发运至美国的光伏产品清关手续的办理,届时公司仍需持续提交相关货物的追溯性说明文件以证实其产品不适用相关规则;或将相关货物运离美国,出口至其他国家或地区。上述情况可能影响公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公司无法排除未来在境外市场遭遇新的贸易摩擦,导致地区销售收入下降,从而给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的可能。

3、信息安全的风险

公司拥有“自动化、信息化”的一体化制造能力,通过多种信息系统对工艺设计、生产调度、物料供应、设备管理、质量管控、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环境监控等核心环节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公司的研发、财务和经营信息也高度依赖多种信息系统和软件记性运作和存储。

公司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但公司核心信息系统或网络可能因多种原因暂停工作、发生故障或造成信息外泄,这些原因包括系统自身缺陷、公司外部针对公司的黑客攻击、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对硬件设备的损坏以及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等。公司核心信息系统或网络的暂停工作或故障可能导致公司重要文件损坏、丢失或泄露,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光伏装机整体向好,供需关系有待改善

随着全球减碳目标的日益临近,各国纷纷加码可再生能源的装机目标,而光伏发电成本的显著下降使得光伏行业未来整体需求依旧乐观。国内市场方面,成本下降带来的经济性提升,有望使得分布式光伏将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海外市场方面,欧洲、美国、印度等主要市场需求持续向好,新兴国家市场机会不断涌现。根据BNEF、PVInfoink等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直流侧需求有望超过500GW。

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行业各环节产能规模大幅扩张,光伏产业链面临较为严峻的供给端竞争加剧和盈利水平承压等问题,同时部分海外市场贸易保护政策频现。根据CPIA预测,2024年全国光伏组件产量或达750GW,整体供需失衡较为明显。当前,部分技术相对落后、没有市场能力和持续开工能力的产能已经开始被市场淘汰。未来,成本控制能力强、一体化程度高、营运资金充沛且拥有全球化品牌和渠道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竞争优势,行业分化情况将愈发明显。

2、N型成为市场主流,技术创新持续迭代

2024年,N型技术仍将保持在整体行业中的技术主导地位,N型产品在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的占比均将达到甚至超过70%。硅片环节技术已趋于成熟,厂商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2024年大尺寸、薄片化进度将趋缓,N型硅片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电池片技术在持续进步,预期TOPCon技术将在2024年取代PERC成为市场主流电池技术路线。BC、HJT等技术持续迭代,但受成本、良率、专利等限制大规模市场推广进度较慢。下一代电池技术如晶硅与钙钛矿叠层投入量产尚需时日,因此基于N型TOPCon的技术迭代升级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占主导地位。

龙头企业在先进电池技术研发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提效降本路径清晰,在产能投入过程中预留了升级空间,且对于供应链各环节有较好布局和把控,随着各项新技术工艺的持续导入,有望持续保持对于技术追赶者的领先地位。

(二)公司发展战略

自2021年起,公司便提出三大关键战略举措:以“高研发投入、构建长期的技术与产品领先优势”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举措,以“构建高效的体系化管理能力,保持强大的执行力和拼搏进取文化”为核心的高效管理举措,以及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紧抓市场发展机遇”为核心的全球化布局举措。公司仍将继续坚持着三大关键战略举措,以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龙头领导地位。

技术创新方面,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紧密关注前沿技术,规划清晰的产品路线,量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此外,公司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在现有大尺寸超薄单晶硅片、高效N型TOPCon电池技术、高效N型双面组件技术的基础上,储备了IBC电池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组件回收等技术,并有序稳步推进其他新技术的开发与导入。

高效管理方面,公司将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强化对行业及市场的分析预判能力,有效支撑业务决策,同时还将持续优化核心技术员工的引进、保留及保密体系建设等工作。通过山西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建设,公司将导入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赋能更绿色高效可追溯的供应链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支持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

全球化布局方面,公司着眼于全球光伏市场,制定了“全球化布局、本土化服务”的营销布局战略,形成了完备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客户粘性。在紧盯中国、欧洲、美国等主要光伏市场的同时,公司也积极布局东南亚、中南美及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建成包括东南亚工厂、美国工厂等在内的海外一体化供应链,同时积极推进溯源体系建设工作,为海外市场长期稳定供应奠定基础。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度,是公司持续保持行业领先,继续充分发挥N型技术和全球化布局优势的一年,也是公司面对行业竞争加剧、蓄力穿越行业周期的重要一年。公司将致力于抓住市场机遇,全力推动公司不断向好发展。主要经营计划如下:

在全球光伏需求长期向好的背景下,2024年行业面临着行业内外部的挑战。公司将通过不断完善高效协同、权责清晰的决策机制,打造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组织文化,提升整体经营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锻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针对海外贸易壁垒的优势布局,在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专业化管理、建立溯源体系、打造安全、稳定、可靠、合规、绿色的供应生态链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潜在能力与资源,积极应对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力度,着力推进优势技术的持续领先和优势产能的快速布局,并保持较高的产能一体化程度和N型先发优势,实现在技术、规模、成本、品质等多方面领先,继续加强行业“N型时代”的龙头地位。

2024年,公司将保持谨慎的扩产节奏,优先聚焦山西大基地等优势产能落地,同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至2024年年底预计硅片、电池、组件的先进产能规模将分别将达到120GW,110GW和130GW,其中N型产能将超过100GW;同时公司将努力实现2024年年底N型电池平均量产效率提升至26.5%,N型一体化成本相较同业持续体现优势;完善营销网络和市场响应机制,以清晰的产品组合、客户规划和营销策略,努力达成100-110GW的年度出货量目标,其中N型出货占比接近90%,巩固提升公司市场领先地位;持续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创新推出适用于各类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强在储能、BIPV等领域的深入布局,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项目,积极推动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