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星云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星云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星云股份(300648)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公司在产业链所处位置

  公司处于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游,包含锂电设备、储能产品、充电桩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电池检测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

  2、下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已有超130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与实施计划。从全球碳排放来源看,主要部分是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电力、交通领域,因此在电力、交通行业持续推进碳减排就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电力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高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升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水平。

  锂电池作为电化学能量的重要载体,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存储、转换、使用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等多个领域。公司下游覆盖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服务市场。

  (1)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遇到了宏观经济波动、下游需求放缓、行业产能出清等不利因素,但仍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消费者接受度提高、产品力增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保持旺盛需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实现了显著增长。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该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强劲的竞争力,也是国内车企开拓海外市场寻求业绩新增长点和突破口的表现。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778.1GWh,累计同比增长42.5%;累计销量为729.7GWh,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616.3GWh,占比84.5%,累计同比增长32.4%。动力电池的产量增长和高销量,直接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在全球范围内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GGII预测,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持续,动力电池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驱动下,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动力电池需求的增加。根据GGII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55TWh,到2030年有望超过3Twh。

  (2)储能电池领域

  在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是战略需求,提高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是必经之路。但是由于风力、光伏发电天然受到风力大小、光照强弱的影响,发电出力存在波动性且不可预测,因此为了维护电网稳定运行,对储能尤其是新型储能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同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提升了对快速充电的需求,通过储能+快充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电网的功率波动冲击并充分享受峰谷电价差带来的额外收益,也将带动储能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的推出,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十四五”能源规划相继出台,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23年 3月,国内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已近100GW。

  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中,提出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鼓励新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体系,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储能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各地也出台各类落地政策,对储能项目建设更加细化、明确。海上风电配储、分布式光伏配储、工商业配储、零碳园区等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促进储能发展。

  2023年,由于锂电池价格的不断下降,储能系统价格也保持下降趋势,为储能项目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技术路线上,锂离子电池储能依然是新型储能的主导,同时,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开始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根据GGII数据,2023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206GWh,同比增长58%,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225GWh,同比增长50%,这表明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对于清洁能源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视,GGII预计储能电池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扩大。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推动储能电池出货量的显著增长。此外,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也有助于储能电池市场的扩张,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规模的市场渗透。GGII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500GWh,到2030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300GWh。

  (3)消费及小动力电池领域

  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消费电子设备已逐步迈入成熟期,行业发展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消费意愿的影响较为明显。根据EVTank《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统计,2023年小型电池(SMALL LIB)即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为113.2GWh,同比下滑0.9%。

  作为小动力锂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2023年中国锂电两轮车锂电池出货量为8GWh,同比下降了6%。主要原因为海外电动两轮车的出口下降,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两轮车出口数量为1505万辆,同比下降了6.6%。尽管2023年的出货量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中国小动力锂电池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换电模式有望成为国内电动两轮车锂电池市场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即时配送和快递物流行业中,换电模式已成为高效充电的刚需;其次,锂电池价格的下降将推动电动两轮车锂电池的增长,锂电池价格快速下调后与铅酸电池的价格逐渐接近,加之锂电池在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等方面的优势,为锂电池的市场普及和替代铅酸电池提供了有力支持。

  (4)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服务领域

  2023年,国家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一个能够有效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规划期末,即2025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计划形成一个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以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中国新增公共充电桩数量为92.9万台,同比增加42.7%;新增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数量为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数据表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公共、私人充电设施的需求均保持良好上升势头。截至2023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累计达到859.6万台,同比增加65%,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在公共充电桩中,快充桩数量占比已提升至44%,说明快充已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有望保持持续扩张,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的充电需求。

  下游行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公司相应产品的市场需求。

  3、公司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所在的锂电设备行业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研发替代进而自主创新的转变。公司自成立之初,通过不懈的研发努力,在锂电池检测领域逐渐实现了对美、日、韩等国进口设备的替代。公司坚持以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关键零部件提供商的企业定位,将自身的核心能力从锂电池检测设备领域延伸到储能PCS、电池检测服务、充电桩等业务领域中,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锂电池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GGII预计到2025年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75亿元。未来锂电设备行业有望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其中技术创新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锂电池的需求。预计未来优质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伴随着国内锂电池生产商向海外市场拓展,锂电设备生产商也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储能PCS作为新型储能系统和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储能变流器(PCS)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储能变流器的新增市场规模为60.5亿元。当前储能PCS的系统效率、成本性能等方面不断保持优化,新技术如高压系统(1500V)、液冷方案、光储一体化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未来随着行业企业不断创新,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电池检测服务作为确保锂电池安全性、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储能、消费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对锂电池安全相关检测也十分重视,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22〕31号)有关要求,宣布“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2023年6月公安部牵头发布《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表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将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以上政策的发布为电池检测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动力和储能领域对锂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将进一步推动锂电池检测服务市场的发展。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呈现出与新能源汽车同步的高速增长,并有望在未来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在当前快充车型不断推出市场的背景下,高压(800V--1000V)直流快充、液冷散热系统将成为充电桩的主流。在运营平台端则更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

  (二)公司业务模式、市场地位及竞争状况

  1、公司业务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根据市场及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

  (1)研发模式

  公司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技术前瞻趋势开展研发的创新研发管理体系。公司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前,首先由市场部进行市场评估和客户调研,然后根据客户需求和技术趋势进行立项;研发部根据立项材料,通过IPD流程开展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实时收集市场、客户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反馈信息,以保证产品及技术的领先性。公司拥有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掌握了锂电池检测、大功率电力电子测控技术等核心技术,对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采购模式

  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采购管理制度,并确保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应制度和流程。公司定期对合格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项措施控制采购成本。当生产部门收到生产订单时,首先根据物料需求情况制定生产计划;而后生产管理部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由ERP系统自动生成申请单;最终由采购部通过ERP系统进行分单、下单,与供应商议价后签订采购合同。为满足客户采购周期要求,公司合理控制存货水平,进行适度库存安排。

  (3)生产模式

  公司的主要产品需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设计、开发和生产,所以产品之间存在差异性,这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必须采用以销定产的柔性生产管理模式。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规模化产品的生产工作,从而促进公司逐步从“定制化设备型企业”发展成为“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型企业”。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进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销售模式

  公司秉承“成就客户”的理念,立足锂电池行业,深耕现有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业务板块。公司通过与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或机构合作,形成行业示范及引导效应,已在下游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在巩固锂电池检测领域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向新型储能、新型电池技术等业务领域延伸,形成了很好的业务延续性和持续性。

  2、公司市场地位及竞争状况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以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专业提供商,业务覆盖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公司以电池仿真测试、电池过程测试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向下游的电池制造企业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电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以多年累积的锂电池测试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测控技术为基础开发储能变流器(PCS)系列产品、充电桩及智能电站控制系统,并与锂电池、储能行业头部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向充电运营商等下游客户推广“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系列产品;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福建星云检测与下游电池客户深度合作,为下游客户开展锂电池检测服务;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通过参股公司积极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服务等后服务市场。

  公司通过十余年在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不懈积累,在下游客户中获得了充分信任和认可,业务覆盖目前主流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并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向储能等业务领域延伸。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QYResearch发布的《全球充放电测试仪市场研究报告2023-2029》,全球充放电测试仪(Charge and Discharge Tester)前五的核心厂商包括WONIK PNE、ESPEC Corp、Chroma、星云电子、Arbin Instruments,表明公司产品得到国内国际客户的广泛好评。公司的技术实力同样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公司是工信部颁发的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同时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动力电池标准工作组、全国电工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锂离子电池制造成套装备标准工作组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全权成员单位,参与起草了4项关于锂电池检测的国家标准并均已发布实施。公司于2019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凭借“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技术创新及行业可比公司

  1、公司技术创新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1项,新增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23项,新增外观设计专利授权7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688项(发明专利101项,实用新型526项,外观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77项。

  2023年公司相继获得“福建省工业龙头企业”、“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福州市软件龙头企业”等荣誉。公司凭借《基于工业互联网动力电池生产智能管控平台》项目入选“福建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应用标杆企业及重点项目(第二批)”。2023年5月,经过严格评审,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公司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将带动公司在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平台的建设上不断进取,有力推动公司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迈上更高层次。

  2023年,公司锂电池检测及生产设备、储能PCS、充电桩等系列产品入选“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优势产品和技术(第一批)”;“兆瓦级高电压储能变流器”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五批参考产品(技术)名单”;“星云电芯自动化成分容测试系统M6U-高速线”获得2023年福州市工业企业优秀创新产品奖二等奖;储能PCS系列产品先后获得、“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PCS供应商”、“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百大品牌”等荣誉;公司在充电桩产品上持续发力,先后推出“星云600kW液冷超充桩”、“星云1000V一体式直流快充桩”、“星云V2G(60KW--600KW)分体式充电终端”等新品,充分表明公司的创新能力、研发实力得到多方肯定和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建星云检测荣获“2023年度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创新企业(瞪羚企业)”、“2023年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荣誉称号,表明公司在锂电池智能测试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上不断突破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全资子公司宁德星云检测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认证”,标志着公司检测业务具备整体领先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可进一步为电池研发、生产制造、品质性能等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2、行业可比公司

  必测(美国)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是国际领先的生产电池检测及化成设备的供应厂商之一。主要研发、生产电池组、实验室检测设备及相应的配套系统。

  Arbin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城,是一家对储能装置(电池、超电容、燃料电池)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企业。主要研发、生产电池和储能设备测试系统。

  迪卡龙集团总部位于德国亚琛市,是国际领先的电池检测系统和化成系统的开发生产厂商之一。主要研发、生产各类电池检测系统,同时也为其他种类的电能存储设备如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提供高动态测试和负载模拟系统。

  (4)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可科技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国内一家集销售、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锂电池化成分容成套生产设备系统集成商,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各类电池充放电设备、测试设备。

  (5)珠海泰坦新动力(300152)电子有限公司

  泰坦新动力总部位于珠海,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能量回收型化成、分容、分选及自动化仓储物流,各类电芯及模组测试设备的企业,为上市公司无锡先导智能(300450)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情况

  1、业务概述

  公司主要业务包含锂电池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电池检测服务、储能PCS及充电桩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多种形式。公司可提供锂电池从研发到应用的全方位测试产品解决方案。产品涵盖电芯检测、模组检测、电池组充放电测试、电池模组及电池组电芯电压温度监测、电池组低压绝缘测试、电池组BMS自动测试、电池模组、电池组EOL测试及工况模拟测试系统等多种测试设备。

  公司发挥自身检测技术优势,通过子公司向下游锂电池企业开展检测服务,在提高公司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强了核心客户粘性,使公司由传统的单一设备销售向销售及服务相结合的业务模式转型,公司将由传统的设备销售型企业转型升级为集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企业。

  公司积极把握储能、高压快充等技术趋势,与行业头部企业合资成立储能业务公司,积极推广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和储能相关产品,推动公司业务不断向规模化转型。

  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服务市场,推出星云系列充电桩,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懂电池更安全”的充电服务网络,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年轻、更便捷、更环保、更智能的充电服务体验。

  2、主要产品、服务及其应用领域

  (二)业绩驱动因素

  1、政策环境与行业发展因素

  公司所处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储能领域、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在政策推动和行业发展的带动下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多年以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整体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的重要组成,带动了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同步完善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产业优势。世界范围内欧、美各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显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球电动化趋势已经成型。

  在碳中和目标下,随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规划的逐渐明晰,一方面能源生产领域不断提高风、光等新能源占比,逐步减低化石能源比例;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消耗终端将向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实现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储能可以同时从新型电力体系的供、需两方面提供支撑。新型储能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产品力和研发优势因素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多年在锂电池检测领域的深耕与积累,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688项(发明专利101项,实用新型526项,外观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77项。公司保持在技术研发及创新方面的高强度投入,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达到74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3.73%。公司拥有一支高水平人才团队,通过长期不懈的研发投入,持续的技术革新与升级换代,公司研发出的产品凭借着突出的性能、卓越的品质,广获市场好评。

  公司积极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动力电池标准工作组、全国电工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锂离子电池制造成套装备标准工作组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全权成员单位,参与起草了4项锂电池检测相关国家标准并已发布实施。公司还积极参与国家相关课题研发,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制造与集成应用”所属课题“高安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应用”、国家重点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价技术”项目子课题“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精准评价技术”的研究。公司还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凭借“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这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报告期内,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表明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各界认可。

  3、营销和服务因素

  公司秉承“成就客户至诚守信/专注创新以人为本/团结奋斗协作共享”的经营理念,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公司注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投入生产运营后的持续性技术跟踪服务,将设备技术升级与客户的需求更新紧密联系,通过后续的增值服务,赢得广大客户的肯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国内营销网络战略布局上,公司已在北京、昆山、西安、武汉、天津、东莞等地设立分、子公司,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的区域优势、高端人力资源优势,进行产品开发升级和市场推广;同时公司也大力推进海外营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大海外产品营销及服务力度,提升国际市场的市场参与度,丰富公司境外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结构、人才体系、客户资源等方面保持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1、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积极搭建研发平台及构建产学研团队,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司建立了包含“一个实验室(未来科技创新实验室)、两大研究院(福州研究院和北京研究院)、三大验证平台(中小功率设备测试验证中心、动力电池自动化测试验证中心、储能系统测试验证中心)、四大研发中心(福州研发中心、昆山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东莞研发中心)”的研发体系,可为公司的持续研发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3年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公司长期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技术储备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结果,也是对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

  2、丰富齐全的产品系列

  公司产品线丰富齐全,覆盖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锂电池检测服务、充电桩产品销售及充电运营服务等业务领域。公司系列产品性能突出,稳定可靠。公司可提供锂电池从研发到应用的全方位测试产品解决方案。产品涵盖电芯检测、模组检测、电池组充放电测试、电池模组及电池组电芯电压温度监测、电池组低压绝缘测试、电池组BMS自动测试、电池模组、电池组EOL测试及工况模拟测试系统等多种测试设备。

  为了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及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公司在储能、充电桩等业务领域推出了星云系列储能变流器(PCS)、星云系列充电桩等产品。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结合各方优势,共同打造了“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这一新型储能产品形态,该产品搭载了公司的储能PCS、直流超充桩、在线检测模块及合作伙伴的高性能储能电池,可支持1000V高压充电,能有效满足车企新近推出的800V平台车型快充需求,加速快充市场化进程,从而有效改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焦虑。该产品搭载的储能系统将有助于削峰填谷、调频调峰、光伏发电消纳、电力扩容,降低了大功率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提高了电网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报告期间,公司协同合作伙伴陆续与全国多个地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助力构建城市智慧能源服务网络。

  3、创新高效的研发团队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团队和完善的技术支撑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长期从事锂电池检测、电力电子、储能等领域的工作,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市场方向和技术路线判断上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公司研发团队具有研发能力强、研发效率高、技术前瞻性强特点,熟练掌握了锂电池检测、电力电子、自动化等行业领先技术。通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公司拥有多名资深工程技术专家,具有丰富的锂电池测试设备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经验。公司建立了包括软件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力电子工程师在内的全方位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的年龄与技术构架搭配合理,同时,公司形成了有效的培养机制,为后续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023年4月,公司精密仪器产品研发部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团队能力得到国家认可。公司数名职工先后荣膺“福建省数字工匠”、“福建省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表明公司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断得到发扬。

  4、稳定持续的客户合作关系

  公司在锂电池检测设备行业深耕多年,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在长期业务发展过程中,凭借技术、产品及服务优势建立了稳定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客户群,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品牌和信誉。目前公司的客户覆盖了: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亿纬锂能(300014)、欣旺达(300207)、海辰、捷威、瑞浦、孚能、蜂巢、冠宇、清陶、巨湾技研等锂电池厂家;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赛力斯(601127)、北汽集团、吉利、长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厂家;华为、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国电科、阳光电源(300274)、中国能建(601868)、正浩创新、阿特斯、融捷集团、赣锋锂业(002460)、春风动力(603129)等行业知名企业以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TV南德检测、苏试试验(300416)集团、广州广电计量(002967)检测集团等知名检测及研究机构。这些客户具有品牌知名度高、资金实力强的特点,其需求能引导行业发展的方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持续的服务,公司能深刻理解客户的行为和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粘性,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业绩分析

  2023年,公司持续推进规模化业务转型,聚焦主营业务,主动对盈利质量不高的业务板块进行调整,因此整体收入较上年有所下降。期间公司研发、人力、财务等费用处于高位,导致公司最终业绩出现下滑。但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并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下游需求和市场前景仍保持向好趋势。

  公司锂电设备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在检测技术和大功率电力电子测控技术等核心领域有着长期积累,在行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与下游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对下游客户新型电池的技术需求及时予以满足,公司针对目前主流技术方向上的新型电池技术均可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维持公司在检测领域的竞争优势。

  储能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电池,电池厂家在整体行业中具备较高影响力。由于公司与下游电池厂家长期保持紧密的技术和业务合作,因此对于储能业务的发展具备较好的合作延续性;同时公司在检测技术上的优势有助于储能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从技术上具备了较好的合作基础。2023年公司电网侧储能业务取得突破,公司希望未来将持续拓展,开拓新的增长点。

  公司所处行业景气度保持较高增长,不存在持续衰退或技术替代的情形。

  (2)公司主要的经营情况

  持续开拓业务板块,提高客户认可度和粘性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专业提供商的定位,在巩固原有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业务板块,在规模化业务的开拓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凭借突出的性能、过硬的质量,陆续获得宁德时代、上汽时代、威睿动力、宁德伊控等客户的表彰,客户认可度和公司品牌力不断增强。

  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建星云检测获得“2023年度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创新企业(瞪羚企业)”“2023年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表明公司在锂电池智能测试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上不断突破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全资子公司宁德星云检测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认证”。随着国家锂电池强制检测规定的出台,公司检测业务有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报告期间,公司协同合作伙伴持续推进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建设,陆续与全国多个地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助力构建城市智慧能源服务网络,现已在上海、福州、武汉、泉州、南昌、宁波、宜宾等城市落地,有望提升公司工商业储能业务板块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兆瓦级高电压储能变流器”系列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参考产品(技术)目录”。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新能源并网等储能场景,可对电网电压频率进行主动支撑,提高电能运行质量。为公司后续电网侧储能业务的拓展打下良好基础。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巩固技术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1项,新增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23项,新增外观设计专利授权7项。公司研发体系完善,可为公司的持续研发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3年公司积极参与政府重点研发项目,公司承担了“福建省工信厅2022年度福建省软件业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基于Battery AI的智能检测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开发工作。报告期间公司参与制定的福建地方标准《在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性能评估规范》颁布实施,有望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及后服务市场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持续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团队激励工作

  公司重视人才培养,持续加强人才建设。公司大力打造工程师文化,提倡奋斗者文化,2023年4月,公司精密仪器产品研发部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公司数名职工先后荣膺“福建省数字工匠”、“福建省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表明公司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得到高度评价和认可。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发展前景

  展望全球,随着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加深,新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下,电动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电动飞机、电动船舶、机器人等诸多新型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将进一步推动锂电池及相关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球的电动化、清洁能源化的浪潮已不可阻挡。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优势产业,虽然目前面临国际形势变化、行业波动等因素扰动,但长期发展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新能源产业产品类型丰富多样,技术研发持续创新,有望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持续快速发展,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使得新能源在更多场景下具有竞争力,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坚持以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专业提供商的发展定位,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提升公司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同时开拓新业务板块,提高客户粘性和认可度。同时积极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坚持开展降本增效工作,从而实现“为绿色美好未来赋能”的公司使命。

  (三)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成就客户的理念开展技术创新;公司密切跟踪行业新型电池技术发展动态,推动产品结构改革,深度拓展业务领域。同时优化研发团队结构,提高整体研发水平,提前做好研发人员和技术的培养和储备。

  2、积极开拓业务,持续推动营收增长

  公司一方面坚持发展现有锂电池检测系统及检测服务等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将继续推进公司规模化产品业务的发展。公司将持续加强电网侧储能的业务开拓力度,同时积极协同合作伙伴推进以“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为代表的工商业储能业务,促进北京、青岛、长沙、成都、昆明、厦门、南京等城市的项目落地。公司将持续优化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公司产品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加强营销网络布局,增强客户粘性,提升客户满意度。

  3、优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交付能力

  公司将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针对下游客户业务需求,公司将通过效率改善和工艺提升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交付能力。同时,由于下游需求波动、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等不利因素,公司需要加强供应链建设和成本管理,提高公司全面预算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4、构建人力资源体系,强化梯队建设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努力搭建素质优良、层次合理、专业匹配的人才队伍,以有效支撑公司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梳理公司年度经营业绩指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强化绩效沟通与绩效改进环节,打造公平竞争的绩效文化。促进和保障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团队长期稳定,为未来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

  (四)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

  公司的业务规模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下游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公司属于制造行业,与下游锂电池等市场需求密切相关。锂电池及其设备制造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出现不利变化,或者上述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发生显著变化,都将对锂电池及其设备制造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下游锂电池生产商缩小投资规模,削减设备采购,将对公司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充分解读国家政策,将根据宏观经济和下游市场情况适时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规模效应增强公司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以技术创新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公司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64,576.71万元、60,039.18万元、30,393.71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4.97%、34.81%、23.23%。应收账款金额较高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将给公司的营运资金带来一定的压力。若未来下游客户资金紧张局面延续,或者公司未能有效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公司将可能面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而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采取相应的销售政策,降低公司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同时将销售回款情况纳入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督促销售人员加强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同时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补充流动资金,缓解公司营运压力。

  3、税收优惠政策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司于2023年12月28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取得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为GR202335000243),有效期三年。在优惠期内,公司可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即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和《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若未来公司不再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或者政策发生不利变化,税率的提高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该等税收优惠属于行业普遍情况,公司将积极争取和保持。

  4、原材料成本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成本中原材料直接成本占比虽较上年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位置。若公司不能通过自身工艺技术创新优化成本或将成本压力进行传导,则公司经营业绩会将会受到原材料波动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采取多方面措施应对风险,一方面通过自身工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和下游加强沟通,合理传导成本压力,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和供应链建设,通过公司规模化效应带动成本波动的平缓。

  5、竞争导致的市场和技术风险

  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与同行业竞争过程中,公司依靠领先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突出的产品性能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取得了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若行业竞争加剧将导致公司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将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建立健全快速的产业政策分析和监测机制,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公司一方面将加强研发和成本管理,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提升业绩,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通过产品性能提高客户认可度,实现多元化、差异化优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