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容百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容百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容百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全球新能源行业持续高速增长。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705.5GWh,同比增长38.6%;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85GWh,同比增长5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1.6%,再创新高,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的渗透率远低于中国,海外市场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增长,2023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出货约10万吨,同比增长11%,全球市占率超10%,连续三年保持行业首位。

  2023年中,公司分别在上海、首尔、深圳发布全球化战略,并积极推动全球化布局落地工作。2023年底,美国能源部在《通胀削减法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受关注外国实体(以下简称“FEOC”)细则,根据条款原文及美国能源部官网解读,公司在韩国等海外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FTA)地区设立的子公司,可满足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要求,使得公司在高价值、高成长性的北美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公司会更加坚定地推动全球化战略,未来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公司韩国全资子公司JS株式会社,作为国内企业在海外最早投建的大型正极材料工厂,一期已建成产能,产量持续稳步提升。同年8月,韩国基地正式启动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和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的项目建设工作,配套8万吨前驱体产能也已完成相应规划。公司已率先在韩国完成了正极、前驱体和循环回收等一体化布局。同期,为更好服务客户,公司完成设立了北美办事处,初步搭建了运营团队,开始了北美工厂的选址论证工作,欧洲工厂的选址投建工作亦取得积极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57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78%和57.07%,主要原因是:(1)2023年主要原材料锂盐的价格大幅下跌,对公司营收及利润等产生不利影响。(2)公司在全球化布局(韩国、欧美)、磷酸锰铁锂和钠电产品开发方面加大了战略性投入,对当期利润有一定影响。(3)公司采取了积极市场竞争策略,保证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对当期毛利有一定影响。

  1、三元材料出货规模连续三年全球首位,海外客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三元材料出货约10万吨,同比增长11%,全球市占率连续三年保持行业首位。公司销售规模的持续增长源于多年海外市场的布局与开拓。2023年,公司分别与日韩客户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实现向欧美主流车企客户的规模化出货,四季度单月出货规模达千吨。公司产品应用于海外终端车型占比有显著提升,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9系超高镍产品大规模出货,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行业领先

  2023年,公司9系及以上产品已在大圆柱电池大规模应用,全年出货近万吨,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高镍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磷酸锰铁锂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重视,2023年在保持出货第一的同时,公司还开发了三元掺混的M6P产品、锰铁比7:3的高容量产品,以及下一代固液一体工艺产品,并在车规动力电池上完成中试,2024年有望在车用市场实现突破。公司钠电正极保持层状材料稳定量产的同时,还开发出行业领先的聚阴离子产品,并已经获得不同细分市场核心客户订单。前驱体方面,销量同比增长近30%,同期配套完成海外客户产线认证。

  3、固态电池、富锂锰基等前沿技术研发行业领先,专利研发技术成果显著

  公司成功开发多款适用于半/全固态电池的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其中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配套的电池产品已应用于终端客户1000公里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电池的三元正极材料具备容量高、界面稳定、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获得行业头部客户充分认可;公司已完成多种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开发,包括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和空气稳定性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公司成功开发湿法、干电极制备固态电解质膜技术。固态电解质与固体电解质膜已与海内外客户展开合作,并获得客户好评。公司的高电压镍锰二元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性能亦行业领先。

  报告期内,公司的专利申请数量达357件,成功获得了110件专利授权,累计授权专利数达到了450件,并构建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3年,公司在中韩两地与尤米科尔的所有专利诉讼中均取得胜利,不仅印证了公司知识产权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更说明公司具备应对全球知识产权竞争的综合能力。

  4、深化“新一体化”战略,强化上下游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公司在“新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秉承“做最强者,与最强者合作,相生相融”的理念,不断深化与上游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通过签署长期战略协议、参股投资等方式向上游供应链延伸,打通从矿石至正极材料全链路资源贸易加工一体化管理体系,与现有正极与前驱体产业形成协同,共享行业成长。公司专业化的贸易平台容百商社经过三四年的发展,已经能够与上游供应商有效开展贸易、加工和投资活动,这使得公司供应链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变得更有竞争力。

  5、深化组织结构改革,提升运营效率

  2023年,在事业部制的基础上,公司完成了三体系变革,组织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组织化、矩阵化、流程化结构转变,打造了市场体系、研发体系,以及交付体系的纵向管理体系,并通过产品线和IPD流程的实施,实现了各个体系横向拉通,形成流程化和客户导向的组织,公司运营能力及效率持续提升。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材料及多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用于锂/钠电池的制造,并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二轮车、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核心产品包括NCM811系列、NCA系列、NCMA系列、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的正极材料,纯用系列及掺混系列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系列的钠电正极材料和三元前驱体。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产品量产并应用于全球主流终端车企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的高镍及超高镍系列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上车,公司的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持续提升。同时,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加速导入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客户结构实现优化。此外,作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在持续扩大高镍材料竞争优势和市场版图的同时,围绕主业开拓创新,打造多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并应用于四轮车、两轮车、储能和消费等领域;其中,锰铁比6:4产品、与三元掺混的M6P独家产品均已实现批量出货,下一代固液一体工艺也已突破,并实现磷酸锰铁锂材料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钠电正极方面,公司保持层状材料稳定量产的同时,还开发出行业领先的聚阴离子钠电正极,并已经获得不同细分市场核心客户订单。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制造与销售多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正极材料实现盈利。

  1.研发模式

  公司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体系,建立了事业部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研究院以前瞻性产业和高端产品为核心的研发模式,同时,通过集成产品开发(IPD)形式,组建了跨部门产品开发团队,打造“横向+纵向”全方位研发能力。公司中央研究院整合了中日韩研发资源,承接前沿技术研究、产品工艺创新、孵化新事业等核心职能,支持公司提升从原始创新到量产转化以及工艺改进的研发能力。在研发产品产业化方面,公司向客户提供材料样品的同时,会根据下游客户电池产品开发情况,给予使用条件的建议,协助客户完成电池体系的定型,共同开拓产品应用市场。在研发人员培养方面,公司通过研发体系培训和知识共享形式持续为研发人员赋能,为公司业务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发人才。

  2.采购模式

  为了实现对供应链开发、集中采购和加工贸易等环节的统筹管理,公司成立了容百商社,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商贸一体、工贸一体平台建设。在采购策略方面,对于镍、钴、锰、锂等主要原材料,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的上游供应商如赣峰锂业、雅保、格林美(002340)、天齐锂业(002466)、华友钴业(603799)、力勤资源等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保障了公司原材料供应的持续稳定,同时为公司建立了原材料成本竞争优势。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通过推进招标流程规范化、供应商评价体系化等方式,严格把控采购环节,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可靠性。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客户订单及中长期需求规划为导向,制定生产计划并实施。在生产组织方面,公司已制定完善的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和快速有效的客户订单处理流程,生产部门会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销售计划以及公司成品的实际库存、安全库存量、车间生产能力等制定生产计划,并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订单合理调整生产节奏,在保证按时交付且品质稳定的同时,降低库存水平,以控制生产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为满足部分新型材料的生产,工程部门会根据新产品的特殊需求,优化产线布局和设备结构。此外,为解决客户分布广、发展速度快和规模差异较大的问题,公司建立了湖北、贵州、浙江、韩国四大生产基地,并设立宁德、深圳及韩国办事处,以最大限度利用市场资源,实现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物流运输等方面的迅速响应,对于战略客户,公司还会根据其对产品技术参数的具体要求,实现定制生产,以保障其对产品稳定供应和高性能的要求。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核心客户覆盖国内外主流的电池厂和车企。由于电池材料体系较为复杂,动力电池研发周期较长,生产制造过程对精密度控制的要求较高,因此,公司作为正极材料企业,需要向客户提供满足不同电池体系的配套技术方案,对此,公司会组织和协同销售、研发、采购、工程等部门组建项目组,以快速响应不同客户的特定需求。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

  公司所处行业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属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重点发展的关键材料行业,基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且受欧盟“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法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政策等措施颁布的催化,锂电行业跟随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向好的长期发展趋势,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且出现结构性调整。国内增速有所放缓,欧美市场表现亮眼,其中,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突破300万辆大关,美国市场增速远超全球增速。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39.4万辆,同比增长32%;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95万辆,同比增长13.4%;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0.2万辆,同比增长52.4%,是全球增速最高的区域。

  鉴于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为应对国内内卷加剧局面,锂电产业开始进军海外,同时,由于欧洲、北美相继出台相关限制性的贸易政策法案(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车企逐渐提出海外产业链本土化的要求,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锂电企业产能出海布局。根据GGII不完全统计,报告期内,国内共有13家锂电池企业奔赴海外建厂,同比增长160%,总投资额超1,340亿元;共有超20家锂电材料企业赴海外建厂,以三元前驱体及正极材料企业居多,总投资额超740亿元。

  (2)基本特征

  2023年,动力电池领域采用的主流正极材料仍为三元和磷酸铁锂,并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升级需求,其中,三元正极中高镍化份额提升,磷酸盐中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

  三元正极材料方面,受国内外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推动,高镍型产品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的高镍型产品渗透率已超过50%;国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为28.9万吨,同比增长7.0%,占据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市场49%的份额。

  磷酸盐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铁锂产量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下滑,能量密度不足始终是磷酸铁锂应用的痛点之一,市场长期存在磷酸铁锂掺锰升级的明确需求,随着装载磷酸锰铁锂的奇瑞智界S7上市、宁德时代(300750)M3P确定装车特斯拉,叠加新技术存在溢价,盈利能力可观,供需两侧均推动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

  (3)主要技术门槛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存在着较高的技术门槛,主要体现在开发技术壁垒、生产技术壁垒及品质认证壁垒三方面。较高的研发技术门槛体现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不仅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还需要在氧气气氛下煅烧,这对企业的产线设计能力、个性化产品开拓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生产环境的湿度控制、设备的耐腐蚀和自动化水平要求苛刻。此外,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是动力电池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对动力电池各项核心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从保证产品稳定性及安全性角度考虑,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于NCM811、NCA等产品的认证测试程序更为复杂,不但需要进行长期的产品性能测试,还需要对生产厂商的综合供货能力、自动化生产管理水平、规模量产下的低成本及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详细评估,整体认证周期时间会达到2年以上。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发展至今,已有多家厂商实现在两轮车等小动力领域的批量交付,但其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产品,在EV市场拥有更广阔的需求,且EV市场对该材料抱有较高的预期,目前正持续实现技术与应用的突破。EV领域始终将磷酸锰铁锂材料的核心性能、瓦时成本与成熟的磷酸铁锂材料进行对标,因此,该材料除了要快速提升快充、高温和DCR等方面的性能,还需要实现更稳定的批量交付和成本控制,基于市场的高要求,磷酸锰铁锂制程工艺的选择、核心生产参数的精准控制以及碳包覆、纳米化、离子掺杂等改性技术的平衡应用使得当前阶段批量稳定生产EV用磷酸锰铁锂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2023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出货持续增长约10万吨,同比增长11%,全球市占率超10%,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高镍渗透率超50%,国内高镍材料产量为28.9万吨,同比增长7.0%,占国内三元材料市场49%,成为三元材料市场规模增长的主力,公司依旧占据国内三元市场的头把交椅。

  作为高镍三元龙头企业,随着高能量密度电池如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等逐步上车应用,公司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出货占比显著提升,其中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近万吨,进一步强化公司在高镍领域的壁垒优势和盈利水平。此外,公司磷酸锰铁锂产品2023年全年出货同比增长85%,进一步巩固了市场领先地位,2024年有望在车用市场实现突破。在钠电正极领域,公司保持技术研发和产品性能领先优势,层状材料已实现稳定量产,聚阴离子材料也已获得不同细分市场核心客户订单。

  报告期内,公司在深化“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地位的同时,持续迭代发展战略,于2023年8月正式发布全球化战略。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台,全球化发展机遇空前,公司在海外客户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开展战略、技术、供货等多种模式的合作,公司合作伙伴已覆盖多家国际顶尖的电池厂及车企。2023年,公司与全球知名的电池企业亿纬锂能(300014)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也与日本、韩国顶尖的锂电客户签署了框架合作、技术合作等协议,2023年四季度公司已实现单月向某欧美客户出货逾千吨,公司正在加速导入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的锂电供应体系。

  报告期末,公司已建成正极产能20余万吨(含高镍、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三元正极产能规模全球第一,同时,美国办事处业已成立,欧洲投建项目进入关键阶段。韩国基地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完成产能建设,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和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也于同年8月正式开工,同期,公司在韩国新万金获批250亩地,规划建设年产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硫酸盐生产基地。

  2024年,随着三元高镍化、磷酸锰铁锂产业化以及欧美、日韩客户加速上量,公司销量有望进一步突破,国内外客户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公司将在成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司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先发优势,推进在亚、欧、美的产能建设、客户开发、技术合作等工作,实现全球化战略的全面落地,强化公司全球领先的正极材料供应商地位。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对性能的要求持续提升,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回收产业关注度也随之提升。以下为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半/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相比传统锂电池,固态锂电池安全性更高、温度适应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目前共有三大主流技术路线:聚合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海外侧重硫化物体系,国内侧重氧化物体系。目前,美国固态电池公司QuantumScape已宣称,其固态电池通过了大众集团的耐久性测试,可实现“充电循环超1000次,容量仍高于95%”,远超出行业标准。

  固态电池持续研发试制的同时,半固态电池成为市场选择的过渡技术解决方案。半固态电池使用固液混合电解质,电解液含量占比5-10%,增加涂覆固态电解质。相比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半固态电池安全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工作温度范围更宽。GGII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突破GWh级别,正式开启产业化进程,2024年将加速量产。

  据中国无机盐协会披露,鉴于降本和提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磷酸锰铁锂、高镍三元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将成为未来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的主要方向。公司作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高镍及超高镍多产品序列研发技术行业领先,可应用于固态电池体系,性能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低钴长循环富锂锰基、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也取得客户广泛认可。

  (2)大圆柱电池正式量产上车

  大圆柱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长寿命等优势。2023年,大圆柱电池进入产能放量期,除海外车企外,国内外多家主流车厂/电池厂先后布局大圆柱电池,如宝马、蔚来、松下、三星SDI、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主机厂较为确定的需求,为大圆柱电池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

  大圆柱搭配高镍三元可以充分发挥二者能量密度高和热稳定性好的优势,目前大圆柱电池主要采用NCM811正极材料,后续若采用超高镍Ni90替代NCM811还可实现降本提效。2024年随着布局大圆柱电池的国内外主流企业增加,大圆柱量产和产线扩张,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产品量产并应用于国际主流终端车企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将获得广阔的市场机会。

  (3)磷酸锰铁锂掺混应用实现上车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磷酸铁锂下一代升级产品,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低成本和更好的低温性能。根据GGII,磷酸锰铁锂理论上能量密度可比磷酸铁锂高出10%-20%,在-20℃的条件下,容量发挥可达常温时的95%。2023年,磷酸锰铁锂与三元材料的混掺应用已有终端车型落地,根据工信部第374批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录,奇瑞和华为合作推出智界S7的两款Max车型、奇瑞星途两款车型都将搭载“三元+磷酸锰铁锂”电池组合。

  根据GGII预计,2025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出货有望超2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100亿元。公司已于2022年通过收购天津容百实现磷酸锰铁锂大规模量产,保持行业出货第一,同时,公司还开发了锰铁比7:3的高容量产品、与三元掺混的M6P产品并实现批量出货,2024年有望在车用市场实现突破。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深耕于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并购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平台国际化顺利推进,多个研发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湖北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将正式投入使用,为公司的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在韩国,研发中心的前期规划论证、技术分析论证、运营管理方案等关键工作已圆满完成,公司将加速推进该项目的落地实施。同时,美国研发中心和欧洲研发中心也在积极筹建中,选址论证初步完成,公司内部正积极推进项目落地,以进一步拓展公司的全球研发网络。

  面对新能源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公司依托市场分析业务部门,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分析行业趋势信息并反馈公司技术研发部门,显著提高了公司的材料研发和量产导入的速度,大幅提升了企业科研创新的快速反应能力。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创下专利授权数历史新高,完成357项专利申请,获得110项专利授权。公司现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达961项,国内外专利累计授权数量达450项。公司的专利包括了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产品和高镍8系、9系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等重点产品,覆盖了工程装备、监测、回收,以及极片、电池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公司通过全面、有效的全球专利布局战略,构筑企业创新的“护城河”。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1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34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76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本年度,公司在超高镍、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锰等新型电池材料领域取得的突破进展,从体系拓展,技术水平突破与实验规模放大等方面增强了公司在新能源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的技术储备,为公司战略第二步“运营好一个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6/259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要产品正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动力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及产品成本。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开拓和创新,公司形成了领先于业内的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优势、客户协同服务优势、工程装备开发及产线设计优势、国际化布局优势等多项综合竞争优势,具体如下:

  1、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优势

  在自主创新方面,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造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探索,形成及掌握了多项国际领先、工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具有权属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所开发的高镍、超高镍多晶和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套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领先动力电池厂商的前沿产品中,近年来,随着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上车,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持续提升。在持续扩大高镍三元材料竞争优势的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材料。目前,公司已掌握磷酸锰铁锂和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等核心技术,已拥有相关多项权属清晰的专利。多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已在动力、两轮、储能和消费等应用领域实现销售,锰铁比6:4产品、与三元掺混的M6P独家产品均已实现批量出货;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材料已实现稳定量产,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已获得不同细分市场核心客户订单。

  2、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研发体系和多层次技术储备优势

  公司整合中日韩跨国研发团队与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推动现有产品品质提升。公司实行“前沿技术研究、在研产品开发、在产持续优化”的研发策略,除对量产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升级之外,还开展了多项前沿新产品开发项目,公司在固态电池适用的改性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尖晶石镍锰酸锂等新材料开发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满足电池企业及经济社会对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正极材料需求。

  3、先发布局、深入合作的客户资源优势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锂电池生产厂商对供应商均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公司持续推出多代高镍产品,率先通过国内外多家主流锂电池厂商的认证程序,并实现首家量产,在行业内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公司与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长期服务、配套开发的合作关系,通过进入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更加准确地把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保证了公司业务方向的准确性。在全球化战略指引下,公司正加速导入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公司在进一步深化与国内主要客户的全面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与国际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签署技术合作协议、长期供应协议,实现客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4、持续迭代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优势

  公司建立了工程事业部和设备公司,规划在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装备创新、工程管理整合等方面持续提升工程技术和装备领域壁垒。当前,公司高镍产线可兼容超高镍材料、钠电正极材料、镍锰二元材料等,为提升产线优势,公司深入进行装备技术的预研及储备,聚焦核心设备自主开发制造,开展“前驱体—正极”一体化新工艺设备及工程产线技术研究,推动新型装备产业化应用;推动新产线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导入,提升产线整体智能化水平;持续加强工程管理能力,提升产线稳定性与合格率,实现项目的快速扩建,降低产线投资及运行成本。

  5、掌握绿色经济核心技术的产业布局优势

  公司在掌握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一体化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废旧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务领域进行积极布局,形成了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与竞争优势,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公司具有“NiCoMn金属回收技术”、“Li2CO3回收技术”等废旧材料回收再利用核心技术,通过无机酸溶解、除杂、共沉淀等方法回收可使用的镍、钴、锰、锂元素材料,综合回收率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投资的合营子公司TMR株式会社已实现了锂电池废料回收利用业务的成熟应用,是公司向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领域扩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此外,公司在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在避免环境影响的同时,实现了前驱体生产的生态循环经济。

  6、多产品布局、多应用场景覆盖的产品优势

  公司实现了多产品布局,不仅是在三元正极进行不同系列产品开发,在磷酸锰铁锂、钠电等正极材料均有布局,是行业内少数进行市场全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生产商。公司通过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三大正极材料,实现“高、中、低端”材料全覆盖,满足动力和储能两大市场全面需求。公司的高镍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高镍三元与磷酸锰铁锂的系列掺混产品和磷酸锰铁锂纯用产品将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低端市场和储能市场,钠电正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储能市场。公司的多产品布局和多应用场景覆盖,为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和开辟第二成长曲线提供了有力保证。

  7、独特的并购整合及产融结合优势

  公司由拥有二十余年锂电产业成功创业经验的中韩两支团队共同组建,已形成成熟的细分领域并购整合工具体系,拥有跨文化、跨地区的企业整合、延伸及完善产业链的能力。2021年12月,公司收购国内首家开发与量产陶瓷回转窑装备公司凤谷节能,提升工艺装备与正极工艺技术的匹配性,提升正极材料制造壁垒。2022年3月,公司与湖北省仙桃市平台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锂电正极材料上游产业以及电池制造、应用和回收循环产业,实现协同化的产业布局。2022年7月,公司收购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公司斯科兰德,此次收购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在新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将继续发挥产业并购整合及产融结合优势,不仅聚焦于三元正极和前驱体,还会向上游、横向和下游开展投资,实现全产业链的业务协同、创新协同和战略协同。

  8、国际化布局的领先优势

  公司是首家在海外建设高镍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的国内正极企业,目前韩国基地已建成2万吨/年的高镍正极产能,产量持续稳步提升,同时,韩国基地已正式启动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和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目前,公司已与全球知名的电池企业亿纬锂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也与日本、韩国顶尖的锂电客户签订了框架合作、技术合作等协议,向欧美客户的出货也在显著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海外客户占比提升,客户结构得到优化,产品导入的海外终端车型数量呈现多样化,为公司加速推进国际化布局打造了显著的领先优势。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投入约37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与美国签订FTA的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取一定比例的补贴。韩国位列FTA国家名单中,可享受该国新能源车补贴。公司韩国基地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务沟通等方面贴近国际客户的需求,随着韩国工厂的产能释放,将推动公司与日韩客户的战略互动,并辐射欧洲、美国及东南亚市场,服务于国际客户以及中国客户的海外工厂,真正做到拥抱客户、服务全球。另外,海外产能也有助于公司降低供应链风险,保障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为客户提供产品和供应链多元化解决方案。公司将借助韩国基地投建、经营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公司经营的国际化、供应链的国际化、平台的国际化以及团队的国际化,建立海外运营体系,实现全面国际化转型。除韩国布局之外,公司也已成立北美办事处,正在筹备的欧洲投建项目也进入关键阶段,全球布局正在加速落地。

  9、组织创新优势与人才培养优势

  公司积极应对外部市场变动,承接集团战略落地,多年来持续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结合本行业业务发展特点,开展并萃取出系统化、工程化的组织变革理论、工具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当前已具备及时响应外界市场变化、持续提升组织效率的组织创新能力。同时,经过多年对本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与积累,公司已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大量招聘并培养优秀校招生,同时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形成行业人才高地,持续不断为公司未来发展供给高素质人才。

  报告期内,公司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完成了三体系组织变革,形成以“市场体系—研发体系—交付体系”为铁三角流程化运作的三大体系。通过变革,公司在国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提高了人均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也为全球布局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正极材料的销售,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锂盐、镍盐等,2022年度、2023年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3,229,887.56元、580,908,514.51元。受锂盐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公司加大在新材料及前沿技术领域的开发投入影响,公司利润短暂下滑。若后续宏观经济、原材料价格、市场竞争程度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公司不能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则公司可能会存在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及制造的工艺技术升级。动力型锂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且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市场对产品性能、品质要求极其严格,持续保持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研发并制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行业竞争所带来的核心技术泄密、技术人员流失可能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如果未来动力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核心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而公司因研发人员问题、技术储备问题等导致不能保持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水平,将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十分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密、研发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保证各项研发工作的有效组织和成功实施,通过对核心技术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和工作岗位隔离制度、对专有技术资料信息严格监管、与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签订技术保密协议等方式,保障公司核心竞争力。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为镍盐、钴盐、锂盐,由于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原材料成本占三元正极材料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由于原材料端处于供需错配的修复阶段,公司面临较为复杂的原材料价格波动问题,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突发性事件也会导致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大波动,对公司稳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波动风险。一方面,公司基于新一体化战略,与上游供应商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业投资等方式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提高上游供应的稳定性并降低供应成本。另一方面,公司建立了专业化的加工贸易平台容百商社,借助此平台能够与上游供应商有效开展贸易、加工和投资活动,使得公司供应链体系不断地得到完善并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2、产能扩张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玩家众多且仍在不断增加,可能会出现竞争加剧导致的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另外,随着终端需求的不断调整,正极材料企业可能面临终端技术路线变动导致的现有产能需求减少的风险。

  对此,公司基于行业增长的预期、终端应用的反馈及海内外下游客户的需求情况,经过充分、科学缜密的论证,审慎、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国内外产能,目前公司已建成正极产能20余万吨,新产线正在进行爬坡和转固,产能建设进度符合预期。同时,公司将加强制造和销售人才的储备与培训等工作,加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前沿技术储备,以降低终端技术路线变动带来的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3、不同区域政治文化差异带来的全球化经营管理风险

  近年来,随着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加速落地,跨国多基地运营涉及的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管理链条逐步延长、组织人员背景愈加复杂,公司总体管理难度逐步增加。若未来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不能形成高效完善的跨国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公司将面临因管理控制不当遭受损失的风险。

  对此,公司持续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开展并萃取出系统化、工程化的组织变革理论、工具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三体系组织变革,形成以“市场体系—研发体系—交付体系”为铁三角流程化运作的三大体系。通过变革,公司在国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提高了人均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强有力地实现管理团队改善,降低国际化管理风险。

  (五)财务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在磷酸锰铁锂、钠电以及前驱体的投入,在人才团队、研发投入、产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且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国际客户需求,公司在韩国投建了新的生产项目,包括年产4万吨高镍三元和年产2万吨磷酸锰铁锂的正极项目,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同时,新建成产能的陆续投放和供应链端的管理措施,导致运营资金需求增加。另外由于上游锂、镍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可能会带来存货跌价损失等风险,终端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波动,可能带来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随着公司业务中以外币结算的业务逐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得公司面临汇率波动风险。

  对此,公司建立了较完备的资金管理体系和制度,对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性风险进行严格管控,通过开源节流、管控应收款等措施以保障现金流的稳定。

  (六)行业风险

  1、行业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

  尽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但安全性、购买成本、充电时间、续航能力、配套充电设施等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未来,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变化、出现配套设施建设和推广未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增长、客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认可不及预期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动力锂电池厂商对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行业技术路线变动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路线,锂电池又可分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等技术路线。近年来,高镍三元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得到部分国内和海外终端车企的积极应用,但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不利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发与推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方向为三元正极材料,同时,作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和储备磷酸锰铁锂、钠电、富锂锰基等多种正极材料相关技术和产能。另外,公司与行业头部的下游电池厂、终端车厂均保持了紧密联系,能够较为及时地把握行业需求动向,多路线布局叠加掌握市场实际需求的策略,有效降低了行业技术路线变动风险对公司未来持续经营的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正在加速落地全球化战略,在不断开拓国际客户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海外办事处、生产基地等项目,但境外业务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可能会面临多种风险,从而对公司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带来不利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罢工、动乱等导致生产或供应中断;当地宏观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当地的劳工、税收、进出口、投资、外汇、环境等相关法规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当地政府外交政策出现不利变化等。国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法律体系等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不排除项目建设及后期运营过程中,面临当地相关政策变动等带来潜在经营风险,若海外项目当地的投资、税收、进出口、土地管理、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海外建设项目将面临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建设完成的风险,进而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收益。

  对此,公司基于在韩国投资经营多年所积累的较为丰富的境外投资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制定了切实的战略规划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为应对宏观环境风险做好了充分准备。公司会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环境、政治局势,对投资标的的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法律体系等开展定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将遵守当地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保持与当地政府的积极沟通,最大程度减轻宏观环境风险对公司财务和经营的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募投项目相关风险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虽已经公司充分论证,但该论证是基于当时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客户需求变化等条件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在当下实际运营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市场环境突变或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2、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风险

  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业务规模的扩张,公司的安全与环保压力正在增大,可能会存在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安全环保事故风险。此外,公司前驱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少量废气、废水、废渣,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公司将面临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处罚、责令整改或停产的可能,进而出现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

  对此,公司制定并实施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环安奖惩制度》等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规范,将安全生产与各部门及高管个人薪酬绩效挂钩,并明确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应急管理、事故处罚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求及标准,建立了自上而下、覆盖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及各生产单位全范围的安全管理架构,以实现安全生产、绿色发展。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57亿元,同比下降24.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1亿元,同比下降57.07%;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15亿元,同比下降60.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17.95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基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且受欧盟“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法规颁布、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政策等措施的催化,锂电行业持续向好的长期发展趋势始终稳固。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领域迅速发展,根据GGII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有望达到1089GWh,同比增长23%,中国锂电产业将正式步入TWh时代。

  利好政策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口,助推锂电企业加速出海布局。目前,海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在低位,增量空间庞大,据鑫椤锂电统计,2023年欧洲渗透率接近25%以上,美国渗透率达9%,增速高达52.4%。2024年2月,商务部等9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18项政策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优化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出口相关环节程序,是近期首次明确提出将新能源汽车推向国际市场的政策倡议,极大程度促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加速出海。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数十家锂电企业宣布出海建厂计划,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以及华友钴业、当升科技(300073)等锂电材料厂商。公司已在全球布局中具备先发优势,目前公司韩国基地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建成产能,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和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也于同年8月正式开工,公司韩国产能在全球竞争中具有稀缺性,已建和在建产能均已匹配多位重量级海外客户需求,公司将通过与全球顶尖的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开展战略、技术、供货等多种模式的合作,加速导入国内以及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

  新能源汽车高端化趋势愈发明确,将进一步扩大高镍及超高镍正极材料的终端应用份额。特斯拉Cybertruck于2023年12月正式交付,当前订购量已突破200万辆;根据GGII统计,2023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车B级及以上车型占比提升至46.4%,同时,新能源近两年推出的新车逐步转向高端市场,B级以上高端车型推出增多,2023年B级以上纯电车型已增长至31款,预计2024年我国B级及以上车型销量占比有望达到50%。高镍及超高镍正极材料是国内外主机厂高端车型、长续航车型的主流选择,渗透率正逐步提升,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三元材料的高镍渗透率已超过50%,国内高镍材料占比达49%。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产品大规模量产并且稳居国内高镍三元龙头地位的正极材料企业,新能源汽车高端化趋势将为公司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开创公司和员工的美好未来、回报社会”的发展使命,以“建立具有一流创新能力以及高度商业文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为愿景。

  2021年,公司推出了“做最强者,同最强者合作,相生相融”的“新一体化”战略,即专业化、一体化、平台化、生态化、数智化、全球化、组织化。在“新一体化”战略指引下,公司通过战略合作和参股强化了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确保了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稳定发展和长期竞争优势。

  2022年公司提出正极市场全覆盖战略,目标是转型成为平台化、集团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产品涵盖高镍材料、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材料,应用领域涵盖高中低端动力、小动力、储能以及数码市场。

  2023年,在海外新能源车产业蓬勃发展和国内产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公司召开全球战略发布会,明确“全球化”战略是“新一体化”战略的阶段性重心。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细则进一步明确,为公司的海外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公司在韩国等海外地区布局的战略优势越发明显。

  展望2024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公司将继续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公司拥有走向全球化的优势,首先是战略领先,容百在“新一体化”战略中便提出全球化;其次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全面的创新的能力,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在国内激烈的“内卷”市场打造最强竞争力;最后公司有走向全球的基因和先天优势,创立时便是中韩团队合作企业,有八九年的中韩经营经历,具备天然的跨国经营的能力,跨文化、跨地区经营的能力。

  全球化就是经营好两个市场:国内市场服务好公司的战略大客户,磨炼出最强的经营能力,把这种能力用于开发全球市场。海外市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快速开发相应的产品以及工程制造技术,并配套建立高效的供应链,更好的服务海外的战略合作伙伴。

  全球化是一种探索、开拓、研究创新的工作。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公司,要到全世界去开拓,让公司的文化和全球最先进的文化去接轨,兼容全球各地的文化。同步建立和完善全球化区域管理方案,全球办公系统规划,全球化资本运作方案。

  公司通过事业部制,三体系,以及业务线条管理等组织变革,组织管理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为了支持全球化战略落地,公司将通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四级合伙人机制等),完成国际化人才团队的打造。

  通过上述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公司有信心在未来实现全球正极材料行业第一的战略目标。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新能源行业格局及趋势日趋明朗,具备全球化产能、团队、拓展能力及条件的企业将优先获得巨大市场机会。公司当前全球化战略明确,客户及产能具备基础,内部组织改革和人才团队组建完善,资金储备充分,公司将全面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全球市占率。

  1、配合全球客户需求,快速完成产能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2024年,公司将加速海外产能的布局,除韩国一期2万吨高镍三元材料产能稳定提升外,二期4万吨高镍三元材料以及2万吨磷酸盐材料产能也将加速落地。此外,公司将持续推动欧洲、北美等地的产能建设工作,就近更好的满足全球车厂及电芯厂的产品需求,实现销售规模,市占率的进一步提升。

  2、三元材料全覆盖,磷酸锰铁锂和钠电实现突破

  2024年,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在高镍领域的领先优势,9系超高镍出货规模将伴随大圆柱电池的发展,以及国际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放大,预计9系出货占比大幅提升。中镍产品有望规模化出货,进一步提升国内产能利用率。

  公司磷酸锰铁锂产品固相工艺及固液一体工艺将同步推进,在保持3C、小动力、储能市场销量的基础上,实现车用动力市场的突破。同时,为了满足下游客户需求,钠电正极方面,公司层状氧化物产品及聚阴离子产品已实现技术卡位,可匹配下游客户的需求放量。

  3、提高公司材料在全/半固态电池领域应用的市占率,加速其他前沿产品的量产化进程

  2024年,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在高镍领域的领先优势,巩固并提高公司高镍/超高镍产品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市占率,并配合头部客户进行升级迭代;同时推出适配于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的三元正极材料,并进行试量产放大;在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将进行电解质材料的中试放大,并对关键原料进行低价化自产放大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计划在2024年完成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尖晶石镍锰正极材料的试量产。

  4、持续践行“新一体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

  在当前的新能源锂电行业竞争环境中,公司将持续推进“新一体化”战略,在打通资源至产品端产业链全流程基础上,建设符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的全球供应链,逐步建立东南亚、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等贸易网络,深化与全球各区域资源、加工企业的合作,各自发挥产业优势,保证原料安全及成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5、抓住全球化发展机遇,构建全球顶尖人才团队

  公司通过事业部制,三体系,以及业务线条管理等组织变革,组织管理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2024年,为了支持全球化战略落地,公司将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如3P(岗位、薪酬、绩效)、薪酬激励制度和四级合伙人机制,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把握全球机遇。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格林美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