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中国能建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中国能建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国能建(601868)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公司改革发展历程中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公司始终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部署要求,大力践行《若干意见》、“1466”和“三新”能建战略,准确把握大局大势,有效驾驭复杂变势,全面发挥独特优势,企业总体呈现出新动能加速集聚、新优势不断放大、新活力持续迸发、新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的良好趋势。全年完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2,837.3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060.32亿元,同比增长10.82%;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40.11亿元,同比增长2.44%;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12.56亿元,同比增长8.00%。

  (一)深入推动能源转型,战略引领升级升维。

  公司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力军、排头兵,坚决践行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发展。2023年,公司参与编制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对外发布,承建的白鹤滩水电站入选“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设计建设的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项目雅砻江光伏电站、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百万机组甘肃常乐电厂投产投运,投资建设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乌兰察布绿色电站成功并网,进一步巩固了公司能源建设领域的领军地位。公司系统擘画、持续优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蓝图,进一步明确了以具有能建特色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重点、以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300832)“三新”能建为核心支点、以推进创新、绿色、数智、融合为核心路径的清晰“战略地图”。依托公司能源电力领域的独特优势,重点聚焦新能源、储能、氢能、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绿色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积极打造原创高地,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大力实施高端营销,品牌形象全面彰显。

  2023年公司开展120余次高端对接活动,深度参与博鳌亚洲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系列高端论坛活动40余场,举办“三新”联盟、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供应链联盟、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等“四大联盟”主题论坛13场,主导策划了“能建中亚—中东行”,深入中亚、中东等地区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系列交流,有效牵引一批海外重大项目落地。公司新签合同额连续三年实现高速增长,站在万亿平台基础上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境内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0,030.0亿元,同比增长23.9%;境外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807.3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673.8亿元,同比增长62.0%,签约额位居央企前列。公司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持续跃升,全球品牌价值500强跃升至192位,全球工程设计企业150强、国际工程设计225强排名分别位列第2位、第20位,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列第10位,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三新”能建再上台阶。

  公司紧紧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核心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三新”能建格局。新能源业务加速领跑,全年实现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4.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41%,指标占比均超30%;新增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2,009.7万千瓦;获取新型储能、氢能项目50余个,总装机规模超过550万千瓦,签约“十四五”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超过1,600万千瓦,甘肃平川抽水蓄能项目从勘测设计到核准开工创造行业最快速度。投资建设的广西崇左市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等一批大基地项目并网发电,截至2023年底,公司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951.1万千瓦,装机规模较2022年底翻近1倍,新能源业务发展动能强劲。新基建业务不断突破,成功打造“能源+”融合发展先发优势,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高速公路全路域光储充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策划实施的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成功打通算力网与电力网创造了新模式,被列入甘肃省“十四五”首批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清单;投资建设的中国能建大厦二期零碳智慧园区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科技示范工程,成为近零碳建筑类的典范;成功获得江苏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山东青岛李沧区十梅庵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等一批百亿级融合示范项目,持续探索与打造行业融合发展新标杆。新产业加快布局发展,聚焦构建价值共生体系,围绕新能源和新基建,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和生态环保产业,开创的“基于工农业固废再生土壤的创新技术”获“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研发的“新型光伏建材”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中国十大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品牌”;发挥“装配式+煤矸石”模式优势,签订了国内首个千万吨级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大同煤矸石项目;获得辽宁建平、河南南召、海南定安等一批绿色矿山项目,工业建材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加大战新产业投资力度,新能源、“能源+”、“绿色+”等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完成额增长64%。

  (四)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加速突破。

  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支撑点”精准发力,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产业化应用,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129.8亿元,同比增长24.31%。在新能源领域,研究掌握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关键技术,全面攻坚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有效解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电网大范围互联等难题;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先行先试,创新性打造内蒙古乌兰察布、广西崇左等新一代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开创新能源供给消纳全新模式。在储能领域,打通压缩空气储能天然盐穴和人工硐室两条关键技术路线,形成具有中国能建特色的“30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研投建营”一体化实施湖北应城300兆瓦天然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甘肃酒泉300MW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引领储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全球首台(套)300兆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新技术示范项目全面进入调试阶段,开创了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绿色、零碳、高效、经济的新路线;首创的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示范项目甘肃酒泉300兆瓦储能电站项目有序建设,破解了压缩空气储能受地理条件制约的世界性难题;电化学储能电池完成首批电芯产品交付,自研280Ah电芯产品通过第三方检测,大力推进厦门和无锡生产线落地工作;加强重力储能科研开发,加快推动河北张家口60MW/360MWh重力储能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在氢能领域,聚焦绿电制绿氢、绿氢制绿氨、海水淡化等氢能核心领域,全力抢占产业制高点。研制成功15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建成了国内首座8MW级大型碱性电解水制氢机组检测平台;设计建设的全球最大体量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新技术示范项目吉林松原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绿色氢基化工规模化发展。此外,公司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系统打造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数字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创新迭代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慧园区、智能装备等产品,完善电力规划、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大数据平台,打造企业数字化能力“孵化器”,形成数字化产业发展“生力军”。

  (五)狠抓提质增效赋能,科学管理显著提升。

  深化改革持续发力,科学编制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价值创造行动“三大实施方案”,累计实施具体改革举措160项,新增“双百”“科改”企业5家,纵深推进“3+2”中长期激励机制,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覆盖面达100%,2023年公司改革三年行动、三项制度改革获得国务院国资委考核评价最高等级。扎实开展增收降本,深化总对总金融合作,平均融资利率较年初降低32个基点;灵活运用资产处置、股权转让多种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保险集中管理促进平均费率下降。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完成控股上市公司易普力(002096)重大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募集资金总额人民币13.39亿元,创新国内资本市场首个“专业化整合和一体化重构+‘A+H’分拆+借壳上市+央地对接+配套募集资金”模式,为央地合作、国内资本市场分拆重组上市提供了新样板,进一步夯实“能建民爆”行业龙头地位;积极推进公司A股首次再融资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等人民币70亿元,所属企业葛洲坝(600068)集团成功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建筑业首单研发贷款人民币6亿元,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所属企业城市发展公司成功发行嘉佩乐酒店CMBS,募集资金人民币21亿元,打通公司房地产板块中长期融资通道。持续改善“一利五率”,2023年公司利润总额、营业现金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考核指标持续优化,公司运营质效稳步提升。持续加强项目管理,系统开展“项目履约提升年”专项行动,强化重大工程管理,2023年公司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23项、省部级质量奖1,186项。不断完善“大风控”体系,大力推进法律合规管控“三大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等系列行动与系列举措,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电力行业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2023年,国内新能源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开发建设提速,第一批大型风电基地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风电光伏发电量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新型储能发展迅速,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比2022年增长超过260%,近十倍于“十三五”规划末装机规模;行业和省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等政策陆续出台,为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公司是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先行者和推动者,执行勘察设计任务、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超过2亿千瓦、1亿千瓦。

  2.传统能源

  2023年,国内传统能源发展总体平稳,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3,592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01小时。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人民币9,675亿元,同比增长30.1%。电网工程完成投资人民币5,275亿元,同比增长5.4%。火电累计装机容量约13.9亿千瓦,同比增长4.1%;核电累计装机容量约5,691万千瓦,同比增长2.4%;水电装机容量约4.2亿千瓦,同比增长1.8%。

  公司是传统能源电力建设的国家队、排头兵和主力军,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大型水电超过50%),承担了国内已投运核电90%以上常规岛勘察设计、66%以上常规岛工程建设和几乎所有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二)水利、环境行业

  1.水利

  202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构建,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持续推进,市县级水网先导区接续启动。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雄安干渠、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等44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人民币11,996亿元,在2022年首次迈上人民币万亿元大台阶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纪录。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关键节点目标,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引汉济渭先期通水,引江济淮试调水,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具备全线通水条件,引江补汉、滇中引水工程加快建设,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下闸蓄水。

  公司具有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和高等级勘察设计及施工总承包资质,在水利施工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生态环保

  2023年,国内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监督检查技术指南等。

  公司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抢抓生态环保市场。

  (三)交通运输业

  2023年,国内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铁路建设保持较高水平,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7,645亿元,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农村路网建设和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全国3,461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实现通邮;高速公路建设提速,新改扩建高速公路8,000公里以上;城市轨道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581.7公里,在运里程达10,165.7公里。川藏铁路及其配套公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码头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公司是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领域的生力军,参与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打造了多项行业精品典范工程。

  (四)建筑业

  2023年,国内建筑业在房地产市场下行、需求端收缩的冲击下,实现全年总产值人民币31.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1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5%。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好房子建设,推进智能建造城市试点,打造好房子样板。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以城市体检出来的问题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人民币8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人民币8,326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人民币4,019亿元,增长4.3%。

  公司作为中央大型建筑企业之一,具有建筑设计、施工、投资、运营一体化综合实力。

  (五)制造业

  1.水泥

  2023年,受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影响,全国水泥需求下跌,全年水泥产量20.2亿吨,同比下降0.7%。水泥产量创下近13年新低,尽管煤价中枢有所下移,但水泥价格降幅较深,行业利润大幅萎缩。

  公司具有水泥、商砼、砂石骨料、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研发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条,拥有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特种水泥生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民爆

  2023年,民爆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增长态势。民爆生产企业完成生产总值、销售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0.9%、11.7%。工业炸药累计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3%和4.6%。

  公司具备混装炸药一体化服务和自主研发能力,市场覆盖范围、盈利水平、一体化服务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3.装备制造

  2023年,国内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力度,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沿海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呈加速态势;首个万吨级绿氢产业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全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预计超过人民币9,700亿元;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

  公司常年深耕电力行业,在能源电力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研发的特高压干式平波电抗器、海水过滤与阴极保护、核级电动执行机构、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备等核心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及市场优势。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致力于“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在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技术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能源电力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特高压交直流和GIL综合管廊输变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公司不断拓展提升跨行业综合设计能力,积极进军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等非电业务,强化设计咨询牵引作用,以全过程、高品质的设计咨询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2023年,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214.7亿元,同比增长50%。

  (二)工程建设业务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包括境内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城市建设、综合交通和其他工程建设业务。2023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1,982.1亿元,同比增长20.9%。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公司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积极抢占新能源市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工程业务。境内签订新疆吐鲁番鄯善七克台1GW“光热储能+光伏”一体化示范项目、辽宁葫芦岛经济开发区1G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京能电力(600578)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四川金武公路300MW/600MWh储能电站项目等一大批新能源项目。加快氢能业务布局,签订了新疆俊瑞沙雅新能源规模化制氢项目、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总承包项目等一批代表项目。抽水蓄能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249.2亿元,同比增长88.1%,签订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陕西榆林市佳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一批代表项目。境外签订了越南清化省芒勒风电三期项目、沙特PIF2.6GW光伏项目、蒙古80MW/200MWh储能项目、澳大利亚南澳洲Tempers储能离岸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从2023年第三季度起将工程建设项目的抽水蓄能由传统能源调整到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中,并对累计及同比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2023年,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5,291.7亿元,同比增长26.1%,占比达41.2%。

  2.传统能源

  公司充分发挥总部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布局优势,在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等传统市场取得较好成绩。境内签订安徽淮南平圩电厂四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工程、新疆策勒县策勒河昆仑水利枢纽工程、广东陆丰核电厂5、6号机组常规岛及BOP安装工程、川渝特高压交流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境外成功签订沙特卡西姆1,800MW燃气联合循环独立发电项目、刚果(布)伊尼扬加水电站及配套输变电线路项目、菲律宾西部吕宋500kV主干电网建设工程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2023年,传统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985.7亿元,同比增长7.5%,占比15.5%。

  3.城市建设

  公司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开发,开拓市政、房屋建筑市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战略性、一体化、重特大项目集团化营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牵引力度,城市建设领域增长迅速,签订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田罗新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山东青岛李沧区十梅庵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江苏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启动区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数字港项目、河北雄安新区昝岗枢纽片区1号地项目、福建平潭零碳智慧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境外成功签订科威特萨阿德阿卜杜拉新城基础设施项目、沙特麦地那省阿丽亚住宅区项目、埃塞俄比亚哈伊克多功能工业园区项目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2023年,城市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781.9亿元,同比增长31.1%。

  4.综合交通

  公司统筹多方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策划,成功签订河南安阳市内黄至林州高速公路、内黄至鹤壁高速公路打包项目、G1015铁科高速公路铁力至凤阳段工程、承德丹锡高速克什克腾至承德联络线(G1611)冀蒙界至围场段项目、安徽寿县G328一级公路项目。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交能融合的能建方案,聚焦公路行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需求,提出能源、设施、信息、产业等四个维度的融合。开展高速公路交能融合试点,形成具有能建特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

  (三)工业制造业务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绿色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

  1.建材

  公司建材业务全面实施“环保、相关、高端”战略,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曾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示范企业”称号。2023年,水泥产量2,297.9万吨,同比下降2.6%;熟料产量1,808万吨,同比下降10.7%;商品混凝土产销195.7万方,同比增长24.5%;砂石骨料产量309万吨,同比下降24.1%。

  2.民用爆破

  公司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为用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服务具有领先优势,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炸药一体化应用技术。公司设立民爆研究院,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炸药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炸药、电子雷管、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2023年,公司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行业地位持续巩固,完成营业收入人民币84.05亿元,同比增长51.1%。

  3.装备制造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聚焦“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化与国际知名同行企业对接,紧跟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抢占和布局氢能等新产业新领域,实现转型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及市场优势的电站辅机和电网传统产品。2023年,装备制造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45.9亿元,同比增长33.7%。

  (四)投资运营业务

  公司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包括传统能源、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地产(新型城镇化)、资本与金融服务等业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公司紧紧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了在新能源投资业务的市场开发和资源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做优做强新能源产业板块,2023年,获取新能源投资指标2,009.7万千瓦,新增并网风光新能源控股装机容量474.9万千瓦,大力推进抽水蓄能业务发展,连获辽宁本溪太子河、甘肃白银平川等12个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投资开发权,总装机容量1,590万千瓦。截至2023年末,新能源累计并网951.1万千瓦,其中:风电274.2万千瓦、太阳能667万千瓦,新型储能10万千瓦。

  2.传统能源

  公司充分发挥电力建设全产业链优势,截至2023年末,传统能源业务控股装机容量208.68万千瓦,其中:火电130.42万千瓦,水电78.26万千瓦。

  3.环保水务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掌握了污水深度处理、水环境修复、智慧水务等一批关键技术,具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能力,负责运营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座水厂,水处理设计规模450万吨/日,水处理量160万吨/日。

  4.综合交通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践行价值投资、全生命周期投资、理性投资、高质量投资“四大投资”理念,持续做专投资决策支持、建设管理、运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四个平台”,做强投资、建设、运营“三个主体”,全面创造以投资拉动承包获取工程收益、以运营增收增效保障投资收益、以资本运作促进投资滚动开发和资产保值增值“三大价值”,充分发挥产业链、业务链、供应链“多链合一”突出优势,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公司。2023年度,重点推进襄荆高速改扩建项目,参与推进高速公路项目40个;投资兴建的武阳高速建成通车;完善路产分级分类模型系统,推进“一路一策”优化资本运作规划;由公司投资开发的枣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成功完成一期并网发电,成为全国首个全路域交通与能源融合示范项目,公开发布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交能融合标准体系》。报告期末公司运营的高速公路里程合计1,320.7公里。

  5.房地产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业务坚持高品质定位和差异化发展,锁定绿色、健康、科技住宅细分市场,推进拿地模式创新,将城市更新作为主攻方向,结合一体化、综合化优势,成功获取上海华东区域总部一体化项目、湖北武汉青山华中区域总部一体化项目、广州广汕二路一体化项目;抢抓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发展机遇,新增北京顺义项目、深圳宝安项目、成都锦江项目等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热点项目;首进深圳核心区域并广泛开展合作,获取南京鼓楼地块、济南白马地块和烟台初家首期地块,持续推进优势区域深耕和一级土地开发转化,公司竞争力显著提升。

  6.资本与金融服务

  资本与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财务公司服务、金融租赁、基金及其他非货币银行服务等业务,为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服务主业、丰富融资手段、加强资本运作、节约融资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其他业务

  本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软件与信息化服务、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是支撑公司科技发展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物流贸易业务经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司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务,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保持了平稳发展。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突出的新能源一体化发展能力

  一是具有投建营一体化优势,依托集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投资运营、装备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提供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实现“投前算赢”“投中建赢”及“投后运赢”。二是具有规划设计牵引优势,充分发挥所属企业的重点智库作用,深入参与“十四五”国家及省市级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等规划,孵化培育一批重大战略性示范性项目。三是具有融合创新发展优势,围绕做强做大“六全”领域、十二大业务优化布局,加快推动“一创三转”,打造“三新”平台,聚焦“七网”融合,持续发力“新能源+”“数字+”及“绿色低碳+”项目开发,同时拓展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综合交通、东数西算、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等领域,推行交能融合、数能融合、建能融合、产能融合等模式。四是具有产业资源协同优势,汇聚行业优势资源与力量,打造“四大联盟”,构建要素共享、价值共生、聚合裂变的“产业群”“共赢链”及“能量场”,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四个重点”,推动联盟成员抱团拓市场,携手谋创新,不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领先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

  公司拥有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国家级和65个省级研究机构;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8项,重大科技成果2,700余项,有效专利13,177项,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500余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面向新型电力系统、高空风能发电、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电芯及系统、抽水蓄能、氢能、交能融合、东数西算、智能建造等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有力支撑公司转型发展。“新型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实现重大原创性技术突破,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上榜国家首台(套)名录,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未来地下空间重大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新组建了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洋能源研究院”“核电建造研究院”“新型电力装备研究院”“氢能研究院”“数字化研究院”“水环境治理研究院”等6个公司研发平台;牵头申报的“国家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参与建设的“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参与成立新型储能、深部地下空间、可控核聚变、先进电力装备、BIM软件等5个央企创新联合体。在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方面,成功实现高空风能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发电,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技术示范项目厂用系统受电成功,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新技术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湖北应城300MW天然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甘肃酒泉300MW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河北张家口60MW/360MWh重力储能等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以业务场景为驱动,推动数字技术与主营业务的深度融合,深化BIM应用,推进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数字运维,实现产业全链条高效协同、全流程数据贯通、全方位资源共享、全生态融合发展。

  (三)突出的工程实力和工程业绩

  公司在境内中国电力规划咨询和火力发电、核电常规岛、骨干电网等行业勘察设计市场占有率均超过70%,享有较高的行业引领地位和话语权,在能源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新能源、水利水电、核电、燃煤发电及特高压输电线路等建设领域均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公司通过开展EPC、EPC+F、参股拉动总承包、BOT、投建营一体化等新商业模式,大力拓展工程总承包市场,非电基础设施领域的总承包业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自成立以来,共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56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8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项、中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5项、中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4项、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金钥匙奖4项。

  (四)卓越的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

  公司聚焦“30-60”战略目标,围绕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建造、传统电力等方向打造“能建”方案,在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光热发电核心技术、柔性交直流输电、清洁燃煤高效发电、特高压交直流、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GIL综合管廊输变电等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在新型储能技术、CCUS技术、高空风能技术、核电常规岛设计和安装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汇聚了能源电力领域代表世界和国内先进水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专家及专业技术人才,拥有众多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中国核工业勘测设计大师。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展望2024年,国内坚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根据2023年12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是5%左右。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坚持高目标导向,持续深耕主责主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电力行业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合理布局清洁高效煤电、大力推动调节性资源建设、布局建设输电通道超前、持续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统筹水电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根据全国电力工业统一数据及行业预测,2024年中国风电、太阳能、水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4.6亿千瓦、6.1亿千瓦、4.3亿千瓦左右,在运核电规模达到6,100万千瓦。中国将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特高压有望迎来投资建设高峰,储能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4年电网投资将超过人民币5,0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预测,2026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48.5GW,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

  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低碳环保)产业。二是推动数智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三是推动融合化转型,大力发展新基建产业。四是突出示范牵引,建立战略性项目常态化遴选、孵化和推动机制。五是突出务实有效,研究推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集中的政策措施。六是突出组织效能,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2.水利、环境行业

  “十四五”期间,水利工程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国家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积极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引水调水工程,新(扩)建一批骨干泄洪通道和控制性水库工程,以及抗旱备用水源、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和水网数字化建设,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预计总投资额合计可达人民币6万亿元。

  公司将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优势,聚焦国家大型水利基建、防洪安全、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加快水利现代化和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水能融合发展,跟进支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水环境治理方面,水环境、市政污水及农村污水处理市场需求正加速释放,水利、厂网一体化、管网提质增效、乡镇污水治理和水环境整治等项目成为市场热点;同时国家加大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加快补齐生态环保领域短板。预计“十四五”期间水环境治理市场规模约人民币2.48万亿元,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仍是重要市场。在土壤修复方面,外资、民企在土壤修复、固废处置及资源化服务方面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国内土壤修复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污染场地修复具有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增量空间。根据“土十条”有关指标测算,我国土壤治理总市场容量约为人民币5.32万亿元,其中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约人民币1.2万亿元,农业耕地土壤修复约人民币3.9万亿元,占比较高。

  公司将大力补齐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和资质等短板,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重点项目开发。

  3.交通运输业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投资建设仍有空间,铁路投资规模预计维持高水平。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分别新增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2万公里、2.9万公里、3,400公里。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国家高速公路网16万公里左右、普通国道网30万公里左右。预计东部以路网加密、中部以长江和黄河沿线通道、西部以山区公路和沿边公路建设为主;早期修建的骨干公路将陆续进入大修养护阶段,同时新增改扩建建设需求。

  在铁路方面,预计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万公里左右,铁路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铁路建设施工市场,长期以来由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承担,两家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比份额超过90%,市场进入壁垒较高。

  在机场方面,“十四五”期间,国家加快机场行业市场化转型,推动完善运输机场布局,重点加快实施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建设一批支线机场,预计市场规模约人民币1.2万亿元。随着临空经济日趋成熟并成为建设热点,交通、市政等机场外围配套基础设施蕴含巨大机会;从竞争态势看,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我国机场项目95%以上由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承建。

  公司将积极开拓公路业务、参与铁路和机场投资建设,加快“四大转型”,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三新”能建崭新局面,推动交通与能源绿色融合发展。

  4.建筑业

  房屋建筑是建筑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充分的细分领域,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偏低。近年来,在房地产总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客观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热度有所下降,部分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债务压顶,行业投资整体收缩下滑,建设强度减弱。2023年8月,国家发布《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推动建立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新模式,房地产行业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健康中国、科技强国等战略深入实施,国民对于运动、健康、科技等需求逐步提升,医疗建筑、运动场馆、科研场所等专业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持续向好。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公司将积极践行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城镇化发展机遇,聚焦细分潜力市场和重要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大力开拓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市场。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是公司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窗口期,业务转型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培育行业竞争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塑造行业引领力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司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科学制定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总纲《若干意见》和“1466”战略。公司将紧密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加快推进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转型”,系统打造以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为核心的“三新”能建,聚焦能源、交通、数字、水利、生态、产业、文化“七网”深度融合,坚定实施“1466”战略,即秉承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能源革命、高质量发展及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践行以“十八八”为核心的战略体系:“十”即“十个三”:推动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三大解放”,聚焦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三大经济形态”,把牢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实现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三大转型”,推动顶层牵引“脑子灵”、中层支撑“腰杆硬”、底层管理“脚跟稳”“三大适应性组织”建设,优化生产力与产业、市场与区域、资源与资本“三大布局”,推进产融、产技、产信“三大融合”,抓实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绩效考核“三全”管理,加强重基层、强基础、苦练基本功“三基”建设,全力构建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第一个“八”即“八力管理模型”:全面升级与充分发挥战略的牵引力、体制的活力、机制的动力、创新的驱动力、文化的合力、资本的放大力、数字的加速力、领导的推动力“八大力量”。第二个“八”即“八大管理目标”:始终坚持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风险,强治理能力、强创新驱动、强文化引领“三高两低三强”“八大管理目标”。到2025年,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能建。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计划人民币13,000亿元,营业收入计划人民币4,280亿元,投资计划人民币1,605亿元。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国际政治形势不稳定性增加,“因大选生变”和热点地区冲突风险有所提升,海外营商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凸显,部分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处于高位,基建投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市场开发难度有所加大。公司海外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技术标准规范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给项目的高效履约和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

  对策:公司将持续健全国际业务风控体系,开展国别风险研判和预警,做好核心国别市场的风险动态研究分析;强化招投标阶段项目策划和风险管理,做好前期调查、法律尽调、现场踏勘等工作,切实把好合同风险关口;持续强化海外项目管理,逐步培育海外分包商战略合作伙伴,强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海外项目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2.债务风险

  公司投融资业务增加、新设企业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发展资金持续增大,可能导致债务融资规模余额增加。个别所属企业带息负债高,项目创效能力不足,“两金”压降成效不明显。受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高企因素影响,个别投资项目回款不及预期。

  对策:公司将严格落实投融资预算计划,统筹好融资成本与投资收益;持续对资产负债率实施穿透式管理,开展针对性监督指导;加强资金统筹管理,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布局融资安排;强化流动性管理,做好到期债务处置,策划债务压降或置换;强化项目经营管理,加大“两金”压降力度,提升项目盈利水平。

  3.投资风险

  PPP业务受政策变化、地方政府债务等因素影响,个别项目推进面临不确定性;在建项目由于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可能存在投资效益偏离预期的风险。房地产业务受区域市场分化、市场需求、信心等因素影响,个别项目去化存在压力。

  对策:公司以保障投资项目收益为核心,强化投资项目论证分析,坚守投资风险底线;完善投资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体系,提升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效,努力控制投资成本;加大PPP项目付费催收力度,加速资金回收;深化房地产市场研究分析,加大优质土地储备,加强销售管理,降低项目去化风险。

  4.工程项目履约风险

  个别项目签约质量不高给履约埋下一定的风险隐患;项目组织策划不科学,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分包、采购等工作不力,可能导致工期逾期、成本增加、保函被索、经营亏损、法律纠纷等风险。

  对策:公司强化投标阶段风险评估,提升项目中标质量;持续强化项目管理新体系的宣贯和执行,提高项目管理人员水平,提升管理体系运转效能;刚性落实分包和采购管理要求,全面把好关键关口;聚焦项目经营关键指标,强化项目全过程经营管控,推动项目高效履约和创利创效,推动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层级、全成本”监管要求落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