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平安2023业绩远低于市场预期,隐形地王四大业务板块遭遇滑铁卢)
【来源:机构之家】
中国平安于2024年3月21日发布2023年财报,今天我们审视的这份业绩报告,不单单是一份数据的展示,更是一次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场激烈对话,是预期与实际的一次正面交锋。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平安在经济波动和市场不确定性中的挣扎,也见证了投资者对于一家行业巨头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在过去的一年里,卖方机构对平安的业绩预测普遍乐观,开源证券甚至给出了高达144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预估,中信证券的预测也达到了1010亿元。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中国平安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远低于这些预估,甚至跌破了900亿元的大关,最终停留在了856.65亿元的位置。
中国平安2023年净利润下滑了22.8%,营运利润也减少了19.7%,这是平安营运利润增速首次转负,这两个关键指标的下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报告中对于这些数字的讨论却显得异常克制,仿佛它们只是小插曲,不足以影响整体的繁荣景象。
业绩公布次日,中国平安召开业绩发布会,但此次发布会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试图用精心挑选过的数据和华丽的辞藻来淡去一些关键的指标,但却难以掩盖业绩不佳的事实。如往年一样,此次业绩发布会中国平安依然坚称自己的股价被市场低估,但这份业绩报告所揭示的真相,难道不恰恰说明了当前股价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某种匹配性吗?
业绩发布次日,中国平安的股价遭遇了市场的冷风,截至3月22日收盘,A股股价40.56元/股,跌幅3.5%;港股股价33.5元/股,跌幅5.63%。股价的下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投资者对平安业绩不佳的担忧和对未来前景的重新评估。在这场由数字和预期编织的复杂关系网中,平安必须展现出更加坚实的业务基础和更加明晰的发展蓝图,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青睐。
一、除银行业务小幅增长外,其余四大业务板块均遭遇滑铁卢
2023年,中国平安营业收入1.03万亿,同比增长4.7%,归母营运利润下滑19.7%,其中寿险/产险/银行/资管/科技业务归母营运利润1050.70亿元、89.18亿元、269.25亿元、-207.47亿元、19.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2%、-11.4%、2.1%、-1005.2%、-65.1%,除银行板块小幅增长外,其余板块业务均不同程度下滑,资产板块更是巨亏207.47亿元。这样的业绩表现,无疑是对中国平安多元化战略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中国平安精心绘制的多元化战略版图中,寿险和产险一直是公司引以为傲的双璧,承载着驱动稳定盈利的重任,是其业绩增长的中流砥柱。然而,2023年这两块业务的营运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银行业务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在整体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以及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长是否能够持续,还有待观察;科技业务的下降主要由陆金所利润大幅下降有关,受宏观环境影响,贷款业务规模承压,资产质量下降,叠加风险承担比例增加,风险成本处于高位,导致陆金所营收、利润双双下跌。
资管业务的巨额亏损更是触目惊心,年报轻描淡写地解释到,“2023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信用风险上扬、资本市场波动,使得部分资产承压”,并未做过多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董事长致词中提到,“资本市场波动显著,信用风险上扬,房地产行业风险仍在化解”,这一巨亏的背后,可能与平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隐形地王”的角色密切相关,其在地产投资上的庞大布局或许是这次巨额亏损的部分原因。
二、寿险业务增收不增利,产险综合成本破百、保证保险业务遭遇重挫
在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方面,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的36.2%增长,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更是增长了40.3%。这些数字听起来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必须警惕,这样的高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一年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低基数效应,然而报告中并未对此有相关描述。
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2022年的业务量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这自然导致了2023年相对容易实现的高增长率。但这样的高增长有多大程度是来自代理人改革“清虚提质”所带来的内生增长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平安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和策略来维持这样的增长势头?
一方面,自2019年起,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率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从2019年的47.3%降至2023年的23.7%,在2023年同比出现了0.5个百分点的下降,大幅低于友邦公布的中国内地友邦人寿2023年新业务价值率51.3%;其中长期以来依赖的代理人渠道,按首年保费新业务价值率下降4.3个百分点。这可能与长期高保障业务保费规模持续下降有关,根据披露的分险种保费数据,长期健康险业务保费规模下降了3.6%,其中新业务规模降幅可能更大。
另一方面,尽管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显著提升,但是代理人数量却仍未止跌,截至2023年年底,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34.7万人,较去年末下降9.8万人,下降幅度为22%,2023年月均代理人数量35.6万人,较上年下降26%。虽然单个代理人的业绩提升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但代理人总数的跌跌不休也可能影响到整体的市场覆盖和业务拓展能力,同时较低的新业务价值率也意味着需要更多业务支撑来维持新业务价值的增长。
在财产保险业务方面,此次业绩报告亮点关于财产险的描述也颇有意思,“整体综合成本率剔除保证保险影响后为98.4%;车险综合成本率97.7%,优于市场平均水平,若剔除自然灾害影响,车险综合成本率96.6%“。这样的表述似乎在强调公司在控制成本方面的成就,但对于整体综合成本率超过100%的事实却选择避而不谈,如果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能被剔除,那么在表面上,所有公司都可能看起来表现良好,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全面情况。
具体来看,2023年的综合成本率100.7%,其中综合赔付率为29.2%,综合费用率为71.5%,两者分别较上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这些上升的指标表明公司在赔付和费用管理方面面临一定压力。特别是保证保险业务,其综合成本率高达131.1%,导致了68.34亿元的巨额承保亏损。这一亏损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小微企业客户的还款压力依然较大。
其实2022年保证保险业务就曾遭遇巨额亏损,2022年保证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了219.34亿元,同比增长了21.2%,为平安财险的第二大险种,但其综合成本率高达131.4%,导致当年90.13亿元的承保亏损。2022年的年报中,公司曾表示,基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发展动力,未来保证保险业务品质有望回归正常水平。
然而,口头上对未来信心十足,但实际行动上,公司却大幅缩减了保证保险的规模,2023年的保费规模仅为6.65亿元,这表明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对保证保险业务持谨慎态度。2023年年报中提到,公司近年来持续收缩保证保险的承保规模,并在四季度暂停了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随着保证保险业务风险敞口的快速收敛,预计未来该业务对公司整体业务品质的影响将大幅降低。
在车险方面,作为平安财险的核心业务,其业绩变化对于整体业绩有着重要影响。2023年的业绩报告显示,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出现了显著上升,从2022年的95.8%增长至97.7%,上升了1.9个百分点。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承保利润的下降,从之前的水平下滑41.1%至47.32亿元。在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人们出行频率的增加导致了交通事故数量的上升,公司面临的赔付压力有了显著增加,这一趋势短期内或难以得到改善。
三、坚持股价被低估,业绩发布会回复难以令投资者满意
在2023年中国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股价问题无疑是媒体朋友们的心头好,而平安的高管们则像是在玩一场“低估”的文字游戏,坚持认为自家的股价被市场低估。然而当天股价反馈丝毫不给其颜面,令广大投资者哑然失笑,毕竟在市场波动、行业承压、利润下滑的背景下,这样的坚持似乎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策略。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表示,“股价下跌和公司基本面是不同步的,公司股价是被低估的。影响股价的因素非常多,一天的股价下跌并不能说明整个公司的基本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也表示,“公司PB与PE都很低,但我相信是金子总归会发光,股价总归要回归到与价值一致的位置,所以我们很有信心。”
金融行业的本质就是一场与风险的博弈,而中国平安,作为一家手握金融全牌照的巨头,其业务的多元化既是其优势,也是风险管理的挑战所在。公司所宣称的新业务价值稳定增长,以及未来利润的逐步释放,无疑是对投资者极具吸引力的承诺。然而,正如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的那样,与这些预期利润如影随形的,是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亏损,它们往往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突然显现,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冲击。
资管业务的巨额亏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它揭示了在市场波动和信用风险上升的大环境下,即使是精心策划的投资策略也可能遭遇滑铁卢。而保证保险业务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则进一步凸显了在宏观经济变化和小微企业还款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即使是传统上被认为相对稳定的业务也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更不用说,平安早年在房地产领域的大举投资,这一战略在当时可能看起来颇具远见,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投资的风险也在逐渐显现。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和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在未来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总而言之,中国平安2023年的业绩报告中,那些被刻意忽略的下滑指标,以及对于高增长率背后真相的轻描淡写,都让人难以对这份报告的全面性抱有信心。我们期待的是一家企业能够坦诚地面对挑战,勇于展示其经营的全貌,而不是通过挑选数据来制造一种虚假的繁荣。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