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零售业务,苏州银行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密码?

来源:向善财经 2024-01-20 22:30: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零售业务,苏州银行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密码?)

$苏州银行(SZ002966)$

文:向善财经


近日,A股再次跌上热搜。


沪指盘中一度跌破2800点,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历史新低,直接看得不少账户绿成韭菜的投资者们是心酸不已……


但是相比之下,不少银行股的投资者们就显得“冷静”很多了,特别是苏州银行的拥趸者们,不仅没有大盘的颓势而击垮,反而是喊出了“尾盘建仓”“阿苏遥遥领先”等各种激进口号……


并且更有意思的是,类似的豪言壮语实际上也出现在了其他银行身上。


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在先后经历了房地产风险暴露、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当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低位,板块潜在利空明显减少,估值下行风险较小。截至2024年1月11日,银行板块估值已经下探至0.52倍PB。


另一方面,大部分人投资银行的核心不是看股价交易增长,而是高股息、高分红的稳定逻辑。近三年来,银行板块的平均股息率为5.49%,紧随煤炭板块位列第二。对应的现金分红比例也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比如2022年苏州银行的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就是,直接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3.30元人民币现金(含税)。


或许正因如此,在高股息的刺激下,银行股似乎正在成为新的资金避风港。


不过有得就有失,虽然银行股有着分红高且稳定的特性,但是盈利模式过于同质化,成长性也就是赚钱效应较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估值表现。如此一来,即便你在分红上有所获利,但如果股价同时又面临着下跌,那么你实际收益似乎依然是不确定的。


所以,无论是银行股还是其他,一切投资逻辑的前提还是要看标的企业的基本面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被不少投资者们寄予厚望的苏州银行,到底能不能顶住当前的宏观经济压力,真正打破银行股的不可能三角呢?


瑜不掩瑕的苏州银行


事实上,从近两年来的财报数据来看,苏州银行在成长性方面确实不算亮眼。


2021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4.49%、8.62%和1.81%。而同期,处在同一省的且资产规模更大的江苏银行,营收增速为22.58%、10.66%和9.15%;处在苏州辖属下的,同样走“小而美”路线的常熟银行,为16.31%、15.07%和12.55%,整体表现均远超于苏州银行。


其中在2023年第三季度,苏州银行的营收同比下滑4.96%,少见地出现了不增反降的情况……

从纸面数据来看,苏州银行整体营收乏力的症结点,在于非息收入的偏弱。


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净利息收入63.93亿元,同比增长4.02%;非息收入27.95亿元,同比变化幅度为-2.9%。第三季度同比下滑11.6%。


对于非息收入的下滑,背后原因有很多,比如受金融监管趋严等影响,导致苏州银行的理财、代销等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又比如受利率水平低迷、债券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使得苏州银行的投资收益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和下滑等。


乍一看,似乎多是外部市场环境的原因,但对比之下,同期江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却同比增长13.84%。


这说明,苏州银行背后的市场投入重心可能是失衡的。


特别是在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也就是对应的银行传统放贷付息赚钱模式明显乏力,投资业务、财管业务和手续费收入等非息收入的重要性开始逐年“被动”攀升的背景下,苏州银行似乎没有或者说没能跟上这一市场变化,以至于现在“鸡蛋”没有更稳健地放在更多不同的篮子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股价走势来看,苏州银行似乎并没有因为成长性不足,而出现明显的大幅波动。背后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外部政策的利好。2023年银行政策端接连发布了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以及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多次调整存款利率等多个举措,无不有助于当前的银行业缓解净息差压力,从而在关注银行“合理利润”的同时,更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


如此一来,苏州银行非息收入不足的问题或许依然存在,但最核心的净利息收入利好因素却足以对其掩盖……


二是净利润表现的亮眼。2021年、2022年,苏州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0.8%、26.1%,不仅远超同期营收表现,而且在整个城商行板块中都名列前茅。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在营收增长仅为1.81%的背景下,净利润增速依然到达了21.36%。


那么净利润逆势高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利润表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的巨大反差,源于营业支出端的“信用减值损失”少了,从2022年同期的21.3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37.95%至13.24亿元。

信用减值损失往往对应着坏账准备。从评估银行资产质量的直接指标——不良贷款率来看,苏州银行从2022年末的0.88%减少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0.84%,确实有所好转。


但与此同时,苏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又从530.81%下降至524.13%,似乎也释放出一部分过去的隐藏利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苏州银行成长性“增利不增收”的真正答案,可能就需要等年报详细披露了。不过无论是那种,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拨备覆盖率的“子弹”始终有限,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纸面数据做得再好也无太多意义……


零售业务,苏州银行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密码?


从客观来讲,在放贷赚息的核心赚钱模式下,苏州银行的贷款规模表现,决定着其未来的成长性上限。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到2023年9月末,苏州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71.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5.73%。其中,公司贷款和垫款为1912.46亿元,较上年末大增19.43%;而个人贷款和垫款为981.24亿元,仅较上年末时增长了8.42%。

在向善财经看来,这组数据透露出了两条有意思的信息:


一是以发放给公司企业的对公贷款业务,在当前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收缩和银行业减费让利实体的背景下,苏州银行的对公贷款业务依然能够实现双位数增长,这说明其不仅有着很强的发展韧性,而且对公基础也相当扎实。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苏州银行所在的地理优势。毕竟,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腹地,江苏省本身就具备优质的产业基础,而苏州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城市,更同时拥有着相当大一批优质对公实体企业客户,以及无数产业链上的众多小微企业,那么相对应的银行信贷需求自然也就尤为旺盛。


这对于体量小,决策机制灵活的苏州银行来说,无疑是直接生在了“金矿”里,所以其在苏州市区域的贷款规模占比常年都超过了50%……


但问题是,优质的对公企业客户谁都想要,那么当目标市场和目标客群重叠后,苏州银行就不仅要面临本省的江苏银行的市场瓜分抢占,更要面对来自国有大行或其他股份制银行们的不断蚕食。


如此一来,在规模体量小的时候,苏州银行能够拥有着自己稳定的市场主阵地,并快速成长,但是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苏州银行在对公业务上的竞争压力可能就会越来越大,市场天花板也会越来越低……


另一个是以个人为对象发放的零售贷款业务。随着近年来消费经济贡献的不断增长,风险分散、利润稳定且逆周期性强的零售业务也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竞相布局的重点,并由此催生出了不少白马股,比如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等。


而零售业务也一直都是苏州银行变革转型的发力重点。财报显示,苏州银行的零售贷款从2017年的315.82亿增长至2022年的905.03亿,5年间规模增幅达186.57%,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23.44%,高于同期对公贷款增速的12.78%。


但是从今年一季度起,苏州银行的各大业务增速均出现了放缓,尤其是零售业务。在对公贷款为1739.14亿,同比增长8.61%的背景下,苏州银行的零售贷款为947.27亿,同比仅增长了4.67%,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趋势。随后更是延续到了前三季度……


从客观来看,当前苏州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的下滑,可能确实与2023年消费市场信心不足,整体偏保守的外部环境有关,但即使如此,向善财经也认为,苏州银行还需要继续逆势加码零售消费业务。


究其根本,银行股属于大盘股,板块股价走势与大盘走势高度相关,银行规模与货币增速、银行业绩与宏观经济之间也是息息相关。


而当前经济宏观面上的两个大趋势就是:一手修复实体经济;另一手刺激消费市场,以拉动内循环增长。


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前者代表的是过去的盈利来源,即被动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金融资产规模的成长扩大,而后者则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可以更主动触及到成长想象力。这对于衔着“金汤匙”出生,但却又被虎视眈眈的苏州银行来说,或许尤为重要……


毕竟,随着任职12年之久的苏州银行前董事长王兰凤正式退休,以崔庆军、王强为代表的新一批管理层上任,2024年的苏州银行也将正式进入下一个新三年战略规划阶段。


在上一个时代里,苏州银行的资产规模实现了5千亿大关的重要突破,那么在下一个时代,苏州银行又能否靠着对公贷款和零售业务两手准备,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惊喜呢?这一切或将都由时间来见证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波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